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排印实验场: 《TM》的巅峰时代(1950—1970)与核心要角

虞琼洁

2023-11-10 14:39:00

已关注

:文章源于以瑞士文字排印核心杂志《TM》为研究主体的长期课题,回顾其发展简史概要,着眼于1950至1970年间推动该杂志发展的几位核心要角:鲁道夫·霍斯泰特勒、埃米尔·鲁德和赫尔穆特·施密德等,阐述他们在国际文字排印领域中所倡导的设计理念,以及将《TM》推向国际舞台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关键词:国际主义;瑞士文字排印;杂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设计”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关注的中心词汇,在通讯媒介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20世纪早期欧洲先锋派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发展成为一门设计视觉信息的学科,并被广泛使用,而摆脱了战争蹂躏的瑞士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国际主义”的平面设计风格——“瑞士的文字排印风格”,则象征着瑞士平面设计在这场潮流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TM》的简史概要


在19501960年期间,“国际主义文字排印风格”(或“瑞士文字排印”运动)以巴塞尔和苏黎世两个城市为中心传播开来,并以期刊《TM》为出口迅速影响了国际平面设计。《TM》的全称为Typographische Monatsblätter(typography monthly),中文译为《文字排印月刊》,是1933年由瑞士字体排印师协会所推出的关于文字排印学的刊物,在2014年刊出最后一期,持续发行了89年。当时和《TM》并驾齐驱的另一杂志是以苏黎世为中心,由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Josef Müller-Brockmann)和几位核心编辑在1958年创刊的《新平面设计》(Neue Grafik)。其实,根植于多文化、多语言的瑞士,其文字排印延伸出了不同的派别,不同思维的讯号于此交织:苏黎世派基于对工业主义和公共性的认知发展出了理性现代主义;而另一设计阵地巴塞尔则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生赴学,巴塞尔设计学院(HGK Basel)在埃米尔·鲁德(Emil Ruder)和阿明·霍夫曼(Armin Hofmann)的领导下成为了“探索充满活力而有节奏的文字排印场所”,巴塞尔派代表着实验性、全面性、整合性的思维,《TM》也因此成了巴塞尔学校的文字排印实践成果的传播平台。苏黎世派和巴塞尔派这两种派别的思维和主张在这两本核心杂志中得到充分展现。


《TM》是在设计行业中有着久远历史的杂志,并且有着复杂的组织架构。留意每期封面上出现的大写字母缩写,随着时间的推移,字母缩写也在不断增多——它的变化隐含着《TM》的发展历程:《TM》由四份杂志合并组成,分别是《TM》(《文字排印月刊》)、《RSI》(《瑞士印刷杂志》)、《SGM》(《瑞士图文传播》)和《FGI bt》,其中《TM》隶属于工会,《RSI》隶属于瑞士法语区行会,《SGM》隶属于Zollikofer&co(佐利可费) 印刷厂。1948年,《RSI》与《TM》合并(图1),随后,《TM》在1951年的12月刊上宣布1952年它将与《SGM》和《SGI》合并(图2),并继续沿用《TM》的名称,由位于圣加仑的Zollikofer&co 进行编辑和印刷。2012年,《FGI bt》加入了《TM》(图3)。《TM》杂志的组成结构在上述刊物合并的过程中趋于完整。


《TM》鲜少流通于当下的图书市场,其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特殊属性:《TM》一直在瑞士平面艺术产业工会的保护下出版,不依赖销量维持经营,主要由行会提供资金,它的印刷发行量取决于行会成员、少数新订户以及广告的数量,每刊的发行量保持在2500~3000份,输送对象以印刷行业协会会员和巴塞尔设计学院为主,极少部分会送往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其他国家。


《TM》于1932年推出试刊号(图4),使用了银色油墨印制封面,也被称为“银色号”;1933年杂志正式创刊(图5),封面以一个醒目的红色大写字母M为视觉中心,倾斜编排并叠印着充满力量感的“Typographische Monatsblätter”字样;2014年杂志宣告停刊,封面(图6)使用单色黑油墨印刷,冷峻且严肃,仿佛暗示着一种暂时的告别。


二、灵魂主编:鲁道夫·霍斯泰特勒塑造《TM》巅峰时代


1933至2014年期间,《TM》一共更换了四位主编,分别是:沃尔特·赛利亚克斯(Walter Cyliax)、鲁道夫·霍斯泰特勒(Rudolf Hostettler)、让-皮埃尔·格拉伯(Jean-Pierre Graber)和卢卡斯·哈特曼(Lukas Hartmann),其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当属鲁道夫。


