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作品《抓髻娃娃》。
寻找失落的剪纸传承人群
发现灵气的布贴艺术门帘
对于民间剪纸艺术,我心里一直盘桓着两个问题:除了各级政府命名的剪纸传承人,还有没有我们未曾发现的剪纸艺术家?哪些文化机构和个人还收藏有原生态的老一辈剪纸艺人的作品?我常常思索民艺创作的本源、本愿,非遗传承的本来、本意何在?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在陇东土地上一直行走着、搜寻着。找到曹焕荣先生,他称得上是正宁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账本”。听说我们的来意,便找出一本书,翻出一条记载:“1990年7月,正宁民间剪纸能手李麦香、彭粉女、任卓芝、赵白玲、巩玉花、赵春娥、魏氏等9人的作品参加了全国民间剪纸大奖赛,亚运会期间在北京展出,并获展出证书。”他推断这些人当中,当时年轻的赵白玲估计还健在,其他人年迈了,都可能不在世了。我们意识到,一个人数众多的原生态的剪纸人群,在这多年里缺乏关注,渐渐失落了。我们决定先找赵白玲——一位年近六旬的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西坡乡李家川白草坡村的村民,这个村原来属于子午岭山下的月明乡。
剪纸作品《抓髻娃娃·回娘家》。
在赵白玲的大儿子高海龙家我们见到了她,这是一个新修的四合院。走进房间,最显眼的就是挂在五六个房门上的布贴门帘,最大最多的一幅,竟然有35个图案,其中有猴子献寿桃、小狗撒欢、兔子吃草等动物题材,也有大树、万年青、桃花等植物题材,以及树上的凤凰、梅树上的喜鹊……这门帘上的图案不就是“剪纸”吗?
赵白玲说:“纸早不剪了,以前村里有人结婚,就是我去给剪窗花,现在少了,过年也不贴窗花了……门帘是家里的老人去世后的一些孝布或烂被子的里子做的……”赵白玲从柜子里翻出四五个门帘,给我们欣赏。这是我在陇东调查民艺以来,发现的最大也是最美的“布贴画”。
赵白玲(中)正在展示她制作的拼布门帘。
有一幅门帘的图案似乎与蒙古包上的图案风格相似,有点草原文化的风格:土地深处的根块是如意元宝,元宝上是球状的风轮,突出地面的花树上有一对花尾鸟,鸟儿欲要飞向一朵五瓣的梅花,梅花又孕育出一个椭圆形的花蕾,花蕾里又飞舞着一个长翅膀的孩子,花树再往上,就是一个风扇状的花朵,它突出两枝菊花,菊花里飞出一只花蝶……这是一棵正在生长的生命树。
恢复原生态剪纸造型
传承传统生命符号体系
剪纸作品《生命树系列之鸡与蛇》。
在我们的鼓励下,这位已经中断剪纸32年的民间艺术家,终于再次回到大众面前。赵白玲的家在村子的东头,没有院墙,一排坐东向西的4间厦子(一种流行于北方,多用于放杂物的单独的小房子),这些屋舍被用来养猪、养羊。半山腰是已经废弃的窑洞,在里面依然可以看到贴花的门帘,只是烟熏火燎、风吹日晒,有些旧了。
剪纸作品《驯虎》。
第一次到她家,我想看看赵白玲还能不能剪纸,她说都30多年没有剪,也不知道还会不会剪了?她愿意试一试,就找来一张孩子的作业本纸、一把老剪刀,剪了一个五角星、一只公鸡、一朵5片花瓣的桃花。坐在小饭桌前,我问白玲:“你小时候的剪纸是啥样子?”
