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端丨场地、结构、身体:图绘建筑地形学的内在空间逻辑

伍端

2020-11-04 14:29:06

已关注


内容摘要:建筑学对匿名和卑微的土地的关注意味着从新的角度反思形式—内容的二元对立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并由此引发了其话语体系中仅对建筑风格的研究向更有力和多样性的方向放开。本文通过对阿尔瓦罗·西扎的作品——莱萨·达·帕尔梅拉海滨泳场的图绘分析,尝试勾勒出一种面向地形学转向的,立足于当代文化和历史的地形建筑空间逻辑及其产生的作用。特别是当场地、结构、身体和时间等维度在不同层面发生作用时,作为整体的建筑、人和景观才具备发展其他空间形式和意义的动机。

关键词:场地 空间结构 身体 图绘 地形学


虽说建筑与土地自古以来就以不同的形式密切相关,但地形作为与建筑具有同等地位被正式纳入到建筑学的讨论范畴起于20世纪90年代。当代景观建筑学从地形学的角度认为,只有当景观和建筑发现彼此关系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并把地形作为彼此间共同的维度时,它们才能恢复在当代文化中的立足点和角色(Solà-Morales, 1996; Leatherbarrow, 2004)〔1〕。景观都市主义的兴起(Fluxus, Corner and Waldheim, 2006)〔2〕,从城市发展的角度重新界定了当代景观的范畴和意义,认为景观不仅仅是绿色的景物或自然空间,而是一种城市支撑结构能够容纳以各种自然过程为主导的生态基础设施和以多种功能为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都市景观具有新发现的相关性,为城市形态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多样化的媒介,特别是在复杂自然环境、后工业场地和公共基础设施的环境中。这两种理论的产生则得益于20世纪中期的现象学场所理论,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揭示了人、建筑、环境的开放关系,指出场所的创造是人们通过与建筑与环境的反复作用和复杂联系之后,在记忆和情感中形成的整体(Heidegger, 1927; Merleau-Pont, 1945; Norberg-Schulz, 1971)〔3〕。另外,从空间的不确定内在性角度,后结构主义理论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学及景观理论的发展(Deleuze, 1988; Rajchman, 1997; Eisenman, 1999)〔4〕,其中,建筑空间与地形的关系由褶皱、结构、生成、编码和图解生成等关键词所建构。景观建筑学的地形学的转向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土地被视为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的文本和肌理,在被阅读和重写时展示其多重含义。诸多的理论线索让我们意识到地形不仅仅是建筑的背景和基础,它与建筑一样,承载着地域、社会、历史、自然的各种属性,其任务是适应和表达我们的生活模式,并与建筑和人一起构成了一个更为广泛意义的文本。

在实践领域的探索中,对于场地、建筑、地景和人的关系的探索则更早。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阿尔瓦罗·西扎(?lvaro Siza)一直在探索他的建筑语言,他所在的波尔图学派在导师费尔南多·特沃拉(Fernando Távora)的带领下,从本土建筑类型学与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之间的相关性出发,探索葡萄牙建筑的原有特征。该学派的宗旨是反对四五十年代葡萄牙建筑的两个主要发展趋势:一是折中主义,该风格大量应用于公共建筑,在外观上呈现为纪念性和新古典主义,在功能需求上则遵循现代风格逻辑。另一个趋势则引入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地理环境中的建筑风格,这些风格主要应用于私人和商业建筑。这一建筑研究群体在寻求葡萄牙建筑现代化的可能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小组成员之一,西扎专注于研究并记录葡萄牙建筑各个方面的在地性特点,尤其关注建筑物的类型学如何由特定的地形、气候和文化特征所决定。为了应对葡萄牙复杂的丘陵和山地,他提倡建筑应该尊重并适应场地的现实条件,新的空间形式的复杂性应该由土地的轮廓来决定。建筑地形学的设计策略则发生在两个动态过程中,一是场地和建筑之间,其次是空间和游走身体之间。他拒绝预先设立的语言,并开始以一种更具争议和矛盾的方式在类型学和适应性环境之间寻找他的设计策略,特别是建筑实践中对具体问题的回应,集中体现在如何利用建筑对现实地形条件地转化,即通过建筑自适应体系结构反向地改变认知身体所在的场所。

