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了书卷气,能为雅士;书卷有了人气,才是经典

私享艺术

2020-07-19 19:56:08

已关注


唐摹、宋拓,我们为何要放大?

今天,距离李世民和他的儿孙辈大量摹搨王羲之书迹已经过去了一千三百余年,唐王朝的统治者们希望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搨本化身百千、流传万世;公元九九二年,宋太宗赵炅命令王著将内府所藏的历代法书墨迹编次摹勒,定名《淳化阁帖》,此举拉开了刻帖风靡的序幕,尔后官私摹刻生生不息、相继不绝。秘籍渐趋普传,帖学蔚成大观,古人深恐传承谬讹,唐摹、宋拓都把“神形兼备、不爽毫发”奉为至高理想,穷极巧技复现法帖原貌。古人做此努力,为使书道不堕。然而,吾辈何以为继?

对古代法帖的“忠实还原”在今天已近极致,而原色、超清、放大才是时代所赐,我们有机会看到前人难以看到的细节,感受前人未曾感受的震撼。那些封存在真迹、摹本和拓本之中的“书艺密码”甫一放大,立时真切并亲切起来。一点之内的毫芒衄挫,一画之间的锋起伏,一字之中的结构揖让,皆尽凸显。由此,可让“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

电子法帖再“暴躁”,都代替不了纸质的美好!

信息时代,数字图片属实“暴躁”。网络上,电子字帖的尺寸和颜色变幻莫测,在无数发光二极管的共同作用下,历代法帖经典化身光电,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占据了我们的硬盘。液晶屏幕上,古人笔尖翘起的每一根贼毫都无所遁形,然而,在引起众人惊叹的同时,这种透着背光的法帖图片偶尔也会带领我们踏入歧途。

“尽精微”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以无厚入有间”我们今天有足够先进的手段可以极为深刻的进入到古代法帖之中。然而被局部细节过度的吸引,将精力倾注其中,往往会忽略对整体的把控,使书写进入形而下的无尽循环。所以最好的放大倍率,一定是兼顾精审与统观的。“适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遵循各书体原有审美轨范不改变的大前提下,以最合适的放大倍率帮助读者探寻古人毫端未传之秘,才是放大法帖出版的题中之义。这种“适度”,需要出版人不断的调校与测试。

放大法帖《般若心经》(左)与

原大《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右)对比

因此,鼠标滚轮控制下小大由心的电子字帖,是难以与法帖出版的严肃谨慎同日而语的。那些经过专业编辑精心调校的法帖底图,最终都将落实到纸上,它们的观感又会进一步接近真实状况,避免读者被液晶屏幕的背光晃得如梦似幻、心神飘动。

纸质字帖的美好,在于常伴左右。它们站在书架里,随时可阅、可赏、可临、可把玩。无论是艳丽还是内敛,它所传达出来的风格气息都更加实在且纯正。可靠并踏实的陪伴值得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拥有。

时时翻阅,岁月变迁,当“人”与“书”俱老,便可以看到对方带给自己的变化。人有了书卷气,能为雅士;书卷有了人气,才是经典。与纸质书相比,电子图片太像一匹“暴躁”的野马,不仅难以使人念念不忘,而且若不加以约束,当它偶然来到并吸引着读者深入未知时,也往往会让人远离初心,难觅归途。

雅昌二玄此次编辑出版的“原色放大法帖选”系列,通过北京雅昌艺术印刷细致严谨的制版与色彩管理系统,经过多次印刷测试和编辑调校,最终将放大3-6倍更加适合临习和欣赏的超清字帖精印在接近善本的特殊纸张之上。

放大法帖《悲庵尺牍》(左)与

原大《崇本堂藏赵之谦翰札》(右)对比

其纸质挺实致密,颜色还原准确,呈现出的油墨质感细腻丰润。原迹、摹本颜色可人,拓本层次丰富。可以说,我们是怀着致敬经典的匠心,努力成就新的经典。

既要足够大,更要足够小!

一般来说,纸质放大法帖的出版经常会遭遇两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不够大”和“不够小”。“不够大”即受底本图片质量的约束,放大倍率不高,若强行放大,便会出现清晰度严重下降,出现马赛克爆炸的效果;“不够小”指的是开本尺寸的失控性膨胀,这种“失控”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意愿。客观原因是,随着法帖书迹的放大,图书开本亦过大,使展阅临摹极为不便。而主观意愿则表现在人为拼接、扩大版芯面积,用大开本制造高放大倍率的错觉。“不够大”会制约我们深入体察法帖细节的程度;“不够小”则让这些巨型出版物无处收纳、难以携带且临习困难。

雅昌二玄新版“原色放大法帖”系列,我们希望它足够便携,兼顾“功能强大”和“尺寸精巧”,成为一本旗舰级“移动字帖”。

首先,支撑本系列核心专业品质的,是我们的原本数据。本次出版,为了保证放大法帖的图片质量,准确传达原帖的细节和神韵,雅昌二玄选用的底本皆为原件采集的复制级原图,是当今法帖出版的顶级优质资源。这些素质优异的图片,决定了本系列“足够大”的图片倍率,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制版后纤毫可见的印刷精度,让读者看得清清楚楚。既足够震撼,又不显刻意。

