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北洋画报》对女性画家的形象构建

曹铁铮1 ,曹铁娃2 (通讯作者)

2023-11-03 12:48:00

已关注

要:民国时期《北洋画报》对女性画家进行了长期报道,将这一边缘群体推向大众视野,使受众对女性画家群体给予了更多的了解、关注,促进了以天津地区为代表的女性美术教育的发展。文章从议程设置理论的视角,分析《北洋画报》对女性画家及其群体的报道内容与方式,探究其对民国女性画家的形象构建和对女子美术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议程设置;民国时期;女性画家;天津女子美术社团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提出,该研究指出“大众媒介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的议程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民国时期有北方巨擘”之称的《北洋画报》对女性画家进行了长期报道,将女性画家这一边缘群体推向大众视野,从而构建了自信、自立、自强、多才多艺的新女性形象,促进了受众对女性画家群体的接受和肯定。本文从议程设置理论的视角,分析《北洋画报》对女性画家及其群体的报道内容与方式,探究其对民国女性画家的形象构建和对女子美术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北洋画报》创刊于1926年7月7日,是一家独资经营的刊物,自问世后,立即在天津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热销,1937年7月29日后停刊,刊行十余年的时间,共计出版1587期,其刊行时间之长、出版期数之多是民国时期其北方画报难以比拟的。《北洋画报》见证和记录了裹挟在时代变迁中民国女性追求自立、自主的历史,塑造了不同职业的新女性形象,女性画家就是其中之一。


一、头版头条:自信时尚的女画家形象


《北洋画报》创办初期每周出刊两期,继而改为三日一期,最后确定为隔日一期,版面设置为每期四版,头版即封面以照片、图文广告等为主要元素,其中照片占据版面核心位置,照片中人物形象的选取以女性为主,直接体现着画报以提倡艺术、审美为主的编辑理念,很少涉及政治“本报四年来之选材,莫不以美为基本条件,将来之目标,一以最美为终点。若夫新旧兼采,中西并用,天下之美,网于一报在《北洋画报》总共1587期中,封面女性照片达1460幅,占绝对优势,女性形象以电影、戏剧、歌舞明星为主,还包括社会名人、名媛、名闺以及职业女性、女学生和普通女性等。其编辑策略是从精英阶层的文化视角,打造新女性形象,传播时尚理念,引领新的都市化生活。民国时期,绝大多数中国女性仍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以家庭妇女的形象为主,《北洋画报》图树立新的职业女性形象,为社会大众树立榜样。从第54期开始刊登了曹涵美的系列插画《女子三百六十行》,鼓励女性走向社会,争取自立。《北洋画报》封面中曾经刊登的女画家有张坤仪女士、吴菊傲女士、张紫瑛女士、关紫兰女士、浦蕴秋女士、温徵德女士、冯承慧女士等。大众传播具有赋予社会地位的功能,这些女画家出现封面中,赋予了她们明星般的社会地位,引发受众对女画家职业的认可和向往。


《北洋画报》封面中的女画家穿着大方、时尚,都表现出自信、独立的新面貌。画家吴菊傲女士,是民国天津女子美术社团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第四届优秀毕业生,1932年5月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在永安饭店举办毕业作品展,在展出的一百三十余件作品中,吴菊傲的作品最多、最精美,所作人物灵动,花鸟栩栩如生,且多为巨制。1932年6月《北洋画报》封面刊登吴菊傲女士坐像,身穿短袖旗袍,手戴珠串,面带微笑,温婉大方,颇有名闺气质。津门女画家张紫瑛女士是吴昌硕高徒,1929年2月26日《北洋画报》刊登了女画家张紫瑛的身穿长款大衣立像,直面画外观众,精干、自信,画报介绍其为“津门名媛女国画家”,“所画花卉,尤得师门神韵,兹为提倡艺术,宣传国画起见,绘有中堂多帧,贡献于世。”报道高度评价张紫瑛的作品,并肯定了其参与社会的赠画事宜。除天津本地画家外,《北洋画报》封面刊登的画家还有上海画家关紫兰女士,北京青年画家冯承慧女士等,展现了都市女性的风貌。这些封面女性“看似是在展现她们自己,实则是为社会上的众多普通女性树立‘新女性’的榜样。她们的服饰发型、从事的职业、展现出来的自信面貌都成为时尚的符号,被当时的女性向往、效仿和追随,同时也不断挑战传统的社会观念,令受众对新女性有更多的认知。

