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钢:我对现当代陶艺创作的看法——陶瓷里的中国精神

宁钢

2023-03-14 10:33:00

已关注
中国陶瓷艺术是优秀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融注和凝结着中国人的气韵和思想,在上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创作创新基础的陶瓷精神。近年来,陶瓷艺术界举办了许多当代陶瓷艺术展,但展览导向不清晰,引领作用不强,致使一些当代陶艺创作为追求“标新立异”而丢弃了中国陶瓷的精神,一些传统陶瓷创作因过于守旧而难以反映时代精神风貌。 基于此,人民美术出版社特别策划了“陶瓷里的中国精神”专题,邀请五位专家探讨中国陶瓷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本期,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党委副书记宁钢撰文《积极表达民族与时代精神 正确引导艺术教育——我对现当代陶艺创作的看法》,从不同角度阐述现当代陶艺创作,认为现当代陶艺创作者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创作具有民族特点的作品。而陶艺艺术教育者则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树立创新意识。 近年来,关于陶艺创作中传承、创新与变革的话题,引起 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也引起了学术界多轮广泛而激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无所适从,莫衷一是。鉴于此,借此人民美术出版社邀约,我谈一谈对现当代陶艺创作及发展的一些看法。思索良久,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一、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现代陶艺 艺术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为艺术家的创作及思想观念的转换提供了丰富而又无限的资源。历史留给我们一条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勇于接受与勤于思变,只有不断大胆地实践才能有所发展,也只有适当地放弃和筛选,不断补充新的血液,才能创造出新的生命。因此,现代陶艺应运而生。现代陶艺是我们在吸收现代绘画和现代雕塑的精神之后,寻找到的特殊的艺术语言。它已然将陶艺作品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开拓和进一步发展了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陶艺。


图片

宋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故宫博物院藏

二、 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构筑当代陶艺风格
现代陶艺的创新,要先继承好传统,对自身的文化有深刻的认知。只有充分认知自身的文化体系,才能表达好本民族的文化元素。中国艺术的发展是建立在数千年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和审美观的基础之上的,我们要在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的表现上凸显出“当代”的观念,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及气息。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陶艺因其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造型语言,展现出了不可比拟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此外,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和传统,同时要保证对新事物的敏感性。中国当代陶艺家应该在重视民族特点和民族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创作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来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陶艺艺术风格,使得我们在全球化的发展中更具民族性和世界性。


图片

古希腊彩陶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三、 解决好中外文化互融互通的问题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代艺术的发展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它们都是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发展阶段,两者是共融共通的,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更没有否定与抛弃之说。没有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作为根基,我们现在进行的一切创新性探索都是无源之水。


图片

明 景德镇窑五彩人物图八角盘 上海博物馆藏

我在多年的陶瓷艺术创作与陶瓷艺术教育中,始终坚持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将传统与创新的艺术形式、借鉴与拓展的创作内容相结合:一是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创新艺术相融合,二是开创传统陶瓷艺术的多元局面。陶瓷创作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应该是多元的,既要保留中国传统的艺术样式,同时博采众长,借鉴吸取国外现当代艺术的元素,使创作具有独特性,即在陶艺创作上要尊重传统、推陈出新,将传统元素和现当代元素加以融合,以拓展陶艺语言的表现力。


图片

清 五彩花鸟纹盘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藏 四、 关于当代艺术教育的几点看法
中国艺术的繁荣是包罗万象的,是允许外来艺术思想存在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两种文化的关系问题,即是差异性,而不是差距性。


图片

宁钢 《岁岁平安》

首先要善于学习,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多借鉴,要有百家争鸣的态度,允许各种创新形式存在;也要引领和把握艺术教育的主流方向,时刻关注艺术创新的思潮对艺术教育的影响,关注当代艺术对学生教育的影响。
其次要注重对传统的创新,又要积极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同时保持不排斥、不妄自菲薄的态度。通过艺术教育,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当代艺术发展所用,既要有传承,又要有创新。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