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不情愿的艺术家”蔡文悠:为何在纽约东村运营独立艺术空间?

artnet

2020-11-04 13:53:49

已关注


蔡文悠

图片:Photo by Midge Wattles

在 关于自己书面介绍中,蔡文悠第一句话一般都是:“一位不情愿的艺术家。”就连自己曾经写的书,也是在发问——《可不可以不艺术》。自身的身份不总是由着自己来选择的,同样无法控制的,还有别人对这个身份的关注焦点所在。

 

在JNBY与BIE别的联合出品的新纪录片《身份解脱》里,蔡文悠与徐丝易同镜,共同探讨了探究了艺二代身份这个话题,这种外界所带来的不情愿的困扰,其实也可以赋予一些力量。出生于东京,成长于纽约,跟着父母穿梭在各个美术馆和博物馆中,大学在罗德岛设计学院学习,蔡文悠的目标中,不包括成为一名艺术家,但是却一直有艺术的存在。与其说自己去创造艺术,她更像创造的是一个平台,一个社区。



蔡文悠,《为了万圣节变身成一个衣橱的羊,与好友希拉里合影》,纽约,2014,胶片摄影

 

在纽约见到蔡文悠的时候,是在她位于东村的项目空间Special Special中。因疫情关闭数月,这里正在举行重新开放后的第一个展览“夏末”。年轻的艺术家Benjamin Langford拍摄的植物和花朵,被数倍放大到画布上,肆意地在空间的墙上延展。经过了几个月来居家隔离和社交距离,这些超现实的影像装置似乎把空间变成一个临时、杂乱而有生机的园林,蔡文悠和艺术家与所有陆续到来的观者戴着口罩寒暄交流着,这是一个超真实又缺乏真实的情境。这些“花卉植物们”也让紧绷了几个月的情绪有些放松,纽约东村的独立空间好不容易渐渐重新开放。



Benjamin Langford个展“夏末”(Late Summer)展览现场,纽约Special Special,2020.09.10-12.24

图片:Image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pecial Special

 

如果一直去聚焦蔡文悠的艺二代身份,也许会忽略一个事实——这个好玩的独立艺术空间已经不知不觉进入第四年,而这个项目的团队也在渐渐扩大中。这种低调也是一种刻意为之,独立空间的实验性和多变性,会好玩,但也会带来许多不确定。四年的带来的成长,是由一个个项目扎扎实实地叠加得来的。

 

这一次,我们和纽约东村独立空间Special Special的创立人蔡文悠深入聊了聊。



artnet新闻

×

蔡文悠 



蔡文悠

图片:Photo by Midge Wattles

 

Q:首先想问问纽约东村现在情况如何了?商业都恢复了吗?你是什么时候决定重新开放空间的?刚开始对公众开放的这几周情况如何?

 

A:我们在今年三月决定关闭空间,终于在七月初重新开放,不过一开始必须要提前预约,再后来到了八月中旬,我们的开放时间也相对固定了。重新面对公众开放的时候,随着面对新冠相关的新规定以及个人的焦虑,空间的运营就像进入了一个新世界一样。打个比方说,我们没能像往常那样迎来大量观众、举办社交聚会,而是只能为了所有人的安全考虑而不得不限制访问人数。

 

我们的团队以前在空间后面的办公室里工作,但自疫情以来,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在远程工作。

 

纽约的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与我们邻近的画廊、商店和饭店都关闭了。多年来一直作为我们街区标志性餐厅的Prune,在疫情隔离开始后的头几天就宣布关门,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不幸的消息。我们刚开始回到自己空间的时候,对这条街都有种不熟悉的感觉了。但是,随着城市放宽限制,街区在户外环境和场所方面开始变得越来越活跃。

 

Q:除了关门几个月以外,你的生活和Special Special的项目有没有被疫情所影响?解除社交距离限制之后,你最期待的是做什么?

 

A:我们在3月12日开幕了展览“艺术家的工具”(Artists’ Tools),这怕是法律许可范围内能够举办聚集活动的最后一刻吧。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公开征集展览,共有32位艺术家参加。其中有许多艺术家我们此前从未见过,并且是他们提交申请后才熟悉了他们的创作。我们很高兴最后终于见到了所有艺术家,并邀请了所有人来参观展览。



“艺术家的工具”(Artists' Tools)展览现场,纽约Special Special,2020.03.12-08.31

图片:Image courtesy of Special Special


但是,当时对新冠疫情的担忧已经日益迫近,我们社区内也有人对参加开幕式感到犹豫不决。我也很紧张,曾考虑过取消这次活动,但是我很高兴我们最后还是成功举办了,幸运的是,活动进行得很顺利,据我们所知,没有人因为这场活动而受到感染。不过次日我们便由于疫情而关闭了我们的空间。


