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销瓷:文化交融与审美变迁的生动见证

施晓琴

2020-10-12 16:25:22

已关注



作为沟通中西的通道,陆上丝绸之路广为人知。但实际上,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由于瓷器是当时海上贸易的重要商品,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早在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已初步形成。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瓷器大量远销欧美地区,推动了早期贸易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度挖掘馆藏资源,自主策划、主办的“浮槎万里——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以294件(套)展品,全方位展示了从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陶瓷外销的整体面貌和中国古代瓷器文化的对外影响,勾连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陶瓷外销图卷。这些展品多是“南海I号”“华光礁I号”“辽宁绥中三道岗沉船”“南澳I号”“碗礁I号”等沉船出水瓷器,由此我们得以窥见不同朝代外销瓷器工艺的变化发展,进而感受到这段时期内社会的发展与审美的变迁。

长沙窑瓷器是中晚唐时期陶瓷海外贸易最主要的产品之一,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8年发现于印尼爪哇勿里洞海域的“黑石号”沉船,共出水文物6.7万余件,其中长沙窑瓷器就占5.6万余件。长沙窑创烧于初唐,中晚唐时期达到鼎盛,其装饰手法丰富多样,以釉下彩绘和贴塑最具代表性,兼有印花、划花、镂雕等。纹饰题材常见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部分器物书写诗文,此次展览中的长沙窑青釉彩绘盘即为典型代表。此外,在展览中见到的长沙窑青釉褐斑贴塑执壶上,其流及两系下方各饰一处模印贴花椰枣纹,体现出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因为椰枣树是阿拉伯地区特有的高大乔木,其纹样带有浓郁的域外风情,这也说明当时可能已经出现外国商人订烧的现象。

越窑是唐宋时期南方最重要的青瓷窑场,烧造时间从东汉晚期延续至南宋,其空间范围集中在浙江上虞、余姚、宁波、慈溪等地。唐五代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位于慈溪的上林湖一带,产品以釉色纯净的青绿色瓷器为主,多采用划花和刻花的装饰手法。这一时期的越窑不仅生产民用瓷器,且烧制高档的宫廷用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生产的最高水平。从越窑青釉刻花莲瓣纹罐、越窑青釉双系执壶等展品中,可以捕捉到越瓷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的特点,难怪其可以成为供奉朝廷的贡品,又获得唐代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赞美。

南宋开始,经济中心逐步南移,以龙泉窑、景德镇窑、福建地区为核心的外销瓷产区工艺逐渐成熟,产量急剧增加,主导了这一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并涌现出一批专门生产外销瓷的窑场,中国瓷器由此进入大规模外销的阶段。在此次展览中的宋代瓷器以青白釉居多,如德化窑青白釉长颈瓶、闽清义窑青白釉出筋盏、青白釉刻划纹八棱执壶、景德镇窑青白釉狮形砚滴等,它们多通体施青白釉,釉质莹润,釉面光亮。胎质细腻,且胎体较薄,器身多素面无纹,也有出现一些简单的花卉纹、卷草纹样,是宋人偏好雅致、简约、清逸审美的完美例证。

随着元代青花瓷的烧制成功,此时,瓷器上的刻、划花和印花装饰技法退居到次要地位,而让位于彩绘。以展览中的景德镇窑青花莲池鸳鸯纹图菱花口盘等为代表,可以看出元青花瓷装饰十分讲究布局、构图,讲究青白相映、疏密相间、虚实相生,尽管其装饰层次多、画面满,但却层层有别,主次分明又浑然一体,使人感到丰富而不繁杂,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与形式美感。元代景徳镇瓷器的外销区域相较于宋代明显扩大,东亚地区仍是最主要的输出地区。此时,器型较小的青白釉和青花瓷器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被大量发现,卵白釉瓷器广泛见于东南亚、南亚、东北非及中南非等地,青花瓷器则在北印度、中东、波斯湾北岸、阿拉伯半岛南部、东北非等地有大量发现,不同国家对于瓷器的不同审美偏好由此而体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全球航路的开辟以及早期全球化贸易体系的逐渐形成,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贸易网络开始向欧美地区延伸。以景德镇窑、德化窑等为代表的外销瓷器风靡世界,成为了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物质载体,对世界范围内的物质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西方社会和文化间深层次的交流与互鉴,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在瓷器的面貌上,自然也产生了较大的变革。明、清两代除了生产青花瓷外,还大量生产了彩绘瓷和各种颜色釉瓷,出现了明前期釉上红彩、黄彩和金、银的彩瓷,成化斗彩瓷、正德素三彩,浓艳的嘉靖青花五彩瓷、清宫廷御制的珐琅彩瓷等,可谓灿烂辉煌,至精至美。这一时期陶瓷制品的产量之多、工艺之精、品种之丰富、装饰之多样是前代所无法企及的。同时,展览中出现的日本制瓷器,也表明了在明清时期日本瓷业的崛起壮大。如日本制五彩武士人物瓶,薄釉光亮匀净,胎质坚硬细密。主题纹饰是日本传统的武士图,武士或身着盔甲,或举扇骑马,或身佩日本刀,或手执器械,形象生动。辅助纹饰也十分具有日本传统图案的特色。五彩经中国传入日本,融入本土文化基因后,演变成装饰性较强的日本制五彩独特的面貌。

从这些出水和传世瓷器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外销瓷器的面貌受需求地的文化影响越来越大,由此得以感知时代的变迁及东西方人民审美意趣的流变,亦从陶瓷工艺发展的角度领略了由唐代至清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互相交融的历史,展现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于世界文化的包容,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绝佳印证。

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盘 南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景德镇窑青花莲池鸳鸯纹图菱花口盘 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长沙窑青釉褐斑贴塑执壶 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景德镇窑青花冰梅纹罐 清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