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新疆文艺之美?这场专题研讨会作了回答!

中国评协

2023-04-27 15:23:00

已关注

图片

△“新疆文艺的美学特色”专题研讨会现场



编者按:为落实中国文联文化润疆工作专题部署,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3年4月15日—16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疆文联、新疆大学共同主办,中国文艺评论(新疆大学)基地、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疆大学文化润疆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新疆文艺的美学特色”专题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点击查看)。与会的23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从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11个文艺门类入手,梳理新疆文艺创作的美学脉络和规律,以期为繁荣发展新疆文艺提供有益参鉴。现将研讨发言摘要刊出,以飨读者。后续还将在中国文艺评论网开设专栏,陆续推出研讨论文成果,敬请期待。



图片

张春梅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空间、情感、意志:生长在中国人精神深处的浪漫理想与游牧美学



王蒙、周涛、刘亮程、王族、阿拉提·阿斯木、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李娟、董夏青青……是闪耀在文坛之上的西部之星。一整片的关乎西部的书写吟咏如那林立的旌旗,这种胜景会牵引着你走向地域和历史的深处。我们要做的,是穿越这些文字、符号,去触摸这片神秘而旷远的地域,去感知不同艺术形式所怀抱的情感、意志,进而回答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关于西部的想象,为何其魅力至今依然不减?西部美学以何精神气质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美学理想?这些是我想努力寻觅的艺术秘境。西部美学风格是历史积淀、融合了多条溪流汇聚而成,与人的生命形态、个体意志和作为整体的“美好的人”的想象贯通,是历史活动主体和人的理想的有机组成。这种浪漫精神和美学气质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是完美生活不可缺失的重要维度,而西域或边疆也由此建构起自己独有的游牧美学。



图片

邹赞

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浪漫的崇高”与“流动的乡愁”:略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学的美学特色



兵团文学以讲述兵团故事、传播兵团声音、构建良好兵团形象为主要目标,既自觉融入当代新疆多民族文学的斑斓图谱,也以反映兵团社会历史变迁和几代兵团人命运故事为旨归,在书写兵团农场日常生活、再现兵团人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中的心理调适、塑造兵团代际形象等领域取得瞩目成绩。兵团文学具有以奉献精神为内核的崇高美,这种美学特质熔铸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表现为个体勇于克服极端生境,将人生目标与奋斗理想融入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宏大叙事之中,历经磨难仍保持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此外,借助风景美学与情感地理视角,可以发掘出兵团文学中蕴含的“流动的乡愁”。以丰收报告文学和韩天航小说为代表的兵团文学尝试突破英雄史观束缚,以摇镜头的观视方式,展示兵团人如何重塑“故乡”与“家乡”的情感结构。文本中流淌的乡愁,与其说是对“故乡”的眷恋,不如说是对兵团人创造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些叙事文本尝试激活兵团初创期的历史记忆,为弘扬和传播兵团精神、铸牢兵团屯垦戍边文化认同提供重要参照。



图片

高志

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


新疆当代文学的美学特色及生产阈限研究



新疆当代文学在历史意蕴、地理景观、文化记忆和生态意识等方面,呈现独特的美学特征。这些美学特征在体现时代性、人民性和现代性共有特征的同时,又独具新疆魅力的创新色彩。其形成离不开新疆作家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对其他地方文学的借鉴。回顾新疆当代文学曲折的创作历程,寻找并发现其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学实践探索,既有利于凸显新疆文学与内地文学的共生性,亦有利于正确理解新疆区域文学美学价值的生成机制,更有利于从文学层面挖掘新疆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深沉的认同意识与认同情感。新疆当代文学又一定程度出现类同性、单一化性和浅表意性的缺陷,其在深入发掘和转化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资源方面存在不足,概念的生硬阐释、人物单一、故事俗套,着重风景、文化、历史等地域风格呈现,而依凭内在文化、复杂人际关系、人的生存困境去展现复杂故事的载体有限,致使文学的在地性、润心性和超越性思考缺失。整体观照新疆当代文学,可以发现其形塑中国话语的地方路径,也可以认识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更好地促进新疆新时代文学健康发展。



