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图案解密人”常沙娜设计教育思想探究

黄欣,吴卫

2023-11-07 11:09:00

已关注

要:“敦煌图案解密人”常沙娜的设计教育思想,对研究敦煌艺术在中国现代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常沙娜专注于敦煌艺术的应用研究,开创敦煌图案的设计应用实践先河;坚持探索中国设计源与流,将敦煌艺术运用在装饰设计创新上;她带领学术团队,整理敦煌莫高窟中的图案和服饰等资料,为敦煌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常沙娜是中国最早从事敦煌图案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之一,推动了敦煌艺术的研究应用,为敦煌图案的研究以及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敦煌艺术;图案设计;装饰设计;艺术设计


一、背景


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一批具有重要意义的纪念礼品被送给各国代表,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真丝头巾和景泰蓝和平鸽装饰盘,以及具有民族装饰风格的景泰蓝台灯、香烟盒等。这是由林徽因团队设计的将日用纪念品和中国传统装饰风格相结合的创新设计。这些纪念品既包含了新颖的装饰样式,又具有民族特色风格,被郭沫若誉为“代表新中国的新礼物”。其中敦煌风格的真丝头巾和景泰蓝和平鸽装饰盘,两者既是现代的,同时又蕴含敦煌传统艺术风格,其设计者就是被称为“敦煌图案解密人的常沙娜。


常沙娜的一生和敦煌密不可分,这与其父常书鸿的影响分不开。1935年,常书鸿正在法国留学,他偶然在巴黎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看到了伯希和出版的《敦煌石窟图录》一书。这本书中描述中国古代艺术的图片之多、内容之丰富,使过去一直潜心研究西方艺术的常书鸿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下决心要回国寻访敦煌石窟。归国后,常书鸿受当时教育部的委派成为敦煌艺术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他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敦煌文物事业中。常沙娜14岁时便跟随父亲一起在敦煌的千佛洞中学习临摹各种壁画纹样,后来与父亲一同办敦煌临摹展。在美国留学学习素描、色彩、透视等基础课程时,常沙娜也将敦煌壁画元素用于自己的画作之中,除此之外在闲暇时她也常默画敦煌壁画,回国后常沙娜得到林徽因先生的赏识,从而开启敦煌艺术研究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有机结合之路。


纵观常沙娜的设计作品,无论是图案设计还是建筑装饰设计,都能从中看到敦煌的影子以及传统图案的形态。作为敦煌图案应用设计第一代开创者,常沙娜对弘扬敦煌艺术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她是首位将敦煌图案应用于图案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等领域的设计家,开辟了敦煌图案应用的新道路。


二、常沙娜简介


常沙娜,浙江杭州人,是新中国第一代工艺美术家、图案学家、艺术教育家、设计家(图1)1931年3月,常沙娜生于法国里昂。父亲是被称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母亲是陈芝秀。受父亲影响,常沙娜的一生也与敦煌紧紧相连。1937年随父母回国,1943年从重庆搬到甘肃敦煌。1943年至1948年在敦煌跟随父亲临摹敦煌壁画,并学习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1946年初春,常书鸿带着常沙娜在兰州举办了一场小型的父女画展。1948年去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附属美术学校(Boston Museum of Fine Arts School)留学。20世纪50年代初,时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美局势日益紧张,常沙娜和其他爱国留学生一样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放弃了未完的学业毅然决然地返回了祖国。


1951年在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推荐下,常沙娜到清华大学营建系工艺美术教研组任助教。1952年参与“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纪念礼品设计。1953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常沙娜调到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任教。历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6年成立)染织美术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副院长。1983年至1998年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在此期间常沙娜兼顾行政工作和教学,学院的学科建设规模、体制以及教学秩序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她为传统工艺美术院校进行现代艺术设计的革新与转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常沙娜曾任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五届执行委员,首都第一届女教授联谊会会长。2011年担任国家文化工程《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学术委员会主任,2019年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美术家”称号。