建于60年代,位于奥珀托(Oporto)北部的勒帕梅拉海滩上的莱萨·达·帕尔梅拉(Leça da Palmeira)海滨泳场是西扎早期职业生涯中最有趣的作品之一。项目位于海滨公路旁的前工业滩涂上,建筑对现有景观几乎没有干扰,它掩藏在道路地坪以下长达一公里的混凝土墙内,仿佛是道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包含有更衣室、卫生设施、一个酒吧和两个镶嵌在现有的岩石地形中的露天泳池。站在路边,人们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一望无际的大西洋(图1)。这个项目的设计理念基于两方面的考量:一、改造前工业石滩,使之成为人们休闲和放松的场所;二、通过身体对场地的阅读体现场地的地形学意义。前者把空间设计为身体叙事的装置,通过人们在空间中的运动使身体放松;后者将场地设计为身体阅读的文本,通过人们的记忆和思考建构出一种类似地形学的或多层级空间意义。这双重空间结构以模棱两可的形式不断地相互交织和谈判,将一个环境恶劣、冷漠的前工业石滩改造成为让人们的感知、动觉和记忆栖息的地方。或许正如弗朗普顿所言,“从微观尺度而言,地形和时间,或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地理和历史是西扎转化设计方法的两个绝对基本出发点……”(Frampton 2000)〔5〕


图1 帕尔梅拉海滨泳场的现状 摄影/伍端


1. 身体叙事

混凝土墙和岩石所构成的空间装置,通过身体的游走,把大海、天空和风以体验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动态的空间经验。西扎利用地形的高差和复杂的形态,刻意延长了空间的物理距离,泳者的心理距离也由此得到了舒缓。从现实情况看,滨海大道到主游泳池的直接距离约六十米,而通过建筑空间的实际路径距离则超过150米。增长后的物理距离在增加了泳者在建筑中的漫步时间。这样的路径长度足以让泳者将街道上的喧嚣留在身后,蜿蜒曲折的路线过滤了日常都市的嘈杂和浮躁,身体状态由紧张渐入放松休闲。

为了提高空间的舒缓的效果,泳场内的步行路线不仅被设计得更长,而且更加曲折。建筑通过提高空间的扭曲 值来增加从入口到游泳池的心理距离。在对人们空间运动经验进行广泛认知和心理调查的基础上,发现空间的心理距离可以用空间的曲折值来评价。空间句法分析表明,两个游泳池的空间扭曲值较高。以入口为起点,深度为0,儿童游泳池为4.8,成人游泳池为5.3。这两个地方具有整个泳场最高的空间扭曲值。比较而言,酒吧为1.85,小桥为2.52,三角庭院为3.125。两个游泳池的高扭曲值表明,建筑师有意将游泳池的位置安排在泳场最深处,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从入口到游泳池的心理距离(图2)。


图2 帕尔梅拉海滨泳场的平面线路图 制图/伍端


地形在这个项目中的角色绝不是衬托的背景,相反,西扎提出的是一个发现地形遗址的旅程,而不是设计一个叠加在景观上的建筑。他在岩石海滩之间布置了各类功能空间,如台阶、桥梁、平台和游泳池,并将它们有节奏地镶嵌在复杂的地形中。从句法学的角度分析,如果把滨海泳场分解为若干个空间单元,将每个空间单元标上数字,相互通达的空间用线连接,就会得到一个凸空间结构图(Convex Space Map)。如以泳场的入口作为整个空间系统的起点,根据凸空间结构图就可以计算出整个滨海泳场的拓扑结构图(J-Graph,图3),可以说这是以泳者视角为中心的拓扑深度图。拓扑深度图显示,泳者的主要动线有两条,一条通过大人游泳池,另一条通过儿童游泳池。在这两条主要序列中,所有的建筑元素或疏或密地分布在复杂的地形之间,而景观地形起着“非理性点”的作用,它们使空间体验的离散性更加密集。


