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沉浸远远不够,故事沉浸才是发展之道

展馆设计

2023-03-28 11:07:00

已关注

“沉浸”,通常是指通过无缝替代现实呈现的代入式体验。如今,“沉浸+”正不断拓展其边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助推了文旅融合下沉浸式体验项目的野蛮生长,开发沉浸式体验产品成为众多行业的必选项。


当今,“90后”“00后”对互联网生活的形影不离,线上互动方式虽然满足了年轻人对于娱乐诉求的便利与效率,然而线上却始终无法带来身临其境的、全方位的刺激体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社交与体验放到线下空间,而有趣的互动、有代入感的娱乐体验则是人们的首选。


长远来看,沉浸式体验项目仍有迭代升级的空间,融合故事,以主题开发的思维打造沉浸式空间正在成为未来文旅领域、城市更新领域等各领域的最新制高点和核心竞争力。

INTRODUCTION


一 · 沉浸式体验的三大关键因素


沉浸式体验火爆的背后,实则是消费需求的改变。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普遍提高,消费需求渐趋多元,不少人已不再满足于置身事外,更加注重体验活动的新鲜感、体验感、互动性,体验经济应运而生。


(一)营造“新世界”

早在1955年,迪士尼的创造者华特·迪士尼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想法:如何让游客成为电影里的主角,让乐园的场景变成电影的一部分。


图片

(图片:迪士尼的创造者华特·迪士尼丨来源:网络公开)


电影场景是虚构的,该如何在现实中呈现呢?最初的体验方式是让客人体验影视拍摄场景,后来成为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人们愿意进入这个世界逃离现实,并花钱前往体验。乐园开放的时候还是闷热的7月,开放的少数游乐设施还经常因故障停摆。但造景太过真实,以至于游客感觉来到了新大陆,于是在乐园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游客也着魔似的不断重返乐园。


(二)隔绝“旧”世界

何为沉浸式体验,就是不受外界环境打扰的,臣服于当下独立空间的感受。这种感觉来自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感受,从而达成与周边环境心理上的“隔绝”。


视觉,即眼睛所看到的场景,通过时间将游客拉入例如复古、科技或异域或梦幻的空间。听觉,包括环境带来的一切声音,如水声,风声,雨声,歌声或鸟语声。处在这样一个空间里,游客好像在空间中沐浴,由五感触发心灵的体验,从而为环境所感染地去购物,去娱乐,去消费,从而获得一个松弛的空间去获得心灵上的独特体验。


图片

(图片:沉浸式感官体验丨来源:网络公开)


沉浸式体验就是要围绕听觉、视觉、体感、控制做集成创新,从观众的体验需求角度,抓共情点和知识点,从而形成社交化和差异化。


(三)“场景式”全方位打造

随着Z世代逐步成为消费主力军、消费升级意识的觉醒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入侵,人们越来越愿意为特定场景的解决方案付费。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崭新的“场景时代”。


沉浸式体验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本质是与目标客群的一种“沟通”方式。沉浸式体验已经不再仅仅是聚焦视觉效果,而是以满足新生代消费者更深层次精神和情感地追求。与此同时,沉浸式体验的打造不能一味地应用高科技,许多经典的成熟技术和造景可以合理地融合进入,通过文化为魂,技术为骨的方式打造更具性价比和文化内涵的沉浸式体验。


如今,沉浸式体验已然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它与建筑、景观、室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其营造的核心是“人”,“场景”是“聚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最终促进沉浸式体验向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图片

(图片:场景式营造丨来源:网络公开)


二 · 沉浸式体验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一)旧厂房:具备丰富设计的想象空间

在时代的更迭变迁中,许多老旧建筑都变成了尘土。但随着城市空间的减少,对工业遗产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大,曾经位于郊区的废旧厂房逐渐成为城市中心地段,交通的扩张和城市的发展,让废旧厂房拥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再加上旧厂房开阔的空间和现有的结构,让设计师具备了更多的灵感。


图片

1.新加坡戴森全球总部


始建于1926年的圣詹姆斯发电站是新加坡重要的遗产地标之一,在荒废几十年后于近期被改造成为科技公司戴森(Dyson)的全球总部,首次将现代元素融入这座饱经风霜的历史工业建筑。这座新总部设计了约13006㎡的办公空间。


