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幸福可见

陈正达 黄倩

2024-03-20 13:22:00

已关注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只不过因为我们认为拥有了这些就能拥有幸福。只有幸福才是绝对最后的,因为我们永远只是因它自身而不因它物而选择它。幸福是人类生存的全部目的的目的。[i]


既然幸福是人生之所向,那么,什么是幸福呢?对此问题的回答因人而异,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回答也往往不尽相同。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迄今为止,关于幸福话题的文献浩如烟海,但仍无法勾勒出一个普遍认同的幸福定义。


有人认为吃饱穿暖就是幸福;有人认为打赢一场球赛就是幸福;有人认为从无休止的劳作中挣脱出来,拥有闲暇就是幸福;有人认为拥有亲情、友情、爱情就是幸福;有人认为欣赏美的事物就是幸福;有人认为口渴之极时喝一杯冰牛奶就是幸福;有人认为冒险之后安然无恙就是幸福;还有人认为暂时忘却现实就是幸福……


可见,幸福的来源远不止一种,而是各式各样、互不相同的。依据英国著名动物学家、哲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的研究,幸福的来源可以总结归纳为如下17种:目标的幸福、竞争的幸福、合作的幸福、情感的幸福、感官的幸福、理智的幸福、节奏的幸福、痛苦的幸福、冒险的幸福、选择的幸福、平静的幸福、虔诚的幸福、消极的幸福、化学的幸福、幻想的幸福、滑稽的幸福和意外的幸福。[ii]姑且不论莫里斯的研究是否囊括且穷尽了所有幸福的来源,仅就目前列出的这17种来看,尽管千差万别,但有一点却是相通的,即幸福源于对现状的改变,且必以现状存在不足和欠缺为前提。“人不会在一切顺利之时感到幸福,而是在坏的情况有所好转时才会感到幸福。”[iii]


若非挨饿受冻,也就感受不到吃饱穿暖的幸福;若非挥汗如雨、艰苦卓绝地训练,也就感受不到最终赢得球赛的幸福;若非一刻不停、奔波忙碌,也就感受不到闲暇时的幸福;若非体验过孤独苦闷,也就感受不到亲情、友情、爱情带来的幸福;若非被平庸甚至丑陋的事物所环绕,也就感受不到审美带来的幸福;若非口渴之极,也就感受不到喝一杯冰牛奶的幸福;若非生活平淡乏味,也就感受不到冒险的幸福;若非现实过于空虚,也就感受不到逃避现实的幸福。


可以说,前后的反差越大,幸福的感受就越强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幸福必须不以伤害自身或他人为度。目标的幸福如果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带来的就不是幸福而是一生的挫败感。感官的幸福和冒险的幸福如果过度,蜕变为单纯的感官刺激,如暴饮暴食、飙车、危险的极限运动和性行为等,往往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生命。而竞争的幸福最极端的形式,即获胜者将自己的幸福肆无忌惮地建立在被征服者的痛苦之上,如施虐、暴力等,则理应受到谴责甚至刑事处罚。痛苦的幸福,即将寻求痛苦作为达到狂喜状态的一种手段,如极端的禁欲、自我折磨甚至狂热的自杀等,这种极少数人的幸福显然是可憎的,甚至是反社会的。


至于化学的幸福,即通过化学物质的帮助来求得爆发式的幸福,如嗑药、吸毒等,虽然在麻醉剂奏效的片刻能令人体会到短暂的兴奋和幸福感的强烈膨胀,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漫长、更难以忍受的痛苦。可以说,以上不在合理范围内的幸福都不能称为真正的和值得提倡的幸福。


此外,选择的幸福建立在忽视生活中所有悲惨事物的基础上。平静的幸福则是将自己与外界完全隔绝以获得超脱的安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未免过于消极。虔诚的幸福则是那些笃信宗教的人,在最为虔诚的时刻体验到的一种特别的灵魂幸福。[iv]这三种幸福也不属于值得提倡的幸福。