赫尔穆特·施密德(Helmut Schmid)在访谈中表示:《TM》的黄金时期是1950至1960年间,这正是他的导师埃米尔·鲁德所主导的时期,他以核心撰稿人的角色高度参与着为瑞士文字排印学奠基的发展历程;同时这也是主编鲁道夫参与其中的重要阶段。虽然《TM》创刊于1933年,但在赫尔穆特看来,其真正的开端始于1952年的2月刊(图7)。1952年正是《TM》与《SGM》《SGI》合并的第一年,也是鲁道夫担任主编的第一年,他邀请了扬·奇肖尔德(Jan Tschichold)重新设计Logo并应用于整年的所有封面。而1952年2月刊的独特意义在于鲁德发布的一篇文章《关于饮茶,文字排印,历史主义,对称性和非对称性On Drinking TeaTypographyHistoricismSymmetryand Asymmetry)。鲁德受到冈仓天心(okakuro kakuzo)的著作《茶之书》(The book of tea的启发,将书中的东方美学与非对称文字排印进行两相对比,找到了两者的共通之处。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文字排印哲学的诞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TM》一时成为传播鲁德的作品、教学、哲学和观念的重要平台。1959年的特刊“整体文字排印”(intergrale typographie)(图8),呈现了卡尔·格斯特纳(Karl Gerstner)提出的设计理念——将文字排印视为统一的整体,这为瑞士字体排印提供了思想基础,成为当时最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字排印宣言。此外,特刊邀请了鲁德设计封面:在红色油墨印刷标题之外大量留白,产生了极为强烈的画面对比,这无疑是对鲁德所倡导的文字排印之感知力以及他所向往的东方美学之意境的回应。特刊刊登鲁德的一篇文章被视为确立了瑞士文字排印地位:鲁德回应了奇肖尔德发表的《致当代文字排印》(Zur Typographie der Gegenwart),反驳奇肖尔德对巴塞尔派和苏黎世派过度使用无衬线字体和不对称设计的攻击;他赞同衬线字体更清晰易读,但他坚信无衬线字体才是真正能体现时代特征的字体,这一点在下文即将引入的鲁德对字体Univers的推崇中得到透彻体现。这在当时的设计界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辩论。鲁德和奇肖尔德二人的设计理念在视觉呈现上是相悖的,上文所述的《TM》1952年第2期,由鲁德设计封面,而封面采用的是奇肖尔德设计的标志,将两人的不同设计主张并置于同一页面中。可见,当时的主编鲁道夫是有意策划了这场建设性的辩论,以二者不同的态度为指引,去探寻文字排印的本质。


鲁道夫从未停止关注各式学派、教学理念和设计风格,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实验性精神,在兼收并蓄的同时精益求精。《TM》深入研究历史,通过专题特刊向重要的文字排印师及作品致敬。除了上文提到的1971年3月鲁德特刊,还有皮特·茲瓦特(Piet Zwart)、亨德里克·尼古拉斯·韦克曼(H.N.Werkman)、埃尔·利西茨基(EI Lissitzky)、卡尔·格斯特纳(Karl Gerstner)、扬·奇肖尔德、罗伯特·布克勒(Robert Büchler)和沃尔夫冈·魏因加特(Wolfgang Weingart)特刊,该系列被称为“二十世纪文字排印的先驱”,对前卫排版师以及他们所推动的现代主题文字排印历史和发展进行致敬。


此外,鲁道夫将《TM》这个平台开放给年轻设计师和巴塞尔的在读学生。1965年5/6期,鲁道夫策划了专题《年轻文字排印师作品集》(profiles of younger typographers), 邀请了七位设计师,其中就包括赫尔穆特,并邀请他来为主题连载专栏《日本的日本风格》(Japan Japanese)撰稿,从一名文字排印师的视角出发,介绍一些日用品设计和日本文化的不同形式,通过文字排印师的体验式思考,逼近日本文化的本质,在如何正面处理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历史与文化这个问题上,施密德的态度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鲁道夫任职三十年(1952—1981),直至生命最后,以他的学术主张和编辑理念将《TM》推向了巅峰时期。在他的领导下,《TM》奠定了其文字排印杂志风格和极其重要的国际地位,凭借极具探索性、先锋性的国际视野,将其打造为包容各种流派、多重观点,扎根历史、把握当下,并着眼于未来的学术、技术多重交流的平台。


