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治疗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与发展

康俐

2020-10-30 15:38:33

已关注

1969年成立的美国艺术治疗协会是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组织之一,2019年正好成立50周年。再看中国,在新闻报道中我们了解到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经济增长速度都是让人欣喜的。在这样特殊的时间截点来讨论在中国背景下的艺术治疗话题显得格外有意义,我们希望通过了解、借鉴英美等艺术治疗发展较早国家的情况,反观中国艺术治疗短短30年的发展道路,讨论一些矛盾、提出一些问题,引起更多人的参与和关注,起到抛转引玉的作用。

01


中国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

中国精神卫生情况

首先让我们看一组来自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的数据:根据从2013年7月至2015年3月,共32552人次的样本调查研究发现,除老年痴呆外,6类精神障碍的终生加权患者病率为16.6%,即我国七分之一的居民在一生中至少会发生一种精神障碍疾病。这6大类精神障碍包括焦虑障碍7.6%、心境障碍7.4%、酒精及药物使用障碍4.7%、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精神病性障碍0.7%、进食障碍0.1%、冲动控制障碍1.5%。


过去三十年内,中国经济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快速的社会变革造成了心理压力及应激水平的总体升高。与全球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人,因特殊的国情和文化特色,也面临着很多挑战,进而造成心境、认知、行为障碍及相关心理问题。我国精神疾病所造成的负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排在第三位,且患病人群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这些数据无疑是惊人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呈上升增长趋势,那么在未来将带来更多的家庭与社会难题。



中国精神卫生医疗情况

尽管基于诊断标准,我国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16.6%)并不算很高,但考虑到中国有13亿人口,这一患病率则意味着有非常多的人受到精神障碍的困扰。过去十余年中,我国精神科床位、精神专科医生的数量都增加很快,与此同时,全国精神科的门诊量增加了一倍多,精神科床位使用率基本都在90%以上,接近100%。这是一组从2004年到2013年,全国精神科开放床位数及床位使用率的数据情况。精神科患者管理的情况、精神科服务的情况及精神病院数量都在改善和增加。规模、设备、床位、医院都有了,下一步最需要的是高质量的、经过合格训练的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但这些人才都需要长期的培训。




主要社会问题

除了加强力度提高医疗水平,最根本的还是需要解读社会问题,发现问题源头。哪些群体易产生精神疾病?是什么诱因?基于中国的社会现状有哪些群体需要我们多关注?


(1)农民工群体:

截止2018年,我国农村人口总数在7亿人左右,占人口总量约一半左右。可在这7亿人中,真正的农村劳动力只有4亿人左右,剩余3亿农村人口都以老幼妇孺为主,并不适合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可是,我国目前的农民工数量已经超过了2.8亿,约占农村人口总量的40%以上,更是农村中青年劳动力的绝大多数。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很多农村的现状,留守问题成为了普遍现象,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

(2)打工子弟(流动儿童):

农民工子弟分为两种,留守在家的,以及随父母流动的。流动儿童通常可以就读专门的打工子弟学校,与父母在同一个城市,但很难融入当地环境,从而形成诸多心理问题,比如自尊水平,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认知危机等。


(3)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近年来发生过一系列不好的“留守儿童”的事件,让人们对留守儿童问题心理的剖析深入,使得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成长压力增大,情感缺失,童年创伤等。


艺术治疗为社区家庭提供服务


(4)特殊群体:

2019年4月2日是第十二个“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五彩鹿自闭症研究院院长孙梦麟发布了《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指出,中国有超过1000万的自闭人群,其中200多万的自闭儿童,并且以每年将近20万的速度增长;能够明确诊断的孩子已经成为中度和重度,还有大部分轻度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学校,孩子家长不知道,老师不知道,实际上社会也不知道。


(5)亚文化群体:

中学生亚文化群体广泛存在于学校当中,通常难以被主流群体、教师、家长和社会所接受。亚文化具有特殊性,其中一部分与主流文化相交,一部分又属于反文化,因此它的外延会随着积极-消极维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消极亚文化群体的成员有诸多共同的心理特征:(1)具有共同的反文化认知和情感;(2)认知、自我监控的能力较低,具有盲从性;(3)享乐性,道德感较差,不惜以各种消极行为而获得心理上的快乐感和满足感。以上心理因素均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6)宁养群体/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是为末期病患者减轻痛苦,提高临终前生活质量的一种服务,包括对病痛、心理和精神追求方面的评估和干预。多数临终关怀机构的服务人员都是专业的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与接受过训练的社工及志愿者。他们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运动、丧亲关怀、精神心理辅助等服务。1988年,中国成立了第一家临终关怀研究机构,30年过去了,目前也仅有200多家临终关怀机构。同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这个数目还远远不够。


(7)老龄化群体:

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将在2024年至2026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但我国的老龄社会将比如日本、欧洲、北美的问题严重很多,为何呢?其一,老龄化带来的是无法从事体力或重体力劳动,而受教育程度低是中国老龄化问题严重之严重问题。此外,随着近几十年来的人口政策变化,我国人口结构分布情况比较特殊,呈现少子老龄化的状态,根据预测,中国老龄人口的增长值将在2050年到2060年之间达到很高的数值。


02


心理问题可能导致犯罪事件

众多犯罪案例研究及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犯罪行为与异常心理问题有直接的关系,如曾经遭受创伤而未及时获得疏解、原生家庭环境导致的人格缺失、长期处于精神压抑状态等。因此,面对种种社会问题给人们内心带来的不健康的影响,若不能及时发现并干预,都有可能酿成犯罪事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例如我国城乡流动人口的行为失范问题的产生,是与其所处的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深层次的体制与政策环境密不可分的。

改革开放以来,浩大规模的乡城流动人口如潮水般涌入城市,他们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规制之下,在社会转型与变迁的时期,流动人口行为失范问题成为了热点与焦点问题,引起了政府、学界与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高度重视。但除了制度政策、居住环境、管理模式及权益保障状况等外在因素以外,关注该人群的内在需求与行为动机也至关重要,作为边缘化的群体,长期生活在没有稳定人际网络、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缺乏尊重的环境下,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进而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犯罪行为。

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衍生出来,留守儿童引发的社会问题,尤其是违法犯罪问题也在呈日趋增多的态势。据2005年四川心理学会学者对387名留守儿童心理与道德品质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中有57.16%有过失行为,41.13%有破坏行为,35.12%有说谎行为,30.16%有攻击行为,27.16%有抑郁倾向,24.15%有恐惧感心理,27.14%有焦虑心理,7.14%有偷窃行为。这个形式无疑是非常严峻的。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很多留守儿童感到孤单寂寞、无助感强烈,在遇到问题时找不到父母可以倾诉,时间久了容易导致孩子自卑闭锁,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最终形成畸形的心理。

此外,我国已严格执行了4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当老龄化社会来临,随之则显露出许多特殊国情下的不良影响。这一代老年群体的一生几乎都处于我国的“低工资政策”的覆盖之下,缺少积蓄、子女贫困加上许多倡导独立的西方伦理影响,使很多老年人不能享受我国传统的“百善孝为先”的“天伦之乐”。

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严重空白就是缺乏对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的保障措施,这一系列因素结合起来,使得我国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大规模的异常表现,甚至是犯罪表现。在老年心理问卷调查中,自己承认有“老年偏执”现象的就有37%,认为自己退休后“脾气暴躁”的41%,这些在客观上已经证明老年心理咨询服务需求,但社区的专业心理咨询服务仍然处于严重短缺状态。

03


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艺术治疗作为以上诸多问题的解决手段之一,就可以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目标人群的心理诊断与治疗。


宏观的发展与应用

在专业的艺术治疗师帮助下,艺术治疗能有效地支持个人和关系治疗目标以及社区关切。艺术治疗可以改善认知和感觉运动功能、培养自尊和自我意识、培养情绪弹性、改善洞察力、提高社会技能、减少和解决冲突和痛苦、推动社会和生态变革。