真正的和值得提倡的幸福,是善好的,是当现状有所好转时,主体感受到的一种复杂的、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它并非生活的常态化存在,而是我们的生活切实得到改善之际所体验到的激动心情,是一种诚心满意的美好心境与生活状态。


亘古以来,人类追求幸福的脚步从未止歇。原始人首次运用弓箭杀死猛兽之际,正是为目标的达成以及在与动物的竞争中获胜而体会到强烈的幸福感之时。弓箭的发明和创造使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这种幸福的状态不会维持很久,在经历了短暂的幸福期之后,人类又会开始追逐新的目标、展开新的挑战。正因如此,数千年来,每一次科技创新与变革都意味着人类整体福祉的增进与幸福阈值的提升。


然而,幸福阈值的提升也意味着幸福的获得将愈来愈难。食不果腹的时代,一碗糙米饭就足以令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幸福。而对生长于丰裕时代的人们则不然。正如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其名著《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中所指出的那样:“金钱在某程度内很能增进幸福,但超过了那个程度就不然了。”[v]

图片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当今这个万物互联、算力日益强大、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许多已经生活无忧的人却反而迷失了幸福感。


因此,为了提升幸福感,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能够获得幸福的各种来源,并通过增加幸福来源的数量,进而增加幸福的总量。[vi]

图片


依据对中国知网的检索,截至2023年4月,以“幸福感”“幸福指数”为题的学术期刊论文已有12400余篇,硕士学位论文330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90余篇。可以说,国内现有的幸福相关的研究成果数量已经相当可观,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呈现出多视域、多维度、跨学科研究的特点。


然而,在众多的研究视角中,设计的维度却被长期忽视了。当我们以“幸福设计”为篇名重新检索并去除干扰项后发现,幸福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仅有期刊论文50余篇,硕士学位论文24篇,而且均发表于2008年之后,可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究其原因,幸福通常被视为一种主观心理,而设计则被视为物质世界,这就让许多人看不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实际上,设计远非仅限于物质世界,其含义是丰富、多面且不断变化着的。


《国际先驱论坛报》和《纽约时报》全球版设计评论家爱丽丝•劳斯瑟恩(Alice Rawsthorn)在其名作《设计,为更好的世界》(Hello World:Where Design Meets Life)第一章《设计是什么?》中指出:“设计”一词起源于古罗马,可以追溯到拉丁语的“designare”,它的含义有很多,比如标记、追溯、描绘、计划和做[事]。[vii]1548年,对“设计”的解释首次出现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时,设计是动词,等同于“指出”“制订”。1588年,设计开始身兼名词,指“目的、目标和意图”,5年后,其名词解释更为精确,指“做一件事之前的计划,行动之前的打算”。此含义一直沿用至今,并且新的含义还在不断加入。因此,虽说几乎所有古老的词汇都曾被一再诠释过,但却极少有像“设计”这样一直含混不清的词汇。[viii]

图片

Hello World:Where Design Meets Life长久以来,相当多的人所理解的设计只是造型或装饰,并认为设计是不稳定的、骗人的、蓄意的、不可信赖的,甚至1704年的《牛津英语词典》对设计的解释也不太友好,说设计是“诡计多端的发明”或“为了达成某种目的的计谋和手段”。[ix]设计一度被误解为一种造型诡计,一种美化样式的工具和拉动消费的引擎——为了追逐高额商业利润违背设计的伦理,不断创造轻佻浮夸的消费品,以唆使人们去消费。实际上,设计并不囿于商业上的应用,而是多面性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在其专著《人工科学》(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中提出了一个后来被广泛引用的设计定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种人类行动,只要是意在改变现状,使之变得完美,这种行动就是设计性的。”[x]从而极大地拓展了设计的边界。


而大卫•凯利(David Kelley)提出的“设计思维”概念,更被广泛接受并运用于各个领域。设计逐渐被赋予了更灵活、更多样的意义,并释放出巨大的潜力,展现出更多新的可能性。事实上,早在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的构成主义运动即传达了“新事物新生活”的观念,设计被视为一种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手段。[xi]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在其1971年出版的、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设计学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人类生态与社会变革》(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中,更将设计视为社会变革的关键推动力,并积极倡导对社会及生态负责的设计理念。

