吕寿琨(1919-1975)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姚进庄
“变幻的山水”展览海报
艺倡画廊纽约空间正在举行的香港艺术家吕寿琨(1919-1975)个展“变幻的山水”,将这位革命性、开创性水墨艺术家的作品,于纽约亚洲艺术周期间,呈现给观众,展至4月27日。
在此之前的2023年,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吕寿琨重要个展——“墨戏”。作为吕寿琨在纽约的首次个展,“变幻的山水”以极具创新性和水墨张力的作品,审视吕寿琨三十年的艺术创作,这些艺术家职业生涯中最具变革性时期的作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桥梁,并在国际艺术界引发新的对话。
“变幻的山水”展览现场
吕寿琨,香港新水墨运动的先驱者和领袖级人物,这一发生在香港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艺术运动,激起了中国水墨传统的反思与革新,借此引发了中国水墨艺术的蓬勃发展。
画家黄孝逵曾这样叙写香港“新水墨运动”的发端:“半个世纪前,香港油麻地小轮公司一位小职员参照西方绘画艺术开始了改造中国传统绘画的尝试,一场轰轰烈烈的现代水墨运动由此开始。这位小轮公司的稽查员便是香港现代水墨的创始人吕寿琨先生。”
半个多世纪后,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可以肯定地说:吕寿琨在将传统中国水墨画转变为现代全球艺术形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其后的艺术家影响巨大。
吕寿琨的绘画兴趣传承自父亲吕灿明(1892-1963),他是一位文人画家和古董店店主。1948年移居香港之前,毕业于广州大学的吕寿琨,所学的是经济学专业。酷爱艺术的吕寿琨,通过临摹历代国画大师的经典作品,学习绘画,这些让他仰慕的大师有倪瓒、八大、石涛等。
这段临摹古代大师名作的历史,吕寿琨比喻为“拆开一幅墙,再由一个一个砖砌成一幅墙”,他说:“写过八大,然后知中锋回腕并非仅限于执笔握管如书法写字者;临过云林,然后知卧笔偏锋之趣味”。
吕寿琨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变革,两作分别为1969年创作的《鹿颈》(左)与《禅画1970》(右)
《禅画1970》纸本水墨设色 148.5x80.5cm 1970
当时的香港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吕寿琨接触了西方现代艺术,包括抽象表现主义。西方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引发了吕寿琨艺术哲学的重大转变,他开始相信,真正的艺术不在于模仿,而在于个人表达和发展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吕寿琨的山水作品,受到香港的山脉和港口的启发,这是他在1948年于香港油麻地小轮公司担任稽查员期间观察所得。随着作品走向成熟,他形成了两种独特的风格:一种是传统的山水画,另一种则变得更现代。1966的《游大埔滘后》和1969的《鹿颈》是他传统风景画的例子,后者被他用作教学辅助示范画。
同时,深受新艺术哲学的影响,有的山水画作品中呈现出越来越抽象的特点,船只、房屋和海边峭壁简化为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1962的《红山风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观众注意到前景依稀可见的小船后,才逐渐显露出宽阔的水墨笔触和大片色彩所组成的山脉的形态。
《游大埔滘后》纸本水墨设色 42x58cm 1966
《红山风景》纸本水墨设色 43.5x46.5cm 1962
早在1950年代,吕寿琨就开始创作抽象艺术,他受到山姆·亨特(Sam Hunter)的著作《现代美国绘画与雕塑》的影响,尤为关注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阿道夫 ·戈特利布(Adolph Gottlieb)、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菲利普·古斯顿(Philip Guston)、罗伯特·莫瑟威尔(Robert Motherwell)、弗朗茨·克莱因(Franz Kline)、阿尔希尔·戈尔基(Arshile Gorky)和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等艺术家。