20世纪40年代,艺术治疗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艺术治疗发展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治疗当中,比如神经症、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治疗对象有智力障碍者、成瘾患者、癌症患者等。在我国,心理学以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本身起步就晚,而作为心理治疗的之中后起之秀的艺术心理治疗的发展就更加落后于欧美国家。艺术治疗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在20世纪90年代起在特殊教育、心理医疗、灾后心理干预以及精神疾病辅助治疗等领域得到应用,其具体体现可分为教育领域和医疗领域。

在教育领域中,艺术的治疗功能为人所熟知,因为艺术和教育都有着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目标。在特殊教育领域,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同时,艺术治疗作为诊断及治疗的方法之一,也为校园心理辅导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相关的案例我们会在后面详细展开。


北京安定医院 艺术治疗工作室

点击阅读:艺术治疗与精神疾病康复|绘画作品案例


在医疗领域中,艺术治疗在灾后心理干预、精神疾病的辅助治疗、成瘾患者的辅助治疗等方面也已经取得较为突出的进展。尤其自 2008 年汶川大地震以后,大量的治疗师在灾后创伤疗愈项目中涌现出来,自此,越来越多相关机构与个人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昆明爆恐事件、天津滨海爆炸事故、2020年的新冠疫情等各类重大灾害危机事件,对受灾群众与救援人员开展心理援助活动及研究,大量实践和研究成果证明,艺术治疗在缓解灾后PTSD、焦虑和抑郁症状中都能够发挥显著作用,对受灾群众、救援人员及一线志愿者的引导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在汶川地震灾后心理援助的过程中,心理疏导对受灾群众和搜救人员产生一定正向引导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心理医师专业度不足、救援行为缺乏组织的情况。很多技术很好的治疗师在灾后救援的第一时间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那些对因灾难而受到冲击和创伤人们的服务中去,但他们往往走的太快、太急,虽有较好的治疗技术,却反而起到了反作用,甚至在当时还出现了“防火、防盗、防心理”的尴尬局面。这并不是因为治疗师的出发点或技术有问题,而是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组织管理,以及“评估”这一重要环节,往往容易在巨大的“爱心”推动下被忽略。这些问题,都需要从教育入手,培养高等人才、强化理论研究、梳理行业规范。

作为学科在高校的开展情况

面对日渐旺盛的需求,艺术治疗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直接关系其进一步发展的迫切现实问题。


艺术治疗的高等教育发韧于美国, 1944年和1946年,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和堪萨斯大学先后建立了专门的音乐治疗课程来训练专业音乐治疗师, 经过近70年的发展,音乐治疗己经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边缘学科。20世纪70年代,芝加哥艺术学院首先开设了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英国的艺术治疗教育贯彻到学士到博士阶段,其中研究生层次的艺术治疗教育包括视觉艺术治疗、舞蹈艺术治疗、戏剧艺术治疗等专业,它们都是英国保健卫生署与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联合制定的专业。


目前我国艺术心理治疗人才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而言,中国艺术治疗的学科建设主要从音乐治疗的教育而展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人文系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将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1989年中国音乐学院开始招收音乐治疗专业学生, 是国内最早的音乐治疗专业。


点击阅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心理》课程笔记分享

在视觉艺术方面,中央美术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始视觉艺术治疗领域的教学与研究的专业美术院校。上世纪9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开设“艺术心理学”、“艺术与视知觉”“,“艺术与治疗”等课程;我院教师孟沛欣率先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艺术心理工作室,至今累计开展了近千场实践教学活动;2008年起,我院开始招收“艺术心理学”和“艺术治疗”硕士研究生。


除艺术院校以外,还有许多综合类高校在心理学专业、教育学专业下设置了艺术治疗相关方向,如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育学专业下设的心理治疗方向,复旦大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下设沙盘游戏研究方向,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下设的艺术治疗方向; 或者在医学专业下设艺术心理治疗研究方向,如江西中医学院的艺术治疗研究方向。


随着国际间学术交流的日益繁密,欧美国家艺术治疗技术方法与理论研究的成果不断被介绍到国内,我国本土化的治疗技术与治疗理论也在日渐完善,拥有丰厚文化积累的我国也正期待着与国际进行深度交流。作为一种技术方法,艺术治疗已经在临床心理治疗、社区工作、学校教育教学以及企事业团体建设等各领域取得实效。但相对于现实的社会需求,高等院校开设的相关专业学位点数量远不能满足,人才的认证工作也尚处于空白阶段。对比国外和中国的港台地区,大陆地区的艺术治疗人才培养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04


