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美学思想

竹内敏雄

2020-08-02 22:51:42

已关注


在基督教思想统治下的中世纪,美学一开始就处于神学的支配下,还未能形成独自的领域,缺乏纯粹美学的著作。在美学史上,中世纪也一直被视为黑暗的时代。但是这一时代散见于文献的美学思想,近年逐渐被再认识,人们注意到它比起古代来增加了世界观的深度。中世纪美学的总体特色在于:批判地摄取古代哲学家的美学理论,使它与基督教思想融合。中世纪的美学家继承了希腊人作为美的标识的均衡与调和等理念、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的概念、柏拉图的美的理式、亚里士多德的摹仿原理,同时,又将美和艺术置于它与神、灵魂、宇宙等的关系中进行形而上学的考察。因此,光或象征这类概念被作为重要概念而导入,美更被置于与真、善的关系中,特别是自然美被作为“神的显现”(Theoph anie)而尊重。这些也是这一时代的特色。总之,在对基督教和信仰和爱中成长的中世纪美学,萌芽于被称为教父时代或基督教古代的初期,由这一时期优秀的思想家奥古斯丁总结;经过许多世纪的发展后,由13世纪经院哲学盛期的圣波纳文托拉和圣托马斯·阿基纳斯完成。

一 教父时代、基督教古代的美学思想(4~7世纪)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是伟大的独创性思想家,他对早期基督教教义进行神学的统一,给中世纪思想体系形成的影响最为强大。他年轻时埋头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思想和摩尼教思想,以后又改崇基督教摄取并克服这些思想,一生留下许多神学方面的著作。尤其是被视为实存体验吐露的《忏悔录》(confessiones),记述他的信仰和爱的生涯,此书随处可见表现其对美和艺术敏锐感觉的片断。他终生对美学诸问题具有非同小可的深切关心,从他26~27岁的处女作《关于美和适合》(De pulchro et apto)和有名的《音乐论》(Demusica)六卷这样的纯美学著作可以得知。只是前者如《忏悔录》明记,当时就已经散佚。通观这些著作中呈现的美学思想,建立于丰富的直接体验上,为使体系化成为可能而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总之,在那里,美的本质论是中心课题。他在美的本质方面,列举了形态(forma)、单一(unitas)、同等(aequalitas)、一致(convenientia)、比例(proportis)、秩序(ordo)、调和(harmonia)等诸概念,又根据西塞罗的定义,论述美是色彩中具有美的部分的适合(partium.congruentia cum quadam coloris suavitate)。这些概念多少继承了古代希腊美学的形式论传统,但构成他美学的显著特征的,仍是一种将存在和美的本质归于“数”(numerus)的基督教毕达哥拉斯主义。对他来说,美是理性的,其本质也建立于能达到理性的数(或节奏)之上。数的概念不仅解释为毕达歌拉斯式的神秘的宇宙论意味,而且在象征的、神学的和形而上学的意义上,还作为美的感性直观原理来反复考虑。数被视为神圣的和永恒的,在毕达哥拉斯宇宙观和基督教世界的调和上建立美的基础。从这个见地看,自然和艺术的具象美本身是不完全的和易变的,仅仅是反映和象征构成其根源的理性和精神的美,即永远不易的数和真正同等、单一的神之美。灵魂中最优良者——理性,在能够把握整体性这个意义上,通过最适合理性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寻求与自己同质的非感性美。这时,美的对象和主体的理性相互适应而默契一致。柏拉图已谈及美和爱的相关性,而奥古斯丁在上述的主客观一致上承认基督教式的爱,并将美与它相联系。于是美是作为与伦理紧密结合、相互补充之物来把握的,但爱的灵魂,毕竟不是作为象征的感觉美,而是存在于其深奥的神之美中。

另外,在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中,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出于神学动机,但还是积极地论述了恶、丑。他认为,丑,本身并不具有绝对价值,但作为一个要素放在整体中一对比,能使美进一层丰富,在这一点上值得重视。由此不可否认,他克服了摩尼教使善和恶、光和暗对立的二元论,同时进一步深化了古代单纯明快的审美观念。

