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元素在现代媒体传播中的应用探究

吕华斌

2020-08-06 18:29:40

已关注

绘画艺术和现代媒体传播相结合是艺术创造的全新思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对于绘画艺术创作者和传播者来讲,了解互联网发展所存在的利弊,运用现代媒体传播进行创作,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

一、传统绘画传播媒介

传统绘画根据材料和媒介的不同被分为不同类型,常见的有中国画、油画、漆画等,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不仅仅要有足够的水平在纸张、布面上作画,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意境,绘画中的每一笔都是不可改变的,具有真实感和温度感。

二、现代媒体绘画技术

在现代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出现了电脑、手机等新的绘画创作方式,可以不再需要通过真实媒介来进行创作。现代媒体技术为绘画艺术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不但人力、物力投入相对减少,丰富的网络资源更为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路[1]

三、新媒体传播视角下绘画艺术运用的特点

(一)强大的创造性

在新媒体传媒视角下,绘画艺术创作的方法技巧、存储思路和传播途径都有了不同的创新。第一,因为工具载体的变化,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实现突破,绘画过程中使用到的电脑、扫描仪、数位板、制作软件等对创作起到了促进作用。电脑显示器代替了传统的画纸,这样全新的绘画形式,让创作者只需按照自己想要表达的画面进行创造,有利于自身情感的表达。第二,在存储和传播方面,现代媒体存储更加方便,不会出现颜色脱落等现象。通过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实现作品的传播,不仅可减少创作者去推广的时间和精力,也能让观赏者更加快捷地去欣赏绘画作品。这些创新,都使得绘画艺术实现了创新,紧跟时代发展,产生了新的活力。

(二)较高的技术性

传统的绘画艺术中,对绘画者的技巧要求很高,绘画者要有较高的修养和水平,创作过程中要非常专注。而在现代媒体传播视角中,传统绘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对创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作者不仅需要对绘画十分了解,并且也需要对电子信息技术灵活掌握(如应用软件等),这样才能实现数字绘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2]。因此现代媒体传播视角下的绘画艺术和现代科技紧密相连。以现代媒体传播为重点的传统绘画艺术,从20世纪末期开始主动进行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在制作方面依靠计算机软件,在后期进行放大处理、色彩修改等,形成了较之以往更加丰富的艺术效果。

(三)广阔的大众性

运用现代媒体传播技术创作成果更容易进行推广和普及。首先,在绘画种类上界限变得不再那么清晰,有了现代媒体的支持,绘画艺术在创造环境和创作形式方面,都可以打破原先绘画艺术中的壁垒,相互之间进行融合和发展。对于绘画艺术来讲,按照创作手法的不同,形成了多样的分类,例如水彩、版画、水墨画等等,并且每一个种类中还存在创作要求,在创作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一个种类的学习都需要花费绘画者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3]。否则很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难以表达作者情感。在现代媒体传播中,利用数字技术,创作者可以通过模仿来创作,比较容易入门,创作者在掌握绘图软件技术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参与到绘画创作中。

四、现代媒体传播在绘画艺术创作中的改革

我国在现代媒体传播中绘画艺术创作运用方面研究时间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我国的数字化绘画艺术创作和传播水平较低,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实践经验缺乏,并且大部分创作者对现代媒体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加之它的出现时间短,各方面技术还未成熟,没有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为了促进绘画艺术和现代媒体技术的结合,我们应当积极进行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改变身份视角

运用现代媒体传播技术,创作过程中结合声音、图像等元素来丰富绘画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创作者,一方面是传播者[4]。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绘画艺术与媒体技术相结合,不但降低了准入门槛,而且可以借鉴搜索到更多的资源,相较于传统绘画,优势显而易见。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播比较被动,人们仅仅关注一部分名气较大的艺术家,却忽略了作品本身所表达传播的情感和思想。创作者和受众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在现代媒体的传播作用下,更多的作品可以展示给受众,较好地解决了受众和创作者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绘画艺术的长久发展。

(二)创新思路

由于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绘画艺术不再需要传统的载体,例如画布、纸张等材料。在现代媒体信息传播中通过一些现代设备的辅助,可以让创作者更好地进行创作。但是创作者也应当注意,现代媒体中绘画艺术更加容易被复制和下载,观赏者仅仅需要在网络上,就可以实现对图片的收藏,并且将图片应用在一些地方,了解这个缺点对于创作者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媒体的存在一方面让绘画作品更加容易被传播,另外一方面也造成了赝品的出现,让绘画作品中的内涵和精神被冲淡[5]。部分研究者认为,现代媒体传播中的复制品一方面让绘画艺术更加普及,另外也因为复制的特点,而让绘画失去了真正的灵魂。依据这样的想法,即使是最完美的艺术复制作品,和原作品相比也失去了一种本质的情感,作品在绘画出来之后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对于传统绘画创作者来讲,真正需要去思考的是通过现代媒体技术将情感抒发出来,使受众可以感受到作品的力量。