在与西方现当代艺术接触之后,吕寿琨开始从以石涛和八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中,发掘抽象和表现的元素。随着他将现代主义视为个人表达和自由追求的方式,他深入探索在他的新水墨禅画中的纯抽象表达。
思想上受到佛教禅修和道家哲学的影响,吕寿琨的禅画并不是关于自然界的抽象,更多是是表达精神概念和内心状态,画面充满墨韵和几何形状。虽然与他的美国同辈艺术家创作殊途同归,但吕寿 琨的艺术在内省性方面与众不同,这点呈现在他的禅画中“莲花”的象征——从浑浊的水池到精神启蒙的成长。
《禅画1965冬日》和1969的《塘里所露端倪》都展示了吕寿琨标志性的红色 “莲花”,这是一种视觉隐喻,代表着一种不受外界感染的内心无染、内在自省的心境,体现了他艺术和精神追求的本质。
《禅画1965冬日》纸本水墨设色 94.5x45cm 1965
吕寿琨将中国传统绘画以西画的结构解构,再“重构”,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期,吕寿琨创作了大量以香港山水为题的水墨画,他的写意香港山水画、禅画,用干笔与湿笔的创作风格都是在香港土壤发芽成长的。艺术史家苏立文这样形容:“一看吕寿琨的画,立刻便感受到他笔触间具有宏大的魄力,他笔下的香港风景,无数的离岛,和那耸立海上的峰峦间、匿山半露的村落,都有他美的感觉。”
通过持续的变革创新,吕寿琨的创作,不仅探索新的绘画程式,同时又避免让作品不断重复,陷入程式化的窠臼。他认为,在媒材上,水墨画可以有观念上的突破;在精神上,水墨画可以是“较倾向于东方,特别是中国的”,也可以是“较倾于西方的”。吕寿琨强调,水墨画没有固定不变的定义,并随时间与画家而改变。
这时的吕寿琨,高举水墨画运动的大旗。他认为:“水墨画,就是使用水墨表现自我的一种绘画。”他把水墨画既看作前景广阔的中国现代艺术,也是国际流行的现代主义艺术。
《香港风景》纸本水墨设色 32x77.5cm 1954
《香江离岛秋帆》纸本水墨设色 56x119cm 1965
在其艺术创作探索时期,正是台湾地区“五月画会”和“东方画会”活跃的时候。而活跃于香港的吕寿琨,不仅为中国画寻找到走向国际艺坛的新空间,也为水墨画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吕寿琨的水墨艺术观念,无疑为此后数十年港澳台现代水墨画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艺评家杨远威表示,吕寿琨作品的最大价值在于推动了传统中国水墨画的前进。在那个相对思想封闭的年代里,他对中国水墨画从传统艺术走向现代做出了极具价值的探索。在中国水墨画迈向现代主义的道路上,吕寿琨跨出足具影响的一步。
1966年,吕寿琨辞去香港油麻地小轮公司的职务,任教于香港大学建筑系和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主讲新水墨画课程,从事培育新秀的工作。吕寿琨的艺术创作与实践,带动并催生了香港一大批后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水墨艺术家,其同行者及学生包括王无邪、靳埭强、梁巨廷、郑维国、周绿云、吴耀忠等,他们都尝试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探索方法,形成了具有香港特质的“新水墨画”运动,成为香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一股艺术潮流。
《癸卯年》纸本水墨 37.5x94cm 1963
《禅画》纸本水墨设色 1972
到了1970年代,吕寿琨开创性的视觉语言激发了国际对中国水墨画传统的认可,并将当代解读推向艺术界前沿。1971年,获英国政府颁授MBE荣誉勋衔。可惜当他的艺术事业正处于高峰时离世,年仅56岁。
尽管如此,吕寿琨的影响力对于新水墨运动至关重要,该运动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运动,旨在探索千年画技并结合表现主义和概念艺术的发展和灵感,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作为备受尊敬的教育家和新水墨运动中的先驱和重要人物,吕寿琨不仅搭建了中与西的艺术桥梁,他还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他们继承了吕寿琨点燃的创新火炬,让香港的“新水墨运动”传承至今。
《抽象风景S62-41》纸本水墨设色 43x46.5cm 1962
《自然》纸本水墨设色 37.5x46.5cm 1962
《荷A63-60》纸本水墨设色 45x47cm 1963
《绘画二号》纸本水墨设色 119.5x59.5cm 1969
《禅荷》纸本水墨设色 152×82.5cm 1970
文章来源: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