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主”吴湖帆是如何炼成的?

艺术品鉴

2020-08-17 17:53:45

已关注


吴湖帆

自古以来,江南便是文脉鼎盛之地,一门风雅、一脉相承的家族不胜枚举,元代有赵孟頫家学传承,明代吴门继承元代文人画体系,成为明以后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 , 有文徵明艺脉世传。到了清代,江南更是收藏世家汇聚之地。其中,尤以郡中几大家族最为著名,涌现出一批收藏家,他们对中国青铜器、玉器、书画、碑帖、文房的蒐集与鉴赏,既代表了传统文人的趣味,也代表了苏州这座城市文化的面貌。近现代以来,愙斋的吴大澂、“宝董阁”沈树镛、攀古楼的潘祖荫三大家族在吴湖帆手里互相交织的递藏,逐渐架构起了画坛“盟主”吴湖帆自己的收藏王国。

吴大澂(1835—1902)

吴氏家族

苏州吴氏家族的主角,是吴大澂、吴湖帆祖孙二人。

吴大澂生于官宦世家,亦是清代重臣,致力于金石鉴藏,因其所藏“愙鼎”将书斋命名为“愙斋”,其中收藏吉金、古玉、书画、碑帖、古印、文房甚为丰盈,是江南一带的文艺领袖。



吴大澂于同治七年(1868)考中进士,一生宦迹遍布大江南北,且屡任封疆大吏。受家学影响,吴大澂自幼有嗜古之癖,更喜爱金石文字之学,这为他以后从事金石研究奠定了基础,并毕生致力于此。

吴大澂的嗣孙吴湖帆,一个集绘画、鉴赏、收藏于一身的显赫人物,他对于书画的喜爱和收藏与其家庭影响无疑有着极大的关系。吴湖帆出生在苏州吴氏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官宦世家,其家族是著名的簪缨世家,明中叶迁来苏州。至清代,这个门庭日盛的大家族屡出人才,不乏举人、进士。

吴大澂是晚清重臣,金石大家,青少年时期借读外祖父家,他的外祖父韩崇先生就是大收藏家,家中寒碧斋、宝铁斋、宝鼎山房收藏金石碑版、图书秘本甚多。自小于书画名迹、金石碑版耳濡目染、日受熏陶,书香门第的家庭背景,使吴大澂雅好文艺,精于鉴藏,长于诗文,通金石书画。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吴大澂是那个时代的公众人物:一方诸侯,收藏宏富,又是学界达人 ;万众瞩目,官声卓著,享“清流”之美誉。同时他又是一个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因治理黄河决口成功而盛负时誉,登上政治生涯的顶峰,旋又因甲午援辽战役失利而身败名裂,导致政治生命的彻底终结。一成一败,真可谓差若天渊。

《清史稿》说 :“大澂治河有名,而好言兵,才气自喜,卒以虚憍败,惜哉!”

研究者认为,吴大澂从 1870年进入翰林院期间,就开始关注收藏。同治十二年,吴大澂任职陕甘学政,到西安主管教育,因公务期间可以考察古迹、观摩碑文,所以有了更多的收藏机会。

吴大澂在陕西收藏金石的最大收获是在离职回京前的一个月,即光绪三年三月期间,吴大澂在长安巧得一鼎,他以“愙”字命名此鼎。一则因铭文中的一字,二则因身在他乡的“客心”。



在得到愙鼎之后,他很快将此事写信告知自己在金石界的好友,并寄了拓片共同鉴赏。同时,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愙斋”,并且以此作为自己晚年常用的一个别号,大家也尊称他为“吴愙斋”,由此可见这件鼎在吴大澂心中至高的地位。

吴大澂去世后,此鼎一度流散民间四十年,后其孙吴湖帆以重金购归,列入“梅景四宝”,成为梅景书屋的传家宝器。

作为自幼被家族寄予厚望的吴湖帆,自然而然就成为此一道的继承者,吴府在吴湖帆六岁时就安排他随幕僚陆恢摹习花果。

8 岁那年,吴湖帆与二姐吴惠菁合照,便于筒中拔笔书其背面 :“二姐十岁我八岁。”那时的吴大澂已中风卧床,看到吴湖帆书而惊叹道 :“此子他日当有所成。”

1902 年,吴大澂在临终前开始分配产业、整理登记家藏文物,中风卧床期间,每天将吴湖帆叫到床前,向他传授自己的收藏,年仅 8 岁的吴湖帆对各类名目铭记于心。

最后,吴大澂将家产分为两份,其中一生的收藏都给了吴湖帆,希望他能继承家学,为吴湖帆日后成长为当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奠定了重要基础。