(三)调整存储意识

一些精品绘画作品,在岁月的流失中成为了经典,但是这些精美的作品只能在一部分群体中进行传播和交流,传播范围较小,受众的人数也比较少,使普通人群和精美艺术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当代绘画艺术创作者应当积极调整观念,建立存储意识,意识到存储技术对作品存储的帮助,在创作过程中应当注重作品多种形式的接纳,让作品在后期存储过程中更加简单[6],使其不论在磁带、硬盘或者服务器中,都可以得到长期保持。绘画艺术创作者应当通过计算机软件,打破传统的绘画思想,突破色彩的限制,紧跟时代发展,发挥现代媒体存储的优势。

(四)发挥传播作用

在现代媒技术支撑下,绘画艺术的应用主体、创作过程和存储思路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最突出的优势是,其传播功能十分强大,可以快速推动绘画作品理念。在生活中可以通过网站平台、数字电视、手机终端等媒介,将绘画艺术从象牙塔中释放出来,面向更加广大的受众,这样不仅增加了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还对艺术创作起到了反哺的作用。例如虚拟绘画博物馆,在作品布置中,虚拟绘画博物馆所包含的作品形式非常多样,不仅有传统的绘画作品,也包括了现代的影像资料等,在展示方面效果更好,有着更高的清晰度,在传统绘画展示方面有了全新的突破,采取现代媒体技术让绘画艺术产生了新的生命力,人们也更加容易接受。从现代媒体传播角度分析,由于绘画作品的展示是以虚拟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展示,在很多方面受到了外部环境限制,对建筑形态和设备要求很高,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问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绘画创作者在进行创作中也应当注意这一点,考虑到现代媒体的弊端。

(五)丰富绘画语言

现代媒体技术极大地拓展了绘画的语言表达形式。现代媒体技术中出现了数位板和其他功能,使绘画出的作品更加生动[8]。例如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曾经将古代绘画作品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展示,让画中的人物和景色都动了起来,观众可以直观地看到画中人物在行走,同时听到其中的声音,让观众更近距离地感受绘画作品,感受全新的现代媒体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新的艺术语言。

五、现代媒体技术和绘画艺术结合的启示

传统绘画方式和现代媒体相比,其优势在于创作者可以在创作过程中亲自动手实践去感受颜料调和的微妙感觉,进而形成不同的心理活动和想象空间。现代媒体的创作者可以在互联网丰富资源的推动下实现更多创作构思和表现,例如在传统绘画艺术中只能展示一种绘制效果,但是通过现代媒体技术,创作者可以在绘画中随意更改画面的色调、明暗之间的对比、颜色饱和度等,这样的功能,让创作者可以更好地去选择自己想要的效果。并且,现代媒体技术中还有滤镜功能,可以快速地改变画面的材质,一个传统的绘画作品经过滤镜的处理,会展示出不同的效果,滤镜的多样化为创作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资金。

现代媒体的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在提高绘画艺术效率方面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现代媒体技术的运用解放了绘画过程中材质和工具对创作者的束缚,更有利于创作者表达出更加丰富的情感,使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和情感投入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升华。

总结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现代媒体传播功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绘画艺术创作也要进行不断创新。采取多样化的创作形式,传统的绘画艺术过程绘画艺术创作也会不断进行创新,出现更加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对于其中存在的缺点,要积极改变。绘画创作者应当利用好现代媒体的优势,让绘画艺术更能被普通民众所接受。在现代媒体传播环境中,艺术创作者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努力,积极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优化创作过程,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人民群众创作出更加精美的艺术作品。

广东省教育厅项目名称:跨媒体艺术的前景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为背景编号:2018WTSCX230

[1]周咨如.新媒体语境下的插画创作与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2]陈婧雯.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漫画创作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7.

[3]朱金鑫,金灿.传统绘画艺术对新媒体传播的影响[J].黑河学院学报,2017,8(05):188-189+203.

[4]谢鸣理.传统绘画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方式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6(08):180.

[5]张安华.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6]陈曦.新媒体技术下的数字绘画艺术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

[7]刘峰.传统绘画艺术的新媒体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