奥古斯丁关于艺术的考察,只不过散见于片断中,但仍可窥见对诗、音乐、戏剧等的关心。在他看来,艺术虽是自然的摹仿,但充满精神性,是理性的。艺术美※是“经艺术家之魂而移于技能之手”的,在终极上,归于“存乎人类灵魂中而为我们的灵魂日夜叹息苦求的美本身”。

无论如何,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比古代的更深一层,特别是在后期,禁欲主义倾向更为强烈。它与9世纪通过埃利乌格纳在中世纪流传的狄奥尼西奥斯伪书(Pseudo-Dionusios,5世纪末)的思想,共同对中世纪的全部思想家产生决定性影响。

波埃提乌斯(A·M·T·S·Boethius,480~524),由其主要著作《哲学的慰藉》(De consolatione philosoph-iae)而闻名,他是古典思想的最后的纯粹继承者。他认为哲学是最高之物。他也著有《音乐教程》(De institutione musica)等书。他与奥古斯丁一样,从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的原理来论述美,但他的数学、科学和实证的倾向比奥古斯丁更强,纯粹在形式主义方面解释美的原理——数的概念。另外,他提出光辉作为美的特性之一,护持辉煌调和的交响乐之美。他认为,所谓美,对直观意识来说是快适的形式。但是,感觉美是一时的,比之见于深处的本质的善,是次要的。真的事物可以仅仅存在于自己的灵魂中,从易变的美向永恒的美发展,不能认为缪斯是在“真”上发现这一要求而给予人真正的安慰。关于艺术论,他的有特色的宇宙论的音乐理论建立于毕达哥拉斯的数、比例、调和等原理上。总之,波埃提乌斯的美学,是以哲学为中心,而无基督教的色彩。

卡斯奥多鲁斯(F·M·A·Cassiodorus,约487~约583)是与波埃提乌斯同处6世纪的优秀著述家。他主要从教育观点出发编述以往思想。在美学上,他只不过继承奥古斯丁、波埃提乌斯的美学,没有独创性,且又都带有显著的宗教色彩。与波埃得乌斯将研究重点置于毕达哥拉斯教的原理的客观构造上相逆,他以美的心理感情的效果为中心进行考察,尤其侧重于音乐心理学,而就艺术领域的整体而言,他广泛倡导其存在意义。依斯多尔(Isidor da Seville,约560~636)与波埃提乌斯、卡斯奥多鲁斯一样,继承古代思想,而对将它传播于日尔曼世界贡献巨大。在美学上,他虽不出前人思想的范围,缺乏独创性,但他著有一种可视为百科全书的《语源论》(Etymologiae)二十卷。正如书中表明,他试图用主观语源学的研究方法来阐明美的本质,区别形而上学的完全美(decentia,decus,decor)和实证的美(Pulchritudo)来进行分析考察。在艺术研究上,他也显示出这种起源论和分析法。大体上,他将艺术规定为实践的认识,同作为纯粹认识的学问区别开来。另外,他认为:置理想于真理、形式和美的统一中,而破坏这种统一时,应该重视精神内容甚于形式。他的美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和象征主义倾向。

二 经院哲学的美学思想(8~14世纪)