“小时候,我跟奶奶剪纸,剪的是狮子滚绣球,还有猫、有鸡、有狗……好多都忘记了。还剪过一棵树,树上有3个娃娃,奶奶说是生命树。” 我建议她把拼布变成剪纸,继续剪。不要怕土,越古气越好。“小时候奶奶咋教你剪纸的,现在就咋样剪,门帘上、鞋垫子上的图样都可以剪,想剪啥就剪啥。不要受其他剪纸的影响——你的剪纸有自己的特色。”好多人的剪纸都是剪纸画,成了宣传品,缺乏作者自己的情感表达,我担心赵白玲会模仿这样的剪纸。
除了人,花、鸟、动物等都是赵白玲剪纸中常见的题材。
谈话交流间,赵白玲讲了她的身世:“我是宁县人,娘家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九龙川里,属于九岘乡枣林村。我是1964年生的,生下来就是白娃娃,皮肤是白的,眉毛是白的,汗毛也是白的。我们甘肃没有我这样的人——就是‘白化病’,说是先天性的。我姨来了,把我提到笼(一种盛土的竹器)里,放到地上,说留下我干啥?这是个残疾人,养不得,但被我奶用被单挡下了。后来是我奶经管(指‘照顾’)着我,我只要一醒来就哭着寻我奶。
再后来我长大了,我大(方言,指父亲)把我出嫁到这家来。成家后,我给李川村里人做了一辈子嫁妆,给人铰花(即‘剪纸’)也铰了一辈子。剩余点布头,给自己的孩子拼起来做衣服。”我说:“你不是残疾人啊!不但不是,而且还比一般人都强,操持着这样一大家人的生活,还这么心灵手巧。”
我想给赵白玲拍张照片,她说“我走路都躲着人走”,就拍了张她跟孩子们的合影,每次拍照她都用帽檐把脸遮住。赵白玲,其实是一位优秀的剪纸艺术家,是一位被岁月埋没的默默无闻的乡村拼布艺术家,也是一位苦难而伟大的母亲和奶奶。
剪纸作品《抓髻娃娃与生命树》。春天了,猫狗不分家,光屁股娃娃不害羞。
赵白玲越剪越丰富了,她剪的十二生肖颇为生动:老鼠前面走,黄牛跟着走……黄狗看门口,懒猪睡不够。通过想象,赵白玲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生灵体系,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原生态环境。在这些剪纸作品的一次次重复的诉说里,饱含着一位乡村老人对儿孙们的呵护、担忧与悲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叙述艰难的农耕生活
抒发真挚的家国情怀
剪纸作品《生命树》,画面中有蛇、鸟、娃娃等,以及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
赵白玲2020年8月23日开通微信,2020年9月8日发了第一张剪纸照片,至今在微信朋友圈发了大约200多张剪纸。这些大大小小的剪纸,从开始的五角星、天安门和简单的团花,到后来的各种形象的娃娃,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生动。除了微信朋友圈,她也在“抖音”上展示自己的剪纸与农耕生活。渐渐地,那些小时候剪纸的老样子恢复出来了,能够自由表现她的农耕生活和情感世界了。我非常欣慰,感到自己的激励没有白费。
一面木窗棂之上,双喜并居,双蝶对舞,双花共开,寓意喜盈门。
在与赵白玲交流的过程中,我多次强烈地感受到我们不能放弃、不能忽略哪怕是一颗微弱的民间艺术的种子。在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工作中,轻视就是过错,忽视就是失误,
这3年来,赵白玲从放弃剪纸30多年,到重操剪刀,剪出300多幅作品。这让我不免感慨,普查的粗疏、档案的流失、研究的缺失、关怀的中断,让民间艺术的创作在乡村民俗淡化之后,缺乏生存的土壤,没有文化工作者的扶持、没有与城市建立交流沟通,在窒息中消亡而不为人知。那些当年记录下来的更多的剪纸妇女的名字,还有谁会逐个重新搜寻呢?
田园精神的牧歌
究竟什么是传承?赵白玲的剪纸启发我们思索,提醒我们不能否定对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赵白玲的剪纸里有一种潜藏着的原生态的艺术体系渐渐呈现出来了,这个体系的背后饱含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内在情感世界。民俗学家秦耕在其《文艺民俗学》中说:一个民族最主要的标志是表现在共同经济生活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这种综合性的心理素质即民族感情。一个民族及其感情都有其民族个性,这种民族的个性就是民族性。这是传承的本质。赵白玲的剪纸恰好佐证了这一观点之不谬。
在赵白玲塑造的一系列剪纸形象中,其造型特色首先表现在充分使用具有仰韶文化特色的原始文化图符,如月牙纹、锯齿纹、圆纹、云纹、柳叶纹、火纹、水纹等线条,以及圆、水滴、逗号、花瓣、菱形、波浪等符号。她充分使用原始的剪纸元素表现欢度节日、热爱祖国的心情,通过婚庆窗花、并蒂连理图案表达对新人的祝福,还通过剪纸叙说农耕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她创作的生命树、生命花系列、十二生肖系列等剪纸上仿佛跳跃着生命的欢歌。
赵白玲剪纸恢复了陇东剪纸内在的生命体系。她通过刻画鱼娃娃、猫娃娃、采花娃娃、耍花娃娃、摘野菜娃娃、吃桃娃娃、抓髻娃娃等各种娃娃的鲜活动态,表现娃娃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她最喜欢的抓髻娃娃,有的身着中式对襟褂子、头顶扇形花状发髻、双手执含苞待放的花枝;有的打着绑腿,穿高跟鞋——其实那是走高跷的木腿,正在表演“走社火”……赵白玲通过这些“娃娃”形象地表现生活情趣,形成连续不断的人生叙事,而其中自然也映照着她自己活泼的人生。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