图3 帕尔梅拉海滨泳场的凸空间结构图 制图/伍端


莱萨·达·帕尔梅拉海滨泳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类似于文学或电影作品的叙事经验。经过多次反复空间认知实验,空间体验的起承转合可以用空间句法学的散点波动图式呈现,它解释了空间体验在不同阶段的上升和下降的状态,如起始、发展、高潮和消解等过程。波动图中共有四个峰值(图4)。第一个峰值出现在北侧的沙滩区。这里是喜欢在海里游泳的人们享受海滩和日光浴的地方。波动图显示,该地点在几何距离上显得较浅,但在拓扑距离上显得较深。第二个峰值地点在三角形庭院。这表明泳者在这一地点会有高潮体验。与第一个高峰值地点相比,这个地点在几何距离上更深,但在与连接其他区域的拓扑距离上较浅。建筑形式的处理上,这个三角形区域被一堵与岸壁成45度角的混凝土墙保护起来,以防强劲的北风,围墙内有一个小酒吧,提供饮料和小吃。第三个峰值地点在儿童游泳池附近。与第一和第二个高峰值地点相比,儿童游泳池的几何距离更深,并与所有其他区域的连通性极低。事实上,儿童池镶嵌在岩石之间,由小桥和以及南北两侧的大岩石所界定。厚重的岩石和复杂的几何形态为儿童提供了安全感和娱乐体验。第四个峰值地点是成人游泳池。矩形水池是几何距离中最深的,并且与泳场的其他区域具有最高的连通性。这个峰值的形状平滑,这表明该区域的空间体验不那么令人惊讶,但更平静、舒缓和开放。成人泳池为泳者提供了面向大海的开阔视野,人们喜欢聚集在这里游泳和放松。


图4 空间体验峰值散点波动图显示的帕尔梅拉海滨泳场四个“高峰值区域”,从左到右依次为:沙滩、三角庭院、儿童泳池、大人泳池。


为了丰富泳者在空间中的动觉体验,西扎采用了一系列自然元素,如光和声音,以最大限度地增强空间感知。光的可塑性被引入建筑流线,顺讯依次为:明—黑—暗—灰。流线的起点是一个下沉的斜坡。没有屋顶的遮掩,斜坡空间是明亮的。在坡道的底部,通向更衣室的混凝土墙与屋顶错开了一个缺口,比人高不了多少,悬挑的混凝土天花板顶盖沉重地坐落在入口的隔间顶部,起到了入口天篷的作用,表明入口的仪式性。同时也营造了一个模糊的过渡空间,弱化了直射的光,使得光线变暗。进入更衣室后,空间变得又冷又黑。天花板和棕色木梁都被漆成黑色。更衣室里唯一的光源是木梁和天花板之间的狭小缝隙。然而,为了方便黑暗空间的功能,西扎在走廊末端放置了两个不锈钢镜子,反射来自上方的自然光。从更衣室出来,是一个露天庭院,庭院由两米高的混凝土墙包围。狭长而封闭的庭院沐浴在大西洋的阳光中。沿着长长的空间行走,前面有一个高高的拱廊,象征着庭院的尽头。门廊所覆盖的空间阴凉,不受阳光直射。穿过它,长长的混凝土墙开了一个口,作为通往海滨滩涂的出口,由此,大西洋的景色尽收眼底,混凝土墙外部的空间宽敞明亮。