图片

杨碧薇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教师


当代汉语新诗的新疆经验



汉语新诗一直在吸收并转化新鲜的文学经验。边疆书写,也是新诗里重要的一部分。新诗的新疆书写,不仅容纳了边地美景、风土人情,还有着特殊的时代属性,与国家建设、边疆开发、民族团结等主题密切相连,生动地勾勒出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1980年代的新边塞诗运动后,新诗对新疆经验的发掘又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风景书写不再是单一的诗意展览,还指向更为复杂深广的诗意空间,回应着对当代自然性的切实理解。在李之平的诗里,“新疆”作为一种风景装置,是在地性的而非摄影式的,体验式的而非旁观式的,日常化的而非陌生化的。在苏仁聪笔下,新疆风景具有更多的流动性。人的地理迁移促成了诗歌空间感的位移,全景式的扫描代替了聚焦式的观看。另一方面,“历史”作为一个显性维度,与“风景”平分秋色。边地与民族风情书写的背后,传递出的正是新诗的“历史共享”特征。蒋浩将“边地”从题材层面提高到语言层面,从语言本体上重塑了新疆题材汉语新诗的本质属性。沈苇则从历史的、文化的角度将新疆题材的新诗推向了新高度;地域、民俗,各种质素在他的诗里融汇,生长出新的汉语经验。以上诗人的尝试,见证了汉语自身的生长性与新诗主体的自我更新能力。



图片

李江杰

新疆兵团戏剧家协会理事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授


新疆戏剧艺术的美学特色



新疆戏剧具有历史悠久、丰富多元的特征。早熟的西域乐舞、傀儡戏等为新疆戏剧艺术提供深厚文化基础;新疆屯戍快速发展尤其是清代以来移民为新疆戏剧发展提供了广大受众;文化援疆大潮中,无论是革命年代茅盾、林基路、赵丹等,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戏剧院团援疆,梅兰芳、常香玉等文艺人士入疆,不仅提升了新疆戏剧质量,亦为新疆各民族戏剧培养表、导、演骨干。新疆戏剧以与时俱进的艺术风范承担起对新疆各族民众的思想启蒙功能,无论早期的革命思想宣传还是军垦题材的挖掘,在历史回顾与现实书写中以新疆各族英雄、模范事迹书写彰显其鲜明的红色基因。新疆戏剧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民间传说、长诗的爱情与英雄两大母题中挖掘地域文化,同时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携手奋进、共同建设大美新疆的民族团结主题,在新编历史剧之宏大叙事中展现各族人民的爱国爱疆主题。新疆戏剧为了更好地展现多元戏剧主题,在表演程式、音乐、舞美等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等方面兼收并蓄,着力于对西域新疆风情的艺术个性书写。新疆戏剧现代化探索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在核心精神、话语系统以及影视蒙太奇、平行交替叙述等艺术手法方面展现出强烈的时代思维,在紧跟时代的现代化探索中不断强化宏阔地域风情。新疆戏剧不仅丰富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亦以戏剧文化强大的感染力激励各族民众在开发、建设大美新疆中团结奋进。



图片

吴玉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新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新疆电影自然地域的审美特征



追求视觉美感既是电影本体的要求,更是观众审美的需要,因此电影发展必须立足于“视听之美”的开发。新疆地域辽阔,草原、沙漠、雪山、峡谷、森林、河流、大漠落日等自然美景应有尽有,被誉为“大自然的博物馆”和“天然的摄影棚”。具有明显标志性的新疆自然地域之景通过电影造型手段呈现在观众面前,不论是雪山草原的纯净坚实美、戈壁沙漠的荒凉浩渺美、河流湖泊的明净清亮美、戈壁绿洲的质朴靓丽美、古城幽谷的神秘诡谲美、胡杨林的遒劲沧桑美,还是深山幽谷的动态美、溪流瀑布的轻灵美、桃花雨嘶鸣的悲壮美、无声之声的意蕴美,不仅将一个个生动的新疆初始形象传播给了观众,更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新疆电影人选择了新疆最富典型意义的自然典型意象融入到新疆电影的影像视听建构中,营造出一种“西域风情”的效果。但是新疆电影不能满足于新疆自然地域景观成为电影中简单的场景、背景或视听装饰,而是要努力挖掘出新疆自然地域中独有的气韵,使得自然地域更具深厚的艺术意蕴。



