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韩涛,何理达

2024-04-02 11:41:00

已关注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史起点放在二战后期,多来自于技术研究与技术哲学的话语体系。针对人工智能技术近10年来的迅速发展与经济政治层面的应用,已有多位学者在数据能力、智能交互、产业升级等领域展开深入的谱系梳理与价值阐释。尤其2016年Alpha Go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2023年Open AI大模型广泛应用后,关于技术哲学在人机关系、算法权力与后民主政治的议题的讨论更为充分。

谢赫与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左图谢赫肖像由Chat GPT DALL·E3l生成,右侧为Sam Altman评为时代杂志年度CEO

在这些主流的阐释中,生成性人工智能被理解为2 0世纪才开始的现象,这无疑放大了技术决定论的比重。但如果将生成性思维作为一种人类智慧与底层能力的话,就会发现,前工业时代已有大量生成性实践,至少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中就存在大量关于生成性思维的早期探索。本文将生成性作为问题主线,试图为当代人工智能的原理与历史基因,寻找一种基于中国文化与艺术理论的新阐释—其目的并非取代现有技术路径,而是对其单一性霸权逻辑进行矫正。


郭熙《早春图》中的生成性


宋代郭熙的《早春图》作为来自艺术实践的例子,已经存在生成性艺术与文化原理。《早春图》不是外观的世界,而是内观的世界;不是作为结果的世界,而是作为生成的世界;不是再现的世界,而是重构的世界。《早春图》并非原初的自然,而是生成的自然。生成并非体现在照相式的拼贴,而是来自于感知性的重构。并非对现实世界的机械还原,而是对理想世界的心灵重塑。《早春图》中的高远、深远、平远并非一种简单的绘画语言,而是知识分子借助于山水图像对于理想政治世界的生成。例如,高山仰止的山水气象,并非世俗世界对自然的观看,而是对上古自然纪念性的祭拜;超越千里的深远景致,不是一种真实的观看,而是一种对上古社会的想象;身临其境的幽微景观,并非一种身体性的沉浸,而是对自然内部的触及。这三种意象不但来自于知识分子主体的投射,而且相互生成,在深入林下居所时,不忘对千里江山的理念感知,在承认政治山水合法性的同时,不失包容奇伟瑰怪的情趣;在体验雾霭气象的流动之时,体察日常生活中的渔樵批判。

《早春图》并非单一场景的透视 主义关照,而是将主体隐入自然内部的观想,这些观想只能被理解为一种流连徜徉的流动性生成。图像,仅仅是这种流动性观想的临时凝固。因此,郭熙并非向我们呈现一个静态的理想世界,而是呈现一个理想世界的生成法则。这种生成法则在谢赫的六法中得到了深刻的总结,接下来将把谢赫与阿尔特曼作为进一步的生成性法则进行比较研究。

郭熙《早春图》,北宋


谢赫与阿尔特曼:两种生成式智能设计师?


如果谢赫(北宋时期著名画家与艺术理论家,以其著作《画谱》和提出的“六法”赫的生成对象是内在精神与情感评价,阿尔特曼的生成对象则是大众社会的语言习惯与制度习俗。谢赫的生成基于有限高质量作品的理论提升,阿尔特曼的生成式基于大规模一般质量数据的经验强度。谢赫的生成无法脱离艺术思维的想象,阿尔特曼的生成无法脱离技术思维的扫描。这些比较显示了谢赫与阿尔特曼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成式设计师,理应得到平等的对待。当然,作为设计师的谢赫与阿尔特曼也共享着近似的逻辑。例如,方法论上对整体的分解与局部的重构,语言维度上对词汇的关注与语法的提炼。历史维度的跨越性,与空间维度的杂交性,过程维度的分层逻辑,应用维度的模态逻辑等等。这些方面显示了谢赫与阿尔特曼并非作为一个单一天才作品的设计师,而是作为人类通识能力的规划者。这正是本文把二者作为设计师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对两个人的设计原理进行进一步的考察。

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AI六法

如果要进一步辨析文化生成性与技术生成性的内在联系,可以借助谢赫《古画品录》(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绘画批评著作,大约完稿于梁大通四年以后)中的六法画论逐一进行观察,来探究二者间“遥远的相似性”。

