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之境”杨沛霖个展现场
沿着鄞州公园的绿荫步道,穿过仲春时节的轻风,人们惬意地进入自然之境,亦能漫游至一片“无意之境”——3月30日,园内的白美术馆迎来“无意之境”杨沛霖个展。此次展览由画屏艺术、黑影文化、安铂公关联合出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任学术主持,青年策展人邵玮玮策划。展览将持续至5月12日。
展览现场
作为一名“60后”艺术家,杨沛霖的艺术历程起始于中西艺术思潮碰撞、实验先锋勃发的年代。自本世纪初起,他选择幽居于浙东四明山北麓,以极简的生活方式体验和思考世界,独立从事当代艺术的创作与研究。
2021年,杨沛霖的首个当代作品个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以其核心艺术理念“无意呈现”为主题,展出了近二十年创作实践的成果,被评价为给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独特的样本和新的路径。这场厚积薄发、隐逸而出的亮相之后,杨沛霖回到家乡的山野,继续践行“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与此同时,他在重读佛学和老庄经典的契机下,持续拓展并深化了无意呈现观及据此开展的创作实践。
“非叙事”系列展厅
“非重复”系列
“无意之境”是杨沛霖时隔三年后举办的又一场美术馆级个展。展览精选了艺术家近年内创作的26件作品,均为首次展出,包括从未公开展示过的新系列“非叙事”“非块面”“非奇观”,以及“非对称”“非山水”系列的新作等。
展览首尾处呈现的两幅长逾3.5米的“非重复”系列作品,则代表着杨沛霖依据无意呈现观进行创作的开端,它们与展厅内的近作构成时间尺度上的参照。策展团队表示,杨沛霖多年来的创作既始终“合一”,又不断延展,中间包含着从原初生发的一切可能性。通过“非重复”中无限延续而又无穷变幻的画面,某种密语被唤起,“无意之境”的入口由此敞开。
展览现场
起始的展厅内,一段影像资料透露出杨沛霖艺术实验的基本状态:宣纸、墨和水被其当作主要介质,日常用具、建筑废料等身边之物也被挪用和融入其中。他通过折叠、捆扎、滚压、拓印等多种极简的方式,从“无”中生“有”,让水墨在纸上自然生成图象,而后进行“内心观照”,如此实现主客相通,心物一体。
这种被杨沛霖称为“无意呈现”的艺术方法论,无疑蕴含着以其余姚同乡王阳明的“心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精神,同时亦结合了西方理性思维。根据该理念,杨沛霖不断尝试创造新的艺术语言——乃至更进一步地,探索艺术语言的新生成方法,以及再现事物真相的新途径。
在“非重复”系列中,他借助绳、电线、胶带等媒介的捆扎,加之水墨的自然渗透和挥发,创作出有序亦失序的图象。“非对称”系列通过折叠纸面的极简动作,于二维平面打开多维空间。“非山水”系列突破传统山水画的笔墨定则和“情景山水”模式,呈现出从本质上观照自然的“真山水”图景。
“非重复”“非对称”“非山水”系列
张子康教授提出,杨沛霖的“无意”有两个方面:一是无目的性,也可以称之为“无意求工”,表现在他利用媒介的不确定性,创造出更具鲜活性的“偶得之”的作品;二是非叙事性,也即“发于无意”,其作品中没有任何指涉内容的画面给予了观者更为纯粹的审美体验,产生因人而异的感受。
“杨沛霖的艺术表达似乎为当代抽象艺术打开了一扇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思辨的窗。”张子康评价道。引用《道德经》中“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的提法,他认为杨沛霖的艺术似乎也是通过自身的感悟,以寻求一种更加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给予观者尽可能大的想象空间。这同时令他想到计算机系统的二进制,仅仅通过“0”和“1”两个数字就可以表达世间万物。
“非叙事”系列
此次展出的新系列延续了杨沛霖式的极简手法,并从中生发出复杂的意境与哲思。“非块面”系列的创作中,他用不同材质的块面物体吸附掉宣纸上的颜料,以消除的方式形成拼贴的画面,仿佛将画面作为雕塑来进行处理。与罗斯科的色域绘画不同,该系列以东方的意境审美替代宗教情感体验,从而使得主体的生命情感与客体的自然呈现物达到同一。
