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诚默:好的设计,应该与生活如影随形

Snowball

2020-07-17 15:34:19

已关注



作为一名年轻的创业者,设计费泡汤、方案被骗......这些创业过程中会踩的坑她一个也没落下,但她早已习惯以微笑抵抗所有的坎坷与波折,唯独担心会不会留下皱纹。“生活的过程总让我们遍体鳞伤,不断有新伤贴旧伤,伤口越来越多,就会形成深深的皱纹。”她曾在朋友圈这样写道,还配上了一个担忧的皱眉表情。

真正走近李诚默的世界就会发现,这样的乐观天性并非没有来由,明媚笑容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让她活成了与温柔外表完全相反的样子,强韧才是更适合她的代名词,“到最后那些受过的伤,一定会变成我们身上最坚硬的铠甲。”

不让自己有后悔机会

“在许多关键性的选择时刻,

我都能非常快速地做决定,

然后果断坚持下去。”

很小的的时候,李诚默经常能看到机修工父亲每天都在家里倒腾一些金属零件,然后把它们变成日常用的小凳子或者簸箕,“虽然没太多设计感但却十分耐用,这可能就是我对‘设计价值’最早的记忆吧。”

因为痴迷美术,上大学时李诚默很自然地报考了南京艺术学院。当时有一位授课的特聘老师曾在澳大利亚生活过很长时间,每次在课堂上,他都会给学生们播放随手拍摄的澳洲见闻。

正坐在台下听讲的李诚默顿时觉得眼前一亮,她发现2007年国外的公共设施已经非常先进了,垃圾车完全实现了自动化,站台、坡道的设计不仅美观而且实用。于是她产生了一点憧憬: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设计。

这颗埋在心里的种子终于在她大三那年开始发芽。有一次,李诚默来到上海参加一场建筑讲座,主讲的外国教授着重介绍了米兰的“垂直森林大厦”,这打破了她心目中对意大利建筑的惯有印象,“整栋楼被绿色包裹住非常环保,原来意大利的建筑不仅可以文艺、复古,还能拥有这样的简约风格。”

讲座结束后,李诚默立刻大胆地追上教授,用一口磕磕巴巴的英文表达自己想要去国外留学看建筑的心愿,教授便给她推荐了自己所在的米兰理工大学。

去欧洲留学必须要使用当地语言,在大三之后的那一年里,李诚默就利用每天晚上和周末的零碎时间苦学意大利语。大四毕业前夕,她看见身边的同学纷纷找到了工作,而选择留学需要先花半年上预科班学完语言才能入学,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最终还是出国的渴望占据了上风,“我就是这样的人,在许多关键性的选择时刻,我都能非常快速地做决定,然后果断坚持下去。”李诚默的回答十分干脆。经历过这个小插曲,她一气呵成学完语言、申请学校,奔赴意大利那片她向往已久的天地。

留学的日子对李诚默而言极其美好难忘,意大利丰富的人文与精彩的经历都充盈了她之后的人生。也不总是一帆风顺,她所面临的最大障碍还是语言,走进一个全靠意大利语交流的课堂,全班只有自己一个中国人,在前半年的学习中李诚默坦言“备受折磨”。

“上课拿着录音笔边录边听也只能理解50%,等下课后我再把资料拿回去,上网翻译、找同学交流,边猜边学。”当初那段苦不堪言的日子李诚默现在已经可以笑着讲完,她硬是拼着一股劲,在两年内修完了研究生的全部课程。

回国之后,人生的第二个重要选择点也随之到来。李诚默在南京短暂地停留了一段时间,便来到上海寻求新的机会。她最早进入一家外企做设计,经常没日没夜地加班,完成了好几个大体量shopping mall,“因为真的喜欢做这件事,就会变得拼命。”却在身体被透支后不得不选择辞职。

2017年,不到而立的她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设计事务所——UD studio。很多朋友评价李诚默这次的选择“相当大胆”,创业本身就极需勇气,而刚毕业一年就敢创业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但反观李诚默,她其实无比享受目前自由设计的生活。只要有空,她就会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图文并茂地分享项目中的感悟收获,也常能在朋友圈看到她发布的来自天南海北的项目坐标,单枪匹马却又无所畏惧。

“做任何事,我都不让自己有机会后悔,定好方向再坚持到底就行了。”谈到这里,目标感极强的李诚默依旧用笑容平淡回应,“迂回也好困难也好,这些都没关系。如果实在坚持不下去,只要尽力就好了。”

“不为难自己,也不轻易放过自己,不然怎么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呢?