图片

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

而作为未来设计领域的先驱,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也大力提倡对环境友好的、人道主义的设计,倡导培养“综合领域设计师”。


富勒的慈善基金还设立了富勒挑战赛,以每年10万美元的奖金,寻找忠于设计精神,并专注于“解决人类最迫切的问题”的项目。[xii]2002年,丹麦政府甚至出资50万欧元创立了“丹麦双年奖”(INDEX Awards),旨在支持“改善生活的设计”。该奖项涵盖人类所有生活的五大类别——身体、居家、工作、玩乐和学习以及社区。[xiii]今天,设计对生活、对世界的影响和意义之重大,在埃米莉•皮罗顿(Emily Pilloton)的一段话中得到了最好的总结:“我认为设计的存在是为了优雅而有远见地解决问题。我认为总会存在着更好的方法。我认为设计是人类的本能,人是如此乐观,每个人都是设计师,每一个问题都可以作为设计问题或通过设计解决。”[xiv]正是通过设计,我们的需求才得以满足、愿望才得以实现。正是设计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发展方向——更幸福,抑或是更糟糕。[xv]然而,遗憾的是,设计虽然强大,却常常遭遇忽视和误解。迟至2000年之后,才有学者开始研究设计与幸福之间的内在联系。2004年,唐纳德•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的《情感设计》一书出版,提出了情感设计的概念,指出情感设计重视产品设计、服务设计中的情感体验及意义,通过设计唤起用户的愉悦感及其他积极的情感,进而获得幸福感。


类似地,彼得•德斯梅特(Pieter M. A. Desmet)从情感设计的角度切入,认为用户行为规律中存在一系列的“幸福点”,设计师应该以探寻这些潜在的“幸福点”为基础开展设计实践,并基于此提出幸福感设计的方法。著名的“赫尔辛基世界设计之都2012”(World Design Capital Helsinki 2012)项目则旨在推动设计在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其中由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设立并实施的“365幸福计划”包含了由该校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设计系师生在四座城市开展的设计实验。该计划涉及城市设计、共同设计(co-design)、叙事、田野、参与式设计、社区,以及社会距离等多个议题。2013年,阿尔托大学师生基于该计划的实践出版了《为幸福而设计》(Designing for Wellbeing)一书,此书被视为芬兰在高校层面促进设计与“幸福”对接的理论成果。[xvi]同年,芬兰发布的国家级设计政策报告《设计芬兰计划:战略与行动提案》(Design Finland Programme: Proposals for Strategy and Actions)设立了四个战略目标,分别是:1.对于设计的理解,与建立参与型社会是一体的。(设计)能力、研究与教育……有助于(提升)幸福感与竞争力。2.用跨学科的设计能力提升竞争力。3.设计被有效地运用于重要的增长领域。4.设计在公共领域被用于社会发展,是一种提升幸福感的工具。[xvii]

图片

Designing for Wellbeing 如今,为幸福而设计已逐渐成为国际设计界的共识,美国、德国均已组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团队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而“幸福”也已成为国际各大设计学术会议的热点议题之一,如:2016年“情感与设计”大会(D&E)在荷兰开设了“主观幸福感与建筑”主题研讨。2018年“设计研究学会”(DRS)在爱尔兰举办了“幸福与健康”主题研讨等。 伴随着设计学科的发展以及设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互渗,设计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设计产品、系统或服务,而是通过广义层面的设计来引发更深层次的幸福体验。

图片


“多维设计”是基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而创造性地提出的新概念,以呼应幸福概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设计提升幸福感的多视野、多角度、交叉学科的创新需求。多维设计不仅包含可见的物的设计,还包含非物的工作流程的设计、情感体验设计、服务设计、社会设计、品牌故事设计等等。


接下来,将就多维设计增加幸福来源(仅限于合理范围内的、真正的和值得提倡的幸福)做出论述:


1. 目标的幸福


指达到目标后体验到的幸福感。多维设计通过“三钻设计模型”的五个步骤即遭遇与质疑、分析与阐释、聚焦与定义、突破与构思、传达与实现,通过发散——聚焦——发散——聚焦的反复思考,进而达到有效解决问题和改善问题的目的,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不断获得目标的幸福。


2. 竞争的幸福


竞争的幸福与目标的幸福相联系,但二者之间有一个重要区别,即目标的幸福是通过达到个人的目标实现的,不一定存在对手,而竞争的幸福则总是伴随着对手。同样,多维设计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势,提升创造力、自驱力、行动力和综合能力等,进而战胜对手,获得竞争的幸福。


3. 合作的幸福


助人是人的基本欲望和天性。合作的幸福是指通过行善、助人而获得的幸福。通过多维设计可以切实帮助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以及极端贫困地区的人们提高其生活质量,从而获得合作的幸福。如2015年多维设计工作室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一系列关注社会、民生,感受设计原力量的实践探索——“视觉治愈”,即是运用视觉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优秀案例。[xviii]


4. 情感的幸福


指家庭成员之间、爱人之间、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所激起的原始的幸福。运用多维设计方法,通过重新定义问题,换位思考,头脑风暴,角色扮演(作为原型)和测试等步骤,可以有效改善人际关系,进而获得情感的幸福。如2017年,爱有戏社区研发的基于联合倡导及行动的“义仓•勺米公益挑战行动”,即是以多维设计打破冷漠的邻里关系,使居民之间产生新的连接,从而获得幸福感的优秀公益创意项目。


5. 感官的幸福


据统计,在当代社会,“一个成年人可能要接触3万件不同的物品。”[xix]不论确切的数字究竟是多少,我们实际上生活在设计的无尽海洋之中,被各式各样的设计所包围。设计通过造图、造物、造境,建构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视、听、嗅、味、触五感,都在潜移默化中被设计所左右。正如美国美学的开创者、著名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George Santayana)指出的那样:“‘美’是幸福的重要来源和要素……审美愉悦造就了我们的幸福感。”[xx]优秀的设计不仅以美滋养我们的五种感官,而且以功能良好带给我们切切实实的幸福体验。正是通过多维设计,抽象的幸福感被具象化了。


6. 理智的幸福


指在提出新问题、寻求新答案时获得的理智的愉悦。这种幸福通常在意外发现新事物时降临。


帕帕奈克曾指出:“人人都是设计师。每时每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设计,因为设计对于所有的人类活动来说都是基本的。任何一种朝着渴望的、可以预见的目标行进的计划和设想都是设计过程。……设计是构思一首史诗,是装饰一面墙壁,是绘制一幅杰作,是谱写一支协奏曲。然而,整理一个抽屉,拔掉一颗阻生齿,烤一块苹果馅饼,为户外棒球赛选场地,教育一个孩子,这些也是设计。”[xxi]可见,设计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改变。


而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了多维设计方法论,人人皆可设计,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重新发明日常,并自我发明,进而获得理智的幸福。


7. 节奏的幸福


是指人远离理智的控制,而在音乐、舞蹈、歌唱、有氧健身、体操和竞技体育等活动中,“放纵”自己而感受到的一种独特而难以定义的幸福。这种幸福的形成原因是一种身体的生理反应,其中包括内啡肽释放的增加,能创造愉快康乐的情绪。[xxii]


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及其学派即提出“万物皆数”,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进而指出:听觉上和谐的声音,在视觉上也是和谐的,两者对应于相同的比例关系。此后,“美在和谐”的理念一直被奉为圭臬。


图片

毕达哥拉斯塑像


如我们所知,我们的生命被心跳、呼吸、脉搏等内在的节奏所控制。当内在的节奏和韵律遇到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欣然契合,人即感受到美和愉悦。因此,才有“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说。毋庸置疑,多维设计擅长塑造节奏与韵律,进而带给主体节奏的幸福。