常沙娜先后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设计、新中国“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的部分建筑装饰图案设计、中央人民政府赠香港特区的“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纪念雕塑设计、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的“春夏秋冬”墙面装饰浮雕设计等多项设计。合著《敦煌藻井》(1953年出版),编著《敦煌历代服饰图案》(1986年出版)《常沙娜花卉集》(2001年出版)《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2004年出版)。因此,常沙娜也被称为“敦煌图案的解密人”,以开创敦煌艺术图案的研究和设计而闻名。


三、常沙娜设计教育思想探究


常沙娜有着极为精湛的绘画功底,美术基本功扎实,她十分重视敦煌图案在设计中的应用,在图案设计、装饰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常沙娜从小受到敦煌艺术的影响,挖掘敦煌洞窟艺术图案,从敦煌艺术中发现图案元素,巧妙结合于工艺美术品中;在进行建筑装饰设计时,常沙娜自然而然就融入了敦煌艺术图案,创作出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装饰设计;常沙娜多年和同事学生一同收集、绘制并整理多本敦煌艺术图案著作,为研究敦煌图案艺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挖掘敦煌艺术,助力图案设计


常沙娜从幼时起便跟着父亲在敦煌洞窟内临摹敦煌壁画,并跟随董希文、苏莹辉、邵芳、潘絜兹等人学习绘画和中西方美术史。在甘肃酒泉河西中学读书时,每到了暑假,常沙娜自己蹬着“蜈蚣梯”就爬进洞窟去临摹壁画。常书鸿为了保护壁画,要求临摹必须采用对临的方法,常沙娜虽然年纪小,但常书鸿也同样严格要求她要用对临的方式来临摹,并亲自指导她用中心线找构图关系以及人物比例位置,绘画时要抓住人物特征等方法进行绘制。即使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但常沙娜一直主动跟着大人们进洞窟临摹、一同画速写并学习制作颜料,幼小的常沙娜对敦煌艺术有着极深的兴趣和情感,即便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常沙娜仍然经常凭着记忆默画敦煌壁画。


1951年,常沙娜在常书鸿举办的“敦煌文物展览”中认识并接待了梁思成、林徽因先生。新中国成立后,梁、林两位先生对国家的发展有许多构想,当时林徽因正考虑如何进行北京传统工艺景泰蓝的新图案设计,希望能复兴景泰蓝,从而带动整个传统工艺产业的发展。1952年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设计纪念礼品,这是常沙娜首次接触的设计项目。在林徽因的指导下,结合敦煌艺术,设计出了带有敦煌图案元素的真丝头巾和景泰蓝大盘(图2、图3)。常沙娜在设计真丝头巾时采用了敦煌中隋代石窟第31窟藻井的形式,并在其中心位置穿插着象征和平的和平鸽,色彩以棕色为主,整体用色和谐典雅;景泰蓝大盘则是在熟褐色的盘底绘制白色的鸽子和卷草纹,深色和浅色交相呼应,外圈围了一圈金色的圆线,简单大方,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既向外国输出了景泰蓝之美,又弘扬了敦煌文化。这次新奇而又有趣的艺术创作实践经历,让常沙娜第一次认识到,敦煌精美的装饰图案不仅仅只存在于绘画上,也可以以另一种方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并获得重生。


从常沙娜的设计作品中可以看出,常沙娜对敦煌壁画图案元素谙熟于心,她沉浸于敦煌艺术之中,追求敦煌图案元素在设计中的表现,创作出了既具有传统文化又符合当下发展的设计作品。敦煌图案也在这时开始有了实用价值,被用于图案设计中。在林徽因的指引下,常沙娜的专业生涯从绘画转向了工艺美术的道路,开始有意识地将敦煌纹样图案应用于设计创作中去。


二)强调继承传统,丰富装饰设计


常沙娜一直强调设计要继承传统,注重设计“源”与“流”的融合关系,创作具有民族文化和时代性相统一的作品。对常沙娜而言,敦煌艺术就是“源”,其结合敦煌艺术图案的装饰设计作品,源自中国数千年积累下的传统文化,丰富了装饰设计的多样性,有着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人民大会堂的天顶花饰、门楣装饰、教堂玻璃…这些由常沙娜设计的国家建筑的装饰,以敦煌艺术图案为蓝本,凝聚了敦煌艺术的韵味,展示了中国古代极具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的艺术瑰宝。


