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作品初评结果公示

长江

2023-05-28 15:39:00

已关注


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作品经过初评委员会评审和数字照片专家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依据《关于开展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作品初评工作的通知》和《新闻纪实类数字照片技术规范》两个文件中的有关规定,确定以下35幅(组)新闻摄影作品入围参加定评。现通过中国新闻摄影网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5月24日至30日,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1.《习近平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新华社)

图片

【初评评语精彩乃至经典照片的属性就是经得起反复赏析品读,并且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这张照片无论从现场环境、形象元素、典型符号等哪个方面来衡量,都彰显其文章天成、妙手偶得的光芒。习近平同志带领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阔步向前、坚定自信。背景中“胜利的出发点”几个金色大字更成为点睛之笔,既紧密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发出的伟大号召,更给读者以守正创新、勇往直前的坚强信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希望。

2.《习近平等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新华社)

图片

【初评评语】照片背景简洁,色彩喜庆热烈,氛围端庄隆重。习近平总书记的形象坚定而从容,动作自然而亲切。作为前景中的党旗尤其是旗帜上的党徽,突出强化了新闻事件的背景和主题。刚刚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同采访中共二十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这张习近平总书记向在场记者挥手致意的温馨画面,既用视觉语言再现了现场的新闻焦点,更用色彩、符号、动作、神态等摄影元素,生动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征程领路人的大党大国领袖光辉形象。

3.《习近平春节前夕赴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新华社)

图片

【初评评语】灯笼、春联和福字等元素烘托出节日的喜庆气氛,纷飞的雪花令人感知到天气的寒冷。习近平总书记冒雪看望基层受灾群众,在院子里跟大家亲切交流,照片定格下典型环境的典型瞬间。此时无声胜有声:大国领袖牵挂百姓冷暖的人民情怀跃然纸上,与群众心连心的赤子之情尽在不言之中。照片记录的是冬天里一个寒冷的农家院落,但画面内外却洋溢着浓烈厚重、温暖感人的回忆和氛围。

4.《重庆山火救援实录热血“长城” 凡人大义》(新京报,组照;组照“长江”公号仅选其中一张,下同

图片

【初评评语】背上背篓、骑上摩托,身后扬起厚厚的尘土,他们不惧高温、不惧危险,在山城丛山之间筑起了一道“防火长城”。这是面对山火,来自重庆“摩托骑士”的逆行姿态。记者通过写实的镜头,跟随这些参与救援的志愿者在火场一线,真实地记录下了重庆山火救援中骑士的勇气、担当。整组作品拍摄手法专业,现场感强烈,画面语言丰富,视觉冲击力强。整组作品中,“摩托骑士”和消防员们并肩作战,彼此并肩战斗的情谊难得,山城民众朴素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而这一场中国式救援也震撼了世界,这是新时代志愿者精神的体现,也是城市中凡人大义的彰显,更见证了我们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团结和不屈。

5.《生命通道》(中国日报)

图片

【初评评语】河水汹涌湍急,河上枯木危桥,消防员临危不惧,筑成“强渡”通道……好一曲生命救援的壮歌!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的6.8级地震,因震区地处高原和偏远山区,致使救援十分困难,新闻摄影作品《生命通道》十分简洁、准确、及时地传递了以上信息。

值得称赞的是首发媒体《中国日报》在本报记者无法到达的前提下,启动“通联网络”把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程雪力抓拍的照片共享到版面上,从而赢得了传播先机。

6.《冰雪之上,我们记录下这些中国突破》(新华社,组照)

图片

【初评评语】伟大的事业离不开卓越的团队,历史的突破离不开精彩的瞬间。北京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健儿奋勇拼搏、勇夺多块金牌,实现众多历史突破。这组照片通过不同景别、不同角度、不同瞬间,记录下北京冬奥会8名取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惊心动魄、振奋人心、永载史册的难忘时刻。人物姿态与赛场环境和谐统一,拼搏表情与奥运元素相映生辉,比赛项目异彩纷呈,画面呈现百花齐放。在充分塑造冬奥健儿赛场英姿的同时,也尽显国家通讯社、东道主通讯社、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的精彩协作与精品力作。