图片 图片

(图片:改造前后的Dyson全球总部丨来源:网络公开)


总部壮观的四层挑高式入口大厅连接建筑内的所有功能区,两侧是戴森公司产品的展示区块,而大厅背后的四个楼层则被划分为办公室、实验室与社交空间。


图片

(图片:Dyson的全球总部丨来源:网络公开)


同时,上面直径只有 3.5 到 3.8m的砖烟囱也被改造为展厅,高达 32.3m的弯曲砖墙底部也被安装了薄隔板,用于安装发电站的信息板和人工制品。


图片

(图片:Dyson的全球总部丨来源:网络公开)


为保持与发电站的联系,总部还专门设计了一条可供公众使用的遗产小径,用于展示该地区的历史,共有八个景点组成,包含在户外展示的原始手工艺品、钢制起重机、船锚、室内画廊等。通过遗产小径来访者可在社区内充分了解与参观与电厂历史相关的各类人工制品。


图片

(图片:遗产小径路线图丨来源:网络公开)


图片

2.瑞士雀巢创始地博物馆


日内瓦湖畔的韦威(Vevey),150多年前这里是雀巢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工厂,为了回顾百余年来企业披荆斩棘的发展之路,雀巢斥资4500万欧元,在原址上建起这个博物馆。经过全面翻修之后,雀巢韦威食品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来推广学习、分享和教育的新模型,在相关领域仍然扮演着先锋角色。食品博物馆为儿童和家庭提供一系列新活动,还专门为专业厨师准备一个大展身手的空间。


图片

(图片:雀巢创始地博物馆丨来源:网络公开)


其中,家庭体验式展馆由五个互动展区组成,向人们讲述着雀巢巧克力和其它食品的历史与故事。这五个展区为:引导廊道(Piazza)、创业之基(Fondations)、时代精神(Zeitgeist)、讨论广场(Forum)与公司愿景(Visions)。


其中,“创业之基”的两层楼建筑,自身犹如一个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对雀巢来说具有特别意义的产品,以及第一台Nespresso咖啡机原型。Fondations部分逼真地展现了时光的魅力,创新性的应用同一工业时期发展的早期电影技术,结合光影、幻灯机和皮影戏等古老的技艺,将参观者带回到19世纪公司创立之初。


图片

(图片:创业之基丨来源:网络公开)


“讨论广场”象征当下的Forum部分,通过交互式装置,让观者意识到营养与健康行业的社会责任。


图片

(图片:“讨论广场”丨来源:网络公开)


“公司愿景”部分象征未来的Visions部分,参观者可以通过游戏和虚拟现实来体验科学家的热情和他们创意十足的发明。在一次次的互动体验后,参观者以自己的感悟体会这个企业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每一段旅程,感受着一百五十年的历史所蕴含的雀巢精神。这里设计的未来感十足,分布着各种交互体验设备,展示了雀巢的未来。雀巢集团董事会主席包必达说:“创新是我们的未来。”


图片

(图片:“公司愿景”丨来源:网络公开)


(二)博物馆:高新科技的最新试验场

要问最先进的展陈形式,多半在主题乐园和博物馆中。主题乐园凭借自身的大客流量、大IP变现以及自身吸引力等优势,总能在创新中玩出许多花样。而博物馆因为同类太多,一直在寻求突破性的展陈方式,所以博物馆成为各类高新科技的最新实验场之一。


图片

1.美国·国际间谍博物馆


国际间谍博物馆于2002年7月19日在美国首府华盛顿开幕,位于联邦调查局“FBI”附近。博物馆共分为“间谍学校”、“历史中的秘密历史”、“人群中的间谍”、“间谍战”及“事件后的-”等几个展览主题,还有电影院、交互式展台、餐厅及间谍用品展览区。


国际间谍博物馆(SPY)经过完全重新设计,在一座专门新建的140,000平方英尺的先进建筑中开业,比原来的规模翻了一番。G&A秉承同样的创新精神,设计了包括展览,媒体,零售,大厅和图形在内的整体访客体验,再次突破了创新叙事和沉浸式设计的界限。从形式上而言,这个博物馆更像一个游戏场,全程都是各种体验项目,不像一般的博物馆那样较为严肃和刻板。