艺术治疗在社会问题中的运用与成效

艺术治疗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医疗应用等宏观层面大力发展的同时,近年也不断有个人、机构及企业,出于研究、创业或履行社会责任的目的,针对社会现象与痛点,开始尝试开展艺术治疗的各类实践。

留守儿童

例如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美术学科教学专业的学者李志珊,就在其硕士研究阶段针对绘画治疗在留守儿童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小范围的实践与实证分析。


前面我们介绍到,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所衍生出的群体。他们长期远离父母,与家中的老年人生活在较为偏远、物质与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这就导致此类儿童在心理层面上缺乏关爱与有效交流,隔代抚养以及相对落后的教育机制,又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无法被及时的发现并疏导。在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心理咨询力量、多数目标群体又不愿主动寻求沟通的情况下,结合艺术教育的艺术治疗就成为发现并诊断许多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李志珊就是围绕艺术治疗与学校美术教育的结合点,从学校、群体、个人三个维度,对广西省某县的初级中学留守儿童群体展开了一系列心理导向的团体美术教学活动。


学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的主要生活与学习场所,教师则是留守儿童接触的主要对象之一,已经与留守儿童建立较好的信任关系,相比带有身份标签的心理医生、咨询师、治疗师等更够亲近学生。因此作者尝试将学校作为载体,赋予教师艺术治疗师的新角色定位,在原本的绘画课堂上融入绘画测验,进而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整体和个案的评估。


点击阅读:以艺术疗愈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 【讲座回顾】


作者同时强调,教师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治疗师,基础的心理知识也并不能够满足心理导向的美术课堂,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一条螺旋上升的曲线,因此参与这类项目的教师还需加强学习艺术治疗的相关理论,积累教学与沟通经验,才能更好的通过美术教学发挥出理想的效果。


将艺术治疗引入美术课堂,从作品中心论转向以人为本和透过艺术的教育,其意义不仅体现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精神世界及未来成长的关注与影响,艺术这一形式更是对于儿童创造力的激发与扩展的美术课堂,丰富了美术教育的新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情感抒发的大课堂,为解决留守儿童与普通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治愈与自愈的有效途径。




老龄人群宁养

与儿童和青少年问题相对,老龄化社会也是我国正在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考验。前面说到,由于这一代进入老龄的人群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导致与许多也在面临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下的老龄化问题要严峻很多。知识型老龄化并不可怕,知识和高技能型可以工作到彻底不工作为止。而我国很多老年人,大多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是没有读过什么书的,老龄化对他们而言带来的问题是无法从事体力劳动,所以目前中国进入老龄的人口多数属于必须被养状态。加上缺少子女陪伴、退休老年群体失去单位教育、缺乏集体活动,一系列原因造成了部分老年群体的心理失落,甚至是异常。


而艺术教育以及集体的娱乐休闲活动,就是解决以上问题很好的方法。养老和艺术的结合不是为了追求年轻人的新潮,曾有一项国外调研发现,艺术活动是缓解老年人孤独的有效方式。老人们通过参与艺术活动,能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并能有效降低药物使用量及造访医院的次数。绘画的艺术可以让人的内心宁静下来,淡化了焦虑,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手工的艺术可以让老人们加强动手能力,开开心心的的评点彼此的手工作品。唱歌的艺术可以增添人的活力,尤其是当唱起老歌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过去的年少回忆。


艺术治疗走进养老社区

国内已经有多家养老社区开始普及这样的养老理念。泰康之家养老社区主张“艺术养老”,社区会定期举办各类艺术课程和活动,尤其是社区最强艺术IP的“人人都是艺术家”活动,让居民和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共同创作,互相激发热情和灵感。此外,社区还积极举办居民自己的艺术作品展,比如说书法、绘画、摄影、手工等作品展,并定期带领居民一起去网红艺术展“打卡”。对于失智老人的护理,针对老人的兴趣爱好和身体功能评级的不同,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康娱活动。比如带领老人绘画、写书法、做手工,帮助老人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把他们的画做成工艺品等等,让他们散发光芒,削弱减缓记忆黑暗的侵蚀。这类深度结合艺术的养老社区,有效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化解了老人的不良情绪,更是提供了一种高品质养老生活的新选择。