谢赫六法与AI六法比较的三个层次维度


从气韵生动到数智涌现


谢赫六法的“气韵生动”可被比喻为阿尔特曼算法的“数智涌现”。本文将“气”与“韵”置入在六层结构性的生成语境中,“气”是在具体变化情境中“韵”的连续性转化,“韵”则是“气”的差异化组合;而“生动”作为生成的动态,“生”是从无机到有机的变化,“动”是对单一静止性抽象世界的脱离。从技 术生成性视角来看,“数智”是信息化数字有机组合的开始,“数”是编码逻辑的信息基础,“智”则是神经算法级别的人类智能;“涌现”则概括为全 球数据的弥散与流动,其中“涌”是数字孪生进程下代码量的激增,“现”则是数字范围扩张后对现实世界产生 的剧烈 影 响。因此,就像“气 韵生动”在谢赫六法中的统摄性作用一样,“数智涌现”可被理解为数字世界中的另一种统摄。

从骨法用笔到算律建基

谢赫六法的“骨法用笔”可被比喻为阿尔特曼算法的“算律建基”。传统绘画的阐释里将“骨法”解释为“骨 骼”“骨骼体貌”,从而引申出“精神气概和品格”,而生成视角下的“骨法”“用笔”可以阐释为内在结构与外在皴法,是法与术的边界。在这个意义上,“算律”“建基”同样是软件到硬件的技术底座。“骨法”在技术视角也可以理解为全球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隧道、光缆、卫星)的建构与配置方法,与“建基”相对应。“用笔”则指顶层规划数据存储骨架和底层交换协议的建构(流动性要素的链接、连接、转换、交换、传输),与“算律”相对应。数字时代正是辩证吸收了物理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把数据的算法逻辑建构成今天支撑大模型得以生成性 运作的母体,因此算法的规律所内嵌的编程原则就是今天数字时代的“建基”,也就是“用笔”的层层实现。在这个意义上,“骨法用笔”和“算律建基”二者整体上都可被理解为生成式结构方式的实体显现。

左图为来自TeleGeography的更新的全球海底电缆图

右图为艺术家Jeroen van Loon作品《永久数据》,由一条12公里长的玻璃纤维直接接入电缆(DAC)构成,2020

从应物象形到以流定形

谢赫六法的“应物象形”可被比喻为阿尔特曼算法的“以流定形”。在生成式的语境下,“应”是根据,“物”是万物,可以理解为根据物象的差异,去赋予象征性的形式。既包含了前工业时代的自然物,也包含了机械物、化合物到符号物与信息物、数码物。而“象形”为像,是视觉。技术生成中的“流”是流量,相当于城市中的人流,是形态的基础,正如“以数明率,以律定城,以流定形,形流相成。”中所揭示的,自资本主义以来,现代社会里流动性要素成为了主要特征,它取代了过去的边界性要素。总结来看,“应物”与“以流”都是对流动性要素的前置,而“象形”和“定形”都可被理解为动态的形象演化。

从随类赋彩到分层制茧

谢赫六法的“随类赋彩”可被比喻 为阿尔特曼算法的“分层制茧”。“类”在传统的解释中是指不同的具体对象,“彩”指色彩表现,按照不同具 体对象的要求而给以色彩的表现。这种分层方法在生成的视角可被理解为自上而下权力运作,例如“随类”和“分层”都可以被打开为阶级分类、阶层分类、劳动分工、统计学、文化分类、风格分类、用户分类等,“赋彩”则可以代指个体层面自下 而上的要素捕捉,包括了身份证、大众身份、生物政治、波普艺术、二次元、身份政治等内容。这种捕捉与“分层制茧”相对应,指对不同形式的表征建立分类管理以及分配主 观化的心理色彩与诱惑性情绪。作为生成式法则的中间层,从“应物象形”到“随类赋彩”,从“以流定形”到“分层制茧”,意味着前工业时代的整体性捕捉逻辑到技术社会生成性逻辑,规模范围与复杂程度都在不停 扩展,并且与权力治理相紧密结合。