声音是另一个触觉元素,从繁忙的沿海公路到自然景观,城市噪声逐渐被风、沙、海浪的声音所取代。声音的转换是通过空间和建筑材料的安排来实现的。下沉斜坡进入建筑的这个空间序列有效地排除了城市道路上的噪音。更衣室是一个凉爽安静的空间,因为它被巨大的混凝土墙及厚厚的挡土墙包围着,没有通向外面世界的开口。泳者穿过更衣室来到封闭的庭院时,大西洋的海风声音就能被听到。当接近拱门和混凝土墙的开口时,风的声音变得更强,并与波浪的声音融合在一起。泳者走向海滩时,脚和沙接触的声音取代了之前踩在硬地上的声音,身体逐渐被强风和大海的声音沉浸。从这个意义上说,声音也变成了一种可以感受的景观。

2. 场地阅读

于西扎而言,结构是组织片段化的地点,结构的目的不是通过地点呈现其整体性,而是通过空间的组织呈现场地的独特性。在帕尔梅拉海滨泳场项目中,建筑经过仔细校准,精确地镶嵌进复杂的地形之中。游泳池通过场地上的岩石和新建混凝土围合而成,建筑尽量减少对岩石和海滩的侵占,它既没有规整的柱网,它的墙壁、平台和屋顶也不会故意扭曲并与地形融合;相反,建筑与地形保持清晰的关系。其物质形态旨在通过与前工业滩涂的清晰的姿态来确立其身份。

西扎的设计通过人的感知、运动和思考将建筑外部的地理环境投射到内部空间,从而将外部景观转化为内部的心理景观。首先,泳场入口是一个向下的斜坡,人的流线沿着场地的轮廓线沉入地下,居高临下的视点让人一开始就把握了泳场的地形条件。当进入更衣室时,人们与外界的视觉联系完全绝缘:黑色的天花板、隔墙和横梁使这个空间看起来像是一个阴凉而黑暗的地牢,既没有光也没有声音。类似电影的“黑屏”效果:它吸收所有的视觉和音频信息,并关闭空间的动作图像。由此,泳者的空间感知便从运动图式转化为心理图式;从图像感知转化为转变为阅读模式,这样突如其来的转化迫使人们从考古学或者地质学的角度意识到泳场的场地乃是前工业滩涂的一部分。

西扎的设计清晰地阐述了建筑的意义不仅由主体的动觉体验构成,还包括对场地的解读与思考。对场地的阅读需要思维的介入,而思维如何介入到主体在空间的体验?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是切分开的视觉和听觉空间图像会导致空间可读性(Deleuze, 1985)。当泳者穿过封闭的庭院或三角形平台后面的通道时,他们的视线与外界隔绝,只能听到风和大西洋的浪头撞击在礁石上的声音。此时,视觉空间是一个内向性的、与外界隔离的庭院,而听觉空间则是狂野的、凶猛的,甚至是无情的。人们的想象力和头脑中浮现出对大自然本性的好奇和恐惧,视觉和听觉之间的差异需要相当多的记忆和思考来填补对场地自然特征的理解。

帕尔梅拉海滨泳场的滩涂和混凝土铺地相互穿插、镶嵌,互为咬合,给人以多种场地阅读的方式。当泳者穿过拱廊走到墙外的滩涂时,广阔无际的大西洋呈现眼前。除却一条通往泳池的铺地外,其余的滩涂都由原来的岩石和沙滩构成,它们形状不一,没有具体功能,没有明确的指向。漫步在滩涂上时,视觉深度的抑制也暂缓了空间运动模式,同时触发空间的阅读模式开始运作。从视觉分析看出,滩涂上广阔的视野和平坦的视觉深度降低了泳者目的运动的欲望,特别当泳者从一个功能明确的庭院走到无形的滩涂时,人的视域从纵向角度更改为全景视图。这样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中止了人们的感知模式,从而转向思维模式。扁平的视域和压缩的视觉深度将运动知觉强制到精神活动中——即通过人们的思想或记忆来阅读场地。

