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学科发展简史

设计学教程研究组

2020-08-19 16:37:26

已关注

设计作为人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持续而漫长的演进史。设计在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这些历史上的典故反映出中国历代社会都非常强调造物文明对于提升文化自觉、治理人文环境的重要作用,视设计为拓展人类创造智慧的重要资源。远古文明中人们以“生活圈”设计的方式解决生存与生活的基本需要,地穴、火塘、炉灶、窑场、墓地······这些早期的建筑及工艺形式支撑着先民们简单但并不单调的生活,彩陶工艺中还创造了生动的情感表达方式;三代时达到高峰的青铜文明记载了那个充满神秘图像的时代,战国漆器、秦砖汉瓦中保存了大量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设计思维与设计方法,在城市营造及造器工艺领域都有精湛多彩的应用;两汉之际宫廷设置专司考工职责的机构,掌管百工诸事;从隋唐到两宋,中国织绣、陶瓷等众多工艺炉火纯青,创造了中国工艺审美的至高境界;明清以降,器物文明进一步与意识形态相融合,形成绚丽多彩的辉煌传统;陶瓷、金属、玉石、髹漆、木工、皮革、染织、刺绣等领域,都先后形成堪称彪炳史册的座座高峰,造就了集实用与审美一体的、多民族的工艺传统与设计传统。西方文明中同样拥有悠久的设计历史,传世的设计作品构成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

从非洲大陆到地中海沿岸,灿烂的古代工艺是全人类的骄傲与历史的基石。15世纪以来的欧洲文艺复兴推动以人为主要价值的设计渐成主流,在以视觉方式的思维与表达丰富着人类感觉与体验方式的同时,开启现代科技文明之先河,也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现代进程鸣响号角。19世纪以来,在设计领域涌现了如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 、拉兹洛·莫霍里-纳吉(Laszlo Moholy-Nagy,1895-1946) 以及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 等一批贡献卓著的设计大师和设计理论家。


20 世纪以来,推至建造、工程、图像与信息领域的西方现代设计以广泛的社会服务全面发展,形成了设计自身的学科——设计学。设计学以设计为对象,研究设计的发生、发展、应用与传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集中多种学问智慧,集创新、研究与教育为一体的交叉学科。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在实践中生长起来的设计学科不仅构成了与现代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学科体系,而且获得众多人文社会学科的高度关注,现代设计价值及方法论研究成为20世纪中后期人文学术思想及方法论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在设计学领域,出现了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 1902-1983) 、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 Papanek,1927-1998) 这样一批深具影响的设计学者。


现代设计教育开始于1919年建立的德国包豪斯学校(Bauhaus,1919/4/1-1933/7) , 通常也被视为现代教育中的设计学科开始规建的标志。包豪斯虽然只是一所中专学校,但创始人将其视为一门重要的专门学科而进行系统的、全专业的规划、组织并实施教学。其系统性表现在教学的过程上,确立了迄今为止世界多数设计学校都继续沿用的设计教学“基础课十专业课”模式。包豪斯规划的专业教学时间为三年半,学生进校后要进行半年的基础课训练,然后进入各个专业工作室进行学习。在“全专业”方面,包豪斯按照当时的社会需求进行了专业分类,将专业课程分为纺织、陶瓷、金工、玻璃、雕塑、印刷等六大科目,并根据各科目的创作特点分别组织教学。