吴大澂的一生串联起了晚清政坛和金石研究的核心圈。吴大澂是李鸿章的门生幕僚,受其栽培赏识 ;他和一代帝师翁同龢是同乡好友 ;张之洞和袁世凯都是吴大澂的儿女亲家;吴昌硕、黄牧甫、陆恢又是他的幕僚 ;顾麟士、金兰心都是与其共结怡园画社的挚友。


吴大澂的愙斋,以其所获愙鼎而得名。自同治末年他放任外官后,二十余年间,愙斋收藏迅速增长,门类囊括吉金、古玉、书画、碑帖、古印、封泥、文房等,除收藏外,吴大澂也擅书画,推崇“清初四王”的正统风格。但他晚年仕途失意,收藏不无散失,幸得嗣孙吴翼燕(后改名湖帆),克绍箕裘,守护先人遗物,得以弗失。

吴大澂以篆书名世,吴湖帆书出瘦金体,祖孙俩绘画皆师法“四王吴恽”,上溯明吴门及宋元各大家。吴大澂尤其倾心于戴鹿床,有“何必见戴”印。吴湖帆更是融会古今,独出机杼,以雅腴灵秀、温润清逸的风格独树一帜,被张大千誉为民国画坛山水画“第一人”。

吴大澂考藏金石古物拓本四条屏

清拓本4轴 纸本 西泠印社2016年春拍

鉴藏印:吴(朱)吴大澂印(白) 愙斋(朱) 愙斋(白)

大澂私印(白) 吴大澂印(朱) 特健药(白)

川沙沈家

满招损,谦受益。功高处以谦逊 ;水低处以自然。——沈家训词

吴湖帆的母亲沈静研出身川沙望族,外公沈树镛,字韵初,上海浦东川沙人。著名碑帖学家、书画鉴赏家、文物收藏家。不仅在浦东地区首屈一指,而且还有“富甲东南”之誉。

沈树镛常以尚书中的经典名言“满招损,谦受益”来教育子女,教育他们做人不能太满、太过,否则就会遭受名誉的损毁 ;只有谦虚谨慎,才能处处受益。即便身处高位,也应该以谦卑之心待人,像流水一样顺其自然,这样的处世方法,才算得上是高人。

与爷爷吴大澂相比,吴湖帆的外祖父也丝毫不逊色。沈树镛曾官至内阁中书,对明代董其昌尤其喜爱,家中董氏的书画作品很多,曾将藏室定名为“宝董阁”,除此之外对书画、金石、碑帖研究颇深,是晚清最有影响的碑帖收藏家之一。他博学多才,长于考订碑版文字,嗜金石书画,精鉴别,收藏甚富,所藏秘籍珍本极丰,尤富于书画金石碑帖,建造有“内史第”别墅,其中曾藏有计汉碑 50 余种、六朝造像 70 余种、唐碑 100 余种、宋碑 300 余种等。朴学大师俞樾曾赞曰 :“文物古迹,富甲东南。”

沈树镛所藏碑帖,质量甚高,一件隋《常丑奴墓志》是一件名物,此墓志原为金冬心的旧藏,后来沈树镛将此墓志送给了吴大澂,而吴大澂又传给了孙子吴湖帆,所以吴湖帆又给自己起了另外一个堂号,名叫“丑簃”。

隋常丑奴墓志铭册


吴大澂在为沈树镛遗稿《汉石经室金石跋尾》所作序中也说 :“数十年来,大江以南言金石之学者,前有嘉兴张叔未,后有川沙沈韵初,收藏之精,且富甲海内,尤非张氏清仪阁比。”可见,沈树镛在晚清碑帖收藏界的执牛耳地位,是得到普遍公认的。

书画收藏方面,沈树镛对董其昌尤为倾倒,还以“宝董阁”为其斋室并请人治印,留给吴湖帆的藏品有董其昌的《烟江叠嶂图》等。


临终前,沈树镛将平生收藏也都赠予了吴湖帆。这些家传收藏得以让吴湖帆在年轻时期就已经过眼摩挲了众多宋元真迹和古物佳拓,眼界大开。

吴潘合璧

拥有两位长辈的藏品还不算,吴湖帆还娶了同出名门又拥有诸多家藏的潘静淑。

潘静淑属于苏州显赫的“贵潘”,潘家世代为官并好收藏。据《大阜潘氏支谱》记载:苏州潘氏先祖从荥阳迁入,到潘世恩、潘曾沂、潘仪凤、潘祖荫、潘祖谦、潘祖年等,已经成为江南巨贵。