图片

沈维琼

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

视听艺术专委会副主任

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共同体美学视域中新疆电影的审美特征与文化表达



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窗口”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达中国话语,折射新中国发展进程,贯穿新疆电影创作的完全史。从《绿洲凯歌》开始,新疆就成为电影中的空间符号,以艺术的方式讲述国家记忆,以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为中华话语资源提供有价值的表达。借助睦邻和谐的人情、道德、伦理及其坚守,新疆电影让文化多样性以互嵌相生的力量达成和谐共存,于是,关于“民族尊严、时代印记与走向世界”的政治美学、具有浓郁抒情性的“诗性正义”价值审美,与重视“教化”、强调“向内求善”“向外求美”的“美善相乐”伦理美学构成新疆电影的话语内核,由此“政治中国”与“文化中国”在新疆电影的代际创作和呈现中被突出和以复调式呈现。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的时代工程中,新疆电影在完成自身区域文化身份构建和确认的基础上,表达了清醒的基于共同体美学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认,服务于新疆更服务于国家和时代,最终形成国家权力、民族精神、文化互动等多重力量交汇的话语场域。



图片

夏滟洲

浙江音乐学院教授


新疆文化因子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传承与超越



纵观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为艺术家们所青睐和喜爱的西域新疆主题抑或新疆文化因子,素来为作曲家所珍视,不仅遍及多种体裁表达,而且持续数年弦歌不辍。历时地看,有三个特征鲜明的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30年间,作曲家的创作,从自发到主动提升,蕴含广泛认可的原则与民族自信心的表达;自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深受思想解放的影响,追求精英思想的意识与文化寻根性的表达;而进入新时代以来,呼应时代价值,充分彰显文化交流的自信与尊重多样化的叙事,将古老的西域文明和丝路文化历史,以及当代新疆风土人情和精神风貌以淋漓尽致地铺陈。共时地看,总数逾300余部(首)新疆西域的各类体裁音乐作品,均出自于生活在新疆本地或曾在新疆生活过的音乐家,如王洛宾、石夫、田歌、周吉、金湘等,他们以多重文化情怀谐和同唱,讴歌多民族共同家园。其创作呈现出新疆地域音乐特征和历史人文情怀,汇聚多重文化因子,以鲜明的音响符号指向,形成雄浑与抒情的审美特征。特别是对新疆民族民间音乐材料的运用,在吸收借鉴过程中达到融合创新、超越发展,突出一体多面和美美与共,以音乐表现精神内涵和人的生命价值,涵容民族自信心的表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片

雷嘉彦

新疆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


大美无界:略论新疆音乐的美学特色



新疆各民族音乐之所以能超越国家区域、时代特质,成为经典示范,其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特质是各民族音乐代代口传、持续发展的重要内驱力。不同年龄、性别、阶层虽有各自感受音乐的审美观,但是各民族从始至终以一种欣赏、吸纳、包容的姿态对待其他民族音乐。古丝绸之路上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是双向流动过程,一方面西域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等入驻中原,开创了中原音乐的新格局,同时中原音乐文化也呈现出和风细雨般的文化回流,源源不断输入到西域地区,并以崭新姿态绽放在各民族的音乐哲学观和音乐形态中,其中包括中华礼乐意识在新疆形成具有规范性的礼俗音乐,中华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各民族音乐中的呈现等。以新疆各民族传统音乐为研究对象,立足于中华美学视野,探寻新疆各民族音乐呈现的多样化形态的精神内涵,梳理出新疆音乐整体性美学特征,即礼乐之美、和合之美、即兴之美、各美其美。在探索音乐美学的同时,进一步探寻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铸就和合与共、美美大同的精神家园。



图片

李勇

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二级教授


新时代新疆美术创作中的美学特色探析



新疆美术作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表现国家文化的一种视觉载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新疆本土画家在把握绘画资源中多元一体文化特质的同时,汲取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强化视觉艺术符号在文化认同层面的正向导引作用,着重表现新疆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尤其是新时代的新疆美术创作,艺术家在现实主义主题性的创作探索和思考中,始终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把新疆独特的地域文化通过一定的图象叙事及创作观念,以抒情性、自然性、装饰性、色彩性的审美样态有效参与到国家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及自我认同的建构中,形成多元一体视觉话语物化样态的集中反映,从而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抒情美、和谐共生的自然美、寓意丰富的装饰美、气韵生动的色彩美等新时代新疆美术创作的美学特色。这为新疆本土美术创作聚焦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可行性路径,同时也为传承和繁荣优秀民族文化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图片

米高峰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一带一路”文化IP开发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的美学特色与动漫化路径探析