8. 冒险的幸福


是指成功地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挑战而重获安全时,体验到的一种原始的幸福感。


前文已经指出,冒险的幸福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和值得提倡的幸福。而在保证绝对安全的情况下,通过多维设计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些冒险的幸福,也是大多数人乐见其成的。


9. 消极的幸福


是指消除不幸和痛苦而获得的幸福感。如对慢性病患者来说,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时刻,即是达到幸福巅峰的时刻。通过多维设计能切实地解决许多病人、孕妇、残疾人和老年人的痛苦,这也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如,今年荣获第七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Design Intelligence Award,简称DIA)金奖的作品“便携式智能光伏清扫机器人”便是旨在消除太阳炙烤状态下在户外清洁光伏板的工人们的痛苦而设计的一款清洁机器人。

图片

便携式智能光伏清扫机器人


10. 幻想的幸福


指在空想中体验到的一种虚构的幸福。虽然幻想的幸福与化学的幸福一样,都是逃避现实。但好在它是安全无害的,并且已经成为现代文明最重要的幸福来源之一。看电影、电视,读小说等都能给人带来切实的幻想的幸福。


元宇宙通过媒介空间革命,将“现实”与“虚拟”的通道彻底打通,并通过数字分身以及置身其中的全景式场景体验设计,引入新的时空秩序与文化幻象,为主体提供虚拟空间中的第二人生体验。而在虚实共生之后,时空切换、缺憾复原,多维设计将为人类带来更诗意的栖居和更美好的生活,实现幻想的幸福。


11. 滑稽的幸福


指引起我们发笑的事物从理智和生化的层面给我们带来的幸福。


在价值多元化的现当代,多维设计可以通过对经典的颠覆、再造甚至恶搞,创造滑稽的造型和引人发笑的事件等来增加这种幸福。


12. 意外的幸福


指因出乎意料之外而感到的幸福。


贡布里希在他的名作《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一书中以作曲为例生动地阐述了主体的期待和作曲家有意制造的微妙的意外之间的反差所带来的乐趣:“每当作曲家在听众认为能够猜测出的某种程式的基础上,在乐曲中运用了多于或少于听众期待的内容时,音乐情感便会因此而产生……如果作曲家用了少于我们所期待的内容,我们就会有一种微妙的跌落感。我们会觉得是被人从音乐梯子的某个稳定的位置上给拽了下来,扔入空中,这种感觉的产生仅仅是因为等待着我们伸手去抓的支柱不在我们所期待的地方。当作曲家用了多于我们所期待的内容时,相反的情形就出现了:他是在强迫我们进行我们力所不能及的、技巧难度很大的体操练习。有时他好像是在鼓励我们,有时他又好像是在强迫我们自己做动作,但是要做的动作总是比我们自己认为单独能够完成的要难得多。审美乐趣就是由这些高度的兴奋、短暂的缓解、期望的破灭和不期而获等情绪所构成。”[xxiii]这种乐趣正是意外的幸福。多维设计与作曲类似,通过在主体的体验中不断制造惊喜来给主体带来意外的幸福。


综上所述,通过多维设计可以给生活带来以上12种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幸福。而在具体的项目中,多维设计有意识地增加幸福来源的数量,进而增加幸福的总量,最终可以达到提升幸福度的效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幸福感的产生与遗传基因相关。有些人天生阳光开朗,在任何情况下总能看到积极的一面,并能从中找到乐趣。而另一种人则郁郁寡欢,在任何情况下总是看到消极的一面。乐观的人即便遭遇不幸,他也能很快恢复;相反,悲观的人即使遇到好事,他也会在不久之后从中找到令他痛苦的理由。


尽管如此,人的心态并非一生不变,而是可以改变的。改变即设计。斯坦福大学的人生设计课——如何设计充实且快乐的人生,再次让我们看到通过学习设计方法论,人人可以通过设计解决生活中的每一个复杂问题,甚至重新设计人生。正如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所指出的那样:“设计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态度。”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潘鲁生|设计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设计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
    潘鲁生 0评论 2024-01-26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