7.《极枯鄱湖 生态大考》(江西日报,组照)

图片

【初评评语】2022年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旱情又一次刷新了纪录。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发布枯水红色预警。受降雨偏少及长江干流水位偏低影响,鄱阳湖出现有记录以来最低水位,进入极枯水期,历史罕见。作为国际重要湿地和候鸟越冬地,鄱阳湖旱情如此严重,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出了巨大挑战,社会关注度高。为了表现这一主题,作者通过无人机和地面拍摄相结合,表现出大场面、中景、人物活动等画面,采用组图的形式,比较完整地报道了鄱阳湖旱情的新闻,新闻性强、题材重大。鄱阳湖极旱的干涸的湖底和长满的草地,画面震撼,使人印象深刻。

8.《“复兴号”穿行安宁河谷 凉山迎来动车时代》(封面新闻)

图片

【初评评语】一列“绿巨人”新型复兴号动车穿行在河谷大桥之上,桥下是生机勃发的绿意田野,画面中景为村庄和风电场,在巍峨高峻的群山衬托下,使得整幅照片从近到远、动静定格的影像呈现充满了气势。该单幅新闻图片主题表现突出,取景得当,图片信息丰富,视觉冲击力强烈,呈现了新闻图片独特的艺术美感。同时,由于该幅新闻图片为西昌至昆明首发动车(1月10日)之前的试通车(1月8日)拍摄,使得图片在新闻性方面略有缺憾。

9.《中国国家版本馆:让文化典籍“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人民网,组照)

图片

【初评评语】在首都建设“国家版本馆”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定。它对于集中保存、维护、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典籍和悠久的人文成就,提升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三年建设期间,因为工程重要,中央采取了保密措施,代号“二二工程”。落成后,它和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建筑联为一体,成为新中国国家政治、人文、历史的重要地标。难能可贵的是人民日报记者陈斌利用被借调工地工作的便利,为历史留下了一批十分珍贵且不可复制的瞬间影像。

10.《开车去摆摊的年轻人》(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组照)

图片

【初评评语】国务院的常务会议首次提出“后备厢经济”的概念。2022年的夏天,“后备厢经济”成为社交网络里的关键词。在诸多城市中的大街小巷,无论是“身价”数百万元的豪车,还是普通家用小汽车,或是电动摩托车、三轮车,打开后备厢,一家家“店铺”便浓缩在其中。

记者以当下青年社会热点现象为背景,与汽车文化、美食、露营等新业态紧密相连,第一时间跟进采访拍摄。夜幕下的各个店主们其身份五花八门,销售的产品价值不一,有不到十元的热门影视剧周边钥匙扣,也有一二十元的特调手工饮料,甚至还有价值数百万元的楼盘推广。

在本组系列图片中,我们看不到接连不断前来购买的消费者,而是一个个摊主的个人造型,在街道的路灯、建筑的射灯、现场的彩灯、小车的车灯的照明下各各看似光怪陆离、光彩夺目。记者以现场光的记录,多为中景的构图,平实地展现出“后备厢”老板们此次此刻各具不同的心态特征。

11.《铁翼护航新时代——中国空军歼-20战斗机影像志》(中国军网,组照)

图片

【初评评语】空军在当下已成为各国军事建设的核心力量,随着战机越来越先进,它在战场上的发挥空间也变得更大,当下最先进的五代机在夺取制空方面几乎是难逢敌手。中国空军歼-20以其隐身性、机动性、战斗力的高性能跻身于世界少有的第五代制空战斗机家族中,但由于高度机密,歼-20自出生之日起,一直为国内外军迷们所关注。