起初,我告诉自己的团队,我们将在周末重新评估实体空间的状况,但是我当时不知道,竟然直到7月初,我们才能在遵循新的社交距离预防措施的前提下再次开放。我们将展览延期至8月底,让本来可能会错过的观众们得以前来观看这场展览,但参观人数仍比我们希望的少一些。



“艺术家的工具”展览现场,纽约Special Special,2020.03.12-08.31

图片:Image courtesy of Special Special

 

因为这场展览是在疫情期间举行的,所以我们当时必须迅速找到一种创造虚拟的线上体验、以使人们享受展览精髓和我们空间的方法。在疫情之前,我们已经对线上展览有所了解,因此,我们相比其他大多数场馆,都针对立即更换展览方式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我们此前已经在开展一系列数字及线上空间的项目——最初的原因是由于我们的空间限制——例如我们的月度数字化的展览“屏幕分享 Show and Tell”,以及与在我们空间进行活动驻留的Wildman Clab合作进行的一系列“网拍演出”(Cam Show)。



Max Bittker的作品《Sandspiel》,这个网络流沙游戏在Special Special月度数字化展览“屏幕分享 Show and Tell”的第5回中呈现。这是一件基于浏览器的作品,你可以随意玩耍水、火、风、沙子,菌类,和种子等原始元素,将它们叠加在一起来创造你的动态绘画

图片:Image courtesy of Special Special

 


从许多方面来看,我们的数字项目给人的感觉是更加亲密的,因为我们选择在艺术家的工作室或家的语境中来介绍艺术家。随着人们重新对在现实中参观艺术空间感到舒适,我想将更多创意的个人对话所保有的亲密感带回Special Special,带回我们正在呈现的主题中。

 

我们也通过举办户外活动等方式来巧妙地避开空间上的限制。最近,与艺术家Benjamin Langford的个展“夏末”(Late Summer)同期,我们在空间门口的橱窗处举办了一场名为“洋姜与大头菜之间的对话”(A Conversation between a Sunchoke and a Turnip)的花木偶演出,由花卉设计公司FleursBELLA创始人贝拉·迈耶(Bella Meyer)表演。许多听众们聚在室外的人行道上观看,人数众多,有人甚至退到了街上。有的司机减慢了驾驶速度,就为了瞄一眼我们的窗户,观看贝拉用花朵作为木偶的迷人演出。



贝拉·迈耶在Special Special呈现的“洋姜与大头菜之间的对话”,2020年10月

图片:Images courtesy of Special Special

 

我们的社区一直都很慷慨,在继续与我们合作。在疫情期间,我更多地见证了这样的精神,因为每个人都在努力为彼此鼓舞士气。因此,我们想将这充满创意能量的慷慨及谦卑带回我们的空间,并继续沿着这一方向前行——我相信,这不仅对我们的空间,而是对艺术界整体而言,都是最令人兴奋的一件事。至少,即使到了我们终于摆脱社交距离限制的那天,我也仍要继续坚持这一使命。


Q:你会如何简短地向别人介绍/描述Special Special?它与我们通常看到的空间和项目有何不同?

 

A:我们想要做一个让人们能在每天的日常情境下欣赏艺术的艺术空间。我们会举办展览、制作实用性的限量艺术品,并举办各种形式的表演和研讨会等等。我创建Special Special是为了创造一个创意对话的平台,这一概念也体现在我们蓝色椭圆形的logo中——它代表了我们全都身处在同一片水池中或同一片天空之下。


我们是一个由艺术家和设计师组成的团队,与其他艺术家和设计师合作制作项目。对每个展览,我们都不仅是在展示艺术家在工作室的创作内容,而且还会和艺术家联合呈现Special Special独家的功能性艺术商品,这些商品可能在没有我们的参与下无法在其他空间中实现。其次,我们还直接在商店和网站展示艺术品,人们可以直接从我们这里收藏艺术品和限量商品。纽约市,以及世界各地,有许多画廊和艺术机构,我的目的并不是再开一家画廊,而是创建一个平台,以实现传统艺术空间中可能无法被纳入考虑的其他可能性。我们也想挑战传统概念,不论你是什么职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背景,都可以在日常意识中促进艺术以及艺术性思维。



纽约Special Special 商店

图片:Image courtesy of Special Special

 

Q:我们知道,创建Special Special的想法源于你成长经验中去过的博物馆商店,以及你从小在艺术圈的经历。但是,从0到1的过程可能是极其困难的。你是如何下决定如何在纽约开设这个空间的?