(1)加罗林王朝文艺复兴(8~10世纪)经院哲学的起源有其历史背景,罗马帝国衰落后,欧洲各国处于混乱状态中,并逐渐基督教化,由卡尔大帝的加罗林王朝统一,他采取的文艺复兴政策与经院哲学的兴起有密切关系。首先,在各地创建各种学院,开始盛行以哲学、音乐、文法学、修辞学为中心的文艺理论研究。另外,艺术上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开展交流,结果东方发生的破坏偶像的激烈运动,导致拜占庭艺术家逃往西欧,试图恢复古典文化的加罗林文艺复兴艺术盛开了绚丽之花。这种艺术的理论性及实践性活动上,吸取了构成主流的两个交错的美的理念:其一,是具有地方特色、富于装饰性和空想性的日尔曼式理念;其二,是喜欢单纯明快、充满人性的古典式拜占庭理念。与日尔曼文化融合,赞美古代的人文主义渗透各门艺术领域。在文学上,大量出现古典作品的抄本、注解、摹仿;在建筑上,摄取古典样式的同时,盛行维托尔维尔斯※风格的建筑理论;绘画和音乐上都吸收同样的人文主义美学。基于这些情况,美学思想不是在美的本质理论上而是在艺术理论或技术理论方面,由于广泛的论争而丰富多彩。美学史上引人注目的人,是阿尔库因(Alcuinus Flaccus Alcuin,735~804),他毕业于有文法学、修辞学传统的英国约克学院。阿尔库因致力于促进文艺的发展,特别是将古代文艺理论传播于中世纪。在一般的美学思想上,他只不过继承奥古斯丁而已,他认为:全部的可视事物作为神的无限美的显现,才能成为美;基于各种固有原理的艺术,也由于与神的关系才能成为美的对象。于是,只有静观神的无限完全性——美,才是生活的最高目的。总之,阿尔库因关心哲学、修辞学、音乐等教育,这一方面的业绩也相当突出。他的弟子拉巴努斯·毛鲁斯(Hrabanus Maurus,约780~856)也因博识而著名,他曾倡导圣经超自然的寓意美学。对中世纪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人中,应特别提到爱尔兰出生的神秘主义思想家埃留格纳(Johannes Scotus Eriugena,810~877)。他有独创的思想,既是最后的新柏拉图主义者,也是经院哲学中最早的卓越哲学家,因对狄奥尼西奥斯伪书的翻译特别出名。他渗透于这本书中的宇宙观,建立在新柏拉图派的神秘主义和流出说的基础上,对他以后的经院哲学有决定性影响。特别是在狄奥尼西奥斯伪书中,《神名论》(De divini nominibus)的广泛影响,要不可蠡测。埃留格纳在主要著作《自然的区分》(De divisione naturae,876)、《预定论》(De divina praedest inatione,851)中,既立足于奥古斯丁美学,又从狄奥尼西奥斯伪书中摄取新柏拉图派的思想,认为万物作为太一的流出物,意味着灵性物和理性物,显示出典型的象征主义。他认为:可视的美,在与主体的关系上,可分为由感觉把握的虚假美和由理性把握的真实美。所谓真实美象征着神的永恒的“启示”(Verbum)。埃留格纳的美学思想虽具有神秘的象征主义性质,但不仅在美的原理上没有超出奥古斯丁的思想,而且在对丑的解释上也没有奥古斯丁的生动风采。他认为:所谓丑仅仅是欠缺形式,并不承认是最高的善和美——神的产物。只是因为埃留格纳倡导可视美的象征性,所以承认当时由伊科诺克拉斯姆排斥的圣像的象征意义。这是值得注意的。在艺术方面,他较多地论及音乐,适应当时多声乐的发展,在和声论上进行过出色的研究。他的神秘象征主义建立在他传播的狄奥尼西奥斯伪书的新柏拉图主义上,它与伴随它的禁欲主义思想,成为中世纪美学的一个决定要素。

(2)11~12世纪,这一时代一般被特称为罗马式人文主义时代

10世纪时,各个学院的活动又逐渐陷入中止阶段,仅仅在法国,库留尼修道院的改革运动出现惊人的活跃。但是,11~12世纪的艺术史上,产生了独特的罗马式※美术,它扩大到各地,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地方色彩。与其相适应,人们对文体论、诗学等寄予关心,奥古斯丁式的音乐理论也达到顶点。各修道院在建筑、绘画、雕塑领域显示出的理论贡献和指导作用也不可忽视。于是,在各领域的论争更加盛行,沙特尔学派和维克多尔学派成为其中心。大体上,12世纪为神秘主义的奥古斯丁主义统治,为13世纪波纳文托拉的出现准备了充分的精神条件。