从空间认知的角度,互动价值较高的空间促进了空间探索的感觉运动模式,互动价值较低的空间则促进了空间情景的沉浸模式(伍端,2019)〔6〕。空间的交互性意味着观测者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响应的。一个互动的环境可以让观众通过运动享受不断变化的场景。它的目的是在观者通过动态视图的同时,刺激其对动态视图的享受,因此互动感主要由感觉运动图式产生。句法学里的聚类系数标准偏差可以精确地评估整体空间的互动程度。帕尔梅拉海滨泳场的空间互动性分析表明,建筑内的交通空间具有较高的互动值,而建筑的功能性空间和滩涂区域具有较低的互动值。在入口、门厅、拱廊、酒吧周围以及三角形平台后面,交互性值最高的地方。这些地方大多是游泳馆的交通和辅助空间,因此需要更具互动性和吸引力以引导游泳者进入游泳区,而建筑馆外的滩涂区域则更放松。泳场作为动态的身体叙事和场地阅读的双重空间意义显然也可以清晰地从空间的交互性分布图看出来。建筑流线上的空间更具有感知运动的特质,其目的是让泳者与环境互动从而达到放松的效果;而功能性空间和滩涂地貌空间旨在暂缓泳者的目的行为,它将动觉空间转化为记忆空间或思维空间,由此促进人们对场地的思考和阅读。


结语

场地、结构和身体构成了当代建筑地形学的关键要素。西扎的建筑在空间逻辑上铭刻着的地形和身体的痕迹,它引导身体在一个重构的地景空间移动,并由此产生一系列连续的认知图景。为了营造身体的空间叙事,西扎在地形的表面刻画出一系列的观察点和移动轨迹,把建筑和场地整合为一种景观设施,以此鼓励人们在拱廊、坡道、楼梯和场地上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图绘的方式对西扎建筑的内部空间逻辑的解读,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面向地形学转向的景观建筑学所呈现出的新的潜力,即对匿名土地的物质性、对身体的叙事性、对时间维度和空间拓扑关系的逻辑性的再发现,以及其所指向的地理和文化的层面所产生的意义。新的审美从形式—内容的二元框架下逃逸出来,地形和空间逐渐向身体展开,景观和建筑层次的叠加也同时揭示了其自身的形成过程。建筑地形学的关注不断变化的轮廓、地形、结构、肌理以及建筑所在之处的历史和文脉。建筑的意义并非源自建筑师个人对风格或形式方面的喜好和意愿,相反,它是地形空间的历史演变之流而使人产生自我意识并持续生成的过程。同时,通过人在场地中的活动和思考,文化和历史得以保存和更新。


注释:

〔1〕de Solà -Morales, Ignasi. 1996. Differences: Topographie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The MIT Press. Leatherbarrow, David. 2004. Topographical Stories: Studies in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Waldheim, Charles. eds. 2006. 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New York.

〔3〕Heidegger, Martin. 2002[1927]. Being and time. Trans. John Macquarrie & Edward Robinson. Blackwell. Merleau-Ponty, Maurice. 2003 (1945).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 Colin Smith. Routledge. Norberg-Schulz, Christian. Third Printing edition (1974), 1971. Existence, Space & Architecture, Praeger Publishers.

〔4〕Deleuze, Gilles. 1992. The Fold: Leibniz and the Baroque,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Rajchman, John. 2000. Constructions. The MIT Press. Eisenman, Peter. 1999. Diagram Diaries, Thames & Hudson Ltd, 181A High Holborn, London, WC1V 7QX, 1999.

〔5〕Frampton, Kenneth. 2000. Álvaro Siza: Complete Works. p55. Phaidon Press Ltd. Regent’s Wharf, All Saints Street, London N1 9PA.

〔6〕伍端《空间句法相关理论导读》,《世界建筑》2005年11期,第18—23页。《知觉的空间:情景论范式下的空间深层结构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年3期,第33—40页。

伍端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0年第9期)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