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政阳: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人民性”研究

胡政阳

2020-11-16 17:36:23

已关注

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范畴,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创立过独立系统的文艺人民性思想,但在他们的论著中却始终将“人民”放在了突出位置。“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和首要问题。在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人民性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艺人民性理论被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笔下的文艺与人民

马克思和恩格斯阅读了文艺史上许多伟大作家的作品和论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去分析其中涉及的文艺本质和规律。在青年马克思那里,他在面对自由出版物相关问题时曾提出:“出版物是历史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和它的公开表露”“每个国家的人民都在各自的出版物中表现自己的精神。”①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马克思强调:“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②1859年,马克思在谈到拉萨尔的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时曾深刻提出:“革命中的这些贵族代表……不应当像在你的剧本中那样占去全部注意力,农民和城市革命分子的代表(特别是农民代表)倒是应当构成十分重要的积极的背景。”③在“谁才是文学评判者”的问题上,马克思更是提出了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是“不够资格者”的唯一评判者。

在恩格斯笔下,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最基本原则。在1859年致拉萨尔的信中,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④在其后写给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恩格斯又提出了“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命题。恩格斯强调文艺创作者不仅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还应当着重描写人们之间的阶级关系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列宁对文艺人民性做出过深入探讨,他提出:“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它必须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并使之发展。”⑤继而他又提出进步的思想性是艺术作品中人民性的基本原理。

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到列宁,人民性始终是他们文艺理论的核心,在中国,这一核心继续贯彻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方方面面。毛泽东的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1942年5月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 《讲话》)一文中。在《讲话》中,毛泽东对“文艺为了谁”的问题做了深刻探讨,他首先提出“人民大众文艺”的思想,继而对“人民大众”做出了解释,他说:“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接着,他又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⑥这里,毛泽东显然把服务工农兵列为了文艺最基本的目的。

在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文艺必须到工农兵群众中去,而且必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始终坚守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理念,在文艺的普及问题上也做出了精辟论证,他认为文艺对于工农兵群众来说,第一步不应该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我们的文艺,既然基本上是为工农兵,那么所谓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⑧

1949年7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毛泽东对新中国的文艺政策做出了重要指示,他亲切地将与会的各界文艺代表称为“人民的艺术家”,同时,他指出:“进一步联系人民群众,广泛地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使人民的文艺运动大大发展起来,借以配合人民的其他文化工作和人民的教育工作,借以配合人民的经济建设工作。”⑨这里,毛泽东几次提到“人民”的概念,并将“人民的文艺运动”看作国家建设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进行了艰辛探索,他们继承了《讲话》中关于“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尤其是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以及后来被称为毛泽东对文艺界的“两个批示”中,“人民性”一直贯彻始终,而且更突出强调了文艺要“接近工农兵”,要“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在1953年的第二次文代会上,周恩来还强调了文艺工作和政治任务要结合起来,要做到“两个必须”,即“必须掌握国家的政策”和“必须与劳动人民共呼吸”。

三、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这一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在新的形势下,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了系统的文艺思想,其中,“人民性”依然是其核心。

在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以下简称《祝词》)中,邓小平提出了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接着,他提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者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素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意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发奋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⑩在这里,邓小平强调了人民和文艺之间的联系,继承了毛泽东“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他还对文艺的源头、道路和发展宗旨作了阐释。

这一时期,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文艺发展强调要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在文艺作品方面,他提出“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要充分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者的形象”,尤其是文艺作品要体现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壮举,要摒弃拜金主义、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多讴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精神,正如他在《祝词》中提出的“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们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⑪。

