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态度——读埃佐·曼奇尼《日常的政治》

钟芳

2020-11-16 17:18:24

已关注


著者——埃佐·曼奇尼(Ezio Manzini)

全球可持续设计的领袖学者和先驱

米兰理工大学设计系荣誉退休教授

意大利设计学博士课程全国总协调人

Domus Academy设计学院联合创始人/副院长

荷兰埃因霍恩技术大学学术指导委员会成员

伦敦艺术大学首席教授

曾任香港杰出学者计划设计学首席教授

“金罗盘奖终身成就奖”(2016)

作为世界著名的设计思想家和教育家,埃佐·曼奇尼的学术生涯经历了若干明显的转折:他有着工程和建筑双重背景,在20世纪80年代专注于材料创新,是意大利激进主义设计运动的拥护者;从注重设计材料开始,转向对环境可持续的关注;在米兰理工开创了商业意味极浓的战略设计专业;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成为“社会创新设计”的布道者,创办了“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网络”(DESIS network)。

与此同时,他获奖无数:2001年凭借米兰理工大学的设计教育系统第二次获得“金罗盘奖”;2016年获“金罗盘奖终身成就奖”。在米兰理工大学,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桃李满天下。

作为一个欧洲人,他经历了巨变的四分之三个世纪。1945年,他出生于意大利边境港口城市的里雅斯特一个叫做Pola的小镇。战后欧洲重塑政治格局之时,意大利与南斯拉夫划定边境,年幼的曼奇尼和父母以及成千上万的意大利人一起,逃回意大利境内,一家人最终定居于托斯卡纳。1968年,正在上大学的曼尼奇成为席卷欧洲的左翼学生运动的一份子,对遥远东方的向往在此时埋下种子。他经历了二战后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代,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意大利的大衰退,经历了难民潮,并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新冠大流行。

这就是一个以设计为生的人,出版这本小书的前因后果。

1

日常生活何以成为政治?

如果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略有了解,就能知道这与列伏斐尔(Henri Lefebvre)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一脉相承。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消费主义磨平了差异,消磨了斗志,人们厌倦了革命与战争,心甘情愿地接受着异化的命运,用如今的新词来说,成为快乐的“社畜”。列伏斐尔试图重建批判,认为哪怕是平庸的日常生活也值得重新审视,回归到个体的、具象的、实践的个人,有可能通过与其他个体的共鸣与联合,成为改变社会的全新力量——而这些哲学思想,正是孕育甚至牵引出了“五月风暴”。

如果回到设计,那么就意味着,每一个设计师的个体行动与选择,都指向一种价值和意义。社会创新设计,在曼奇尼看来,就是以设计来推动社会的创新。

2

那么,设计应该关注什么社会问题呢?

小镇里的广场荒芜了,因为政府没有经费来维持,草地改为砖地;越来越多的老人独自生活,孤独成为流行病;曾经繁荣的小镇萧条了,年轻人去了大城市;不同肤色的难民跨过地中海,涌入托斯卡纳的艳阳之下······

作为一个老者,他忧心忡忡;作为一名设计师,他从未停止行动。在他看来,无论政府强弱、经济好坏,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行动的能力,而设计师更具备创新的职责。

在曼奇尼看来,设计师天生是实践者,因此必须成为乐观主义者。除了创造有形的“人造物”,设计师还能创造关系,一旦通过某个媒介,实现人与人的链接 ,就是在积累社会资本。在某种情况下,社会资本完全有可能替代金钱资本和政治资本,成为一种新的力量。

而这个所谓的“媒介”,可以是空间,可以是人与物的交互、人与人的交互,可以是人与界面的交互。回到设计,就是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务设计、交互设计。所有参与到社会创新过程中的设计,都有赖于设计师对问题的认知,对社会资本的链接,但归根结底,始于设计师作为普通个体,对一个理想社会的愿景。

每个人,都有改变和创造的能力,作为职业创意者的设计师,更应以此为职责,甚至,以此为生活。

这也是埃佐·曼奇尼本人的信条和行动。

《日常的政治:韧性社会的生活项目》

[意]埃左·曼奇尼/著

钟芳/译

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发展并实施策略。大多数情况下,这强化了当下的主流趋势,即有联系的孤独,我们独自工作、旅行和生活,在技术工具的帮助下,仍然处于社会化之中。但是,技术工具还有一种功能,它们可以创造弹性社区,这种社区开放、包容,因此也更有适应力,更社会可持续。

在《日常的政治》一书中,著者埃佐·曼奇尼探讨了社会创新案例,指出哪怕在如此艰难的时刻,也仍有可能实现一个更好的社会。结合自主与协作,我们有可能创造出新的设计智慧的形态,为了我们自身的益处,为了我们身处其中的社区的益处,也为了作为整体的社会的益处。

译者——钟芳

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博士(2012年),北京大学哲学博士(2005年),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同创新生态设计中心副主任,专注于社会创新设计、可持续设计。她是国务院发展与研究中心绿色发展部专家组成员之一,中国社工联合会“美好社区”计划专家组成员,曾担任全球绿色发展研究所(GGGI)外聘专家。近期研究的课题包括北京市科技重大课题“环卫综合系统服务设计研究与示范”“北京市东城区胡同厕所设计与研究”,绿色和平组织“外卖包装减塑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等。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