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特性的景观设计研究

康国珍

2020-07-31 18:35:14

已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加快了中国城镇建设的步伐,许多基础设施也被投放到城镇建设的项目中去。城市景观作为城镇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往往是区分城市与城市的重要标志。将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相融合,有助于城市区域性特色的展现和文化继承。但是由于城市历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等因素的不同,各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景观设计师而言,如何在反映城市特色的同时,也能对区域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联系

景观是地域文化传承的载体,能够很好地反映各地区的文化,二者之间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同时催生了多种多样的景观,这些景观能够展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也能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地域文化除了带有地区的发展特色之外,还有对邻近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文化元素具有多元性,这也造就了多元的景观设计模式。

二、景观设计突显出的地域性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综合性

景观设计最后呈现给大众的形式往往不是单一的,设计师通常将多种元素相结合,呈现的形式往往是多元化和多层次。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融合也需要考虑到地域文化本身具备的多样性以及在城市中的空间布局,在保持城市景观设计的功能性的同时,将地域文化中的综合元素表现出来,单一地域文化元素只在表现特定意义时才单独出现。

(二)开放性

景观艺术往往要依托一定的空间场所,因此具有相当的公开性,可以将景观设计看作是建筑外部的空间设计。景观所在空间往往有很多群众休闲娱乐设施,比如城市的广场以及街心公园等,这些空间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娱乐空间,也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场所。所以说,景观设计往往体现出人类的社会性和人的价值,地区的景观设计必须遵循开放性的原则,景观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切忌高度的模仿性和潮流性,景观设计必须符合大众的审美特点,将区域的人文特点和时代充分结合,让传统与时尚并存。

(三)独特性

受社会因素、地理位置以及地形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的形态由此会出现具有地域特色的人造、人文和自然景观。所以,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要体现景观设计的特色以及文化气息。别具一格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与群众产生共鸣,让群众有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

三、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景观设计对欧美发达国家的设计风格和技术进行了充分的学习与借鉴,例如西欧的巴洛克设计风格,通过这种风格的使用来区分城市不同区域的居民阶层。注重发挥市中心和黄金区域的地理位置优势,在该区域搭建住房和大型的娱乐场所,改造河流地带,在河流沿岸铺设具有现代设计气息的大理石,在原有的湿地地带进行改造和设计,增设喷泉等西方设计元素。最终,外来的植被物种逐步取代原生的灌木树林,现代化的人工草坪也取代原生的草地。这些现代化景观的设计和构造以及后期的保养和维护,消耗了中国大量的水资源、钢铁等设计材料,据统计,中国水泥的年均消耗量占世界年均消耗量的50%以上。这背后引起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地域性装饰造型在景观设计中使用过度

城市街道、休闲区以及建筑群的设计中,要注意外部的设计包装。但是在景观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过度和重复包装、包装浪费的现象。很多城市注重“面子工程”的设计与规划,过度关注设计的表面,而景观设计背后的内涵往往被忽视。具体而言,上述的不良状况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多数城市的建筑墙面设计均使用浮雕的设计风格;第二,传统的图腾饰物被过度使用,文化传承的作用反而起了反向作用;第三,不必要的装饰物件被应用在城市设计中。

(二)城市化侵蚀地域性文化

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虽然给大众带来了现代化的生活享受,但是也对大量优秀的历史文化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有些地域性文化已经面临消亡的惨景。由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很多城市为体现城市的特色,将各类装饰性物品生硬地塞入城市的设计布局中,最典型的是各大城市均有的“仿古街”。为了通过特色的古代建筑风格吸引游客,城市要耗费大量的金钱、人力等,最后建成的建筑也只是简单的将古代元素进行堆砌,对文化的挖掘相当肤浅,有些城市甚至将西方的建筑风格完全照搬,建设所谓的现代化城市。所有的这些伪传统景观设计无法真正地体现城市的美感和文化底蕴,也难实现城市旅游业的经济效应。

(三)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的应用中过于单一片面

地域性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美的历程》一书中指出:内容向形式的积淀。地域性文化逐步得到重视,是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结果。城市景观设计师将文化物质对象进行升级和改造,适用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最后景观的形式向人们反映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但是目前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多关注的是对有形饰物的升级改造,而缺乏对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

