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石:《延安设计思想(1935—1948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南艺设计

2020-11-18 13:32:38

已关注

延安——一个红色基因深入到每一寸土地的城市,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然而检索“延安设计”这个关键词,与之有关的研究寥寥无几。2020年初,筹备了近一年的“基石与大厦——1940-2020中国电子工业的创新足迹”展览于北京壹美美术馆举办,罗沛霖等重要的延安设计师被呈现出来,为人永远铭记。但是,仍有很多的延安设计师及其设计思想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

对于延安设计的研究,源于在对民国研究中发现了这一时期研究的空白点,对此黄厚石教授做了大量的考证,他认为其最大成就恰恰表现在设计思想上。这种思想不仅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影响巨大,而且直到今天也很有现实意义。为了梳理新中国设计发展的思想脉络、架构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思想体系、改变中国设计史研究单一的西方化叙事,一项关于《延安设计思想(1935—1948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的课题便顺理成章的诞生了。


Q:请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会将延安设计思想作为选题,延安设计有什么自身的吸引力吗?

黄厚石教授:

首先延安设计是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拓展新中国设计的研究来说,其意义极为深远。在之前我曾经申报过一个课题,是关于民国设计批评史研究的,当时我对民国时期设计思想的材料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发现相关研究已经很多了,但是毫无新鲜感可言。而通过这次研究的经历,我发现延安的设计研究存在着空白点。在此之前,研究者们对于以延安木刻为代表的绘画创作之成就已取得共识,但是延安设计并未获得相应的重视,认识也不深入,于是便想在这个领域继续发掘,产生了研究延安设计、延安设计思想以及延安设计对当代设计思想产生的影响的想法。


Q:您将1935年到1948年的这个年代范围框定有什么样的考虑?

黄厚石教授:

延安作为解放区而存在的这个时间段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特殊历史切片。我曾经在南京艺术学院创作的《包豪斯》舞台剧的宣传文章中说过,德国的包豪斯其实很像中国的延安,都是风云汇集人才济济,都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依靠自我的内部发展来获得巨大的成就。当然,延安的政治意义是包豪斯所不能相提并论的,中国还能有什么地方能像延安一样短时间内汇聚如此多有志向有理想主义的人才?这个时间段主要就是从建立解放区开始到胡宗南入侵延安结束,这基本是延安艺术研究的一个基本时间范畴。在这段时间内,延安处于一个特殊的封闭环境,同时被日军、国民党士兵所包围,其生产和设计也必然在这种封闭特殊的环境中发展,从而具有自己的特点。可以说,在这种环境里,设计艺术的创造性被发挥到了极致。



Q:您对延安设计的研究从哪些方面展开,关于延安设计有没有什么争议呢?


黄厚石教授:

与民国时期的“国统区”设计相比,很多人会认为延安没有设计或者延安设计极为薄弱,“延安究竟有没有设计”就成为了课题申报之初我必须要思考和确定的。通过资料的查找和现场的走访,延安不仅有设计而且延安的设计非常有特色,其设计思想在建国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延安设计这个问题不取决于个别设计师或设计大师的作品,而与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时的延安,环境非常特殊,特殊的环境即限制了设计的物质基础,又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欲望。延安的地方很小,突然间涌入了大量的军队、大量的年轻人、大量的大学生,人口密度大,人口的素质又非常高,人们突然间对物品的需求直线上升,这也就形成了设计艺术发展甚至爆发式发展的基础。


第二从优秀的设计作品的角度来看,比如家具设计,当时家具有一个有名的工厂叫美坚木工厂,这是延安当时新建的工厂,这个工厂当时生产出大量家具,包括给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设计的座椅,同时这些设计作品也面向市场,通过广告等方式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也带动了其他木工厂的生产,甚至还受到国统区的访问者黄炎培等人的认可,还得到了美军观察组的订单。同时,延安大礼堂、公共设施的建设以及服装军用产品都具有了延安自己的设计元素和设计特点。

1945年张协和与通信员及长子延生在美坚工厂门前

美坚木工厂为延安洛杉矶托儿所设计的儿童玩具设施




Q:您在研究过程中的着重点和可能遇到的难点是什么?


黄厚石教授:

研究的重点是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延安设计思想的挖掘和再现,对延安的设计思想进行系统化概括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将延安设计思想与新中国设计思想之间建立清晰的联系,明确在当下的中国设计环境中延安设计思想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难点目前主要遇到了三项

资料甄别:目前有关延安设计的史料和资料比较零碎,需要从大量关于工业生产和其他领域的史料中进行甄别,找到与设计相关的材料。


▲两个微笑的儿童,延安1947年

▲在田间劳动的战士, 1944年(哈里森·福尔曼拍摄)

▲1940年,话剧《母亲》剧组合影。在晋察冀边区第一届艺术节由华北联大文工团、抗敌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联合演出,沙飞摄影。

▲延安(中国),话剧表演,1944年


实物考证:延安设计留下很多实物,尤其是建筑和家具方面,需要通过更多的考察来获取第一手资料。



▲黄厚石教授在毛主席旧居

▲枣园建筑,由美坚木作厂的张协和设计监制

▲枣园毛主席故居

▲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

▲延安鲁艺旧址

口述史数据:与延安设计相关的许多当事人都已经去世,但是他们的后人手中还有第一手资料,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课题的学术性。


▲与中央美术学院的许平老师、延安大学的李辉老师等一起寻访“盐店子”旧址,采访当时的亲历者。




Q:如果让老师给几个关键词来形容延安设计思想、设计特色和设计风貌,老师会给出哪几个关键词来形容呢?