在设计理论方面,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②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③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在教学方法上,包豪斯采用了独特的“双轨制”教学体系,每个学生都要接受由一名艺术教师与一名工艺教师联合指导的专业教学,以此弥补办学初期艺术家缺乏工艺知识、工艺家缺乏艺术修养的不足;但在1925年首批包豪斯毕业生毕业,留下一批优秀毕业生任教,该难题基本解决之后,“双轨制”教学逐渐取消。包豪斯的理念和实践强调集体工作方式,强调标准,强调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和艺术表现的结合,将设计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2年,包豪斯学校被德国纳粹强行取缔之后,随着包豪斯优秀师资及学生流散世界各地,包豪斯的工作方式及教学理念也逐渐扩散至世界各国:包豪斯优秀教师莫霍里-纳吉1937年在美国创建了“新包豪斯”,后与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合并,现在为世界著名的伊利诺伊大字设计学院,1953年,在德国乌尔姆市,由包豪斯优秀的平面设计师马克斯·比尔等人秉承包豪斯理念,创建了乌尔姆学院,虽然学校只办了15年,但乌尔姆的设计教学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包豪斯以科学精神与理性方法促进设计发展的办学理念,为现代设计的深入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从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时期,现代设计观念开始在中国传播。我国最早的设计教育约始于1864年创立的上海土山湾。19 世纪中期,随着清政府向西方国家打开大门,首先从教会活动开始,西方工业技术及文化逐渐进入中国;1868年土山湾孤儿院首开手工绘制课,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美术与手工”教学;20 世纪初,中国派赴海外留学的留学生逐渐将西方图案和工艺美术教学的理念、方法带回国内,开始了国内最早的图案教学,也就是后来的设计教育前身。最早开创这项事业的人包括:李瑞清(1867-1920) 、郑锦(1883-1959) 、陈之佛(1896- 1962) 、庞薰琴(1906-1985) 、雷圭元、郑可、李有行、祝大年、沈福文等,他们将从西方和日本带回的现代设计教育思想传播到中国,是我国设计教育的先驱。在他们的影响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建立起一批推行图案和工艺美术教学的美术专门学校,如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1922年)、上海美专、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艺专、杭州艺专等,这些学校所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思想间接地来自于包豪斯设计教育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继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之后,各地美术院校逐步开设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在这些院校和教师的推动下,作为美术学的一个分支的“应用美术”或“实用美术”概念得以在中国大陆传播。包含“装帧艺术设计”和“染织美术设计”等专业方向的“装潢”专业和包括室内装饰设计方向、室内环境设计方向的“装饰”艺术专业被确立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本科专业,并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主要专业内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学科专业调整,修订专业目录和进行专业整顿,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设计学科的专业面。1998年,教育部在制定高校专业新目录时正式提出“艺术设计”这个专业,把以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室内与家具设计等专业合并,统称为“艺术设计”专业。自此,“设计”概念被正式引入学科之中,实现了“工艺美术”到“设计”的转换。然而在教学实践上,真正能够将“设计”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进行教学的院校在中国仍是风毛麟角,业内对于“设计”的内涵仍然尚未清晰。这一时期,我国经历了设计教育第一次从无到有的发展高潮,设计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设计专业招生量逐年提高。

进入21世纪的设计学呈现出一种新的活跃姿态。整个20世纪及其之前的设计学以西方设计学学科为中心和唯一标准的格局日益被多元化和在地化发展的新趋势所取代,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蓬勃兴起的新设计观念与设计教育呈现出积极创新的态势,使得全球设计学科发展更趋多样;同时设计活动与设计教育对地域社会的介人,追求设计民主和均衡化发展的潮流也日益明显,这些都为我国设计学学科及设计教育在国民经济与文化实力整体增强态势中的提升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在“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带动下,设计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产业力量,视觉传达设计、媒体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 设计学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而且此前与“设计”相联系的“艺术”二字被取消。设计体现出从文科领域剥离出来的趋向。除艺术学学位以外,学习设计的学生还可以被授予工学学位。 实施设计教育的院校类型也发生重大变化,到2012年为止,近2000所开设设计学科的高等院校中,仅1. 5% (29所)为单科艺术院校,50% (900余所)为高职院校,20%左右为理工科院校,其余为综合院校或独立学院;以往以艺术院校为主的设计教育格局产生了根本变化。大量工科及其他学科资源成为学校实施学科交叉、资源整合的有利条件,但是,在现实的设计教育中,主动实现多学科交叉的设计院校仍为少数;而在艺术院校中,工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与艺术学科交叉的有效资源更为有限,真正实现多学科交叉发展、结合多种学科成果的设计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尽管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种种困难,但总体而言近十年中我国设计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设计高校在努力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大力促进原有工艺设计传统的现代转化;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教育类型形成多层次的完整的设计教育体系,专业范围涵盖设计历史与理论、环境设计、工业设计、染织与服装设计、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手工艺设计以及设计教育等广阔的领域,并与哲学、科学学、艺术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以及工程学等学科密切关联互动。


引自: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研究组

原创 设计学教程研究组 设计学理论昨天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