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疾病和治愈

Sue Wang

2020-07-25 19:16:06

已关注


人类有多惧怕疾病和死亡?个体的疾病与死亡不仅仅是人类生命体内的破坏与终结,也与生命系统的环境变化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自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在制造着灾难,人类社会物质财富迅猛增长,而与此同时人类对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破坏也无以复加。

尽管疾病伴随着人类的生活,痛苦却让我们真实地感觉活着并在某种意义上证明了我们的存在。正是在思考疾病、研究疾病、惧怕灾难和逃避死亡的探索中, 人类致力于去寻求慰籍与治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艺术家们敏锐地提供了各种各样表现疾病及其内涵的创作,进而警示人类行为并探讨人类治愈这样的普世主题。

1985年11月15日 纽约市政厅附近的示威游行者抗议市政厅

考虑立法禁止携带艾滋病毒的师生进入公立学校。

IMAGE: APAP PHOTO/RICK MAIMA,

Source: https://mashable.com/2016/10/26/aids-epidemic-study/

谈到疾病对当代艺术的影响,艾滋病危机是无法回避的话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艾滋病(AIDS)从加勒比海地区(Caribbean)传入美国纽约并在其后的十年间就带走了几十万生命。理查德·彭斯,曾在1986年至2009年之间担任美国纽约LGBT团体中心负责人(Lesbian, Gay, Bisexual & Transgender), 他在Mashable于2016年进行的相关报道中[1],表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纽约感觉像是处于战区,“你会感觉那时的生活伴随着恐惧、不断的死亡、彼此看护、还有战斗疲劳症”。

早在卫生机构认识到艾滋病危机之前,艺术家们就开始引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背景下,有关艾滋病这一有争议性的主题也在艺术圈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并成为艺术家为少数群体争取同等权益的触发点,从此人们逐渐意识到:艺术也可以参与社会问题的对话,并且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妮基·桑法勒为艾滋病主题创作的艺术家手制书 Photo via artnews.com

直到1985年美国总统里根才在公众演讲中第一次提到了“AIDS” ,由于起初公众都不了解病毒来源和传播方式,艾滋病传播的危机让许多艺术家和创作者都在不知不觉中身陷疾病,凯斯· 哈林(1958-1990)也是其中之一。疾病并没有使他消沉沮丧,他创建了凯斯· 哈林基金会并为艾滋病研究治疗和儿童福利做努力,同时继续艺术创作直至生命终结,正如他在日记中所表达的,“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对永生的追求,因为你在创造这些你知道有不同生活的东西,它们不依赖于呼吸,所以它们的寿命比我们任何人都长,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延长了你的寿命。” [2]

凯斯· 哈林 《无视=畏惧》(1989)

Courtesy of the Keith Haring Foundation

艾滋病流行所产生的社会危机感成为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很多美国艺术家创作的主题,并且极大地改变了当代艺术世界。“愤怒、困惑、恐惧和蔑视,一切皆由艺术家的生存现状和文化的兴起所激发,既是对危机的一种回应,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主流自我反省式的艺术创作手法,使艺术更接近政治和生活。” [3]

弗兰克·摩尔 《竞技场》(1992) 木板布面油彩丝网

Image: Courtesy Sperone Westwater, New York.

美国艺术家弗兰克·摩尔(1953 – 2002)在作品中描述了DNA重组、人体工程学和基因组合等等意象并表现了他所处的炼狱般现实(艾滋病感染者)和他对地狱的想象,正如他所述,“尽管我们现代的世外桃源看起来如此美丽,但这是融合了现代生活所有复杂性和毒性的美丽。”[4]

于是当人类践踏着无可再生的资源破坏和其他动物的残骸,昂首阔步迈进21世纪的“美丽新世界”时,这“复杂性和毒性”仍在蔓延。除了人类尚未完全克服的疾病外,我们还面临着更多的威胁和挑战。

埃里克·艾弗里 《新兴传染病》(2000) 石版套麻胶版画

Department of Rare Books and Special Collections, Graphic Arts Collec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Library © Eric Avery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近期的展览《健康的状态:设想疾病与治愈》(2019年11月2日至2020年2月2日)纵观历史和多元文化,呈现了从上古到现今关于疾病与治愈的八十余件全球性艺术作品。[5]其中埃里克·艾弗里的作品 《新兴传染病》刻画了围绕流行病和传染病的社会焦虑,生与死转瞬切换的距离,发人深醒。

俄罗斯艺术家宝琳娜 《屏住呼吸》曾于2017年3月24日(世界肺结核日)