二、整版报道:自强上进的文化精英形象


《北洋画报》的版面设置中第二版为事报道,配以图文。第三版主要为艺术版面,传播戏剧、电影、美术知识,刊登相关新闻时讯。第四版以广告为主,配以小说、漫画连载。对于重要的美术画家或美术实践,《北洋画报》的出版策略是在第三版以整版进行报道。画家张坤仪女士,高奇峰弟子,岭南画派“天风七子”中唯一女性。1933年2月7日,《北洋画报》第891期集中对其进行了深入报道头版刊登了方璧君所绘张坤仪的画像,注明身份“岭南画家张坤仪”,第三版用整幅版面图文并茂介绍张坤仪及其作品。


第三版内容设置为三部分:1.刊登张坤仪女士的《孤桐》《叶落乌啼》《看尽世人梦未醒》等花鸟和山水作品共六幅,展现了其工写相融刚柔相济挥洒自如的笔墨技法,和女性画家特有的温婉典雅气质。2.转载高奇峰、叶恭绰两位大师为《张坤仪画集》所作序文。两篇序文中介绍了张坤仪的生平、性格和取得的成绩。张坤仪师从高奇峰学画,师从叶恭绰学习书法,她本人性情高洁,待人宽厚,转益多师,学习英法德日四国文字,诗文楷隶,孑然超群,笃好绘画,作品参加过民国十年粤全省美术展览会,民国十一年云南画会,民国十八年全国美术展览会,均获特奖。尤为突出的是民国十九年于比利时举办的美术赛会上张坤仪的作品获得金奖,成绩斐然。3.刊登《北洋画报》编者评论《记张坤仪女画师》,文中首先肯定了女性从事美术工作的意义,认为女性画家能够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现代之女性,其体力不逮男性,固然矣;然女性之智力往往高出乎男性之上,则又为一般专家所公认者。是以女性而能致力于文艺美术等事业,将不但驾乎男性之上,即全民族文化之发扬光大,亦于焉赖之。”盛赞张坤仪女士的过人之处在于追随艺术革命的主张,为国家争得荣誉,并点明此次报道的最终目的在于激发女性自强上进,担负起为国家为民族争光的历史使命。“亦惟欲激发吾国女子上进之心,使效法女士,群起而务实学,以为我民族争失去之光荣”。整个版面经过编辑们的精心策划,从多方面为受众展现了一位精英女画家形象,塑造了新女性的楷模,即立足于时局的民族主义立场,同当时的大多数男性知识分子一样,担负起振兴民族文化的重任。


“议程设置,对媒体而言并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播。”《北洋画报》作为当时的北方巨擘”,所设议题符合时代精神,鼓励女性自强上进,从事文化事业,勇担重任,为民族文化的振兴贡献力量。作为舆论导向的传播媒介,《北洋画报》给予了包括女性画家在内的女性知识分子足够的肯定、尊重和赞美,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包容与进步。天津女子美术教育发展较早,是民国时期最早成立女子美术社团的都市之一,《北洋画报》对精英女性画家的介绍和赞扬也鼓励了天津本地女子绘画的发展。

三、追踪报道团体化的女性画家群体


民国时期的天津,随着美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术社团逐渐发展繁荣起来,其中主要的女子美术社团有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撷芳社、蘧庐女子画社等。女子美术社团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女子美术专门人才,定期举办展览,切磋技艺,交流思想,成为天津美术发展的一股清流。《北洋画报》对这一新生的美术现象采取了重点关注、追踪报道的策略。以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为例,它是由龚礼田、陈乐如夫妇于1927年创办的一个以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为主,兼修刺绣的女子社团,是天津创办最为成功,成绩显著的女性团体之一。


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学制两年,1929年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举办第一届毕业成绩展览,此次展览是天津女画家的首次联合展览,在此之前天津从未有过女画家的集体展。《北洋画报》对此次报道设置的议程为画展前期发布预告,展览过程中连续报道作品展出情况,展览结束后报道对展览的评价,追踪报道社团的发展动态。1929年6月13日,15日,18日,20日,22日,25日《北洋画报》连续六期在版面上报道了展览相关信息。1929年6月13日《北洋画报》预告《津门名闺图画展览》:“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成立两年,成绩优异。第一届已经修业期满,于日前举行授予毕业证书典礼。并定于本月14、15、16日之三天在大华饭店公开成绩展览,并备画扇,以供鉴赏者购做纪念,此津门闺秀仅有之艺术贡献云。1929年6月15日刊登了《现在大华展览作品之名闺合影》并加以评语:“闺秀作品公开展览,尚属津门创举,热心艺术人士,幸勿失之交臂。”1929年6月18日报道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毕业成绩展的情况,刊登画展的部分作品。发表王小隐的《中国画之地位》,阐发感想:“诸位女士在优良的指导下,能奋发其天才,将来的成绩,恐不止于南楼老人(陈书)、清于女士(恽冰);但是美术是没有止境的,两年修业期满,不过是一个根基,以后发扬光大,蔚为东方文明的新贡献,正复远大,鄙人得以参加盛会,亲见诸女士领受荣誉之证书,也觉得不胜欣幸之至。”1929年620日第三版专题报道《撷芳社成立记》,即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第一届生决定成立撷芳社,继续交流深造的过程。此外该版面继续刊登毕业生合影和毕业作品。画展虽已结束,《北洋画报》仍于1929年6月22日继续报道《美展余音》,详细介绍展览及作品售卖情况。1929年6月25日继续追踪报道撷芳社消息:“本埠名闺集合之撷芳画社,社址仍设于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内(英租界临河里四号),每星期三、六开会一次,延请名师指授绘学。”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作用于传播效果的认知层面,它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受众的关注点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主题上”。《北洋画报》在两周的时间内六次报道天津第一次女子社团展览相关信息,使这一事件在短期内高频率出现在受众的视野中,引发受众对天津女子美术社团及其展览的关注。女子美术社团从事民族文化的传承,追求自身价值,参与社会活动,代表了新女性“团体化”“艺术化”和相对于旧女性的“革命化”新形象。《北洋画报》积极宣传、推介天津女子美术社团的发展,引导公众对新女性的形象认知,倡导女性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参与公共活动,体现了突破传统、倡导艺术、灌输新知的出版理念,同时也为女子接受美术教育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客观上推动了女子美术教育的发展。