新疆是“一带一路”贯通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其民间文学资源蕴藏极为丰富。新疆各民族在古丝路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承中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遗产,既是新疆多元民族生活图景的艺术写照,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还是其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标识,更是东西方丝路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传承。它蕴含着民族之美、文化之美、地域之美与丝路之美等多重美学内涵,是中华民族独具魅力的文化瑰宝,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动漫,作为紧随大众流行文化的创意媒介之一,在新疆民族民间文学创造转化中,具有突出的媒介优势、受众优势和产业优势。在未来发展中,既要吸收其动漫化的历史经验,也应探索深耕丝路文化底蕴,发挥“文化润疆”政策优势,孵化民族动漫IP生态产业链,广引各方才智,探寻新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以讲好“中国故事”的新疆篇章,赋能“一带一路”文旅产业发展。



图片

赵凯

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文化和符号:新疆现代文博建筑艺术样态解析



“一带一路”倡议与“文化润疆”工程推进,为新时代新疆文化繁荣带来了新的机会。新疆现代文博建筑艺术样态鲜明,多元的文化融合使其具有一种独特风貌,丰富了中国建筑美学的精神与观念。基于新疆文博建筑艺术,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将文化历史凝练成符号,从美学角度探讨解析新疆文博建筑艺术的样态特征与文化语境;同时提出风格与审美兼容并蓄的文化路径,辩证地看待“中华美学精神”与新疆现代文博建筑艺术的相互关系,从而推动本土文化艺术不断发展。



图片

花睿

新疆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新疆传统织物纹样的美学特色及创新应用——从中华文化符号及设计的视角探微



新疆出土的众多传统织物遗存,都呈现出中华文化符号的形态和结构样貌,在含有文化象征和精神属性的基础上又具备了鲜明的美学特色。通过对新疆传统织物纹样的梳理,不仅能看到整个西域织锦文化的历史脉络,并能从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提炼中挖掘美学特色和艺术发展规律,探究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对新疆的文化构建和文旅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此同时,新疆众多的传统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现代化转型与新老交替等问题,从设计创新的角度来说,通过视觉语言和图形凝练,结合当下设计视野和多媒体技术,让传统纹样的表达形式更加丰富。用现代化视觉语言重拾和沁润新疆传统织锦文化,提升设计的“中国精髓”和“民族气韵”,用多元一体的设计思路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佐证与思路。



图片

张迎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新疆舞蹈美学价值趋向——以新疆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作品为例



自1998年中国舞蹈“荷花奖”创办以来,新疆先后有6部作品荣获“荷花奖”民族民间舞金奖,尤其是近年来三次蝉联“荷花奖”金奖榜首,显示出新疆舞蹈的优势地位。这些作品以情绪性、叙事性和写意性形式表现浓郁的民族性,以典雅之美、刚毅之美、粗犷之美体现独特的审美个性,以传承性和陌生化的大胆创新呈现出极具艺术张力的舞蹈语言,以形式逻辑与情感表达的契合达到作品由形式到内涵的统一,显示新疆民族舞蹈的美学价值趋向。题材内容从关注历史向关注现实题材转变,形态从民间原生态向现代成功转化,形式和手法从单一向多种多样拓展,反映新疆各族人民热爱生活、勇敢坚强、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和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成为新疆舞蹈经典之作,引领新疆舞蹈艺术的创作方向和大众审美方式,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出文化细润无声的重要作用。



图片

戴虎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新疆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淡妆浓抹、旋绕举踏:略论新疆舞蹈艺术形态审美特点



新疆舞蹈资源富集,各民族乃至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都拥有颇具自身特色和区域特征的舞蹈艺术样式。以美学的视角观察这些样式纷繁、色彩鲜明的舞蹈样式,“圆”作为中华传统舞蹈的基本运动审美特质,在新疆各民族的舞蹈中不再表现为手拉手围圆而舞,也不仅表现在某些舞姿中,而表现在以“圆”为运动轨迹的步伐和双人对舞、群体行进的调度中,更表现在以“绕”“旋”“(腾)踏”为运动方式的舞姿和舞姿连接动作中。同时,色彩炽烈、截然二分的舞蹈服饰也生动显现着新疆自然生态差别导致的人文生活差异在人们舞蹈服饰上的投影。而在舞蹈主题与内涵上,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对生活的诗意赞美,对自然生灵的喜爱模仿,对英雄力量的崇敬向往,对因严酷的地理自然环境和辽阔的地域空间而导致的人们现实生活的艰难在心灵层面的超越,都赋予了新疆舞蹈“苦中作乐”“热情奔放”“情绪浓烈”“色彩浓艳”“大开大合”的审美特征,这也生动而形象地显现了这片土地上人们“性格外向”“开朗活泼”“诗性浪漫”“幽默包容”的性格特征。