黄厚石教授:

朴实耐用:从落后封锁的条件下生产出符合当地需要的产品。

红色审美观:服务对象都是国家机关政府工作人员,他们使用什么样的图形什么样的符号,什么样的尺度,什么样的搭配才会符合有政治意味的象征意义。

物美价廉:容易生产、取材便利、精打细算,在军事方面用石头做地雷,用敌军弹壳再生产。

军民一体,同工同产:一方面是延安著名设计师(“职业化指向的设计师”);另一方面是无名但更具普遍性的延安设计师(“劳动者指向的设计师”)这两者在延安是统一的、互动的、相互转化的,也可以说没有“设计师”这个概念,参与生产也必然参与设计,党政军领导也要从事正常的生产劳动,老百姓和军人都在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Q:老师,您认为延安设计思想它的最大的价值点在哪里?以至于今天的我们需要重新回顾这样一个如此经典的案例?


黄厚石教授:

延安设计思想的最大价值在于“设计人类学”角度的反思。延安的设计是在被封闭的情况下自己发展起来的,即有从国统区引进的设计人才,又有自己创造出来的特色。这种完整的发展状态正是研究设计自我生长的极好案例。以延安家具为例,美坚木工厂不仅做家具,同时负责给军队做的假肢。在战争中许多战士的身体落下了残疾,于是他们就研发了假肢,从它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后来新中国工业设计的雏形。虽然环境落后,材料不齐全,但延安设计在方方面面必须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不仅很不容易,而且成为非常好的研究对象。


▲原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的延安时期张协和制作的假肢实物。



Q:您觉得延安设计思想在不断的发展中是否有一些一直不变的精神内核?


黄厚石教授:

我一开始的想法是梳理延安的设计史,后来想到延安的设计对于当下到底具有什么价值,于是将话题转向延安设计与当代的关联,特别是在建国初期。我们当下的社会环境更加商业化与多元化,但是建国初期的设计管理者与领军人物主要来自于延安,同时也到了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工作,他们实际上继承发扬了延安时期的设计思想。


从独立自主来看,建国初期的环境类似于一个放大的“延安”,虽然有苏联的支持,但也是处于被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独立自主既是延安精神的体现又是如今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从艺术设计中以政治为中心的传统来看,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观念从延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而一直到今天。

从为人民服务为群众服务的观点来看,由于延安时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和文人,他们的思想一开始并不统一,有一些艺术家强调个人主义和艺术创作的纯粹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到底是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这实际上是把文人和知识分子的审美观价值观更加拉近大众的需求而不是大众“水平”。这种精神一直延续至今,西方设计师强调为消费者服务,而我们则强调为群众服务,这里面是存在区别的。这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群众的审美观,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不能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艺术创作中不要脱离群众,不要孤芳自赏。



Q:我们今天的设计中还能看到来自延安设计思想的继承和影响吗?您觉得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和结果?


黄厚石教授:

延安设计和当代设计的衔接与统一,是对于大众审美和大众消费的情趣保持了一种宽容。现在市场上有品质的、好的设计更多的针对富人阶层或中产阶级的。我觉得现在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好的设计一定要在价格中体现出来,漂亮一点就肯定会贵一点。这就导致了普通消费者似乎就不能拥有好的产品享受好的设计,同时也会带来极大的浪费。这是一个误区,延安时期并不存在消费分层的概念,好用、物美价廉并兼顾美观成为了好的标准,延安设计在一种被迫的环境下创造出一种设计价值观,也就是“无印良品”在理论上追求的那种价值观,但显然后者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环境仍然是过度商业化的,这正是如今的设计所要学习的。


延安设计中包含的为人民服务的设计观念其实并不过时,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设计,它强调从群众的日常生活里面找到需求和审美标准。设计的创作有时是自上而下的,受过良好教育、见多识广的设计师在设计时难免会有优越感,希望能够引导和提升大众的审美,但审美是无所谓高低的,大众的审美会使他们产生一些自下而上的创作,一些日常中常见的甚至不会被当成“设计”来看待的设计创作是真正贴近生活的设计。



Q:您从《延安设计思想(1935—1948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这个项目中最大的感悟与启发是什么?


黄厚石教授:

从课题的题目来看,有一些人可能会觉得我“投机取巧”。“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某种程度上说申报相关课题更加容易中。但之所以关注到这个课题是因为在之前的民国研究中发现了这一时期设计研究的空白,前期研究准备是非常充分的,是从课题自身的可研究性和重要性的角度去申报的。为了报课题而报课题的现象是不可取的。做课题的研究必须要内心中真的感兴趣,有自己的感动点。对于学生而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有课题意识,找到空白点,即那些被别人忽视且有研究价值的领域。那么将来可以在这个领域中独当一面,有不可替代的一面,具有话语权。




主要参考文献: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2]朱鸿召:《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37-1947》,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赵耀宏:《延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4]刘卓:《“延安文艺”研究读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5]陈俊岐编著:《延安轶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6]黎辛:《亲历延安岁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

[7]钟敬之:《在延安舞台上》,北京:文津出版社,1989年

[8]黄炎培:《延安归来》,重庆:国讯书店,1945年

[9]陈学昭:《延安访问记》,香港:北极书店,中华民国29年

[10]鲁登·爱泼斯坦等:《外国记者眼中的延安及解放区》,上海:历史资料供应社,1946 年

[11]张大建、张辉:《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红色专家张协和延安经历》,《中华魂》, 2012 年1月

[12]王玉蓉:《延安‘解放日报’广告研究》,2003年河北大学硕士论文


原创 南艺设计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10月24日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