沙特尔学派在12世纪前半期标榜宗教人文主义,成为西欧知识文化的中心。这一派的思想从柏拉图的著作中得到许多启迪,出现坡勒(Gilbert de la Poree,1070~1154)、第尔里(Thierry de Chart res,?~1150)、纪尧姆·德·孔修(Guillaume de Conche,约1080~约1154)等学者和诗人。他们继承柏拉图式美的理念,以数为美的原理,同时讨论“父”的单一性、“子”的同等性及“圣灵”的调和,在这种三位一体论中发展了又可称为艺术理论的美学。

在维克多尔学派中,胡果(Hugo,Hugues de Saint-Victor,1096~1141),被称为埃留格纳以来最大的思想家,他根据奥古斯丁及狄奥尼西奥斯伪书的思想,发展性地总结了其中出色的神秘思想。他将感觉的可视美,仅仅作为不可视为存在的象征来认识价值。他的《学习论》(Didascalicon)虽包藏暗示性思想,但特别给予人的内在体验以优越地位,因此,在美的象征论上,重点放在主体方面。于是,对美来说,无论感觉还是精神,都以不偏不倚的第三能力——想象力※(affectis imaginaria)为命题。这种能力,在人的认识能力中属于静观(contemplatio),以它为中心的美的体验具有静观性特征。对胡果来说更重要的是:从其象征主义立场承认丑的象征性,提倡有生气的丑的美学。它处于基督教的新柏拉图主义中,又确实可视为近代的浪漫主义的形而上学式讽刺※的前兆。另外,胡果还在美的范畴论上显示出独创特色。

(3)13世纪(经院哲学鼎盛期)。

12世纪中,开始创办大学,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从阿拉伯传到欧洲,使13世纪经院哲学的发展繁荣成为可能。这一时期中,阿拉伯人、犹太人的影响强烈。随之,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被翻译和注解,他的思想席卷了欧洲思想界。最初,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流行曾被视为危险的风潮,但不久经过与正统信仰的融合过程,曲圣托马斯完成了基督教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学、形而上学、伦理学的影响,对以往基督教象征主义的自然观,附加自身有价值的理性广大自然观,在许多方面使基督教思想进一步深化。13世纪中,正如哥特式※建筑在教堂内喜用神秘的光,美学也给光带来重要意义。这是通过基督教的一元论,克服在宇宙根源上承认精神和物质、光明和黑暗、善和恶、美和丑对立的二元论悲观主义的反映,也是对光的神秘思想的表现。美被视为神之光的映像,对光的信仰,结晶为在整个哥特式艺术中出现的对神秘的光的赞美。以往见于奥古斯丁和狄奥尼西奥斯伪书的美学传统,由于加入新的要素,进而高度融合集成。这一时期的美学又完全建立于神学基础上,具有更强烈的宗教色彩。这时出现的两个新的修道会——弗朗西斯科会和多米尼科会起了很大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纪尧姆·德维尔内(Guillaume d′Auvergne,约1180~1249)作为波纳文托拉的老师而闻名。他在《善恶论》(De bono et malo)中将美与道德相联系,提倡主情主义的美学。其中,他已经通过《尼科马科思伦理学》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留下了托马斯·马基纳斯难以企及的余响。

亚历山大(Alexander Hale sius,约1170~1245),是弗朗西斯科会创始人之一。他作为波纳文托拉的直接老师,曾向学生传播奥古斯丁的思想。同时,亚历山大通过主要著作《神学大全》(Summa universae theologiae),显示出曲托马斯·阿基纳斯集大成的思想的原型。他的美学与前人纪尧姆的相逆,整体上带有主知主义性格。他在继承奥古斯丁对美的客观定义的同时,又对美的体验进行形而上学的和主观主义的考察。他将美和善置于与主体的关系中加以区别。他还在题为《关于宇宙之美》(De pulchritudine universi)的论文中,言及美的金字塔式结构、丑的问题、精神美和物质美、光的美的特性等。他的艺术理论虽是传统的摹仿论,但提到了艺术和科学的区别、艺术性和有用性的问题等。他对由波纳文托拉完成的奥古斯丁主义,具有很大意义。