四、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的应用

(一)立足地域性特征,实现地域文化与城市化进程融合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设计手法的使用非常重要。景观设计的手法运用是将设计过程中的无序的不合理的东西向有序、合理的方向转变。通过有序性和多层次的手法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布局注入新的血液。但是,只依靠设计手法的转变和创新,还是难以获得高水平的景观设计效果。好的景观设计手法是进行景观设计的基础,但是景观设计的灵魂离不开文化的继承,特别是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和延伸,以此才能设计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设计作品,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设计都需要注意地域文化效用的发挥。与此同时,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区域的地理环境因素,从而设计出体现地理环境特色和人文生活的景观作品。

地域民风习俗和文化历史的深层次内涵,是城市景观的现实资源,景观设计师通过挖掘所在区域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将优秀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区域精神的内容进行精简提炼,融合到景观设计中。但是若无高超的设计技巧和手法是难以将文化特点表现出来的,因此,景观设计师要顺应设计发展的潮流,不断学习系统的设计理论和现代技巧,将现代的技巧与传统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只有这样设计的景观才能够很好地继承本土传统的优秀历史文化,而且还能以成熟且现代化的表现手法使景观设计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得以体现。例如,西湖景区的景观设计。设计师在对西湖景区进行设计时,对西湖周边地区的历史人文故事进行实地考察和了解,将西湖原有的建筑保留在设计规划中,同时采用开放式的设计方式,进而吸引大量的游客免费入景区游玩,了解西湖文化,而且有助于拉动消费者就近消费,而非通过传统的门票方式创收。

(二)景观设计大师在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应用

本土文化是进行景观设计的基础,也是景观设计师的灵感源泉。设计师在景观创作过程中,必须凸显本地的历史发展进程、民风习俗和传统文化,实地考察和调研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深度融合。例如,威尼斯河两旁的建筑,赖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不仅注重表现意大利威尼斯历史文化的悠久和当地居民的生活风情,而且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是使用成熟的设计技巧,所以,威尼斯的建筑即使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现代化气息也依然非常浓厚,更不必说对威尼斯历史文化的展现。赖斯使用现代建筑技法,使古老的威尼斯城市在现代化都市中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活力。贝聿铭作为美籍华人建筑师,对城市建筑的设计非常注重地域文化的表现。贝聿铭在进行卢浮宫设计的前期,耗费了大量时间居住在巴黎,每天在城市游览,与当地居民沟通交流,了解当地的风情,深入体验当地生活与工作的每个细节,反复感受城市的文化气息。与此同时,贝聿铭将自己纯熟的景观设计技艺运用到卢浮宫的设计中去,使卢浮宫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

五、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改进意见

(一)充分挖掘地域景观设计元素

对于地域文化的挖掘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一是可以进行实地考察。设计师应该充分挖掘所在地域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素材,将可用于城市景观设计的要素进行整理和收集,为景观设计明确设计思路,促使设计者使用丰富的设计语言来表现设计的内涵。二是对已有的典籍文献进行查阅。设计者可以查阅地方县志等历史文化典籍,对书中关于历史文化的内容收集整理,了解地区的发展脉络。

(二)对地域元素和符号进行合理转化

地域文化的元素和符号具有抽象性,要想发挥地域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设计人员可以进行转化:一是通过借代的方法。设计师可以在景观设计时直接采用地域元素,可以局部,也可以整体借代。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师可以对符号和元素进行夸张处理。三是创新。设计师可以将传统的地域元素或符号与现代的信息元素相融合,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景观。

(三)加强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深度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以充分挖掘地域性文化的细节部分,加以细化。同时还需要关注生态建设,保证景观设计兼具审美功能和生态功效。立足时代大背景,在地域性景观设计的内容中彰显时代特征。

六、结语

当前的城市建设速度和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是非常快的,快节奏的建设过程很容易让人们忽略对历史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在城市景观建设的过程中忽视对城市特性的表达,城市的区域性特色也被磨灭。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应该立足每个城市的区域性特征,推动城市化进程朝良性的方向发展。以地域性文化为发展基点,城市建设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屠辰飞.地域文化特性对景观设计的影响[J].现代园艺,2017(08):72.

[2]郭希彦.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3]陈思昊.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探讨[J].设计与案例,2019(03):85.

[4]于焱.论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冶金丛刊,2017(3):253-254.

[5]张梅芬.地域文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22):344.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