2022年11月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上,歼-20战斗机进行了四机编队盘旋、双机水平交叉、单机加力斜筋斗等一系列实战化飞行展示,赢得现场阵阵喝彩。空军报社记者余红春以摄影纪实的手法,艺术而全面地展现了歼-20铁翼多视角、多姿态、多机动的优美身姿,向世人们拉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在获奖的本系列摄影作品中,每张照片视角独特,构图精练,用光精准,不难看出,张张照片透露出摄影者的匠心独具。其中四架歼-20在幽暗的蓝天中熠熠生辉,其给飞机性能带来巨大提升的黑科技鸭翼造型更是出类拔萃;航展上进行飞行表演的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飞机拉着彩烟从歼-20飞机上空飞过,仿佛与歼-20披挂了五彩的祥云;观众各个手持手机争先恐后地近距离拍摄刚完成飞行展示的歼-20飞机,也许他们是第一批近距离观看歼-20英姿的观众。同样,在2021年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飞行表演训练的15架歼-20飞机更是威武列阵,英姿勃发,翱翔天空;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飞机清晨出发,看到了夜航升空的镜头,透露出歼-20全天候的优异性能。代号“威龙”的歼-20在此次航展上已全部换装“中国心”,从发动机到航电系统都完成了全面蜕变。由此可见,中国军工工业,特别是航空工业有了迅猛发展,充分展现了中国空军有能力有胆量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在天空中拼刺刀。

12.《云南抗疫守边人》(都市时报,组照)

图片

【初评评语】作品聚焦云南西双版纳磨憨(中老)口岸、红河河口(中越)口岸边境一线的抗疫守边人,以纪实拍摄方式记录下浓雾中巡防的警察、口岸查验的海关关员、过境代驾司机、为入境货车消毒的防疫人员以及驻守观察站点的边管人员的身影,图片拍摄注重角度、背景选择;人物表情抓拍生动。疫情防控持续三年,正是这些抗疫守边人在默默奉献中坚守了三年,站好岗、履好职、竭尽全力守好国门、守卫边境,通过影像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从群众和孩童的笑脸中更可以感受到他们向党和人民提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那就是坚决扛起疫情“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政治责任,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意志守好国门,坚决维护边境安全稳定,让党中央放心,让习近平总书记放心,让人民满意。

13.《巧手习得“上天功” 太空产品指定她》(孝感日报)

图片

【初评评语】中国航天开启空间站时代。据悉,每次载人飞行,有超过10万名技术人员团结协作托举起英雄飞天。但在我们的记忆里,更多的是航天发射的壮观,指挥大厅科技人员的云集。而实际上,在航天整个伟大的工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该图片专题记录的这位装配工,就是整个链条中的一环,也可以说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它不起眼,但绝不可替代。

因为涉密的原因,作者无法展示这位装配工的工作环境和完整的人物形象及产品。但是,作者通过装配工灵巧的双手和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足以体现她执着钻研、勇攀高峰的精神和坚守航天事业、服务国家战略的决心。在打造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大国工匠”。他们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作者以高的定位,小的环节,局部入手,以小搏大,以细见长。加上摄影语言的巧妙运用,尤其那双大大有神的眼睛和那双灵巧的双手,把航天工匠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刻画得入木三分,让大国工匠的精神跃然纸上。作者对画画色彩的掌控和渲染,不仅映衬了这位装配工出神入化的精湛技术和太空梦想,还让人联想到当代女性在时代舞台的绚丽绽放和太空的神秘多彩。总之,这组精彩的影像,虽然看似几个局部的特写,但是它昭示的是我们民族的大国工匠的一种奉献精神。

14.《拉索·新发现 全球首次打开十万亿电子伏波段的伽马射线暴观测窗口》(四川日报,组照)

图片

【初评评语】该组新闻摄影报道记录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 ASO,拉索)探测到迄今最亮的伽马射线暴,并打破多项伽马射线暴观测纪录的重大科技新闻。摄影记者克服了高海拔恶劣天气以及低照度等拍摄困难,采用了低速慢门、星空拍摄等技法,用浩瀚的星辰、漫天的飞雪为影像记录营造出令人充满想象的现场氛围,也表现了拍摄者较强的综合技能。