捋出一条线

“把设计的概念中心点抓牢,

然后在后期不断巩固表达前期的想法。”

留学初期,李诚默和同学们先在意大利中部学习语言。回忆起那几个月,她脸上又不自觉地露出笑容,“每个月都有假期,周末没课,我们学完了就跑出去玩。”

从北部的博伦萨,到南部的罗马,李诚默见识了斯卡帕建筑、罗马古城还有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行走在意大利的街道上,美似乎无处不在,她发现哪怕是一个很小的街边餐厅,身处其中都能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氛围。“一张桌布、一个盆景,可能我们会觉得那是设计,但餐厅老板认为这就是他自己的生活。”

与国内追求形式上的美感不同,这种沉浸在美好氛围中而自发形成的美的意识,扭转了李诚默看待设计的视角:好的设计并非刻意为之,而应该与生活如影随形。

意大利的教育方式同样与中国差别很大,她在进入米兰理工的第一节课上就跟随导师接触到实际项目。每个学生都被要求先勘查现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随后边和导师交流、边观察他的整个设计思路和推进流程。

在这个过程中,李诚默发现虽然意大利人的软件操作并不出色,但表达设计的手段却丰富多样,“他们会利用GIF、PS甚至是手绘和色彩来体现动线或者明暗关系。”于是她也开始尝试使用一些影片和艺术作品,而不仅仅是通过建模来阐释自己的设计想法。“有时候我们需要学会借助别人的思维,就像歌唱家也能表达情感,很多概念并不是只有设计师才拥有的。”

每次和导师交流,李诚默总会收获惊喜,“他在听取完我的想法后,会先夸赞这个点子很棒,再指出具体可以优化的细节点。”这种夸奖为刚刚接触实际案例的李诚默增添了很多信心,也让她回想到小时候从手工家具中感知到的“设计价值”。“刚开始做设计,我们容易因为胆怯而犹疑徘徊,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对不对,导师会先帮我们捋出这条线。而它本身又是藏在我们心中的,所以每次我都感到特别开心。”

直至今日,李诚默对待每一个项目也都会先“捋出一条线”,再通过后面的设计努力将它表达出来。

作为小米科技产品的忠实粉丝,前不久她遇到了一个拥有同样喜好的业主,想要打造一个融合了产品和体验感的主题酒店。李诚默发现小米产品本身有许多下游厂家,完全可以将这些厂家的产品链接到酒店里,完成一个与米家专卖店截然不同的“酒店式零售空间”

抓住这条主线后,她迅速厘清思路,“不能按照酒店设计的思维,而应该围绕新零售方式来设计。”于是她将整个空间设计为一体式,以最简洁的方式表达,让酒店变成一个呈现产品的地方。“空间不能复杂,最好像一张白纸一样,只不过里面具有一些酒店的性能而已。”

一楼的侧面入口和接待区被全部打开,天顶地采用了乳白色的意大利进口树脂材料,营造出简洁又极具科技感的空间氛围。所有的公共墙面和地下室都被用来进行产品展示,仅有灰、白两色的客房空间也被植入了全系列产品,所见之处还配合了二维码可以直接扫码购买。“我们更多是从商业角度考虑问题,设计对于它的运营模式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在初期的概念定位就极其重要了。”

随着设计案例类型的增多,李诚默也愈发意识到,回归到建筑和空间本身还需要结合更多的专业功能。“设计师并不是万能的,我们更像是一个统筹,要配合材料商、供应商等方方面面去实现项目。但最重要的,就是要捋出那条线,把设计的概念中心点抓牢,然后在后期不断巩固表达前期的想法。

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如果从宇宙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所谓的困境就会变得非常渺小,

没什么大不了的。”

还在米兰读研时,李诚默与另外两位合伙人合作参加了一个家具比赛,共同设计了一套主题为“SHENG”的模块式家具。一个男生+两个女生的组合,正是后来uno due design的原身。“在意大利语中,uno due就是‘一二’的意思,我们就想表达:只要团结在一起,1+2必大于3。”李诚默解释,“但其实再往后衍生,还有另一层含义。”

李诚默与合伙人共同设计的“SHENG”系列家具

从意大利回来后,李诚默曾读到一个故事: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朋友买来笔墨纸砚请他题字,他自认为字并不好看,但在朋友的一再坚持下,就写了“常想一二”四个字。友人问其含义,他解释道:“我们生命里不如意的事占了绝大部分,活着本身就是痛苦,但扣除那八九成的不如意,还有一两成的快乐好事。常想这一两成,懂得珍惜,就不至于被那八九成不如意打倒了。


李诚默特别喜欢这个典故,就像她遵从至今的“宇宙视角”一样,“如果从宇宙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所谓的困境就会变得非常渺小,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有坎,但大家都得过。”她又习惯性地笑弯了眼睛,“我们做设计也是在不停地解决问题,越是到低谷就越说明要回升了。经验技能不过都是附属品,真正重要的还是那个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

她将UD的名字一直延用到现在,注册公司时中文名取了“悠玓(dì)”这样一个极生僻的词汇——“玓”就是闪烁的宝石

曾有朋友告诉她“the world need you to be you”,但并没有人能百分之百地完全做好自己,有时候还需要去寻找自己,但李诚默从不畏惧这一切。她始终保持着最纯粹的热爱去完成当下应该做的事,最后也终将“悠然自在地获得宝石”


Snowball 广州设计周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