图片 图片

(图片:间谍博物馆丨来源:网络公开)


博物馆中脱颖而出的一面是镜面无穷大空间的装置,描绘了无限广阔的网络空间。揭露不可见的概念,这一刻肯定会成为人群的最爱。


图片 图片

(图片:间谍博物馆丨来源:网络公开)


新SPY的愿景是将观众吸引到一个充满好奇的世界中-一种个人探索,使游客沉浸在生活中。通过物体,沉浸感,光线和媒体,参观者成为主题,展览成为舞台。


在国际间谍博物馆,游客可以体验一次卧底的身份,在此测试自己的间谍技能。在博物馆的第五层和第四层,布置的常设展览中,体验者可以参与十七种不同的数字和物理互动。游客将面临的挑战是记住自己的掩护身份,保持卧底状态,并参加各种活动,包括:破解密码、爬过通风管、监视其他“间谍”等。


图片

(图片:间谍博物馆丨来源:网络公开)


图片

2.意大利·视听电影博物馆


意大利国家电影博物馆坐落在都灵市中心标志性建筑物安东内利设计建造的高塔底部的大圆穹内,是世界上收集电影资料最丰富、地位最重要的电影博物馆之一,以大量实物、影片和文件等全面展示了世界电影的历史全貌。


图片 图片

(图片:意大利国家电影博物馆丨来源:网络公开)


整个博物馆的面积达3200多平方米,分上下5层,展品极为丰富,影片拷贝达8500部,照片资料20多万件,各种艺术品9000件,电影海报30万种,有关电影的书籍26000册,期刊3400多种。有些展品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比如卓别林的那个著名的圆礼帽、默片之前的有关材料、很多著名影片的拷贝等,其中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新现实主义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偷自行车的人》等等。


AR体验大概是MIC博物馆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每位观众会在前台领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平板,通过扫描有标识符号的海报来触发AR动画,随之播放的一段电影经典片段和生动的音乐,让观众更直观感受电影的魅力。AR体验极大地扩充了内容的呈现,尤其是在MIC这样一个体量较小的博物馆空间中。这时,除了作为展览内容容器的空间以外,那个看不见的容器——数字网络,也成为叙事的重要贡献者。不过,可能是MIC使用的平板型号比较古老,触发体验并不是特别流畅,平板拿着也有一点重。


图片 图片

(图片:意大利国家电影博物馆丨来源:网络公开)


时间轴,是超过40米的原始传送辊,即传送带,该传送带几十年来一直将要冲洗的胶片传送到房间中。最初是运送胶片的传送带,现在该通道用作博物馆的主轴。概述了意大利的视听历史,同时还引导游客参观其余的装置。传送带可以供博物馆参观者们细读和补充。


图片

(图片:意大利国家电影博物馆丨来源:网络公开)


通过触摸庞大的金刚之手,来感受金刚的力量和“博物馆中真实的东西”。我猜测这可能是为视障障碍群体设置的区域,不过其他观众也可以参与。属于博物馆的基础无障碍设施配置吧。


三 · 沉浸式体验营造的终极奥秘


随着5G技术和互动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沉浸式空间开辟了全新的空间。人与人互动,与场景互动,与环境互动,这样一种妥妥的沉浸式体验风格,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然而,大家都打着沉浸式空间的幌子,打造的体验千差万别,存在着艺术氛围不浓、文化内涵不足、沉浸体验不佳等诸多问题。我们应该充分研究最先进的沉浸式空间,掌握精髓,为我所用,最终打造出高水平的沉浸式体验。


(一)人景交互:塑造沉浸式景观

特点1:交互装置的合理空间布局,能够将原本波澜不惊的场景进行艺术化处理,让游客在同场景装置的互动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沉浸式体验。


例如世界上第一个永久性沉浸式艺术作品,即澳大利亚创意工作室Ramus Illumination于Pyrmont综合度假胜地的中央大厅打造的沉浸式艺术空间。该沉浸式艺术展通过将光、水等元素同交互式艺术画廊相融合,从而每日为约2万名宾客提供激动人心、引人入胜的娱乐体验。