图片

谢雯雯

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


新疆舞蹈作品审美范式回顾



新疆舞蹈艺术从生成到发展经历了“多之为多”的变化演进,是新疆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突出表现。对新疆舞蹈作品审美范式、演进特征与当代表现进行探究,既能够准确发现新疆舞蹈创作发展的内生性因素,也能看到新疆社会文化发展对艺术带来的重要影响,从而建构起新疆舞蹈作品特有的审美范式。对其进行分析与回顾,不仅能进一步清晰新疆舞蹈舞台化创作“立美”的当代发展进程,还能够透过新疆舞蹈作品内部生发规律,透视舞蹈艺术发展背后的文化变迁及对生命的人文关怀,探索未来新疆舞蹈艺术的发展方向。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下,时代对新疆舞蹈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我们能够完成的,是通过不断地向内反省与挖掘,向外体现与探索,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舞蹈美学观念与美学思想,总结其风格特点,既立足于新疆舞蹈本体之上,又能够宏观地从中国美学发展辐射到新疆舞蹈领域。在聚焦新疆舞蹈审美特色的基础上,既强调创造美,同时也贯穿接受美,凸显出符合当代审美需要的新疆舞蹈,集中展现“歌舞之乡”的精神风貌与艺术魅力。



图片

朱贺琴

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新疆大学文化润疆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新疆民间文学的多重美学特色



新疆民间文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组成的地域化表达,作为“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口头传承传播积极的记忆媒介载体,是新疆各族群众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讲述、说唱、表演等方式,以多样的故事类型、数量众多的异文、恢弘澎湃的激情、富有哲理的启迪,在极富地域色彩的形象、景象、想象、意象等时空景观中,在遵循艺术美创作规律的前提下,围绕生存之生态美、实践之生活美、发展之认同美,表现民众的审美理想,创作的具有地方艺术特色的口头文学作品。新疆民间文学的独特性是通过其审美性确立和传达的。无论是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美、“易简之善配至德”的家园生态美、比德和合的伦理生态美,还是尚德节物的勤俭社会美、劳动奋斗的崇高社会美、兼爱互助的团结社会美,以及在对中华文化认同基础上生成的熊龙一体的符号认同美、不同英雄的形象认同美、以爱国大德充实“可爱”的情感认同美等,在新疆各族群众对“德美”意识的不断强化与深度体验下,通过地方性智慧的塑形与折射,新疆民间文学最终呈现为以对中华文化认同为灵魂的多重美学特色。



图片

金蕊

中国文艺评论(新疆大学)基地副主任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


文化美学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的美学特色——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新疆卷》为言说中心



在后现代主义和消费主义浪潮兴起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权和文化地位日渐增强,日常生活审美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文化美学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借助文化美学视角,主要从自然生态美、人物形象美和包容感染美三个角度,关注新时代新疆民间故事的美学特色。新疆民众一直秉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自然生态美在新疆民间故事中充分体现。通过对新疆民间故事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新疆民众坚守的正义、幽默的智慧、高尚的道德和温情的伦理美,这些构成了新疆民间故事的人物形象美。此外,新疆民间故事之所以能历经时间洗礼而经久不衰,一方面得益于其语言形式、艺术特色的独特美;另一方面,在于其真实反映当地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场域,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使得新疆民间故事具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感染力。新疆民间故事的美学特色梳理,有利于促进新疆民间故事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美学的在地化发展,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片

王欣

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美学特色研究——以新疆申报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为讨论中心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当地自然地理和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人文历史生境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日常生活审美维度。具体表现为:生活审美实践方面,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生活情境的审美场域、强调生活物象的审美观照、基于生活经验的审美参与将日常生活纳入美学发现;生活审美观念方面,狂欢性、民间性、生生性成为审美世界的主要特征;生活审美功能方面,以自我为指向的主体表达、以娱人为指向的本体诉求、以认同为指向的客体互动成为其多重审美指向的复杂样态。生活美学的审美观念和对生活本体的认知与回归构成了新疆非遗美学特征的基调,新疆非遗的实践标志着艺术与生活的双向渗透与互动,审美从经典的文艺对象走向日常化与实践化。新疆非遗扎根生活,源自生活,存在于生活中,建构着生活美的诗意属性。从生活美学看待新疆非遗,一方面可见新疆各族人民在创造、享有非遗时有着明确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观念,其所蕴含的美学思想是人民集体选择、传承的结果。另一方面,新疆非遗是新疆各族人民美好生活的代表物,发掘新疆非遗的生活美学表现,有利于拉近大众与美学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片