整体组照新闻性强,场景和特写镜头语言影像处理恰当,图片色调较为统一,既有科技感,又延展了想象空间,兼顾了故事性、科普性和艺术性的呈现。

15.《“核”力奋进“漳”显力量》(闽南日报,组照)

图片

【初评评语】“华龙一号”是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三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这个是我国工业新闻的大题材。图片拍摄是核电站施工的过程,整个组照中,表现场面宏大,除了高角度拍摄大场面外,作者深入现场施工第一线,用心拍好施工中的情节,主要表现在人物施工特写,中景等施工的画面,现场感强。

图片拍摄清晰,色彩丰富。组照中有的还采用剪影手法,增加了组图照片中的色彩。

16.《寒夜里的北京新发地》(工人日报,组照)

图片

【初评评语】2022年的“大疫”之下,北京新发地因承担着“首都菜篮子枢纽”功能,社会接触面广、管理难度高、感染风险大,因而备受全国乃至世界关注。

如何做到“疫情防控与蔬菜保供”两全,事关北京市民生活和首都社会稳定。

春节临近,工人日报记者吴凡连续多日从凌晨起“深扎”在寒冷的夜幕下,记录了北京新发地从菜农、货车司机、搬运工、商户等在寒冷困难的日子里的一个个冬夜…幕幕繁忙律动的场景,一个个串流不息的身影,浓浓的温馨和感动扑面而来。

17.《常泰长江大桥: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淮安日报 淮安新闻网)

图片

【初评评语】记者用无人机拍摄了建设中的常泰长江大桥。常泰长江大桥位于泰州长江大桥与江阴长江大桥之间,接江苏的常州和泰州,建成后将刷新”六个世界之最”实现"四个世界首创”。图片光影别致独特、构图简洁巧妙,长焦镜头的使用压缩了画面,虚实结合,视觉冲击力很强,烘托和渲染了建设中的斜拉桥和大吊车的雄伟、壮丽。展现了这座“世界之最”的建设场景和风采,具有视觉震撼力,是一幅反映中国制造好风范的好作品。

18.《戈壁滩上长出了光伏牧场》(中国日报,组照)

图片

【初评评语】十几年来,随着“世界光伏大国”中国的光伏产业不断发展,如何避免因大风沙石损坏光伏板,杂草无序生长遮挡光伏板以及冬天里发生的火灾隐患等问题成为光伏行业的重大难题,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千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基地上则尤为突出。中国日报记者匡林华这组摄影报道给出了既生动又亮眼的答案。即:“种草固沙+牧民放羊”。

此法,“既可提供清洁能源,又能吸引牧民回归,还能改善戈壁生态,实为一举三得!”

19.《元宇宙小镇》(嘉兴日报,组照)

图片

【初评评语】浙江桐乡市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在2022年率先“踏入”元宇宙;元宇宙成为乌镇互联网基因迭代的新方向,也成为数字经济大省浙江在布局元宇宙产业的重要展示窗口。11月10日,全国首个元宇宙城市体验馆——乌镇元宇宙城市体验馆开馆。占地17.2亩的乌镇元宇宙城市体验馆,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搭建在方圆之中,构筑出数字化的元宇宙穹幕世界,具备了元宇宙体验、元宇宙会客厅、产业展示、元宇宙发布会、元宇宙科普和元宇宙艺术展览等功能,直接将一个厚植互联网基因的江南水乡小镇带入元宇宙前沿。本新闻摄影组图共有8张,整体构图有序、图像清晰、颜色亮丽、重点突出、视角多样,具有较强的高科技感,也呈现出一些人与科技互动的场景,能激发观众的人与科技、人与建筑、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些思考。组图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现场感。

20.《奥运版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在京张高铁上线》(中国新闻社)