格罗塞特斯托(Robert Gro sseteste,约1175~1253),是继承沙特尔学派思想又发展了个性的人,当时沙特尔学派只在牛津大学苟延。他通过接触当时热门的亚里士多德自然学、阿拉伯诸科学及新柏拉图主义等,承认光在宇宙论中的重要作用,将光的形而上学体系化。但在本质上,他基于以几何学为原理的质料观念,采取经验的、实证的、数学的方法。他的美学思想,在《神名论》的注释、《赫克沙梅龙》(Hexaemeron)的注释中可以窥见。前者承认美作为光的性格,大体上由数量关系的同一性来规定,后者相反,以光的同质性及单纯性来论美。但在终极上,这个二律背反数的定义扬弃。格罗塞特斯托的科学精神也反映在美的心理学和艺术理论上,作为整体,显示出与文艺复兴精神的近似性。

大阿尔贝尔托斯(Albertus Magnus,约1193~1280),属于多米尼科会,作为托马斯·阿基纳斯的老师而著名。他对哲学、神学、自然科学具有广博的知识,对由奥古斯丁和狄奥尼西奥斯伪书建立的新柏拉图主义基督教思想有深刻理解,又曾对亚里士多德思想作过大量的注解,故使托马斯综合二者成为可能。他很早就发现,亚里士多德思想对正统的基督教神学也有价值。如寻觅他的美学思想,在早期的《论善》(Summa de bono)中,受奥古斯丁的影响,以独创的辩证法处理真、善、美的概念,重点置于道德美,且提倡一种存在论美学。以后,他在《神名论》的注释中,受狄奥尼西奥斯伪书的影响,采用全新的方法。其中的一部分——《小论善和美》(Opusculum de bono et pulchro),对13世纪的形而上学美学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这里,美被置于数的均衡(调和)原理和光的原理的关系中,但与格罗塞特斯托相逆,他以光的原理为中心。他还进行过美的体验的心理学考察。在整体上,阿尔贝尔托斯的美学是超越性形而上学的。

波纳文托拉(Bonaventura),原名乔凡尼(Giovanni di Fide nza,122l~1274),是巴黎大学的神学教授,曾任弗朗西斯科会总长。当托马斯由走在时代尖端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终结经院哲学时,波纳文托拉将传统的奥古斯丁及狄奥尼西奥斯伪书的神秘主义思想进一步雕琢完成。托马斯的根本态度是从理性的立场出发企求信仰和理性的谐调;他注重信仰启示甚于理性,注重神学甚于哲学。因此,他的思想随处都浸透着基督教的信仰和爱,并作为主导原理。其主要著作《走向灵魂之神的旅行》(Itine rarium mentis ad Deam)论述了通过作为圣三位一体的象征的万物来寻求神,从而在自己的灵魂中直观神的过程。据认为,宇宙自身也不过是达到神的梯子,而不是以外的任何东西。神处于最上面,是最高的统一、最高的善、最高的真。因此它单纯、同一,最美。宇宙是美的梯子,是引导人通往三位一体的最高美。这些论述中强烈表现着美学色彩。此外,1932年由安基内(P·Henquinet,Les′etudes frainciscai nes)发现,以后归于波纳文托拉的一篇小稿,尤以考察有关自然美为中心,作为美学论文引人注目。总之,他的美学思想,多来源于通过其老师亚历山大传授的奥古斯丁的美学理论。特别是中枢部分,多来自于奥古斯丁的《音乐论》第6卷。他认为所有的美都是神的显现,美与“一”、“真”及“善”一起被视为神存在的四条件。万物的根源——神,是至高的美,所有的存在因为由神给予的形态或形式(forma),对灵魂来说是美的。并且,相对基于起动因的“一”、基于形态因的“真”、基于目的因的“善”,作为第四超越的“美”,被认为是包括这些原因的物体(Circuit omnem causam),即:全部原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存在所爆发的光——与神的光辉类似——是美的。第一原理——神,为了表明自己,从而创造了所有存在。因此,整个世界就好象了解其造物主——三位一体的书本一样。

