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摇滚与电影革命:纪念电影大师艾伦·帕克以及电影《迷墙》美学赏析

晨岳松风

2020-08-02 14:53:10

已关注

在迄今为止的世界电影史上,也许有且仅有两部半电影对世界电影的法则和习俗是具有极强的颠覆作用和革新作用的:

一部是来自于由阿伦·雷乃所执导的、建立在罗伯·格里耶的法国新小说精髓基础之上的、法国左岸派的代表性电影《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另外一部则是由艾伦·帕克所指导的、建立在平克·弗洛伊德的艺术迷幻摇滚基础之上的前卫艺术电影《迷墙》;

而那半部电影则很可能是由电影大师塔尔科夫斯基生平中所有的电影作品所构成的投射给世人心灵挥之不去的影像记忆。

让我们永远缅怀电影大师艾伦·帕克搅动世人心灵、拨动世人心弦的艺术创造和精神劳作。

电影《迷墙》是如此之标新立异,以至于一经问世,

就在世界艺坛激起了一阵细胞因子风暴式的精神波澜

迷幻摇滚与电影革命:

纪念电影大师艾伦·帕克以及电影《迷墙》美学赏析

在赫赫有名的世界大导演中,英国的艾伦·帕克至少位列前五位。与所有导演一样,艾伦·帕克虽然也拍过不少一般性的电影,然而,他所拍的摇滚电影,却不仅成为其生平的代表作,而且成为世界电影史上里程碑性的作品。对艾伦·帕克来讲,这部先锋电影之所以能取得空前的成功,跟其所取材、表现的音乐——即平克·弗洛伊德的《迷墙》(The Wall)有着直接关联。正是这部近乎伟大的摇滚作品,赋予了导演以超乎想象的灵感,进而赋予了该片以不朽的灵魂。此种情形有些类似于现代舞蹈的创作与编舞,在现代舞蹈的编创中,必须首先得有先锋的音乐,才能生发出超常的灵感与舞蹈语汇,音乐选准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音乐总是先于画面,即时间总是先于空间,时间永远比空间更抽象、更本质、更重要,这是毫无疑问的。这种法则在摇滚电影《迷墙》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视角主义不仅是摇滚的重要表征,而且更是电影的专长,鉴于此,建立在视角主义上的摇滚,尤其是先锋-艺术摇滚与电影的碰撞与嫁接,无疑会为电影语言带来一次革命,影片《迷墙》即为明证。

世界电影自诞生百余年来,其产量已难以计数,让人目不暇接。然而,其中99%的产品却是彻头彻尾的商业垃圾,是视听觉污染。在整个电影史浩如烟海的产品中,只有一百部左右的影片还大概可以看一看(差不多全世界每年一部)。而在这一百部左右的影片中,只有八到十部才是精英性的,而在这八到十部精英性影片中,只有三四部,严格意义上说,只有两部半才是大师级的。这种严苛界定的两部半是指哪两部半呢?一部是指阿仑·雷乃/罗伯·格里耶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法,1961年);另一部是指艾伦·帕克/平克·弗洛伊德的《迷墙》(英,1981年);那半部是指塔尔科夫斯基一生七部经典艺术电影加起来之总和——只相当于严格意义上的半部。

此前的美国电影理论家汤普森,出了本名为《世界电影史》的书,却居然没有把“左岸派”电影与《迷墙》纳入其内。同样令人惊诧的是,中国此前曾出的一套由众多学者编写的煌煌四卷本的《世界电影艺术鉴赏辞典》,却居然也没有将《迷墙》纳入其中。这不能不让人深感当下海内外电影理论界与电影创作者们的集体性贫血之病症有多么严重。近来草草浏览了一下国内的一些关注《迷墙》的前卫性文献资料,发现虽然民间对该片的评价普遍较高,然而严格说来,却还是略偏低。实际上,《迷墙》这部摇滚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不仅是极其前卫、极其先锋的,而且也是极其伟大的。

《迷墙》的伟大之处,乃在于它成功地颠覆了电影的一整套看似牢不可摇的传统概念,成功地摧毁了电影的一整套看似不容置疑的语法结构,从而为濒于死亡的电影,为铜臭味日甚一日而让人越来越难以忍受的电影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电影带来了一次基因式的或曰哥白尼式的革命。