“非叙事”系列沿用了吸附颜料的方式,一次性形成画面构成,随后艺术家长时间、多角度地观察和体验画面,完成“赋形”与“灌气”。这种创作方法同样是为了达到内心观照,因此区别于西方抽象主义的理念表达或“意在笔先”的中国写意形式。
“非奇观”系列
“非奇观”系列看上去像是令传统剪纸艺术经历了一次现代性转变。杨沛霖尝试用剪纸技法裁刻材料,再将其随心地转移、摹印至宣纸表面,而后通过颜料的覆盖与冲刷,逐渐完成从图形到图象再到意象的提升。
谈及“非奇观”系列的创作过程时,杨沛霖指出自己并没有像传统剪纸那样刻意设定形象或意义,他往往只是无意地折叠、简单地裁剪,最终呈现的结果难以预测却又蕴藏惊喜。而在这一游戏般的行动中,他逐渐领悟到大道至简、万法归一的理。心中得到此理后,他便开启新的探索、体验新的感受。“这也是我发明出各种方法又慢慢把它们抛弃的原因之一。留下了什么并不重要,发现了什么才是我热衷所在。我所追求的是一个内在的体验过程。”
“非奇观”系列
从三年前的“无意呈现”到今天的“无意之境”,杨沛霖的创作既体现出其艺术实践的一以贯之,也显示出他所抵达的更加从容缜密的状态,一种“天然与纯真之境”。一方面,这源于杨沛霖创作时的游戏状态。他藉以变化无穷的艺术实验寻觅新的奇观,展开视觉历险和心灵漫游。在他看来,这是出于自然本性的需要——通过亲近艺术等所有历险和猎奇的感知过程,人类得以展开精神遨游,唤起快乐与忧伤,抵抗幻灭与虚无,同时找到真实的自己。
另一方面,杨沛霖将艺术作为修炼的法门。在依据无意呈现观展开的实践和体验过程中,他试图肉身修道、明心见性,接近和发现真理。他提到:“活泼的自明之心正是我要修炼的地方。”张子康亦指出:杨沛霖的艺术创作在尽可能地顺应自然之法,“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顺应本心也即顺应自然。自然呈现为艺术,真理存在其中,而杨沛霖将艺术作为修行状态,试图将从中发现的事物之理通过艺术表达呈现出来,为现代人类的生活实践提供一种思路。
展览现场
提及近三年创作的变化,杨沛霖认为自己“更加中道而行,最后问之我心”。“万化从心”便是他所相信的中国当代艺术转向的路径之一。据此进行实践,艺术家得以时刻把握左右、进退、古今和中西——最重要的是,能够打破固化的藩篱,获得精神的解放。对于杨沛霖而言,或许这也是将他引向“无意之境”的通途。他感到“无意之境”或是真善美统一的最高形态:“无意之境是自然呈现的状态、真实显现的结果,是至真境界;是无善无恶的原初发生状态,无可无不可的至善境地;是万物一体、内心圆融的合一状态,是生命意志的至美境遇。”
毛毡装置作品
白美术馆内富有天然光线的空间为探索“无意之境”提供了理想的场域,营造出自然而然的漫游氛围。在大展厅中央,人们还将看到杨沛霖为展览特制的毛毡装置——其多年来创作所用的数块毛毡如雕塑般沐浴在天光之中,遍布水墨遗痕的表面将观者引至艺术家的创作现场。“观众可以在其中行走、触摸、感受,体会艺术和生活相通、人类与自然合一的关系。”策展人邵玮玮阐释道。由是,我们穿过艺术家以纯净之心开辟的纯粹之域,重温人人都曾拥有过的赤子之境——在此,我们找见自己,亦看见生活本来的意义。
展览海报
展览信息:
杨沛霖个展「无意之境」
学术主持:张子康
策展人:邵玮玮
展期:2024.3.30-5.12
地点:白美术馆(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西路321号)
部分展出作品:
非块面 202301,纸本水墨/丙烯,124x248cm,2023
非块面 202310,纸本水墨/丙烯,123x123cm,2023
非叙事 202105,纸本水墨/丙烯,123x123cm,2021
非叙事 202301,纸本水墨/丙烯,124x248cm,2023
非奇观 202317,纸本水墨/丙烯,143x184 cm,2023
非奇观 202202,纸本水墨/丙烯,123x123cm,2022
非对称 202302,纸本水墨/丙烯,184x143cm,2023
非山水 202242,纸本水墨/丙烯,248x124cm,2022
非重复 201802,纸本水墨/丙烯,143x366cm,2018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