图片

【初评评语】一列奥运版复兴号列车从北京居庸关长城旁驶过,画面构图简练,主体火车与背景远山上的长城遥相辉映,古朴与现代,粗犷与精细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该幅作品其丰富的内涵表达则更能引人深思:一百多年前,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行勘测、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的铁路―一京张铁路。如今,京张高速铁路、“复兴号”新一代标准动车组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设施,这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走在世界前列,而且已经成为一张展现我国综合国力的世界名片,画面背景的群山中蜿蜒曲折的长城则更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这种力量也正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21.《自产农业“芯片” 端稳“中国饭碗”》(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组照)

图片

【初评评语】一是题目新。当前,我国在半导体行业的“芯片”人们的关注度很高。作者把种子好比我国农业的“芯片”作标题,比较吸引读者眼球,新闻主题的提练比较新。我国以农为本,农以种子为先。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必须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只有在粒种子上下大功夫,才能真正端稳“中国饭碗”。

二是组图表现力强。通过实验室科研人员、有中景、特写镜头、微距摄影、农民生产丰收的劳动场面表现形式,符合新闻组照的要求。

三是图片画质清晰,色彩丰富。

22.《轨道串起冬奥会》(经济日报,组照)

图片

【初评评语】时速350公里的北京冬奥列车行驶在京张高铁线上,和远处古老的长城交相辉映。这是一组厚重历史感与鲜明时代气息兼备的新闻摄影佳作。作者通过娴熟的镜头语言,将轨道交通和冬奥赛场巧妙串联,立体呈现。该组作品内涵丰富,画面充满张力,展现出中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百姓生活更加美好的生动画卷。

23.《“天路”越武陵》(湖北鹤峰县融媒体中心,组照)

图片

【初评评语】记者采用全景、中景、特写和大特写手法,用镜头记录了被称为“天路”的宜来高速公路的施工建设现场和跨峡谷、越高山、穿林海,桥接隧、隧连桥、高山流云中蜿蜒的壮观。记者为了拍好“天路”的建设壮观,多次到现场,爬山顶、入隧道、淌污水,鸟瞰、仰视、平视等多角度跟踪拍摄,较好地传达出建筑施工的险峻、工程的宏伟和工人们的艰辛,并展示了中国工人的开天辟地精神和大工程建设的能力。这项重大工程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希望和交通便利。

24.《西藏航空一客机起飞时偏出跑道起火》(中国新闻社)

图片

【初评评语】在突发事件新闻摄影报道中,记者能否在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直接影响到新闻图片的新闻价值,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每逢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受众越习惯来自第时间、第一现场的报道解读,“西藏航空一客机起飞时偏出跑道起火”这幅作品从画面中能看出记者还是比较早到达现场的,因此,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该作品主题明确,画面主体突出,画面很直观,使受众一眼就能看到起火客机的真实状况。记者使用长焦距镜头透过机场隔护栏拍摄,起到了压缩空间的拍摄效果,使画面形象更加突出、醒目,而作为前景的机场护栏也起到了增强画面三维空间的效果,更加提高了作品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25.《小年夜,-18℃的暖心救援》(人民公安报)

图片

【初评评语】夜幕下,严寒中,参与救援的民警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奋不顾身地将被困的两名儿童救出被困的车中。画面中前面抱着孩子的民警动作趋势明显,虽然略显模糊,但却更能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后面一位民警表情凝重,也抱着一名儿童迅速离开遇险区域,受惊的儿童则双手紧紧地搂着民警的脖子。画面背景简洁,主体突出,现场感强烈。正是因为这种现场感,读者看后便能迅速与作者产生共鸣,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同时,通过作品,也很好的体现了新时代的人民警察队伍“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26.《海底“护林”》(湛江日报,组照)

