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疗愈性——专访孟沛欣

聂槃

2020-08-07 17:11:25

已关注

艺术治疗属于非言语性的心理治疗

聂槃:孟老师,在您看来,该如何理解艺术治疗,艺术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艺术治疗与其他心理治疗手段相比有何特殊之处与优势?

孟沛欣(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心理学副教授):如果将心理治疗分类,我觉得可以分为言语性的和非言语性的。左脑负责言语处理,主管逻辑和归类等。而创伤、童年记忆、情绪记忆都储存于右脑。认知改变,只靠语言的方式难以抵达个案内心卡住的那些心理症结、情绪症结以及认知症结之处,这三个症结互动组成的心理障碍用语言是非常难以破解的。艺术治疗属于非言语性的,艺术在艺术治疗中的角色是介质,是管道,一路穿越自我的束缚与合理化过程(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即由自我编制出表面看来合理的概括,从而造成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不平衡运行。“合理化”之后,个体认为不用去面对事实本身,从而来解释并遮掩深度的自我的真实状态,这反而构成深度伤害)。搭建起来的重重屏障,直接通过右脑的运作模式连接到认知结构,直通人的潜意识。也就是说,艺术治疗师借助图像背后的心理意象来搜寻、呈现旧有的记忆原点和情绪图式,提取言语所不能触得的信息。

艺术治疗的优势首先在于它的直达性、表达性和广谱性。用艺术的方式直接呈现个案成长资源,既是治疗,又是诊断,这一效果是语言很难达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言语化的咨商容易流于表层的原因所在。其次是可以绕过言语的评判系统,不在二元对立这样相对狭窄的价值观里论断,个案受伤基本是因在是非论断中对不良自我意识发生认同。第三点是潜意识资讯会在无意中以艺术的形式(如绘画、舞动、音乐、雕塑、图像或图示等方式)表征出来,这能帮助治疗师和来访者展开更多深层次和针对性的内容。第四是艺术行为一定会有创作过程,而创作过程本身就是疗愈的,这一过程中认知空间被打开、自我察觉被运用……许多心理过程同时发生,既安全也不带有评判色彩。而训练有素的艺术治疗师可以在创作者的一笔一画间借由艺术过程中所呈现的心理动力(指人类一切精神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发掘其内在的成长空间,并协助个案将洞察的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第五点是个体创作的艺术是独属于个人的,治疗师跟个案通过绘画共同工作的时候,针对性和隐秘性很强,这就能够避免覆盖性的价值观输入。

弗里达·卡洛 两个弗里达 布面油彩 173.5×173厘米 1939 墨西哥城现代艺术博物馆

艺术创作对弗里达十分有疗愈性,她将自己所有的痛苦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因此升华了她的压抑。

聂槃:艺术治疗的适用范围是怎样的,哪些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选择艺术治疗进行疗愈?

孟沛欣:艺术治疗的对象广泛来讲有两类:一类是病人,可在遵照医嘱、配合药物的前提下适当辅以心理治疗而达成更为深入和持久的疗愈效果;另一类是非住院背景下的普通人,他们或遇到心理事件,或有成长需求,或在认知层面有澄清的愿望。前者主要涉及精神和心理健康领域,包括存在躯体障碍、认知障碍、精神障碍以及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群,比如抑郁、焦虑、恐惧以及创后、灾后幸存者容易罹患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症状;也包括不能或不愿说话的人,如患有自闭症、失语症、失聪、迟钝、弱智、大脑损伤、妄想症等,他们对言语治疗有阻抗,怀疑自己的表述能力,因而不宜实施访谈性交流;还有一类对象,比如生命临近终点的老年人,身患癌症等不治之症的人群,这属于临终关怀的群体类型,在他们最后的日子里可以用回顾(一种心理学治疗的临床技术)和视觉呈现,使得他们获得更高的生命品质或平和面对的力量,或是起到减缓疼痛的作用。