波纳文托拉在美的根本原理上,将奥古斯丁式“数的同等”(aequalitas numerosa)放在中心位置,他以此为中轴,不仅解释美的对象方面,而且阐明其与主体的关系。作为象征,在曲数的同等规定的美的对象和主体之间,存在类似的关系,可以探明在这里产生的美的快感。这种快感乃至喜悦,没有对主体对象的爱便不能成立。换言之,对象越美,它越是对神的出色形似,主体的爱就越增加。最高的美引起最大的喜悦。人的灵魂是为求得最上的爱而去追求最高的美的。世界是一首诗。波纳文托拉在作为神显的自然美中认为人的美最高,进而认为神和人一致的基督的美为最上。他说:精神美超越感觉美而存在,无上的美超越地上的美而存在。另外,在他的体系中,狄奥尼西奥斯神秘主义论述作为光的神之美的要素在深深扎根,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他对于艺术的具体考察寥寥无几,但他就作品中主观表现等问题,采取一种移情※说,展开了广义上的摹仿说。据此认为,艺术创造是以神和自然的创造为前提的。与宇宙表现至美之神一样,艺术的目的在于,在形象和被表现物的一致上(虽不完全)创造某种有永恒秩序的美。波纳文托拉的这种美学,可以说集奥古斯丁以来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美学之大成。甚至巴黎圣母院常被说成是他的美学体系的结晶。

托马斯·马基纳斯(Thomas Aquinas,1225~1274)属于多米尼科会,与波纳文托拉并为巴黎大学教授,是代表经院哲学最盛期的最优秀的思想家。他具有明晰的头脑和广博的知识,融合统一了奥古斯丁以来的传统基督教思想及狄奥尼西奥斯伪书的神秘思想,以及当时正在复兴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并将这一13世纪的最大课题,溶注于主要著作《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1266~1267)中。他清楚地区别理性和信仰,虽重视理性,但又指出在真理中两者必然调和,发展了基督教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他的美学思想在早期作品中,仅仅蹈袭老师阿尔贝尔托斯的奥古斯丁——狄奥尼西奥斯客观主义,缺乏独创性,但比奥古斯丁论述得更为简洁明确。他的《神学大全》发展了亚历山大的《神学大全》,从中,可见出决定性进步之轨迹。它又强烈反映出亚里士多德经验主义认识论及心理学等的影响,从更高的视点、以透彻的理论,明显地体系化了。这种情况也反映在美学上。但是,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情况一样,即使是托马斯,他的优秀思想体系也或多或少奠基在奥古斯丁思想包藏的诸概念和理论上。他虽然认为:美在本质上与真、善同样是超属性的,但是在《神学大全》中又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所谓美,是见了就愉快之物(quod visum placet)。”这个定义中,美不仅被作为对象的单纯属性来把握,而且在与主体的关系上常明确规定与愉快的感情有关系为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有重大意义。由此,美的本质特征被进一步说明。但是,这个定义并不应该理解为只强调美的主观条件这一面,而是表明在主客两方面不可分割的统一上,对美的本质认识才成为可能。只是,“见”这一词不仅仅意味着单纯的视觉作用,而应该作为比喻来理解,它意味着以最接近理性的感觉——视觉和听觉为代表的直观认识作用。依靠有关的直观作用而在与对象的关系中由主体产生快感,起因于主体和对象之间的类似乃至一致。于是,美的快感又与爱互相不可分割。