图片

(图片:永久性沉浸式艺术作品丨来源:搜狐新闻)


在这里,沉浸式的体验起始于空间中央的新月形屏幕。该屏幕通过滚动播放当地和全球艺术家、动画人、电影人的数字艺术作品,全面地展示悉尼的光线律动,营造出一个极具沉浸感的艺术空间。


精心设计的数字大屏会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做出反应。如访客行为、天气、季节变化等。除了中央的巨大画面外,变化的光线图像作为数字画布的延伸,流动在天花板、墙壁以及空间中的水景当中,将画布上的数字艺术内容扩展至整个两层高的大厅空间。


十三米高的圆柱形装置通过数字编程技术呈现出造型各异的赛博瀑布,各种形态的水雾画面从天花板顶部飞泻而下。让整个空间赋呈现一种由光线、镭射与投影带来的优雅与动感之美。除此之外,还有激光投影、超大全息幕打造的超炫全息plus show,带给参观者震撼生动的灯光交互体验。装置将根据一天中的时间变化呈现不同的环境、场景和互动内容。


图片

(图片:Ramus Illumination团队设计的圆柱形装置

丨来源:搜狐新闻)


所以,数字技术的助力能够将艺术展示从传统的美术馆引向公共领域。而在交互装置同游客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游客能够收获更为深度的情境体验以及难忘的沉浸式旅行。


(二)户外实景:创造沉浸式增强现实

特点2:沉浸式艺术空间不仅仅拘泥于室内,其舞台更可以延伸到户外。在广阔无垠的田野间抑或是生机盎然的森林里,开启一段浪漫、治愈的艺术空间。


比如美国首个户外数字艺术展,水晶桥美国艺术博物馆邀请Moment Factory艺术团队打造的户外数字艺术展。水晶桥美国艺术博物馆地处堪萨斯城的正南方,由享誉世界的建筑师摩西·萨夫迪(Moshe Safdie)精心设计。建筑的顶部与考夫曼表演艺术中心屋顶有些相似,走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去主体建筑,博物馆的周边环境也非常优美,有湖、桥、小径、森林……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博物馆吸引来了不少游客。


图片

(图片:户外数字艺术展丨来源:搜狐新闻)


水晶桥美国艺术博物馆经常举办艺术展览,2019年冬天,推出了北部森林之光这个户外数字艺术展,也是美国首个户外艺术展。北部森林之光是由一系列沉浸式灯光和声音装置组成。这些装置放置于博物馆地面森林小径上,整个项目使用数字艺术、投影、灯光、音效、互动技术等,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同时重视人、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立奇妙的人与建筑、环境之间沟通的“桥梁”。


图片

(图片:“水晶森林"(Crystal Grove)丨来源:搜狐新闻)


所以,以户外广阔的森林湖海结合数字技术的艺术展能够更大限度地挖掘艺术本身的纯粹性、本真性与梦幻性,帮助游客全身心沉浸于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中。


(三)光影流转:营造沉浸式艺术故事

特点3:通过灯光以及投影装置的合理布控,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开启一段与众不同的艺术故事讲述。


以世界上最大的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光之博物馆为例。该艺术展一共囊括了136台投影仪,3300平方米的总投影面积以及50K像素、2千万行文本,是世界范围内体量宏大的人工智能展之一。


图片

(图片:“光之博物馆"丨来源:搜狐新闻)


“光之博物馆”位于巴黎第11区之前的一座工业厂房内,是巴黎第一个数字美术中心。顾名思义,该馆的艺术画作均已结合光影投射、古典乐音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里,古典画作不再死气沉沉、一动不动,而是“动”起来、“跳”起来、“活”起来的。梵高、克林姆等历代大师的经典名作不再只能透过油彩带观赏者进入心中世界,而是以光影流动的形式重新演绎大师作品,让观赏者真正走入画中,在光影之中,感受大师作品的精妙之处。


所以,利用投影设备以及风格合适的背景音乐,能够将原本静止的非物质文化遗传,如画作、雕塑、遗迹等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在打造特殊空间场景的同时,给予观众更为沉浸式的游览体验。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