 

A:我在纽约长大,现在也住在这里,所以这是我最了解的城市。我一直想建立一个自己的空间,可以组织活动并邀请朋友前来参观。虽然我在罗德岛设计学院是学习的艺术专业,但开空间始终是我的目标,而非成为一名艺术家。在读大学期间,我发现我追求艺术的动机与我周围的人不太一样。与其说想自己创造艺术,我更是想建立社区。这一想法在我20多岁的阶段一再加深,我写了《可不可以不艺术》一书,讲述了我在艺术世界中探索的个人历程,我也我的公寓举办过一些小型快闪型的展览。

 

我们刚刚庆祝了Special Special的四周年,但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不过,我为我们完成的所有项目感到高兴和自豪。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不想大张旗鼓地发布有关Special Special的消息,因为至少在一开始,这和我对它的想象愿景都相去甚远。和所有其他的东西一样,它需要时间来成长,需要时间来学习和改进,并且需要合适的团队来助其去到理想的地方。归根结底,找到合适的团队成员来加入我的项目,帮助了我们的项目达到更有野心的水平,同时也保留了我们的实验性质。

 

实际上,关于运营Special Special最大的幸运和最大的困难都源于同一件事,那就是友谊。多年来,我都是和朋友一起工作的,也为Special Special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一起工作的朋友关系是微妙且不容易的,并且在解决这类棘手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习的时间。和与你有私人关系的人建立工作关系并不一定容易,但我通过Special Special结交了许多很棒的新朋友,而我们的合作通常会为我们彼此注入更深的联结。我认为Special Special培养了我将创意和合作者、想法和原本没有关联的人们连接起来的能力,获得了令人惊喜的结果。



先锋会议活动#3 “工作坊:和童义欣在纽约钓鱼”活动现场,纽约Special Special,2019.07.21

图片:Image courtesy of Special Special

 

Q:上次拜访Special Special时,我对那些合作项目之有趣,以及可触摸、可使用的物件都感到非常印象深刻。你向我介绍的从前的项目每个都非常好玩,其中有些尤其具有互动性。对我来说,这超越了普通美术馆和商店的模式。在这些定制的项目和活动中,你是如何与艺术家合作的?或者说,每个项目背后有什么基本一致的概念吗?

 

A:我们的整个项目是在于将艺术带到日常生活中,并邀请人们都来成为艺术品收藏家。我们始终以制作人的身份来接洽艺术家,并且先定位为商店,再是画廊。以此作为与合作者的基本了解,我们以清晰的目标作为前提再开始头脑风暴。

 

在发起联名合作时,我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并对艺术家面对创造实用性艺术商品的挑战的解决方式持开放的态度。我们的一些合作商品是服装,例如Mackenzie Younger的“外套”(Jackets)、Aria McManus的“毛巾比基尼”(Towelkini)和Benjamin Langford的“芙蓉夏威夷衬衫”(Hibiscus Hawaiian Shirt)。我们与艺术家张璐联合制作了一系列超大尺寸的陶瓷鸡尾酒器皿,看起来仿佛是想象中的鸡尾酒中伴随着陶瓷制成的装点,这是为了配合她名为“在同一个池子需要11年的练习”(It Takes 11 Years Practice to be at the Same Pool)的装置。然后,另一个相距甚远的项目中,我们和艺术家Tim Simonds用芹菜纸制作了名为“与我交谈”(Talks to Me)的刮刮卡。这些只是我们制作的艺术商品中的一些例子。



Tim Simonds个展“与我交谈”(Talks to Me)展览现场,纽约Special Special,2019.02.27-05.24

摄影:Dario Lasagni

 

我们与合作者之间没有某种一成不变的合作方式。我们始终怀揣着Special Special的主旨与艺术家接触——制作实用的限量艺术品。每次合作都始于头脑风暴,并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们是一个独特的品牌,我们希望与艺术家一起制作限量艺术品。我认为,对我们工作方式最贴切的描述,应是信任艺术家的见解并开放对话,并随着对话的进行使思想自然成形。



洋姜和萝卜块茎(Tubers)限量版毛毡花盆,每一样分别200版

摄影:蔡文悠


 

Q:正在进行中的展览名叫“夏末”(也是疫情以来的首次复出展览)——能和我们分享一下这位艺术家及其实践吗?

