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诗学”展览现场
年前,文字设计与文本艺术展览“文字诗学”在七木空间举办。展览通过一系列以“激进的版式”作为写作的文字设计作品,试图对现代主义以来的文字,尤其是中文在空间中的排版秩序进行重新思考,并讨论文学写作、文本艺术与文字设计之间的关系。
“文字诗学”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衍生于中央美术设计学院的文字设计课程教学之中,是一场由学校的中文字体编排课而引发的展览,课程由蒋华、吉子艺、王钰雯、仙人等老师指导,展览由李贝壳策展。指导教师、平面设计师蒋华发现在设计师过去的工作经验中,针对中文的创作、教学或者研究,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基于字体和字库。“这种情况缺少一个在我来看很重要的点:写作。文字这种媒介本身蕴含巨大潜力,但是大部分的设计师或者他们的工作类型里,主要是为了给定内容的数据化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的工作往往就是二次翻译。这种视觉‘写作’不太涉及到内容,而是用形式的方式来试图进行一部分翻译或者阐释一样的工作。如果把设计看成一种广义的工作,那么对于像文字这种类型的预见性的创造,应该是要包含写作的。”在这个背景下,展览中探讨了“文本之前的文本”,即表意文字的元文本,以及那无法用言语与文字描述的神秘“那个”,即诗。
吴孟庆作品《亲吻加我》
张文鉴作品《吹水chat》
“过去经典的文字设计定义一般是两个方面,字体内部的设计和字的应用设计。中文被称为表意文字,因此在其意义的构建中,写作其实会占更大的份量。因为我们经常是用一个字来描述一个关键性的内容,然后呈现出来的。这跟早期现代主义,比如蒙太奇的做法是一样的。符号的‘写作’是平面设计师在日常工作中非常擅长的。这次展览其实试图把文字变成符号,即回到了表意文字和文字学的基础,同时也回到了写作或者说‘诗学’的基础。”蒋华表示。
郗子龙作品《眼泪是每个人最小的海》
梁译丹作品《爱你都来不及怎么会嫌弃你》
展览分为三个主要板块,包括“文字诗学”“教学拓片”和“工作坊”。“文字诗学”板块展示出又一山人、广煜、王钰雯、马仕睿、仙人、刘治治、吉子艺、李习斌、李贝壳、周仁希、梅数植、蒋华这12位设计师/艺术家与27位美院青年设计师的作品,着重探讨基于作为写作的文字设计(Typography as Literature)与文字装置(Typography Installation)在中文语境中的呈现。而学生们在课程中的实践过程和与老师们的相互碰撞被作为“教学拓片”部分,以文献的形式在空间中展出,与“文字诗学”板块基于中文此种表意文字提供的特殊语境而呈现出的设计探索,实则分享着共同的理念内涵。“工作坊”则会以活动中的展示为出发点,既包括在展期中不断更新的作品,也包括开展期间的对谈活动与工作坊项目。
蒋华作品
广煜作品
提到本次课程或者项目的难点,蒋华表示,如何抛弃掉之前简单的这种文字象形化的观点,然后,让设计去更加融合多种学科以及考验设计师的多种能力,是这次实验的一种探索。“设计师除了在过去像雇佣军一样去帮人解决问题,新一代的创作者是否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甚至制造问题。这一点要求设计师在创作和学习的时候,自己所处的位置更往前一点,在输出端就要开始工作。而且来自设计的知识不再单一的从外界学习而来,而是要自己生产。因为这种个人化的设计知识和个人的设计语言其实是适应未来的设计师最独特的部分。”策展人李贝壳老师举了本次展览中的作品《眼泪是每个人最小的海》的例子。“他拿了很多不一样的瓶子作为装载文字的载体。每个瓶子装了不同容量的水,整个作品象征着这些水慢慢汇聚成一个类似海洋的过程。非常有个人的属性,也渐渐地脱离了过去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的概念。”
马仕睿作品
王思冬作品
“设计如何往前推动,这一定是属于共同一帮人的共同的觉察。当我们想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坚信可能所有人都很明白这个问题的点在哪儿?包括新进来这个领域的人,或许他们可能会困惑,但隐隐约约间,他的内在是会共鸣的。因为所有加入这个课程,加入这个展览的人其实都已经在这个议题里面,面对自己的困惑了。未来的工作方式肯定是一种互相激发的方式来前进。设计学的推进一定不是个人突破,一定是多重领域和多重背景的互相的交织所产生共同的能量。”蒋华老师最后说道。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