另外,托马斯认为美存在于伴随着基于爱的一种快感的直观认识中,同时,他将美和真及善的各种关系放在主客两方面详细讨论。结果,一方面在心理侧面触及美的体验的无关心性※特征;另一方面关于美的对象的存在性格得出了三个与知性具有类似性的美的存在条件:①充足性或完全性(intcgritas sive perfectio),②适度的比例或和谐(debita proportio sive conson antia),③明了性(c1-aritas)。①和②已经是自奥古斯丁以来由各种概念构成的美的根本规定,③是适应当时的一般风气。但他认为:建立于①和②条件上的美更有理性的光辉,更能提高对象和人的精神的新近性,因而值得重视。通过上述主观及客观的规定,托马斯建立了比以往更明确的美的本质理论。这种本质理论在与神学的关系中被认为具有世界观内涵。根据托马斯的神学美学,正如所有的存在都有神参与一样,作为形式光辉的所有的美,是最高的美,即神之美的反映。它相当于三位一体的第二位——“圣子”(filius),作为神的“启示”是知性物。于是,全部的美形成从物质美至神之美的金字塔结构。在这一美的金字塔中,精神美存于感性物质美之上,托马斯就此论述人的灵魂之美,承认道德美是更合乎理性的美,是灵魂最高的美。从而,伴随美的快感的爱,渴望着这一美的金字塔上最高的美——神的恩宠之光。

托马斯的艺术理论,如同中世纪常见的情况一样,在广义的ars上解释艺术,整个上以亚里士多德式摹仿说为核心。在他看来,艺术是在认识由神的睿知创造有秩序的自然所构成的一种摹仿。因此,艺术反映自然中的秩序,艺术又真正承担自然目的和表现手段及方法。但是,艺术尽管建立于与自然的类比关系上,本质上还是与它有区别。即:自然是内在的原理,艺术是外在原理。因而,作为被创造物的人的精神活动——艺术活动,与自然相比创造出偶然的不完全之物,这一点上低于神的创造。但它与科学认识活动、道德实践活动并列,,作为人的精神现象之一,具有独立的意义;它作为以制造外在产物为目的理性行为具有明显的特征。这样的规定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从基于直接经验的认识研究出发的。它将艺术作为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可能制作的状态(habitus),即作为使某种目的具体化的技术的、理性的能力来把握。试图不仅将艺术的创造活动置于其固有的领域,而且置于与学问和道德、认识能力和意志能力的关系中来分析解释,这是托马斯艺术理论中值得注意的特色。

〔参考文献〕

W.P.Ker,The dark ages,1904.J.Maritain,Art et scolastique,1920.E.Gilson,La philosophie au moyen age,l922;do,L′esprit de la philosophie mé-die′vale,l932.M.de Wulf,Histoire de la philosophie mèdiv ale,41912;do,Art et beautè,1943.M.Adler,Art and prudence,1937.E.de Bruyne,Etudes d′es-thétique médiévale,3 vols,1946;do,L′esthétique du moyen âge,1947.

K.Eschweiler,Dieästhetisc hen Ele-mente in der Religionsphilosophie des Hl.Augustin,1909.K.Svoboda,L′esthètique de St.Augustin et ese sources,1933.J.Staudinger,Das Schöng als Weltanschauung in Lichte der platonisch.augustinischen Geist eshaltung,1948.E.J.M.Spargo,The category of the aesthetic in the philosophy of saint Bonaventura.1953今道友信,自然美の问题,美学28辑,1957.P.Vallet,L′idee du beau dans la philosophie de St.Th.d′Aquin.1887.W.Molsdorff, Die Idee des Schönen in der Weltgestaltung bei Thomas von Aquino.1891.M.de Wulf,Etudes historiques sur I′esthetique de St.Thomas.1896;do L′oeuvre d′art et la beaute′,1920.L.Cal-lahan A theory of aesthetic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St.Thomas Aquinas,1927.J.Maritain,Creative intuition in art and poetry,1953.Sister Anne Mary Jamme.A critique of John Dewey′s theory of fine art in thelight of the principles of Thomism,1956.U.Eco.Il problema estetico in san Tommaso,1956.

来源:竹内敏雄《美学百科辞典》。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