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宇:我们应该有一场自己的“民艺运动”

杨振宇、苏旭

2020-08-02 16:10:51

已关注

杨振宇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


在此次《手艺》的专访中,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杨振宇教授从艺术史研究的角度出发,谈到了手工艺术因与民众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故应承担起提升民众感受力、淬炼精神的作用,具有独特的“美育”之价值。他还强调,1928 年蔡元培先生创办国立艺专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这里的“美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应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杨振宇认为,当代中国应该有一场自己的“民艺运动”。

1917年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手稿

《手艺》:您曾提到手工艺术让您着迷,对您而言,手工艺术有着怎样的魅力?

杨振宇:当我们谈到艺术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艺术是关乎人的感受力的,要身心发动、心手相应。它是对我们感受力的一个培养和训练。这种感受力很多时候是比视觉更为丰富的。手工艺术会更加强调触觉。例如,拿着杯子的时候,杯把给你的感觉是否舒适,这类感受会传递到人的心性之中,滋养我们的感受力。正因为如此,我很早就关注手工艺术了。

另外,艺术史研究在近两个世纪里也有一个转向,即从传统的艺术史研究转向对视觉文化史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再只盯着一流的艺术家,或者只关注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史写作中的经典作品,而是从更大的概念去理解艺术史。于是,所有跟图像有关系的内容,包括器物等都被涵盖在里面。例如,德国艺术史家李格尔(Alois Riegl)就是通过研究很多工艺美术类型的图案来进行艺术史研究。进入21世纪,艺术史研究中又出现了一个“物质文化史”的概念,它把一切人制造的东西都纳入艺术创作领域,这个时候手工艺术就变得很重要。因此,随着研究范畴的改变,手工艺术越来越被艺术史学者们关注,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国立艺专教师合影

《手艺》:随着社会发展,许多过去跟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手工艺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对此,您怎么看?

杨振宇:在今天,科技越来越发达,从表面上来看,似乎通过技术我们的感官得到了延伸,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悖论,我们的感受力其实是被束缚了。我们把自己交给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比如我们把快速奔跑的感觉交给了汽车,我们人的快速奔跑的感觉就没有了;我们把听觉交给了耳机,而自己的听觉其实是在丧失。我们通过技术去进行感觉的延伸,但实际上这种技术带来的恰恰可能是对我们感受力的剥夺,我所说的悖论就在这里。

如今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进我们的艺术创作中,这是不可能回避的。对于手工艺而言,当新的技术出现,一些手艺就会慢慢衰退,甚至消失。技术好像扩大了我们生活的可能性,但同时它又剥夺掉了我们的生活。人类永远都是在双刃剑上走着,永远是出现一部分东西的时候,就开始伤害掉另一部分东西,永远处于一种悲喜交加的状态,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如此,所以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面对挑战。

日本民艺运动发起人柳宗悦

《手艺》: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

杨振宇:这正是为何我们一提起手工艺首先就会提到邻国日本的原因,日本民艺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的。

20世纪20年代,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民艺运动的发起人柳宗悦感受到了其对手工艺生产和制作的负面影响——工业技术把生活中更丰富的东西抽离了。基于此,柳宗悦等人开始提倡民艺。

我认为,这背后是有着深层次的思考的。我们来看看今天的艺术,纯艺术很容易变成小圈子的行为,也就是几个艺术家在一个小圈子里面自己玩,很难影响到大众层面。但是手工艺所带来的实用器物,依然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它比一般的艺术更能够与普通百姓发生关系,因而更容易影响民众的心性。

刚刚建成时的日本民艺馆

柳宗悦的民艺运动针对的正是这一类跟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依然有结合点的手工艺术品,吃饭用的碗、喝茶用的杯,等等。他认为正是因为这类器物跟民众生活本身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比其他种类的艺术更重要,他掀起的民艺运动就是强调对民众日用品的重新关注。

与此类似,20世纪40年代我们的黄宾虹先生曾提倡过“民学”的概念。“民学”也即与普通大众相关的、民间的学说,是与“君学”,也即帝王的学说相对而言的。黄宾虹先生认为民学很关键,它跟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本身联系在一起,而一个民族的心性就是从这种日常中慢慢被滋养、熏陶出来。这与柳宗悦的民艺运动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民学”没有具体落实到“民艺”这个层面上来。

中国美术学院校园里的黄宾虹雕塑

摄影 郭国柱

所以,今天我们来探讨这个话题,我认为我们也应该对基于普罗大众的手工艺进行梳理,甚至可以来一场我们自己的“民艺运动”。

《手艺》:也就是说,要从对民众教化、心性滋养的角度去认识手工艺术,尤其是与日用相关的器物。

杨振宇:当前艺术领域发展很快,每天城市里都有各种各样的展览。跟许多艺术门类不同的是,手工艺术能够跟生活结合得更紧密,它不限于在展厅里存在,而是可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不能整天在博物馆里面对一张名画,但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交往里面,随时随地都会触摸到我们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很关键的。

日本民艺运动的主要阵地之一《民艺》杂志

美育无处不在。蔡元培先生建立国立艺专的时候,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改造民心。林风眠先生作为国立艺专第一任院长,提出要把学校规划在西湖边,其原因也在于他希望有着自然美的西湖同时也有人工美,让整个西湖成为一个美育的现场:人们到了西湖一方面被美景感染,另一方面则被艺术感染。通过艺术,人心变美变善,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正是从这个概念上来说的。

一百年后再来看这些思想资源,我仍然觉得非常珍贵。美育不是抽象地讲道理,必须落实。所以今天来看手工艺术学院,在整个美院的格局里,它的设立有着深刻的内涵,这是一个很大的抱负。

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我们回到器物。器物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形态的存在,柳宗悦强调的也不是重新生产手工器物这件事本身,他考虑的是在器物的制作和使用当中,如何把东方的最高境界、把对人生的体验等重新激活。

尤为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使用器物,那就都有机会体验到这种人生的况味。他告诉民众,人生的至高境界,不是只属于某几个人,通过器物,一般的普通人也有机会体会到。

所以, 他其实是把日本的美学和一个更大众的运动结合在一起,通过这个方式来进行传播。例如,日本美学中的“侘寂”,有一点类似庄子“方生方死”的境界,这种境界并不仅仅停留在文人层面。有一些老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去世的时候很安详,那种境界其实很高,我很羡慕这样的人生。学问和人生的智慧是两回事,艺术也不仅仅是关乎学术或者学问,艺术是每个人面对生命的最为极致的追问和平衡。在我们的日常中,通过手工艺,通过人与器物的关系,我们获得了通向这一境界的途径。



文章来源:非遗研培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