潘静淑的曾祖潘世恩是乾隆五十八年状元,官至大学士,加太子太傅,位极人臣。伯父潘祖荫,官至工部侍郎,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和收藏家。潘祖荫与吴大澂同为一殿之臣,又皆居苏州,往来之中便定下姻亲。

1915 年,21 岁的吴湖帆由家里安排与 22 岁的潘静淑结婚。在苏州,潘家与吴家有“富”“贵”之分,他们的结合也可称“富”“贵”联姻。潘静淑过门时,带来了很多家藏陪嫁物,如宋拓欧阳修《化度寺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等。



吴、潘两家的强强联合,将家传书画文物集中放在梅景书屋中,有专家介绍,吴湖帆藏宝屋相当清王时敏的“西园”,当然除了家传,吴湖帆后面的购藏才是重点。

吴湖帆从小受家学熏陶,酷爱绘画,而潘静淑也以读书习字、吟诗作画为闺房之乐。婚后,夫妻二人相知相守,诗画酬唱,琴瑟和鸣。他们有时同赏着一幅古画,有时摩挲着博古架上的古代青铜器皿,有时共读一篇诗歌,沉浸在诗意的氛围中 ;有时一起完成一幅画,把它看作两人爱情的表徵。潘静淑作完一幅画时,吴湖帆也总会为她的作品题字,婚姻生活是充满情趣与快乐的,“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

吴湖帆在《丑簃日记》中记载了两人一起研画作画雅事 :

“余未起身时,静淑先就扑蝶猫画成稿。下午余画大雄猫图,双目俱留,不点睛。余为静淑猫蝶图补萱花坡草,静淑在余画猫图上补绿竹一蜨,停笔时已夜十一时矣。”

潘静淑在生活上将吴湖帆照顾得非常好,在吴湖帆的事业上也给了很多的帮助。曾配合吴湖帆校订刊印了吴大根《澹人自怡草》、吴大澂《愙斋诗存》等著作。


因夫妻二人都着迷于丹青,有时为了心仪的书画藏品,潘静淑还质钗售书,凑足了钱去收购,间接成就了吴湖帆大收藏家的美名,丰富的家藏也让吴湖帆在鉴定界闻名遐迩,号称“一只眼”。后来,她又与吴湖帆历时数年,将所藏的 1400 多种金石书画,一一为之校订并存档。这大为吴湖帆所倚重,以后凡遇重要字画,必钤“吴湖帆潘静淑珍藏印”印章。时人比作梁 ( 鸿 ) 孟 ( 光 )、赵(明诚)李(易安)、赵(松雪)管(仲姬)。


娴静婉约的潘静淑,除了画画外,也曾写下一生得意词句“绿遍池塘草”。1934 年春,夫妇俩同游苏州大公园,潘静淑写下《千秋岁词》:“梦魂惊觉,一片纱窗晓。春风暖,芳菲早。梁间双燕语,栏角群蜂闹。酬佳节,及时莫负韶光老。正好舒怀抱,休惹闲愁恼。红杏艳,夭桃笑。清明新雨后,绿遍池塘草。拼醉也,酡颜任教花前倒。”潘静淑的一句“绿遍池塘草”,让人们想起了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甚为赞赏。

然而,1939 年夏天,潘静淑得了一场急病———急性阑尾炎穿孔导致腹膜炎,这一对才子佳人天人永隔。

共同生活了 24 年的爱妻突然逝去,给吴湖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伤痛,先后作词十数首,曾以“愿天上神仙似人间,再盟他生,白头如愿”之语,深切怀念妻子,并更名为“倩”,自号“倩庵”。亲自撰写《故妻潘夫人墓状》,还特地向刘海粟、张大千等名家在内的沪上名家征集书画作品 120 余件,依“绿遍池塘草”遗句,珠玑千顷,借他山之玉,抑缶鼓之悲,成《绿遍池塘草》一书作为对亡妻的纪念。又请著名金石家陈巨来先生为潘静淑刻名章 10 多方,钤在遗物上,以示悼念。后来,吴湖帆毫不犹豫地卖掉了自己心爱的一千多方汉印,集资得了四千元,只为出版妻子画集《梅景书屋画集》。

本文发表于《艺术品鉴》杂志2020年8月刊

撰文:艺术品鉴杂志编辑部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