周述政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新疆艺术学院副教授


反思与创新:基于新疆风光摄影创作“一枝独秀”现象的思考



新世纪以来,依托新疆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新疆出现一批风光摄影创作的名师力作,风光摄影风生水起,蜚声国内外,呈一枝独秀势态。新时代新疆迎来大发展大建设大变化的局面,面对风光摄影缺乏社会责任和价值质疑,新疆风光摄影创作求新求变。风光摄影是讲好新疆故事、塑造新疆区域形象的一扇窗户,风光摄影盛行的原因可从创作题材、文化传统、现实原因和期待视野等角度进行分析。在风光摄影题材和形式同质化现状下,提出意象化、景观化、专题化的突围路径,期望新疆的风光摄影坚持传统创作之外,在观念、形式和语言上持续创新,为“文化润疆”继续书写华彩乐章。



图片

任小平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二级美术师


新疆地域书法的美学特色论析



西北素以“西北三学”文化显名中外。其中新疆拥有“楼兰、吐鲁番”两学,是为新疆文化骄傲自豪之资本,而另一显学“敦煌”也与新疆接邻。自古以来,从出土的文书来看,此“三学”互为沾溉,且有密切联系。楼兰残纸凡700余帧,吐鲁番文书小计有20000余件,还有高昌砖志300多件。这些地材文书在其他的墓地、营盘出土的诸多文献没披露于众之前,诚然已蔚为壮观,颇具规模。围绕诸多文书,以楼兰和吐鲁番文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开拓其书法艺术性、史学、风俗等研究之外,特对其书法美学艺术特色进行探讨和研究,归纳提炼其点画、用笔、书体呈现的夸张之美、人文之美、神采之美,体会其天真烂漫、拙朴疏淡的书写之风和高贵无华的精神气格。



图片

王俊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新疆艺术剧院二级编剧


新疆杂技魔术美学特色研究



新疆杂技魔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杂技魔术文化发源地之一。西域杂技魔术和中原杂技魔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交流交融互鉴,丰富了中原杂技魔术的表现形式,影响和推动了中原杂技魔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多元一体中国杂技魔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中华杂技魔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大力扶持新疆文艺事业发展,濒临绝迹的新疆杂技魔术得以重生并迎来了历史新纪元,新疆杂技魔术走上了一条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杂技美学的艺术风格繁荣发展之路。如今,新疆杂技魔术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和发展期,新疆杂技魔术要深入系统研究古代西域杂技幻术蕴藏的深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历史文化价值,提炼出贯通古今文明互鉴交融的中华文化标识和形象符号,不断深化新疆杂技魔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共同体美学意识开创新疆杂技魔术发展新气象,讲好杂技魔术的中国新疆故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进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支撑。



图片

聂楠

中国文艺评论(新疆大学)基地办公室主任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新疆电视文艺的美学特色



新疆电视文艺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作为深具区域特色和深赋历史内涵的节目实践,新疆电视文艺在其历时性存在和时代性发展的过程中,确立了“人民性”审美取向和“民族化”审美风格,不仅承载着鲜明的舆论宣传、社会动员等价值功能,而且具有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内涵与美学风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传统及其审美范式的时代内涵。新疆电视文艺在初创期便形成了“人民性”审美取向和“民族化”审美风格。“人民性”审美取向的生成是社会主义文艺本质在电视文艺中的具体体现,而“民族化”审美风格则彰显了电视文艺的审美属性与审美传统。可以说,新疆电视文艺是在独特民族文化土壤里生成了“民族化”的审美风格。新疆电视文艺对各民族艺术品类展开全方位呈现,使得新疆文艺的瑰宝透过电视技术和视听语言转化得到传承。在新疆电视文艺演变创新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其提供了充足养分和智慧,各民族节庆活动和民俗艺术也为其提供了整合所有艺术品类的契机与形式。正是在与诸多成熟艺术品类交叉融合的过程中,新疆电视文艺的民族化审美风格逐渐形成,显现出一种崇高与优美相融合的审美特征;也正是以节庆与民俗文化为基底,新疆电视文艺展现出丰富深沉的艺术审美价值,彰显出对中华美学传统和文化精神的承继与延续。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