与大多数流俗理论的看法相反,电影首先并非一种视觉艺术,电影的本质实际上乃是一种听觉艺术,即一种对神秘而超验的内在之物的声音自觉,一种对难以言述的诗性音色的灵魂觉醒。在此基础上,编、导、摄、录、美再调动光学等元素从而去给人们带来一种审美投射,一种被看的东西,或曰一种理性(理性在古希腊语中首先意味着看的意思)的东西,一种逻各斯式的东西。亦即是说,在看似视听一体化的电影中,听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却在有效地挈领着我们的意识走向与行动可能的神异声音觉知)是第一性的,视觉才是第二性的。那么,谁攫住了听觉的神韵,谁占有了听觉的超常态,谁就切中了电影的本质,这种律则在电影史上已鲜明地体现在了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其在影片中屡屡在运用巴赫、贝多芬等人的作品)、黑泽明的电影(其在影片《梦》中成功运用了肖邦的钢琴曲)、科波拉的电影(其在影片中成功运用了瓦格纳与“大门”的经典乐段)等不少优秀作品中,同样,艾伦·帕克的电影《鸟人》与《迷墙》也不例外,前者大量运用了平克·弗洛伊德的中前期音乐,而后者则完全为其同名音乐专辑的一种画面投射。当然,听觉的声音语素的涵盖面非常之广,音乐只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只因本篇内容主要是探讨音乐,即先锋-艺术摇滚与电影的,故其他声音语素,比如心灵独白画外音及多重维度画外音的叙事语法在此暂不做论述。

尽管《迷墙》的音乐专辑在平克·弗洛伊德的系列作品中不算是最出色的,但还是很不错的,它的画面感、时空感与隐喻性都还比较强烈,这为电影—— 一种对抽象甚至神秘声音的影像翻译——已提供了较好的蓝本。正是基于此,导演才被激发出了许多在庸常世界中难以想像的视觉画面,从而使此电影的部分镜头语言意外地达到了撼人心肺、慑人魂魄的艺术效果。

在此影片中,最具灵魂感染力与视觉冲击力的有三处:一处是“作者”(本电影是一部自传体性的,跟塔氏的《镜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游泳池中陷入精神撕裂并在痛苦挣扎的鲜血淋淋之一幕;另一处是一只心灵的苍鹰在幽邃的天幕云层间寂绝凌越的一幕;第三处是两朵潜意识之花在伸展、扭结、一朵被另一朵像毒蛇一样残酷吞噬的一幕。这三幕音画各有所长,都达到了内在声音所欲达到的临界值与极限度,从而三位一体地将此电影推向了一个不可替代的现代心灵坐标。

这三幕音画在电影史上均旷古未有,它们奇迹般的诞生,只能归因于先锋-艺术摇滚本身所蕴含并透射着的卓而不群的先锋性,正是这种不可替代的先锋性,才使得电影这种通俗物被赋予了奇异的色彩与伟大的冲击力,被提升到了一个其做梦也没有想像过的高度,被烛照出了一种极具穿透力的灵魂高光。以上主要是从电影音画的本质层面而论的,从文化意涵层面上说,本片的优秀之处也颇多。首先,是对“墙”这一概念的深刻剖析。自古以来,墙都一直是这样一种东西:即对空间的划界,对自由的褫夺,对心灵的重压,对视界的阻绝。从根本上讲,墙是一种文明的异物,是一种心灵的自我囚锁,是一种自由的自我毁灭。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不管是在形而上的文明中,还是在世俗化的文明中,亘古以来,墙都一直在扮演着一种匪夷所思的角色,人类虽然曾创建了伟大的墙,如万里长城(主要从审美意义上讲),但同时,人类所修筑的更多的墙却是一堵堵有形或无形的文明之墙、文化之墙、政治之墙、时空之墙,从而将人类自我闭锁在一个个限定的阴暗时空中,这与古人,尤其是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人所强烈渴慕并诉求的爽畅、澄明的存在意蕴,是格格不入的。那么,要想唤回自由的光彩,要想祛除高墙的阴影,就只能首先从摧毁心灵之墙这一行动开始。不仅如此,音乐作者与编导还将在世生命形象地比作“墙上的一块砖”,即在其眼中,生命从生到死,都是被牢牢嵌砌在墙上的一块毫无表情、不能逾矩的冷漠之砖,这当然是一种对自由与生命的双重囚锁与重压的更为愤怒的血淋控诉。而且,令编导更为愤懑的是,这种将鲜活生命进行砖化的系统过程,是从一代代人的孩提时期就开始了的。不难想像,编导何以要在片中设置这样一场戏:即一排排学童都被传送带自动传送入一个冰冷容器——搅拌机——从而被压榨搅拌成一个模子里生产出来的成千上万的火腿肠。