四、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最高裁决者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文艺工作的发展上继续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他提出在新形势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文艺作为一条重要战线,要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在“三个代表”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核心和落脚点,在文艺工作中,必须坚持人民利益与文艺工作的相统一。江泽民提到:“党的文艺工作,必须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他们的呼声,满足他们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⑫同时,他还重点强调了文艺工作评判的标准,那就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文艺工作的最高裁决者”⑬。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着党情、国情、世情的新变化,江泽民提出文艺宣传工作要“继续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他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视为文艺工作的指针,同时强调了在理论宣传、共同精神和思想稳定方面,文艺工作担负的重要使命。可以说,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思想是筑牢全民共同理想信念的重要精神支柱。

江泽民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深深的爱国、集体和社会主义的精神,要反映人民群众艰苦创业、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伟大创举和实践,“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认识人民群众利益所在,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和精神生活的进步。”⑭在文艺的发展问题上,江泽民强调了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要立足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体现民族团结和我国源远流长的文艺传统。同时,还要在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中坚持扬弃与继承的态度。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艺工作者要开阔眼界,借鉴和学习西方科学、有益的东西,坚决抵制落后和腐朽的糟粕,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切忌对西方文化毫无批判的吸收,博采众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五、文艺要以人为本,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放歌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认真总结中国和世界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其中,以人为本是核心。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及多次讲话中,胡锦涛强调了文艺要以人为本,他说:“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存在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之中。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是文艺创作的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⑮这一讲话坚持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将人民性作为文艺发展的根本内容和性质方向。

在文艺的服务对象和创作内容上,胡锦涛强调文艺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尤其是要“关心群众疾苦,体察人民愿望,把握群众需求,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创造,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而在文艺作品的评价体系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中重点提出了要将“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在这里,群众评价被放到了首位,这也和《决定》中提出的要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以便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生产的观点相呼应。

六、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

当前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面对着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其中,文艺工作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是一条重要战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文艺事业的发展重点突出了“人民性”的核心,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以及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上做出了新的阐释。

首先,关于“人民”的含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它是一个内涵很广的概念,“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⑯

其次,在对文艺的本质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就是人民的文艺。”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上,面对着当前有些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虚无主义、精英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人民大众作为文艺的源泉,文艺创作要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要“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⑰。同时,他更是将人民的需要提升到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这样的高度,由此可以看出,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本位思想是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根本方针。

新时代,面对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双重任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包含着对文化、对更高质量文艺作品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人民是文艺的“剧中人”,他说:“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⑱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发展始终遵循文艺人民性的核心观念,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到文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服务,文艺发展将人民主体性放在了首位,这不仅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当代新阐释,更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文艺理论上的贯彻。新时代,文艺人民性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方向和价值指引,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文化文艺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培根铸魂的工作”。艺术家们要把根深深扎进人民群众中去,把自己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经验与人民的生活相联系,讴歌新时代,为人民立言,用心用情抒写人民的点滴。社会主义的文艺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只有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文艺作品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载体,突出人民性的作品才会受到人民的喜欢,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经得起三方面的检验,即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同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作品不能完全充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浑身充斥“铜臭气”,只有将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有机、合理统一起来的作品才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经济利益要服从于社会利益,这是文艺创作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导向。文艺作品的创作不能仅有数量而缺乏质量,不能仅片面追求“高原”而忽视了“高峰”,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应始终成为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基本准绳,要让人民在作品中得到启迪,获得教益。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要体现人民情怀,民族精神,同时还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精神和风貌,从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一直到新时代的万众一心抗疫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红色文化体现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拼搏、守正创新的风骨,红色文化具有引领性、激励性和指导性的特征,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的文艺与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融合将会最大限度的激起人民不断向上和开拓进取的斗志,也会让人们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从而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之感。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0.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743.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9.

⑤列宁.列宁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435.

⑥毛泽东.毛泽东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9.

⑦⑧毛泽东.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790.

⑨毛泽东.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30.

⑩⑪邓小平.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1979-10-31(1).

⑫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2.

⑬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81.

⑭江泽民.在第六次全国文代会、第五次作代会上江泽民的讲话[N].光明日报,1996-12-16.

⑮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1-10(1).

⑯⑰⑱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1).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