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艺术的过程管理与仪式感研究

吕华斌

2020-07-22 16:58:49

已关注

一、绘画艺术

中国绘画中,山水画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夫画道之中,山水最为上。”(唐·王维《山水决》)山水画乃中国绘画艺术之佼佼者。山水画萌芽于晋,中唐现水墨之山水,唐末五代,山水画近乎成熟,于宋占据国画之主体位置,若与西方风景画相比较,要早了千年之久。山水画呈现给世人之视觉图式,可谓国人思想变迁之历程。山水画寄托了文人厚重之情思,国人骨子里是喜欢登高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观天下之态,其“三远法”皆满足登高而一览全局之视角。通过山水游历之间,摒弃“世俗”之干扰,宗炳“澄怀观道”;王微“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范宽“写山真骨”皆得山水“逸趣”。孔子云:“智者近水,仁者乐山”,可见,“山”“厚德载物”居“水”“本性尚品”示,一德一性诠释山水“本真”,“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画山水序》南朝··宗炳)“……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唐·王维《山水决》)“远近法”名山大川尽收童眸之画家意识,形成山水画之主旨。董源《夏山图》,巨然《层岩丛树图》,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李唐《万壑松风图》,夏圭《溪山清远图》,赵孟頫《鹊华秋色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青卞隐居图》《具区林屋图》,倪云林《渔庄秋霁图》《容膝斋图》等历代山水大师成就于此,均有着自己秉承绘画过程管理的仪式之感。如凡画山水,须按四时,春景则雾锁烟横,树林隐隐,山色堆青,远水拖蓝。夏景则林木蔽天,绿芜平坂,倚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笔法布置,更在临时。”(《山水赋》·五代·荆浩

今之山水已不同宋元之辉煌,传承发扬迫在眉睫。可从材料之多元、技法之革新、意境之深远、思想之前卫、理论之新颖、体系之重构等思索入手解决。但材料、技法,不达标本兼治;意境、思想,品逸淡化,重建周期漫长且干扰甚多;理论、体系,止步学识,因循守旧并与现今快捷、高效求存之环境不能同日而语。唯有寻根溯源,格物致知,重新定义,求本求真,以满足当下尚画逸趣之需。重拾管理过程之执行力,以提升绘画“庄重”与“真实”之所需为倡导,注重执行之求,不受干扰,不失为良策。

过程管理与仪式感

中国的茶道、美食、艺术、文化,原本以各种有着繁杂程序的过程管理表述着泱泱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现如今在“快餐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被日益简化,即便走出国门也已面目全非。日本是继唐以来传承中国文化进行过程管理最好的国家之一,在中国唐代日本的孝德天皇推行革新,效法唐制,走向中央集权。引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落实户籍和记账制度,参考《唐令》写成《大宝令》法典,遵照长安城布局规划平安、平城二京。日本先后派遣了十三次遣唐使,每次使团规模都在百人以上,团中除使臣、水手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医师、音声生、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等如今的日本也是各种节日庆典、祭典活动过程管理比较完整的国家之一,更有祗园祭、神田祭以及天神祭著名的三大祭典活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其历史传承与传统保存得较为完整,也恰恰是这种过程管理的介入,使活动更具传承性,因此可以说仪式感也彰显了国家的文化内质。绘画中的过程管理具有“执行过程”“关系维护”之解读。西方绘画的目的多以求存为途路,讲求绘画制作过程中的严谨性,当然,重点在于绘画执行的本体,也就是画面效果。由于材料性质与科学发展同步因素的影响,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即使有干扰,也要讲求制作过程的完整性;而东方绘画追求“逸趣”,没有负担,是以提升自身境界为终极目标的,其重视创作执行过程之前的感性认知阶段,如山水画的“布景”,其执行过程以“情与景汇”“意与象通两个方面来体现。常需“游山玩水”走进自然来提炼素材,根据画家内心的情思与主观意识决定其创作进度,这个调研的执行过程必须是完整的。即使成画过程“烂尾”了,都不会影响创作的收获,因其执行过程中的境界顿悟是高于绘画本身的,也由此看出东方画家的能力鉴定不是用作品数量来衡量的,而是由画家境界评判的,因此就有了“留论”重于“留画”的传统观念,充分体现了过程管理的重要意义。画论萌芽于先秦诸子百家而不成系统,绘画体系构建始于东晋顾恺之有画论专著传世,至后世画家多以效法而形成。如宗炳、谢赫等著书立说,虽无作品传世,仍是后辈敬仰的绘画名家,由此可见东西方绘画观念中的明显差异,这也是东西方绘画在过程管理中观念上的本质区别。

承载绘画从“立意”到“画技”中间的执行过程。反映以绘画的“庄重”与“真实”为展现的目的。庄重的字面不必过多解释,对于绘画的意义就在于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真实中看似无趣的事情。“仪式的功用就在于提供、促进并传递一种身份认同。仪式进行的过程(认同过程或曰结构化过程)中,其本身会制造创造强调强化某些欲望,也会抵消打消掩盖掩埋某些欲望”。(引自仪式感的奥秘》)如每个人的习惯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所反映的就是庄重。同理,对于自然界现象,天气闷热与极度平静可能预示着暴雨来袭,而闷热、平静与暴风雨的整个过程就是体现庄重的仪式感。因此,山水画应该是以庄重的态度来实现自然山水之艺术美感,只有对其心存庄重才会减少画家所表现出来的躁动感,增加理性分析与稳定感。如日本部分茶室和寺庙设计,位置在远离闹市的郊区,需步行相当长的一段路,才能到达,其目的在于喝茶与拜佛时要庄重地对待此事,就必须先平复躁动之心。又如同传统民俗一样,周而复始使某些过程中的程序形成了习惯,习惯希望得到尊重,就将过程复杂化来体现其庄重感,代代相传就形成了必不可少的仪式感。再如当下众多会议大相径庭,为体现庄重而定期召开,解决问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集权制与核心凝聚力的仪式感。