1958年,北京开始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十大建筑”,常沙娜在人民大会堂的设计组负责大会堂宴会厅的天顶花饰、彩画和门楣的装饰设计,还有外墙的琉璃花板及须弥座的石雕花饰。“如何把敦煌传统艺术运用于建筑、运用于设计”是林徽因经常对常沙娜说的话。在设计时,常沙娜受到启发,参照敦煌艺术的唐代藻井图案元素,在大厅的天顶中央设计了一朵由花瓣构成的圆形浮雕大花。常沙娜此前并没有参与过此类设计实践,所以刚开始并没有考虑到功能,但在和建筑设计院的工程师张镈先生沟通商讨后,为把通风口、照明的要求与装饰效果结合起来,常沙娜几易其稿。在最后的设计方案中,常沙娜终于把整个图案装饰与通风、照明等功能需求和不同材质的组合要求都统一起来,周边采用亮色的花瓣围绕,中间深色相映衬(图4)。这个设计不仅具有独特的装饰美,同时又具备作为建筑所必需的实用功能,同时,这样的组合搭配也充满了民族风格,有中国特色。这是常沙娜首次设计建筑装饰,完整地结合了设计的形式与功能,将两者相统一。这次经历也使常沙娜明白设计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设计也绝对不是纸上谈兵,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设计是否可行,成功的设计必须是艺术形式与工艺、材料、功能的完美结合。


20世纪90年代,常沙娜为北京天主教教堂(南堂)设计彩色玻璃窗(图5),当时教堂神父(第八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傅铁山主教)的要求是要用葡萄和麦穗进行设计,常沙娜就按照这个设计要求,结合对天主教教堂的理解,娴熟地用敦煌图案中隋代的一个图案来进行设计。将葡萄和麦穗按照不同规律重复变换并排列组合镶嵌在彩色玻璃上,这个彩色玻璃窗既符合傅铁山主教的要求,又有敦煌中隋代图案的风格。1997年,常沙娜作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亲自主持并参与设计了中央人民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型礼品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图6)。常沙娜从紫荆花蓬勃的姿态与明亮的色彩上,感受到了这朵花与香港这座城市的共通内韵,于是当即以它为素材提交了设计方案,最终被确定选用,这朵永远盛开的紫荆花也成为铭记中国历史的一个经典设计符号。


常沙娜反复研究敦煌莫高窟各个朝代的石窟建筑特征、彩塑造型技巧,以及敦煌壁画中不同朝代的绘画风格,在此基础上,还把敦煌石窟的建筑装饰设计与西方和现代装饰设计进行比对,寻找其中差异,努力使敦煌艺术与现代装饰设计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发展新时代设计的背景下,常沙娜始终坚持继承传统文化,从传统图案出发,丰富装饰设计来源,做植根于中国本土的设计。


编纂敦煌图案,致力艺术设计


常沙娜研究、编撰的《敦煌藻井》《敦煌历代服饰图案》《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等多本专业书籍,将敦煌不同朝代的服饰图案和装饰图案进行归纳总结,内容贯穿了一千多年来敦煌历代图案的形成与演变,保留了敦煌图案艺术的根脉。


常沙娜从小在敦煌艺术的熏陶下长大,又曾出国学习,绘画功底扎实。梁思成、林徽因慧眼识人,推荐常沙娜到清华大学营建系做助教,主攻图案设计。1953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后,常沙娜被调到中央美术学院的实用美术系,她所在研究室的工作由庞薰琹负责。庞薰琹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有长远的谋划,计划对中国传统图案及民间艺术进行专题整理研究,便让常沙娜负责整理敦煌藻井图案,一起从事此项工作的还有王家树、温练昌、陈碧茵、吴淑生。20世纪50年代初,常沙娜向敦煌艺术研究所借用了敦煌历代藻井摹本作为临摹整理的依据,开始对敦煌传统图案进行系统学习和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常沙娜进一步认识了敦煌艺术其中蕴含的文化和价值。其牵头整理的《敦煌藻井》(1953年出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专题研究传统图案的资料之一,也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行中国传统图案教学的重要材料,对当时的工艺美术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图7)