四、长期报道:多姿多彩的女性画家群像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对传播效果的考察还着眼于传播媒介的日常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长期影响。这种考察基于“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北洋画报》创刊的十余年间对女性画家及作品和天津女子美术社团展览进行了长期的报道,构建了多才多姿的女性画家形象,传播了丰富多彩的女子社团展览,勾勒了独立自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女性画家群像,促进了社会对女性画家和画家群体的关注和重视,推动了女子美术教育的发展壮大。


(一)多才多姿的女性画家


据统计,包括封面在内,《北洋画报》办刊过程中共报道女性美术从事者126人,其中国画类从事者110人,西洋画从事者16人。报道内容分别为画家简介、照片、作品和评论。这些从事美术学习与创作的女性包括名门闺秀、社会名媛、青年学生、留学归国的精英知识分子,她们或有幸师承名门,或通过美术学校、美术社团等方式接受美术教育,在美术创作中崭露头角或小有成就,《北洋画报》都给予了关注和多方位的报道。


《北洋画报》报道的形式主要有:画家照片或画作配以作者简介或评论;或刊登画作,标注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称;或刊登画家肖像、生活照或团体照。以《北洋画报》第14卷,1931年7月16日至1931年11月7日651—700期为例进行考察,刊登与女性画家相关的信息主要有:1931年9月10日,第675期《北洋画报》刊载刘静宜女士的肖像、简介和画作。刘静宜女士,毕业于北京女高师图画专修科,师从陈师曾等前辈,山水、人物、花卉皆擅长。之后的677期、680期、687期、690期、691期连续刊载刘静宜女士的画作,展现了其技艺之全面,画工之精湛,艺术造诣之深厚;青年学生是《北洋画报》经常报道的群体,对她们的传播往往不需要文字的赘述,一幅幅青春靓丽的合影就足以引发受众的驻足与关注。1931年9月22日第680期刊登河北女师院艺术副系师生合影,1933年6月20日,刊登河北女师院艺术副系第一学级毕业画展时四位女生和自己毕业作品的合影,1933年7月25日再次刊登河北女师院艺术副系学生合影,记录了天津本地美术教育的师生风貌。1931年10月8日第687期,10月10日第688期均刊登了天津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本届毕业生合影,照片中十几名年轻女性,身穿中式旗袍,温婉自信,展现了多才多艺,更复多姿的青年女画家形象。

(二)丰富多彩的女子社团展览


1.毕业作品展


天津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创办了9年的时间,共举办七届毕业生作品展,现在保留下来的绝大部分珍贵历史资料均来自《北洋画报》的相关报道。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的第一届毕业成绩展览于1929年6月14日至16在大华饭店举行,轰动一时。在此之前,虽有女画家的个人展览,却从未有过津门闺秀的联合展览。展出作品以低廉的价格出售,为撷芳社的成立捐助基金;第二届毕业展不详;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第三届毕业展于1931年10月在大华饭店举行。参展的毕业生有十三人,吴瑞锦女士参展的为刺绣作品,其余毕业生参展的均为工笔花卉人物作品,社员学习时间虽不长,但作品成绩尤佳;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第四届毕业展于1932年5月29日开始在永安饭店举行,为期5天,展出作品一百三十余件,主要以绘画为主,刺绣作品较少。其中吴菊傲女士的作品最为突出,花鸟人物多为巨幅,栩栩如生;1934年2月22日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第五届毕业展在英租界五十六号路福顺里二十七号所举行;1935年7月8日至11日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第六届毕业展在永安饭店举行。1936年6月22日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第七届毕业展在永安饭店举行