“意在笔先”(·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是在动笔之前先立意,立意到动笔的执行过程就是仪式感。在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论画山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宋迪传授陈用之,在画山水创作中执行的有效打开方式。“‘……汝当先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神领意造,恍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用之自此画格日进。”陈用之自此以后,绘画的格调得以不断提升。绘画的“立意”与“画技”之间需要一个执行的协调,这个过程就是“仪式感”。多数山水画的创作过程是没有委托的,不受限制,也没有要求,即便如此,画家也不会随意动笔来臆想造画。原因是画面成因完全以画家自我认知经验为核心,讲求“立意”的纯粹性,即不受外界干扰的表达绘画的艺术真实。除了执行过程,山水画的仪式感还体现在不可批量,不可复制,具有提升创作灵感,增加创作趣味、修心、静心、调节压力、提升境界、增加本体价值等诸多作用。

仪式感在生活中表现为“关系”维护。在衣食住行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如“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就指仪式感,还包括饭前洗手、每日着装、朋友会面、节日礼物等均具有仪式感。随着社会向多元演变,仪式感淡漠了,但还是会从其他方面得到强化,如有些“宅”人认为仪式感是一种极为复杂又无用的交际俗套,所以喜欢“宅”在家里,导致其在后期需要走进社会而修复“关系”中付出了更多的代价而已,有些是不能“省事”的,毕竟“与生俱来皆关联”。理性地看待仪式感,表现的即是执行过程,实质上也是“关系”的确立,如弹簧一样有很大的拉伸空间。而对于中国绘画,仪式感就是“立意”与“画技”之间的关系纽带,强调统揽全局的执行力,是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静心思考”与“本质关联”的过程,如同画素描前削铅笔、泡茶之前先治器,同理。

三、标准

宏观看待中国绘画的管理过程与仪式感,在执行过程、关系维护之外,还是要辅助“立意”创造一个比绘画本身还要宏大的守恒空间,换句话说,就是最后完成的绘画应该是在管理过程的前期布好的场景中所裁切的一小部分而已。如同写文章查阅的资料远比文章本身多很多一样。这样,创作才能源源不绝。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张璪《文通论画》),即:整合写生以创作。以自然为师,将客观的生活真实提炼转化为艺术真实并表达出来,而一个艺术真实是若干个生活真实的共性特征整合体。如一个瀑布,不管是旱季还是雨季,在人们眼里,它就是“现在”看到的样子,但在画家创作表达中,若干次的去看过,打过很多草稿,也看过不同的的角度,总结多次整合其最美的姿态而加以表现。创作区别于写生就源于此,写生是客观对景技法再现的收集素材,而创作是多个写生的整合体所表达的艺术真实。绘画要实现自然美的真实,就要通过艺术加工与提炼,而形成艺术真实。西方绘画在摄影术普及之后讲求呈现出来的纯粹形色类比音乐的抽象绘画,看似与生活真实没有关联,但“存在即合理”指向其也是建立在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创作的出发点虽然排斥任何具有象征性、文学性、说明性的表现手法,但直觉与想象力也根源于客观真实的经验整合。如同大多影视作品中对外星人的描述,头、颈、躯干和四肢一个都不少同理。然而,客观的生活真实或自然现象如何转化为绘画作品的艺术真实,就要通过画家、艺术家的画技来实现了。

若把画技单纯定义为画家的全部,是片面的。当然除了取景、构图、材料与技法表现等方面的应用外,画家还应具备的是“决策”和“协调”两个能力。若画家只谈“画技”也只是停留在实现绘画的技巧层面,或者说仅仅停留在“画匠”观念的层次上了,当然,决策、协调、画技缺一不可,相互作用,方得始终。如同建筑设计与施工,分三部分构成。基础由泥瓦匠、钢筋工等构成执行者施工团队,中层是设计师构成的协调者团队,要掌握环境、工程、结构、力学、材料、预算等内容依据设计理念结合自身专长调整理念与设计细节之间的关系,向上反馈“可实现”修改建议,向下指导施工细节,而设计总监与客户就是“决策者”,制定设计理念与实现建筑意图的过程管理。

四、结语

当人类有了意识,有了目的,通过材料、工具、思考、计划来达到目的的时候,就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过程管理,将整个过程管理进行整合就形成了仪式感,也可以理解为若干个管理过程就是在进行着仪式,只不过仪式感还包括从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仪式感代表了付出、价值,而古今成名之作最具价值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立意”,也就是仪式感;再如中国绘画里的山,是画家多次游历总结展示最美角度与神韵所表达出的效果;再如话剧、戏剧与交响乐等都是对生活现象进行高度的艺术总结,把最具特质的方面表现出来,也是仪式感。由此,可以说明绘画的仪式感是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加工展示出最具代表性及满足“逸趣”功能需求的一面,使其真正的具备艺术之真实。有些画家最后毁画都与仪式感有关。如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全部毁掉,几百幅之多。吴冠中青年画家“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注释:

[1] ①搜狐网.吴冠中:艺术,时代一定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EB/OL].(2017-04-19)[2019-07-22].http://www.sohu.com/a/135073332_558516.

[2] ②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③OSGeo中国中心 开放地理空间实验室.中国唐朝时期对日本的外交政策[EB/OL].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