从社会学与历史学意义上说,本片所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宽泛,从二战到冷战,从填鸭式教育体制到极权主义、暴力、不平等,到战争毁灭,从性到精神创伤,到精神分裂音画透析等等,整部影片简直就是一部时代的精神画卷。

当然,本片之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由于一味地用画面去套音乐,结果常常显得矫揉造作,不少地方由于对商业化与大众化的屈就,而严重损害了影片的先锋性,使其风格不够统一,影片在聆听到了不少内在声音从而创造出了一些隽永音画的同时,总体上未能勇敢冲出音乐的调子氛围,以致使许多地方成了音乐的被动式画面图解。但一部电影只要有几秒钟到一两分钟足以震撼人心,就足以奠定其不朽地位了。在这个意义上说,虽然本片问题颇多,但巧妙糅合了先锋-艺术摇滚并被撞击出了灿烂精神火花的影片《迷墙》,在电影史上仍不失为一部划时代的、里程碑性的作品。












【附录1】电影《迷墙》简介

《迷墙》是由艾伦·帕克执导,鲍勃·盖尔多夫等人主演的英国真人动画超现实音乐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平克的摇滚明星从婴孩降生到这个世界直至成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人生沉浮的故事。

中文名:迷墙

外文名:Pink Floyd — The Wall

出品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

发行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联艺电影公司

制片地区:英国

制片成本:1200万美元

导 演:艾伦·帕克

编 剧:罗格·沃特斯

制片人:Alan Marshall

类 型:音乐

主 演:鲍勃·盖尔多夫

片 长:95分钟

上映时间:1982年7月14日

票 房:2220万美元

剧情简介

版本一

平克是一名摇滚歌手,他把自己反锁在洛杉矶某个宾馆的某个房间里看电视,故事就是这样开始了。泛滥的演出,泛滥的麻醉药品,泛滥的赞誉,构成了令他身心俱疲的“事业”。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战争影片在电视屏幕上闪烁着,与此同时,平克开始沉思。时间和地点在不断变换,现实和梦魇之间的界限在消失:我们在平克那痛苦的回忆中冒险。每一段回忆都是一块砖,那砖砌在“墙”上,那墙是由他自己一段段砌起来的,把他自己真实情感禁锢起来的墙。慢慢的,他从现实滑向了越来越深的梦魇中。他幻想自己是一个希特勒一样的政治鼓动家,在成千上万狂热的追随者前发表演说;而这种感觉很快离他而去,取而代之的是他自己和他周围世界中所有可憎暴行的高潮和结局。他不断的审视自我,发现从前的那个“他”——也即促成那堵“墙”的简建成的元凶——正走向前来,宣告了对现在的平克的彻底的背叛 [1] 。

版本二

平克从刚一出生就面对着如履薄冰的人生《The Thin Ice》;平克的童年是被蒙上阴影的,他在公园孤独的寻找父爱,影片转到了他孩提时代对在二战中阵亡父亲的回忆《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1》;他在学校不得不面对刻板严格的填鸭式的教育制度《The Happiest Days Of Our Lives》以及《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2》;在家里,母亲对他过分的看护让他极度反感,使他丝毫感受不到任何家庭温暖《Mother》。童年不幸的遭遇让平克的性格孤僻绝望,他不由得自问到:“我该相信政府吗?他们会把我送上火线吗?我是否该修建一堵墙?”(墙的第一次浅意识存在)。太多的疑问过后,平克看到的回答却是这个世界依旧充斥着漫天而降的炸弹和奔向掩体的平民。他不知道该何去何从《Empty Spaces》。于是他更加绝望了,他终日堕落,对任何事情毫无兴趣。在他的心里他渴望爱和被爱,他在对爱欲的憧憬和渴望中《Young Lust》高喊着“I need a dirty girl”;然而在现实的无奈和空虚中,他只得假装一切都好,他对自己伪装。但是日复一日,爱变得灰暗不再美丽,他的心开始变得苍老并得不到任何快乐《One Of My Turns》,他感到的只是剃刀般的冰冷和葬礼的鼓声,以及对女友离去后所发出的凄惨的哀鸣《Don't Leave Me Now》。此时的平克已经完全绝望了,他已经不再相信任何人,他觉得他就像一块墙上的砖头被强行禁锢在其中迷失了自我《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3》(墙的第二次潜意识存在)。在他的结束曲《Goodbye Cruel World》中,他彻底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隔离开。平克已完全建立起来的自我封闭的墙,它表明他已深深地陷入精神失落的旋涡里。

