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见平个展“千千万万”开幕论坛现场,从左至右:超媒体集团艺术平台总裁、《艺术新闻》《艺术世界ArtReview》《艺术界》出版人曹丹,平面设计师、写作者和自由出版人何见平,策展人、作家侯瀚如,艺术家、教育家、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艺术家兼导演杨福东,演员谭卓,超媒体集团创始人邵忠而在许江身旁,则是何见平在中国美院的老同学杨福东,尽管二人分属不同的院系,但同校的情谊也令他们达成了最早阶段的合作。“他是我在‘艺术’这个题目中的第一个‘客户’。”何见平说到。在近三十年的合作中,何见平为杨福东数个作品及个展设计了海报,包括电影《陌生天堂》(2003)、《竹林七贤》(2003-2007),个展“第一个知识分子”、“断章取义”等。杨福东在论坛现场说到,“这么多年下来,他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或者说是‘教育’。”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关系是从“对抗”、“重叠”,再到“倾听”,杨福东表示,何见平所给予他的是“阶梯式的、加分式的成长”,令他意识到设计师的独立思想所带来的张力。沿着设计师与艺术界的交往这条线索,何见平以其平面设计与书籍设计,串联起了当代设计与当代艺术的前沿力量。3月21日的开幕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创办人乔志兵,昊美术馆创办人郑好,策展人侯瀚如、李振华,艺术家何云昌、邱岸雄、何翔宇、厉槟源,设计师朱砂,画廊家马修·伯利塞维兹(Mathieu Borysevicz),以及投身于艺术领域的演员谭卓悉数到场,有的参与者更是专程从柏林、北京等国内外城市专程赶到上海,“千千万万”展览开幕与论坛现场,更像是一场基于理解、友谊与合作的聚会。
何见平个展“千千万万”开幕现场,从左至右:策展人李振华,艺术家兼导演杨福东,策展人、作家侯瀚如,超媒体集团创始人邵忠,演员谭卓,平面设计师、写作者和自由出版人何见平,艺术家、教育家、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超媒体集团艺术平台总裁、《艺术新闻》《艺术世界ArtReview》《艺术界》出版人曹丹,艺术家厉槟源,艺术家陈文波,艺术家何云昌,《艺术新闻》主编叶滢
何见平个展“千千万万”展览现场,誌屋上海 ZiWU the Bridge,2024年
何见平个展“千千万万”展览现场,誌屋上海 ZiWU the Bridge,2024年
杨福东,《后房——嘿,天亮了!》电影海报,2003年
纸片是何见平标志性的设计语言之一。展览海报亦由纸片组成向下晕染、随风飘动的效果,“‘千千万万’的海报通过纸的掀动,形成一种潮絮迭起、物动神应的感觉。”许江说道。而朝向建国中路的橱窗中,数千条纸片则利用了立体空间与视觉差异,拼接出了艺术家的名字与展览名。将平面设计与空间性相融合,打破平面设计的局限,是何见平多年的设计艺术实践中发展出的个人特质,例如在何见平为杨福东创作的海报中,文字往往嵌入了艺术家镜头下的画面空间中,适应性地成为了空间的一部分。在他为杨福东2003年的作品《后房——嘿,天亮了!》设计电影海报时,中英文影片名出现在后房围墙转角,而为其个展“轻轻的推门而进, 或站在原地”所设计的海报中,主要文字信息亦出现在广场的转角处。
“千千万万——是我自己被信息富裕时代整治得恍恍惚惚的写照。”何见平如此阐述本次展览的主题。在科技和媒介迅速发展、信息过剩的当下,何见平发出诘问,也是他的自我追问:“今天,艺术真的还能支持设计师越来越商业的专业性质吗?形式上,设计展览如何能令观者从理解设计师工作中对艺术的思考呢?”