其次,我们认为放大法帖的核心功用是帮助读者对法帖局部、单字点画的深入体察,“放大”所要解决的,是微末之处的“细节”。明确了这一点,就找到了解决放大法帖“不够小”这个问题的契机。我们决定集中力量解决“局部问题”。

如今日所见,大大提高了本系列法帖媒介价值的,是它娇小的身材。100×200 mm的开本尺寸只比一般的移动电话略大一圈,装进包里,拿在手中,丝毫不会成为负担,反而会倾心于它细腻的材质而难以释卷;

置于案头,心摹手追,小开本、可摊平、不反光的设计,一切都围绕着实用而展开。图片最清晰,使用最趁手,收纳最便捷。

小体量、大内涵,精致小巧的开本中展现了中国书法的“宏大场面”,平凡质朴的装帧里蕴藏着无比丰厚的书学信息,前人说“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或曰“纳须弥于芥子,藏日月于壶中”此即也。

法帖如云,我们为您撷珍拾贝!

《晋人尺牍》《唐人小楷》《祭侄文稿》《等慈寺碑》《般若心经》《悲盦尺牍》,这是“原色放大法帖选”第一辑的六部经典。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晋人尺牍》收辑了晋代名士陆机及书圣王羲之家族的法帖十通。

从《平复帖》到《平安帖》、从《伯远帖》再到《新月帖》,是为行草之本、帖学之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晋人尺牍书法的代表性风格。是习书之路上绕不过去的传统经典。

《唐人小楷》编入唐代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四位楷书巨擘的小楷法帖精品。唐代是楷书极盛的时代,虞、欧、颜、柳是这个时代最为突出的代表,从初唐到晚唐,这四位书家恰好能够为我们讲述一段接续完整的唐楷故事。他们的大楷为世人所熟知,甚至认为他们标示了楷书体风格演变的进程。可是我们却经常习惯性的忽视了他们的小楷。这种立足于实用的日常书写,也许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

本次编入的《破邪论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小字麻姑仙坛记》和《太上洞玄消灾护命经》或可作为研究、欣赏、临习的优秀范本。

这四种法帖是小楷书法由晋而唐的转型期代表,法度更迭,风格塑造拥有无限的可能,它们欣欣然,鲜活而生动。

同是行草法帖的《祭侄文稿》与《晋人尺牍》截然不同,书法传统自二王称圣而一脉相传,至颜真卿雄秀独出,别开生面,丰富了中国书法的传统组系。《祭侄文稿》作为“天下行书第二”,其艺术价值不输《兰亭序》。

而“草稿”的章法形式也让它在晋唐法帖之中独树一帜。成为后人书论中“无意于佳乃佳”的代表性作品之首。近年来“书法要回归日常书写”的声音渐起,使《祭侄文稿》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甚至它的作者颜真卿也已经被冠以“超越王羲之的名笔”之名。

颜真卿的曾祖颜师古所撰《等慈寺碑》,乃唐太宗所诏建,用来纪念唐军于虎牢关大破窦建德之战功。

此碑撰于唐初武德四年,隋唐之际,南北楷书杂糅,《等慈寺碑》显出了宽博雄健、遒劲内敛的独特书风。因其尚未被“成熟”楷书的轨范所染,所以结构天成,自然洒脱。以此帖为楷模,可知楷书“精密”之由。

《等慈寺碑》不仅书艺高超,其流传亦广,晚清金石学家叶昌炽就曾将其誉为中州唐碑之最为脍炙者。

《般若心经》即《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末所刊《心经》。王羲之书法的传习,此碑功不可没,晋唐以降,几人不习王书?习王书者,何人不知圣教?《圣教序碑》几乎成为了行书系统的标准样和试金石。其碑末的《般若心经》更是史上最著名的《心经》书迹之一。正所谓“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也。

本系第一辑,以《悲尺牍》收官,悲盦赵之谦是清代典型的学者型艺术家,此次所选入的尺牍,是赵之谦在撰写《汉学师承续记》期间写给胡培系的书信,信中谈及诸多学术、学风问题,兼及学书、作字之事。

赵之谦是清代书坛“碑学”理论最有力的践行者之一,他的尺牍书法笔墨腴润,风致潇洒,融碑入帖,独具风貌。既是清代碑学兴起后,书风丕变的代表,更是自彼时而至今日,乃至未来书风沿革的“标月之指”。为我们提示了书法传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这六部经典法帖,可以说全都落在了书法史的“节骨眼”上。若以树木论,恰是新枝萌发之处,以道路论,亦是开辟新途之所,是继往开来的关键所在。

雅昌二玄编辑此系列法帖,旨在帮助书法爱好者准确、便捷的深入经典、汲古出新。为此,还特别邀请日本二玄社社长、北京雅昌二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渡边也寸美担任出版顾问。二玄社成熟严谨的出版理念与雅昌秉持匠心的编印经验相结合,让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去期待它面世时的样子。


来源:私享艺术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