 

A:Benjamin Langford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新兴艺术家,以花卉为其创作的主要灵感来源,并善于运用创意的方式将摄影作为其雕塑装置的媒介。他以高分辨率相机来拍摄花朵或植物,并在画布上指数倍地放大图像,然后手工切割花瓣、树叶和藤蔓,将它们塑造成超真实的植物装置。尽管他的某些作品的制作规模之大,但他仍坚持独自在工作室进行创作,并且艺术家的敏感性在每一步都渗透在作品当中。他在康州郊区、伦敦和新加坡长大,从小就受到花卉和园林文化对生活的深远影响。从在罗德岛设计学院上学时起,他便开始制作花卉装置。



Benjamin Langford个展“夏末”展览现场,纽约Special Special,2020.09.10-12.24

图片:Image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pecial Special

 

我是通过与我们合作的另一位艺术家认识Ben的。我真的很喜欢他作品中的敏感性。我们先是和Ben合作了2018年夏季的展览“SPF”。那场展览的概念是变得如同游泳池中的水一般“流畅”,而我们希望在整个夏天,艺术家的作品就像不散场的泳池派对中的不同元素一样,在我们的空间中流淌。在“SPF”展览期间,Ben是第三位参与展示的艺术家,呈现了他的《芙蓉花》(Hibiscus)花卉装置,我们同期特别推出了“芙蓉夏威夷衬衫”。

 

今秋的展览“夏末”反思了Ben在疫情隔离期间的生活。在与其他人类隔绝时,Ben借着在公寓中打理室内植物来打发时间。从前,Ben曾拍摄过花朵和茎干蓬勃生长中的照片,这些作品仿佛大型的幻觉雕塑,遍布在墙面。在“夏末”,你会发现他的作品主题进化成了描绘瑕疵和干燥边缘的模样。这是对夏末的反思,是反思和重新开始的时刻,也是生命周期的必然性。在展览同期,我们制作了限量版的形似洋姜和大头菜的“块茎”(Tubers)毛毡花盆。这些块茎植物冬季时露在地面之上的部分处于休眠状态,但是尽管如此仍可为植物提供营养。

关于展览“夏末”,可点此了解更多

展讯|Benjamin Langford 个展《夏末》

 

Q:可以分享一下有关Special Special的在线项目“屏幕分享 Show and Tell”吗?

 

A:“屏幕分享 Show and Tell”是一个我们从2019年初开始建造的数字展览平台,通过电子邮件向订阅者们展示数字艺术项目。我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基于app、网页或数字科技的项目,如果不是“屏幕分享 Show and Tell”这些项目原本无法在我们的实体空间呈现,因此这是我们专为数字媒体媒介创建的替代平台。本质上,这是每月直接发送到您收件箱的限量艺术品。“屏幕分享 Show and Tell”提供观众们期待在收件箱中看到的有趣、有见地,而且常常是恰合时宜的艺术项目。现在,我们也将该项目扩展到了我们的微信号,那里偶尔还会有专门为微信读者创建的特殊项目。您只需在我们的网站上订阅我们的邮件列表,或关注我们的微信页面!



Chino Kim的作品《F Trump》,Special Special月度数字化展览“屏幕分享 Show and Tell”最新展示的浏览器扩展程序。当你的鼠标光标浮动在任何提到“Trump“的文字上时,该插件便把你的光标替换为一个中指

图片:Image courtesy of Special Special

 

Q:Special Special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

 

A:我将Special Special视为一个生活方式品牌,它具有艺术性,并且始终展现和鼓励好奇心。尽管我们的东村店面很小,但我们的身份并不局限于一个实体空间,而是可以根据我们制作的每个项目而灵活地变化。我们一直在试验不同方法来展示和策划艺术,以及艺术在日常思维中的应用,希望能将我们的概念带到世界每个角落,带给对用我们的方式看世界的人们。



Special Special在澳门美高梅开设的快闪空间“游乐场”,其中呈现了Aria McManus、张璐、Sarah Verity和Will Doenlen的场域特定策展项目

图片:Image courtesy of Special Special


 

去年,我们受美高梅艺术及文化(MGM Arts and Culture)的邀请,在他们位于澳门的美狮美高梅(MGM COTAI)赌场综合度假村开设了第一个快闪空间。我们在该娱乐场馆的大堂设计了一个“概念游乐场”,呈现了传统度假村以外的替代空间,该空间是我们纽约画廊的三倍。这次经历给澳门当地人和赌场游客们都带来了一场异想天开的艺术体验。我们目前正在寻求许多机会,在不久的将来会展示Special Special在不同重塑语境下的多样化形态。敬请期待。


原创 artnet新闻 artnet资讯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