在世界卫生组织日内瓦总部展出。

对于受疾病启发而进行创作的当代艺术家们来说,“感恩胜于痛苦”。2015年俄罗斯艺术家宝琳娜在莫斯科的结核病医院度过了6个月17天,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恐惧、误解、愤怒、绝望、孤独、沉默、爱、友情和希望。[6]《屏住呼吸》系列作品讲述了她和遭遇相似病况其他病人的故事,也是她对抗疾病的武器并以此敦促人们不要畏惧耻于谈论结核病才能更有效地阻止疾病蔓延。

左: 迪伦· 莫蒂默 《升》(2016);右:迪伦· 莫蒂默 《带来和解的拒绝》(2019)

(COURTESY OF DYLAN MORTIMER)

美国艺术家迪伦· 莫蒂默经历了两次双肺移植手术,他曾患有囊性纤维化,疾病使得他呼吸困难而艺术成为他处理和探索疾病的方式。迪伦· 莫蒂默由肺和身体细胞的结构图形受到启发进行创作,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他痛苦的重量,但他依然很乐观地说,“我相信在最绝望的情况下仍有希望,这也当然是我还活着的原因。” [7]

除了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还有更多的国际艺术家从科学和医学的视角,探索并质疑人类与细菌、病毒和传染病的关联,以及生物学研究和新科技的干预。

玛拉·哈瑟汀《抑制非典》(2006) ©Mara G. Haseltine

新加坡的启奥生物医药园中Epi-Center前永久矗立着由玛拉·哈瑟汀设计的雕塑作品《抑制非典》(2006)。这件室外雕塑为纪念在启奥生物医药园工作的国际科研团队发现SARS蛋白酶抑制剂而特别制作。非典SARS事件是指向于2002年在中国广东发生至2003年中期在中国北京逐渐被消灭的传染病疫潮。这件雕塑作品以拟态的形式生动地在艺术表达中结合生物科技概念,使治愈的希望与周围环境自然融合。

安娜·杜米特和亚力克斯·梅 《古菌机器人:以个后奇点与后气候变化生命》(2018)

Source: http://digicult.it/articles/an-engagement-with-bacteria-interview-with-anna-dumitriu/.

英国牛津大学现代化医学微生物学项目的驻地艺术家,英国艺术家安娜·杜米特的创作涵盖雕塑、装置、织物和生物学创作, 在作品《古菌机器人:以个后奇点与后气候变化生命》(ArchaeaBot: A Post Singularity and Post Climate Change Life-form)中安娜·杜米特和亚力克斯·梅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想象和创作人类对抗未来灾难性炎热环境效应的方式。[8]

玛格丽塔·佩弗 《互联系统的剖析》(2017) “Anatomy of an Interconnected System”

Source: www.margheritapevere.com

着眼于当今环境危机中人与自然的复杂联系,《互联系统的剖析》 是欧洲艺术家玛格丽塔·佩弗在2017年进行的行为艺术讲座,该项目由柏林艺术实验室委托,并在柏林参议院文化和欧洲部的支持下得以实现。该艺术项目致力于讨论高科技时代中,涉及生物体和技术的艺术实践探讨人类与生物圈的相互关联性。

从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再到人类与环境的共存与治愈,生物科技的参与和干预,艺术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阐释,还提出了更多的可能与设想。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勇气与想象力。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的治愈,无论是弱势群体的权益还是整个人类和地球的未来,皆因艺术的参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唤起更多的关注和反思。

参考文献:

[1] Gallucci, M. Researchers exonerate 'Patient Zero' in U.S. AIDS epidemic, https://mashable.com/2016/10/26/aids-epidemic-study/ , October 7, 2016.

[2] Haring, K. About Haring, http://www.haring.com/!/about-haring/transitions.

[3] Dačić, A. Art in America : Before and After AIDS Crisis, https://www.widewalls.ch/art-aids-hiv-america/ , December 1, 2017.

[4] Oisteanu, V. FRANK MOORE Toxic Beauty, https://brooklynrail.org/2012/10/artseen/frank-moore-toxic-beauty, Oct 2012 Issue.

[5] Art Museum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State of Health: Visualizing Illness and Healing, https://artmuseum.princeton.edu/art/exhibitions/3617.

[6] Wold Health Organization, "Hold Your Breath", paintings made by Russian artist while in a TB clinic, https://www.who.int/features/2016/russia-tuberculosis/en/, September 2017.

[7] Anthony, C. For Artist Inspired By Illness, ‘Gratitude Outweighs Pain’, https://khn.org/news/for-artist-inspired-by-illness-gratitude-outweighs-pain/view/repubish/, December 2, 2019.

[8] Marietta, D. An Engagement with Bacteria: Interview with Anna Dumitru, http://digicult.it/articles/an-engagement-with-bacteria-interview-with-anna-dumitriu/.


文章来源:http://www.cafa.com.cn/cn/opinions/reviews/details/8327290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