何见平个展“千千万万”展览现场,誌屋上海 ZiWU the Bridge,2024年
艺术家、教育家、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与策展人侯瀚如在何见平个展“千千万万”展览现场阅读,誌屋上海 ZiWU the Bridge,2024年
在何见平为艺术家所设计的书籍中,或许能够寻得部分答案。展厅中的一张长桌陈列了何见平为艺术家/艺术小组所设计的书籍,包括许江、何云昌、施慧、梁铨、大尾象等。策展人侯瀚如在论坛现场分享了他邀请何见平设计《大尾象:从工地到街垒》的经历。大尾象艺术小组(成员:陈绍雄、梁钜辉、林一林和徐坦)活跃于20世纪90年代,其艺术实践从艺术家及艺术创作的自主性和合法性出发,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连。2016年,侯瀚如与蔡影茜在广东时代美术馆所策划的“三角洲行动之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是策划这本书的起点。
“在大尾象很多来自工地元素的器材和道具中,我会想起90年代的中国南方城市,太多工地,太多灰扑扑的建设印象,记忆中没有干净和鲜艳的色彩。但我最后选择用荧光橙色,有着暗示警戒的内涵,但文字标题用纸板镂空雕刻出来,用喷罐油漆粗野喷填的方式形成,边框漏色,油漆横流。将荧光色的靓丽和文字的粗野形成一定反差。”何见平在《〈大尾象〉前缘》一文中写道,他意图通过书籍的设计,来“提示大尾象在哪个时代是超前的,有着非常前卫的观念。这些观念已然鲜活存在于今天。”
何见平为艺术家何云昌设计的同名书籍
行为艺术是时间的艺术,转瞬既逝,难以留下痕迹。何见平的设计也留下了何云昌、厉槟源两位重要行为艺术家的艺术轨迹。何云昌在其实践中,以肉身为媒介,充满了痛苦与血腥,也在躯体的忍耐、抵抗中,回应生命与人类本身。何见平为何云昌设计了《何云昌》,囊括了后者1998年至2019年的作品。他在设计阐述中写道:“血腥和痛苦很沉重,我将纸张材质偷换为‘轻松’。期待预埋‘掩卷长叹’的阅读语境。”“我觉得他确实做到了举重若轻。”何云昌在论坛中分享他对何见平设计的感受,“他把我的作品重新解构,回到最初那个不可琢磨的、非实体的态势当中。他的设计确实超越了平面,是多维度的。”
何见平设计的厉槟源展览海报《天堂电影院》
2021年,何见平为行为艺术家厉槟源在深圳坪山美术馆的展览“天堂电影院”设计海报。厉槟源曾经在他位于柏林工作室的楼上驻留,二人相识已有八九年。何见平收藏了厉槟源创作于2017年的作品《一个人的春晚》,画面中是黑夜中央视大楼附近降下焰火的情景,“从来没有人画的那么理直气壮,又完全不按常理,我想,谁能把这个糟糕的绘画画得那么理直气壮?”何见平从厉槟源“就地取材”式创作方法和行为艺术的“身体性”中获得灵感,使用发泡胶,想象着厉槟源创作不按常理的样子,书写出展览名与艺术家的名字。“一开始何老师设计这个海报,我觉得有点别扭,因为我不太习惯别人写我的名字,有点排斥,”厉槟源在论坛中分享到,“后来,我越看越喜欢,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棒的作品。设计海报的过程也是一个‘行为’。”
艺术家、教育家、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 平面设计师、写作者和自由出版人何见平在开幕论坛现场发言 回到何见平所提出的两个疑问,他自我回答道,“或许先放弃专业的僵化固守,或者,做到无法被定义成具体某个概念。”而这也或许正是设计与当代艺术之间的交集之处。超媒体集团全新Logo,由何见平设计
“何见平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他对中国文字的感觉,媒体的内容和形式需要平衡。设计师只有对文字拥有深度理解,才能将信息变为信号传递出去。”超媒体集团创始人邵忠对何见平的设计与媒体的紧密联系观察已久。2022年,他邀请何见平为超媒体集团设计了全新的Logo。从“现代传播”到“超媒体”,如何突破平面,既是超媒体的更新与迭代,也是何见平做平面设计一直面对的挑战。何见平为超媒体设计的全新Logo:“Meta Media”两个单词组成的圆圈以顺时针方向公转,却包含了两个不平行空间的自转,传递出立体而超越的空间感。“何见平联结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超媒体创始人邵忠认为何见平的设计与超媒体的愿景一样,都期望能“超越未来”。
超媒体集团创始人邵忠在开幕论坛现场发言
建国中路上的誌屋上海展览橱窗,何见平个展“千千万万”展览现场,誌屋上海 ZiWU the Bridge,2024年
整理、撰文/姚佳南何见平个展
“千千万万”
⏰
展期:2024年3月22日至4月21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11:00-20:00
(法定节假日除外,19:00停止入场)
地址:誌屋上海 ZiWU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7号楼
购票二维码
关于艺术家
(摄影:黄扬)
何见平,平面设计师、写作者和自由出版人。出生于中国富阳,现居柏林。1991—1994年曾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设计专业;1997—2001年就读柏林艺术大学自由艺术专业,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柏林自由大学文化史博士学位。曾任教柏林艺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等学府。
设计作品曾获得大量国际奖项,如华沙海报双年展金奖、德意志国家设计奖金奖、德国红点奖全场大奖、斯洛伐克Trnava海报三年展全场大奖、奥地利Joseph Binder金奖、伦敦D&AD黄铅笔奖等奖项。2006年荣获德国Ruettenscheid年度海报成就奖。设计个展曾在中国、德国、日本、斯洛文尼亚、波兰、伊朗和马来西亚等国举办。他的近期重要个展为2021年在深圳V&A博物馆举办的“ 想入非非”,同名个人作品集亦即时出版。
他还是设计史论及文化史写作者,中国海报历史研究者。曾出版《中国海报艺术史》(德文及中文版),《设计之外》(中文版)等专著。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