05


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我国艺术治疗尚处于理论研究和小范围实验性操作的发展阶段,影响范围有限,人才培养不足。如何推进定性定量的艺术治疗作用机制与有效性评估、如何加强对艺术所具有的具体功能的认识、如何推进国家健康卫生相关机构的认可,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更重要的是,艺术治疗的推广实践需要规范且专业的行业标准进行指导。我国艺术治疗的社会从业人员则良莠不齐,缺乏专业引导,亟待规范市场。因此,需要从教育入手,在我国高等教育框架下构建艺术治疗的中国体系,培养专业人才,进而树立行业人才标准。

而结合自身国情和文化语境,我们还需建立一套符合本国国情及审美取向的艺术疗法。西方艺术治疗的发展,自始至终贯穿着理性的精神分析色彩,而中国艺术精神所蕴含的艺术治疗因素则往往更倾向于艺术本质论,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因此需要综合考虑文化宗教、艺术发展形态、民族心理境遇、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在国际艺术治疗标准与本土实际情况之间把握结合点,从速构建属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艺术治疗理论和文化价值观。

基于以上现状分析,国内艺术治疗未来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应用范围的扩大

1.在教育领域,目前已有一些中小学正在开展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活动。通常是由美术、音乐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组成教学小组,进行合作研究或教学。但艺术教育活动普及程度较低,主要以鼓励创作为主,还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2.在医疗领域,艺术治疗是非言语的表达和沟通形式,不受年龄与教育水平的限制,因此可在病情诊断方面更大范围的加以应用,使更多人受益。

3.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艺术治疗的传统模式。十年前美国艺术治疗期刊便以专刊形式讨论了科技发展与艺术治疗的应用,以及这些应用将如何直接影响个案与艺术治疗师。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将在远距离艺术治疗、数字影像科技的新媒材、艺术治疗电脑化等领域影响未来艺术治疗发展。

4.艺术治疗全球化过程中的本土化在我国得以运用和发展,要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艺术的创作媒材方面,应根据各地的文化不同,选择民众生活中易取的材料。

理论研究的深入

1.艺术治疗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在艺术治疗中,绘画分析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常受到人们的质疑。因此,需要在总结由临床实践中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治疗的操作性定义及效果评价,以建立一套系统的测验、诊断、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2.相关科学技术与艺术治疗相结合。20世纪以来随着神经认知领域的发展,科学界对于许多现象都提出了以大脑运作机制为出发的解释,利用新的研究工具,连“意识”、“直觉”等过去被科学家认为无法研究的现象,也都发现可能对应的神经处理机制。所以,以艺术为沟通媒介的艺术治疗,是否有类似的生理证据来支持?

艺术治疗师的组织、培训与认证

在艺术治疗认证方面,美国有艺术治疗认证委员会ATCB和ATR-BC。ATCB负责对艺术治疗硕士学历所需要的资质进行核准,并颁发艺术治疗相关的证书。而另一个认证委员会ATR-BC则负责评定和考核那些通过继续教育途径获得的艺术治疗证书。

1998年,韩国第一个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设置,目前已成立了六个相关的学会。2004年,中国台湾地区艺术治疗学会成立。华人艺术治疗联合会CAAT,则是由中国香港地区、澳大利亚、美国等注册艺术治疗师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设置于香港。CAAT主要负责华人艺术治疗各专业的课程制定、培训、考核、认证、授权等工作,以及联合会会员资格认证、督导、继续教育等监督和管理工作。

相信未来国内艺术治疗在借鉴国外艺术治疗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艺术治疗的发展趋势,和相关组织、艺术治疗师的专业教育、培训和认证,将会大大促进艺术治疗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以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文章来源:孟沛欣博士整合艺术疗愈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