图片

【初评评语】走向“深蓝”,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是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这是一组具有时空跨度的长期摄影专题,特别是难度较高的水下摄影技巧,应用在到新闻摄影里,实属难得。为了更好而全面地表现这个新闻主题,作者精心构思,长期深耕,熟练用好各类专业摄影设备,通过海底、陆地及空中进行海陆空全方位的拍摄,有全景、中景和特写,向人们展示我国海洋工作者如何在海底“造林”、“护林”的一系列艰苦而复杂的过程。该组图新闻主题突出、影像语言丰富,海陆空多视角,故事完整、逻辑清晰、构图精妙,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及完整度,特别是标题起到画龙点睛效果,是一组既有新闻价值又有社会意义的精品力作。

27.《废弃矿宕“植绿人”》(浙江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湖州晚报》)

图片

【初评评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州的石矿建材曾大量供应上海市场。然而,矿山过度开采造成山体严重破坏,青山留下了一道道“疤痕”。2005年,湖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绿色矿山,积极推进废弃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景则景、宜林则林”。经过生态修复的湖州废矿迎来了全新蜕变。本新闻摄影组图共8张,从多个角度呈现出“植绿人”高空和地面作业时的状态。组图的第一张以俯瞰角度拍摄,工人们在细细的白色安全绳上作业,如五线谱上的音符。工人们黄色的头盔、蓝色和迷彩色的工作服等与暗绿色的山体形成对比,同时在阳光的照射下,工人们的身影又投在另一边的山体上展现出他们弯曲劳作时身体姿势。摄影师通过一个角度、一张照片,利用光影,展现出“植绿人”立体多面的劳动场面,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艺术性。组图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现场感。

28.《防洪墙:一块玻璃的稳固与温情》(宁波日报报业集团 中国宁波网)

图片

【初评评语】2022年12月26日,台风“梅花”过后,浙江余姚市丈亭老街的“防洪神器”变身“生态鱼缸”,一时间,成了网红打卡地。这道长约1.6公里的玻璃墙,防洪时能够强力稳固堤防,隔住暴涨起来的大水,平时则如一条玉带,辉映着姚江“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的诗情画意,让江上的风景和沿岸百姓的生活和谐交融,温情而美丽。本新闻摄影组图共有8张,缘起于一次台风。组图以小见大,视角独特多样,构图具有江南山水画感,元素丰富、动静相宜、叙事性和互动性强。组图体现出摄影记者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创造力,能从一件常规的气候灾害事件中发现人在自然伟力面前的泰然、坚韧与乐观。此作品源于新闻事件,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艺术性和现场感。

29.《图片故事丨“村BA”里的乡土中国》(贵州广播电视台客户端,组照)

图片

【初评评语】“村BA”用在新闻标题,就很吸引眼球!这个新闻在网上已传得相当火。群众性体育赛事,乡村体育文化建设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体现。是个好新闻题材,作者标题起得好,图片也拍得好。通过无人机航拍全景主图,中景、特写照片等组成,符合组照的特征。中景和特写镜头,抓拍有动感,瞬间精彩,现场感强烈,使人亲临其景的热闹气氛。

30.《全国首座潮光互补型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温岭日报)

图片

【初评评语】2022年5月30日,全国首座潮光互补型光伏电站在浙江温岭市正式投运,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以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为基础,在库区水面建设光伏组件,与潮汐发电形成互补,开创光伏与潮汐协调发电的新能源综合运用新模式。电站建成后,预计年均发电1092小时,年平均发电量将超1亿度并全额上网消纳。2022年国家对光伏行业的最新政策包括加强政策扶持、加大政府投资和补贴力度、加大对光伏行业的宣传力度等。本新闻摄影单幅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新闻性和传播力;照片构图和谐、元素多样、视角开阔、视点集中,青山绿水、光伏组件和行船相互衬托,动静相宜,具有一定的艺术感和现场感,能激发观众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考。

31.《中国女子冰球的“重生”咏叹》(中国青年报)