而在普通人这一类型中,主要包含那些对内在生活和生命品质有较高要求,对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等兴趣较高的人群;另还有一部分人,属于暂时内心闭锁,不愿说话、不善说话的类型;此外,如社工、低幼儿童、特殊教育等专业工作者在面对来访者时也可以采用艺术治疗的方式开展工作;剩下比较广谱的对象就是熟悉艺术,善用艺术语言,会不自觉寻求艺术介质表达个人心理事件的各年龄段人群,如果他们能对艺术治疗有所了解,就可在服务者的帮助下更好地进行自身的沟通和情绪梳理等,从而改善心理状况。还有一类比较特殊,就是监狱的服刑人员,他们自我概念非常差,自尊水平也很低,艺术治疗也可以帮助到他们。因为艺术形式、意象和图像都是价值中立的,可以绕开评判系统,直接针对内在世界产生不可估量的疗效,避免这些人背负一套固有的自我认知,而不益于后期的改造与学习。

聂槃:一般如何衡量艺术治疗的效果?是否有量化的标准?如何获取治疗对象真实的反馈情况?

孟沛欣:我的方式是系列评定,就是针对某一症候群、某一心理问题采用系列评定,再结合相关的心理评估、心理测量、生理评估、情绪评估,自我概念评估、压力水平评估以及生理测量等特定方式做出最终的评定,这一评定过程是系统化的且有量化标准。当然,不同病例、不同艺术材质、不同艺术治疗师的测量方法不同,有的量表需要从国外购买,有些购买不到就需要研究者或操作者制作本组群的常模,起到有效的参照作用。所谓“常模”通俗讲就是一种可供比较的参数量化体系,能对研究数据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如果要获取治疗对象的真实反馈情况,鉴于对象间的差异性,我们通常会将家长评估、医生评估、行为评估、情绪评估、社会能力评估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得出综合评定结果。

孟沛欣整合艺术疗愈场现场

接触过真正的艺术治疗,就不会离开艺术

聂槃:在您之前的访谈中我们看到,通过艺术治疗,希望得到的是个体意识的提升和心理空间的拓展,从而将心理困扰向外求的惯式转化为向内求的捷径,找回力量,重建自我。那么这样的艺术治疗是否更像一种自我疗愈方法的教授?个体在掌握方法之后,还需要再找治疗师定期复诊吗?

孟沛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肯定的。成功的心理治疗就是在治疗师与来访者结为同盟关系之后,让个案回顾或者运用内在资源,通过体验掌握方法,逐渐获得自我疏导、自我疗愈能力。整个疗程是根据个案情况共同协商制定出来的,进度节奏与个案的成长有关,有时候前紧后松,有时候前松后紧,但一定会量身定制。个案在真正的疗愈产生之后,原则上就无须再次咨询,但如果事件换了,自己有意愿,也可继续咨询。称职的治疗师的治疗目标之中就包括协助个案找到自己内在的成长资源,从而避免让个案对疗程产生依赖。不过,由于艺术治疗的诸多优势,从临床上看,只要是接触过真正的艺术治疗的人就不会离开艺术,不会轻易地将自我成长的力量交给他人,不会迷信权威,也不会逃避现实。从此,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会一直与其相伴,他们会将某种艺术形式纳入自己的生命成长和个人修炼中,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聂槃:您是如何逐渐形成“整合艺术治疗”理念的?该如何理解“整合”这一方式?

孟沛欣:整合艺术治疗是源于我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当疗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艺术方式、材料、时间、个人素质、兴趣或潜力等方面的限制,个案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阻抗,治疗可能难以继续。然后我们引入了其他的艺术形式,比如舞动、诗歌或雕塑等方式,借由艺术形式的转换而跨越材料和个人素质有限性等所带来的障碍。个案会发现崭新的自我建设资源,或是开发出之前被压抑着的艺术能力,最后往往会有令人惊喜的效果。突破种种单一性的限制,便产生了整合的思路。另外,所谓整合,不仅指艺术形式之间的整合,还包括更多层面,概括来说就是:统合东方智慧与西方思辨,统合传统中国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心理学原理。比如说如果个案可以通过瑜伽进行调节,那就不需要做艺术治疗,也不需要走认知行为的路径。如果个案善于思辨,那就更适合直接采用行为主义疗法。总之,只要尊重个案的心理资源,以个案的成长为中心,对个案有意义,不管是来自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艺术的还是语言的方法,都可以运用。整合的目的是让个体的情感、人格和内在世界变得更全面。最后,整合还指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个体生命不同阶段的特定课题与现实对接时需要进行统合。这是个大话题,就不展开了。