Pink还是在找寻自我解脱的方式的《Hey You》,但是现实带给他伤害让他一次次绝望下去,他愈来愈孤僻甚至走向极端。音乐在此刻又响起,美妙的吉他协奏曲《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以及低沉的管乐曲《Nobody Home》更加显现出平克的悲伤和孤独,音乐不同于前面的激烈反而让人更加对平克内心的悲凉感到同情并深思。而现在的平克已经从愤怒发泄变得更加阴郁。精神忧郁的他终日面对电视,电视中反映二战时期的电影又唤起了他童年时悲伤的回忆,他不由得发出痛苦的哀鸣《Vera》。随后在一片鼓乐齐鸣的古典弥撒风格的颂歌合唱中,引出了《迷墙》的核心曲目《Bring The Boys Back Home》,这首歌曲也唱出了他强烈的反战心声。面对电视的忧郁的他终于还是被人强迫的拉到外面的世界,当他的唱片公司使用药物诱惑他完成《Comfortably Numb》后,他不由得开始想逃避,但是他已经早已没有退路,他不得不将这场表演继续下去《The Show Must Go On》。在演出现场,Pink的忧郁压抑最终异化为一种莫名其妙的憎恶和歇斯底里般的法西斯的发作《In The Flesh》。他孤独无助却不想随波逐流,他不愿意被这个肮脏的社会将灵魂腐化,他宁愿《Run Like Hell》。在混乱的颤栗中,他的心在流血,他的精神早就疲惫不堪,但他无机可施只能《Waiting For The Worms》。终于,平克发出狂吼“stop!”,结束了这场可笑的表演。而Pink似乎也意识到精神上的枷锁。他躲在阴暗的角落反复低吟:“stop,stop,stop……”。通过对自己在精神上的审判《The Trial》,平克终于走出了墙外《Outside The Wall》重新聚集在人群里(墙的第三次潜意识存在) [2] 。


【附录2】艾伦·帕克简介

艾伦·帕克(Alan Parker,1944年2月14日—2020年7月31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伊斯灵顿,英国导演、编剧、制作人。

1971年,担任剧情电影《两小无猜》的编剧,该片由华里斯·赫辛执导。1974年,执导短片《脚步》。1976年,执导由朱迪·福斯特、德克斯特·弗莱彻合作主演的犯罪喜剧电影《龙蛇小霸王》 [8] ,该片入围第2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他凭借该片入围第3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导演奖 [1] 。

1978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午夜快车》上映 [9] ,他凭借该片入围第5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2] ,该片入围第3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1980年,由其执导的歌舞电影《名扬四海》上映,该片由凯·帕娜贝克、安娜·玛丽亚·佩雷兹·德·塔格联合主演 [3] ,他凭借该片入围第3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导演奖 [10] 。

1982年,执导由鲍勃·盖尔多夫主演的音乐电影《迷墙》。1984年,执导剧情电影《鸟人》 [11] ,该片主要讲述了艾尔与鸟孩之间的故事,影片获得第3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1987年,执导由米基·洛克、罗伯特·德尼罗共同主演的惊悚电影《天使心》,他凭借该片入围第15届土星奖最佳编剧奖。

1988年,执导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惊悚电影《密西西比在燃烧》,他凭借该片入围第6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4] ,该片入围第3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1990年,执导爱情战争电影《来看天堂》 [12] ,该片入围第4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1991年,执导音乐喜剧电影《追梦者》,该片讲述了一个柏林合唱团由组团到面临解散的故事 [13] ,影片入围第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东京电影节大奖 ,他凭借该片获得第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1994年10月28日,由其执导的喜剧电影《窈窕疯人院》上映,该片入围第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东京电影节大奖。

1996年,执导音乐传记电影《贝隆夫人》 [14] ,该片入围第5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剧本-改编奖 [5] ,他凭借该片入围第54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奖。1999年,执导剧情电影《天使的孩子》,该片由艾米丽·沃森、罗伯特·卡莱尔合作主演。

2002年,被授以爵级勋章。2003年,执导由凯特·温斯莱特、凯文·史派西、劳拉·琳妮联合主演的犯罪悬疑电影《大卫·戈尔的一生》 [6] ,该片入围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05年,获得桑德兰大学艺术荣誉博士学位。2013年,获得第6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终身成就奖 [7] 。

2020年7月31日,艾伦·帕克去世,享年76岁。[15]


电影大师艾伦·帕克(1944年2月14日—2020年7月31日)



文章来源:前沿风景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