面向公众的学员作品展是美术社团向社会展示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拉近了社团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北洋画报》为宣传女性画家、普及美术知识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同时也扩大了展览的影响面和影响力度。


2.联合展览


天津女子美术社团撷芳社是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的延伸,成立于1929年6月17日,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举办第一届毕业展之际。因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第一届毕业展取得成功,其毕业生决定组织一个能够长期交流切磋的社团,参加的成员主要为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第一届毕业生。1929年11月16日至18日,《北洋画报》联合撷芳社在大华饭店举行菊花画影联合展。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联合性和综合性,展览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菊花展,第二部分为撷芳社菊展,第三部分为菊花摄影展,第四部分为社外作品展,均为绘画类。《北洋画报》报道称之为:“破天荒之举”,此次展览不收取门票,观众可自由参观,每日来参观的观众逾千人。撷芳社社员的作品上百件,均以菊花为题材,琳琅满壁,美不胜收。这次展览《北洋画报》不但是新闻的传播者,也是新闻的策划者,联合展览形式新颖,能够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同时也向社会展示了开放、专业的天津女性画家的时代新风貌。


3.学员内部交流展


女子美术社团内部经常举办交流展览,类似于文人雅集的形式,会员能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氛围内交流心得,共同进步。《北洋画报》的记者深入到交流展的内部,报道展览的形式、展出的作品及女画家群体交流联谊的温馨热闹场面。1930年春节后,撷芳社召集成员品茶交流,商榷社务,展览社员近作,地点在黄家花园福顺里之三层楼。《北洋画报》报道展出的作品有龚礼田夫妇合作五福双鱼图,生动活泼,题有诗作:“早向云端迎五福,却见水底见双鱼,天心正逐春光转,好雨如环原不虚。”吴筠女士作花鸟长卷,笔墨酣畅。罗寿芝女士的岁朝图,神采飞扬。徐肇璎女士的旗亭画壁图,冰天雪地,琼楼玉宇,诗人偎炉清话。会员交流展有利于会员之间交流情感,加深友谊,撷芳社会员们品茶交流,兴致正浓时提议于春季旅行青岛,办展览,赏樱花,反映了知识女性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的增强。



“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机构的媒介观”。《北洋画报》渲染了民国天津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民国时期的报刊媒体传播与现今的网络传播方式相比,议程设置的影响力更大,某一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的必然性更大。《北洋画报》把握住当时的社会脉搏和审美的舆论导向,通过精心的议程设置在受众面前展现了多才、多姿,自信、自立的女性画家群像,她们不再依附于男性,而是有理想、有追求的独立自主的新女性。尽管当时的女性画家只是一个边缘群体,但经过《北洋画报》这一在华北地区具有很高影响力的大众媒介的传播,使受众对女性画家群体给予了更多的了解、关注和尊重,促进了以天津地区为代表的女性美术教育的发展,激励了更多的女性投身社会,发挥特有的聪明才智,为中华艺术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民国时期天津美术社团的传播网络与历史贡献研究”(项目编C18031)成果之一。

注释

①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93.

四周年致语.[N].北洋画报,第495期,1930-7-7(2).

白洁吴民.从《北洋画报》看民国时期画报的封面人物形象[J].戏剧文学20199153.

④记张坤仪女画师[N].北洋画报,891期,1933-2-7(3).

顾理平.媒体的议程[J].视听界,2021(4):126.

津门名闺图画展览[N].北洋画报331期,1929-6-13(3).

现在大华展览作品之名闺合影[N].北洋画报332期,1929-6-15(2).

中国画之地位[N].北洋画报333期,1929-6-18(3).

撷芳社成立记[N].北洋画报334期,1929-6-20(3).

美展余音[N].北洋画报335期,1929-6-22(2).

美术界消息[N].北洋画报336期,1929-6-25(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5.

王景.二十世纪前期《北洋画报》所见的女性画家及其教育[J].荣宝斋,2019(6):141.

记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第三届毕业成绩[N].北洋画报,688期,1931-10-10(3).

女子图绣画展[N].北洋画报,785期,1932-5-31(3).

又一班女画家之产出[N].北洋画报,1053期,1934-2-22(2).

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社于本月8日举办毕业典礼[N].北洋画报,1268期,1935-7-11(2).

现在本市永安饭店展览之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本届毕业生吕彦邦作花鸟[N].北洋画报,1460期,1935-6-23(3).

破天荒之菊花画影联合展览记(上)[N].北洋画报,399期,1929-11-19(3).

撷芳社春节雅集记[N].北洋画报,434期,1930-2-15(3).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