图片

【初评评语】这张照片拍摄于北京冬季奥运会,中国女子冰球队守门员周嘉鹰入场的一瞬间。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即将与亚洲霸主日本队的比赛中,中国队开局落后的情况下,顽强扳平比分,最后的一对一射门比赛中,依靠守门员周嘉鹰五次精彩的补救,最终战胜日本队,完成了绝美的浴火重生。

本照片是摄影记者在中国女子冰球队“闪亮”出场时,预先抢占好恰当的主要位置,当志愿者掀起五环标志的门帘,守门员周嘉鹰身穿虎头盔,龙纹护膝排列队首,记者按动了快门,展现出中国女子冰球队自信的瞬间。

本作品在画面的视觉上有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当志愿者拉开幕布摆动一刹那,守门员周嘉鹰即将“出征”那一刻,一动一静,对比强烈;在色彩表现上,蓝色的奥运五环幕布与中国红色的龙队队服,冷暖对比,突出醒目。


文章来源:长江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LOEWE罗意威基金会工艺奖2024

    评选入围名单的专家小组享誉盛誉的罗意威基金会工艺奖公布了2024年的30名决赛入围者名单,展示了一件
    Ruogu Design 0评论 2024-04-05

    最终结果

    2024年4月20日至30日,在英国伦敦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新馆将举办“汉字演变”主题展,联合国中文日海
    艺术与设计 0评论 2024-04-03

    对话、信件、糖类?分享三个小众冷门博物馆!

    小众冷门博物馆虽然博物馆传统上收藏着厚重的历史文物,但探索更小众、古怪和轻松的文物也有其魅力。这些博
    匠山 0评论 2024-04-03

    废弃渔网的“华丽转身”

    尼龙做的渔网,一直是渔民们的捕鱼利器。但是这种渔网通常的寿命却不长,一般只有3-6个月,寿命到期的渔
    艺术与设计 0评论 2024-04-03

    探寻新质生产力路径——“文化X科技”交流座谈会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召开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本刊记者 冀靖轩)为探讨如何通过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以及文化的传承、创新赋能,推动新
    艺术与设计 0评论 2024-04-03

    那些孤独至死的艺术家

    孤独,对每个人来说可能是生命的一部分。对于孤独,你会有什么见解?享受?惧怕?亦或者是厌恶?艺术家往往
    艺术与设计 0评论 2024-04-03

    最“美”法院,又“美”了一次

    2023年11月8日,四川巴中法院发布了一套专属的法治文化品牌“映山红”,在网络赢得一片好评,被誉为
    品牌小美 0评论 2024-04-03

    故宫最“凡尔赛”的展览,今日开幕!

    2024年是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作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重要项目,“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
    故宫博物院 0评论 2024-04-02

    陈汉民设计文献展,这些经典标志,原来都是他设计的……

    视觉设计:图壤设计自2017年开始,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推出“向设计致敬”系列学术项目,作为我馆“当代
    最设计 0评论 2024-04-02

    秦佑国:梁思成、林徽因与国徽设计

    今年是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为配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即将于8月开幕的“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
    秦佑国 0评论 2024-04-01

    看与被看,清华再推当代艺术展

    开幕式现场春光无限,万物生机。3月28日,看与被看:当代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谌河、刘曼文
    高森 0评论 2024-04-01

    全国高校美育机构负责人首届联席会议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

    2024年3月31日,全国高校美育机构负责人首届联席会议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本次会议由教育部首届全国
    中央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1

    理查德·塞拉,极简主义大师去世

    极简主义大师 理查德·塞拉 Richard Serra1939-2024作品《East-West/W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0评论 2024-03-31

    在香港巴塞尔,重新连接世界

    一连串实实在在的数据和纪录,或许是2024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带给人们最为直接的冲击,而它们也恰如其
    W* 0评论 2024-03-31

    香港巴塞尔回归,经济大背景是否影响人气质量和销售?

    豪瑟沃斯在香港巴塞尔上的展位,可见马克·布拉德福德、妮可·艾森曼和威廉·德·库宁的作品。图片:Pho
    artnet中国 0评论 2024-03-30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