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常沙娜调染织系工作。反右运动过后的1959年至1963年,学院致力于恢复并加强课堂教学。为了让教师能准确掌握并讲述教学知识,学院倡导各专业的年轻教师到基层中去,亲身体验民族文化和民众生活,根据教学需要做调研。1959年,常沙娜和李绵璐、黄能馥三人为“敦煌历代服饰图案”的人物前往敦煌莫高窟,绘制整理敦煌服饰图案。他们三人在洞窟里对临,把莫高窟历代壁画、彩塑人物服饰上的图案按年代分类收集。“文革”结束后,在全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在1986年正式出版发行。常书鸿一直关注着女儿的发展,1980年他在写给常沙娜的信中语重心长地告诉她“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要把敦煌的东西渗透下去”,父亲的期盼成为常沙娜汇编多本书籍的动力之一。2003年常沙娜带着五名研究生前往敦煌,沿用传统的绘制方式对临每一幅纹样,在临摹过程中体会并理解敦煌艺术,融入自身对敦煌的情感,编绘成了多达三百余幅图案的《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之后几年,常沙娜又继续带领学生进行《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续编》(2014年出版),即第二部的研究整理。(图8、9


常沙娜在她所有的设计和教学中都把敦煌的元素深深渗透并贯穿始终,为敦煌艺术尽心竭力。其编著的《敦煌藻井》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图案教学的重要教材,《敦煌历代服饰图案》《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是研究敦煌学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给当代及以后研究敦煌艺术的研究者留下宝贵财富,推动了中国图案设计的发展。特别是常沙娜在书中对敦煌艺术的解析,也让世人从图案艺术的角度重新认识了敦煌艺术的重要性。


结语


常沙娜由敦煌艺术中的纹饰图案开启图案设计之路,把敦煌艺术图案与实用美术创作结合起来,为她早期工艺美术作品打下基础;常沙娜从敦煌艺术图案中汲取设计养分,应用于建筑装饰设计中,实现中国新时代的建筑和传统文化装饰的完美统一;常沙娜不仅在设计实践中应用敦煌艺术,更归纳总结多本敦煌艺术图案著作,并在教学中贯彻实践,为后来的研究者们留下了宝贵的敦煌艺术资料。她把敦煌图案运用到设计之中,从传统艺术中找寻灵感,助力新中国图案设计的发展,创新新中国建筑装饰设计的方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设计风格。


常沙娜在2019年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美术家”称号,颁奖词是“作为敦煌艺术的女儿,常沙娜的经历承载了敦煌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有机结合的时代之变”。从法国里昂、美国波士顿到回国的颠沛流离,她追随父亲最终走向敦煌,常沙娜的一生曲折多变,但她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以艺术设计和设计教育的发展为己任,70余年来一直从事敦煌壁画及敦煌装饰图案的研究和应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颇有建树。作为敦煌艺术图案设计的先驱者,常沙娜开创了设计应用敦煌艺术图案的先河,推动了敦煌艺术的研究应用,出版了多本研究敦煌艺术图案著作,是中国最早从事敦煌图案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之一,为敦煌图案研究以及设计事业的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近现代设计教育先行者研究(1911—2011)”(项目编号:21BG12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1]桂立新.景泰蓝和平鸽大盘背后的传承故事[J].上海工艺美术,2020(04):20.

[2] [2]高阳.存真至善 大美不言——访艺术设计教育家常沙娜[J].中国文艺评论,2018(11):125,126.

[3] [3]李文杰.常沙娜让敦煌艺术之花盛放[J].美术,2015(02):55,56.

[4] [4]李拓,贾珊.认同民族文化立足生活本身——常沙娜教授谈设计教育[J].装饰,2019(05):12.

[5] [5]张自智.常沙娜我的根在敦煌[J].传记文学,2018(07):8.

[6] [6]常沙娜.黄沙与蓝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54,175.

[7] [7]张莹.宝相花基本特征及现代设计应用举要[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8.

[8] [8]书云.跨越七十年的重逢[J].中国艺术,2017(02):29.

[9] [19]常沙娜.百折不悔敦煌魂——追思父亲常书鸿[J].新文化史料,1998(04):35.

[10] [10]赵红星.敦煌图案与自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以常沙娜的设计作品为例[J].美与时代(上),2022(07):24.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