孟沛欣整合艺术疗愈场团体壁画作品

平和看待一切生命中的动力显化

聂槃:近年来国内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大众尤其是年轻人普遍焦虑化,还出现了佛系、丧文化等状态,而引起激烈讨论和舆论对抗的社会文化现象也屡见不鲜,针对这些情况您认为艺术治疗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孟沛欣:针对以上这些情况的领域叫做城市青年关怀,我们的艺术心理大联盟就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我觉得“丧文化”是一种未完成表达的情绪体现,那些媒体对抗、舆论对抗,在我们看来并不是坏事,只不过是没有转化之前的原生状态。作为治疗师,我们会平和看待一切生命中的动力显化,只要有好的组织、好的空间以及好的艺术行为和艺术活动,再加上合格的艺术治疗师的协作,我们就可以对其正确引导和心灵关怀。比如我们会带领一大帮青年将那些代表他们内心世界的图像或意象,从架上扩展到墙上、村庄、田野等,这一过程能帮助到很多人。

聂槃: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还未结束,在此过程中以及疫情过后,人们的心理状况和诉求可能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您认为艺术治疗可以在这方面做些什么?是否已经展开一些行动?

孟沛欣:当下疫情肆虐,大家不知道后面还会持续多长时间,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出现,也有一些必经的心理路径。但疫情同样有积极的部分,就是大家开始学习更为个体性的生活状态,开始重新理解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亲人、个体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个体生命中存在的多个自我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个体成长的进程中,心理事件的发生是难免的,生活模式的变化也是必然的。面对诸多变化,艺术以它特有的广谱性、个体性等特质,为成长中的个体提供了辽阔的空间。艺术温和柔软,从不评判,让人免于绝望,因此,艺术可以为多种群体的心理创伤乃至社会问题提供自我看见、自我疗愈的可能性。

行动方面,疫情期间患者家人和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面对突如其来的逝去,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创伤,我们的艺术心理大联盟就组织了一些具体的活动,帮助大家做好心理建设。

孟沛欣整合艺术疗愈场现场

让大众意识到艺术的核心精神

聂槃:目前,国内大众对艺术治疗的接受情况是怎样的?您认为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引导更多人去了解和正确认识艺术治疗?

孟沛欣:目前国内艺术治疗方兴未艾,大众对艺术治疗更多是好奇、感兴趣、觉得神奇,想知道艺术治疗是怎么回事,而此次疫情也会加速艺术治疗的普及,可以说艺术治疗的发展正逢其时,所以,中央美术学院也顺应时代需求设立艺术治疗相关专业。但另一方面,那些好奇的人、感兴趣的人,没经历过的人可能会对艺术治疗有所质疑,这是因为他们对艺术的内在属性不了解,对艺术过程、心理过程以及两者的链接毫无经验,对自己的心理状况不够清楚,不觉得心理学有多么大的作用。这就是目前大众的实际情况,也反映着当下大众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性格,我们都习惯等一等、看一看,不愿意出头露面。同时,还因为个体发展以及心理事件没能得到有效的跟进,没有享受过心理服务,也没有恰当的机构对接,所以大众不了解。但近二十年来,从很多方面可以发现社会对心理治疗的认识已发生很大变化。我个人一直在试图让艺术为人服务,引导更多人正确看待艺术治疗,呼吁场馆、呼吁机构、呼吁个体,希望更多人能受益于艺术,让大众意识到艺术的核心精神。艺术是人类的精神花园,是有疗愈功能的,如果要做到以人为本,那么艺术就是一条最终的精神归路。(本文由录音整理,经孟沛欣审阅)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0年第8期)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