左图为《芥子园画谱》(清)中的生成式元素的分类;右图为大模型的生成工作原理


从经营位置到经纬节点

谢赫六法的“经营位 置”可被比喻 为阿尔特曼算法的“经纬节点”。“经营位置”在绘画中也称之为“章法”“构图”“布白”。《说文解字》中“经”是动态织布,营是静态居所,“位”是中庭左右,“置”是直织的网络。因此“经营位置”可被理解为静态的局部与动态的整体,在技术生成的视角下,“经”“置”与“纬”可以理解为空间的全 球化与行星化、规 划、总图、蓝图、导航地图,具有内在的交换与流动特点,而“营”“位”与“节”可以理解为从全球尺度到行星尺度,深海、地下、地表(陆地、海洋)、天空、深空、行星,置于能量交换的坐标体系之中。无论是“经营位置”还是“经纬节点”,都明显区别于前工业时代平面维度的规划,形成了今天数据交换下基础设施的空间安排与总体部署。

左图为《溪山行旅图》(北宋)中的六层位置经营;右图为BenjaminH. Bratton在描述全球数据交换时的六层堆栈模型,包含了用户、界面、地址、城市、云、地球六个层

从传移模写到交互衍生

谢赫六法的“传移模写”可被比喻为阿尔特曼算法的“交互衍生”。绘画中的“传移”是指从现实世界到纸面的挪动。“传”是传递,“移”是移植,“模”是造器的框子,“写”是放置物品。在生成的意义上,“传移”与“交互”同样具有动态性与指向性,是对对象的传承、借鉴与挪移,与数字的繁衍逻辑具有相似性;“模写”则超越了“临摹”“复制”之意,是一种主观的塑造与编排,这种生成的难度决定了只能局限在精英群体内部的小模型中。但在技术生成的视角下则完全不同,“交互”作为多向度的移动,“衍”是河水汇海,“生”是破土而出,也意味着大模型语料库充分采集与处理后,形成了明确的权力治理与商业应用导向。因此,从“传移模写”到“交互衍生”是从文化到技术下,速度、广度、程度都得到充分提升后的模式进化。

整体来看,“经营位置”与“传移模写”反映的是上层单元间的流动与输出的多样性;“应物象形”与“随类赋彩”体现的是中层形式分类与治理规则的刻写;透过“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看到了底层的意识形态与基础设施。于此反观,无论是谢赫六法还是AI六法,第一点、第二点阐释原理,第三点、第四点解决单数问题,第五点、第六点解决复数问题,在空间上构建物理的全球化与数字的全球化。因此,“传移模写”和“交互衍生”可被理解为交换条件下的坐标方位。

左图为艺术绘画领域内对谢赫六法作深入讨论的部分专著;右图体现了ChatGPT到百万用户仅用了5天时间

总结与讨论

通过对谢赫六法和AI六法之间的比较研究,本文试图勾勒一个从气韵生动到数智涌现、从骨法用笔到算律建基、从应物象形到以流定形、从随类赋彩到分层制茧、从经营位置到经纬节点、从传移模写到交互衍生这样的对应关系。其中既有对规律性的总结,也有批判性的介入。例如与“随类赋彩”对照的“分层制茧”强调了数字世界通过底层控制机制,使个体已经成为了被俘获在信息茧房中的状态;与“经营位置”对应的“经纬节点”则可被理解为在数字网络世界空间无限增值过程中的定点逻辑,是对无线节点多层累积空间的坐标分布;也可以将“传移模写”对照的“交互衍生”理解为数字世界中无法辨识伦理、无法判断源真的杂交状态。

在现实应用中,AI六法之所以更能够获得数字经济与国家权力的青睐,原因在于它作为整体性的大模型与个体用户之间构成了非常典型的主动被动关系—主动的一方是整体,而被动的一方是个体。一方面,AI六法在规模性、实时性、匹配性、中心性等诸多层面相比较于谢赫六法得到了进一步地扩展;另一方面,也能够看到它失去了谢赫六法中的精确性以及人文价值中的精神内涵,颠倒了人与智能机器在世界中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让现实世界逐步沦为成为彻底无法逃脱的奴隶状态。也可以说,AI六法正在创造一个以人、智能机器作为二元关系的新型奴隶制世界。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潘鲁生|设计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设计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
    潘鲁生 0评论 2024-01-26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