三、埃米尔·鲁德:《TM》的核心参与者与univers字体的推崇者


乌尔姆和苏黎世的杂志始终保持着固定的网格,而《TM》几乎每两年就会更改排版,巴塞尔的设计师们的反教条特征于此体现,此外,巴塞尔学校的文字排印风格精致且富于节奏感,这与univers字体密不可分。


“无衬线字体迎合了一种真正的当代需求,这促使我们创造出一个最佳的无衬线字体,而且必须适合印刷。”鲁德的这段主张发表于《TM》1959年第6/7期,并明确地指向在1957年第5期的文章中(图9)正式发布的univers字体。univers字体由鲁德的瑞士好友阿德里安·弗鲁提格(Adrian Frutiger)设计,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在首创时就建立起一个规模庞大的字体家族,设计了可互换的字重、字宽比例,以及包含与之对应斜体的完整字体系统。对于鲁德来说,univers是一款理想字体,他创作了一系列堪称赋有音律色彩的文字排印美学典范的封面:1961年univers字体首次荣登期刊封面,同时将第1期定为这款字体的特刊(图10),集中展示了univers roman(标准字重55)。univers成为当年鲁德设计1961年共计12期的系列杂志封面的唯一主角。(图11)


鲁德对univers的推崇一直持续到1970年。1970年3月鲁德逝世,或许是为了悼念这位曾经交锋过的同道者,奇肖尔德在1970年的12月刊(图12)封面设计中使用了univers字体。随后,为了悼念鲁德逝世一周年,1971年3月刊(图13)被定为鲁德特刊,期刊的副标题为“教师和文字排印师”(Teacher and Typographer),由他的朋友、同事撰文,向鲁德的人生和事业致敬。鲁德把文字视作素材,进行自由的实验性文字排印,这体现在他的创作和教学中,也直接影响着《TM》的定调。这期特刊的封面由鲁德的挚友兼同事罗伯特·布克勒所设计,封面副标题采用三种语言进行文字排印,引用了鲁德在1967年出版的《文字设计》(Typographie)中的观点:“文字排印致力于一个明确的目的,通过活字来传达意义。任何讨论、任何考量,都无法让文字排印摆脱这个义务。无法阅读的印刷品没有任何意义”。


四、结语:《TM》作为时代指南


2014年,《TM》宣告停刊,这刚好是鲁德一百周年诞辰,借此机会,施密德为恩师借由鲁德个人专题特刊表示致敬和感激,而对于《TM》来说,这也是一场完美的谢幕。

随着时代、科技的变化与发展,文字排印派生出不同的样式风格。瑞士文字排印在当时设计师们的主张下登上了国际舞台,从而影响了全球;它虽然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但在当今的设计语境中,始终绕不开文字排印作为设计基础的重要性,以及文字排印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如何影响着整个设计主体。本课题长期专注于文字排印,本文只作为长线研究的其中一个片段,无法以偏概全地去总结文字排印的整体发展脉络,但是文字排印如何适配当下多媒介融合的语境,以及它未来的发展趋势会走向何处,始终是一个值得长期讨论和研究的课题。

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5246”人才工程)

注释

① ①鲁道夫·霍斯泰特勒Rudolf Hostettler,1919.6.8—1981.2.19)瑞士字体排印师,《TM》主编。

② ②赫尔穆特·施密德(Helmut Schmid,1942—2018)是一位平面和字体设计师、作家和教师,是20世纪最著名的字体设计师之一。

③ ③阿德里安·弗鲁提格(Adrian Frutiger,1928.5.24—2015.9.12),是一位瑞士字体设计师,代表作品有Univers、Frutiger等字体。

参考文献

[1]瑞士洛桑设计学院,Roland Früh,Louise Paradis,François Rappo.瑞士字体排印风格三十年:当代平面设计的原点,传奇设计刊物《TM》改变世界美学的黄金时代[M].郭腾洁,.台北:脸谱出版社,2021.

[2]〔德〕赫尔穆特·施密德.今日文字设计(全新增补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

[3]〔瑞士〕埃米尔·鲁德.文字设计[M].周博,刘畅,.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4] 〔日〕白井敬尚,著.张弥迪,编.排版造型白井敬尚从国际风格到古典样式再到idea[M].刘庆,.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

[5]〔德〕赫尔穆特·施密德.鲁德文字排印 鲁德哲学[M].瑞士:拉尔斯·穆勒出版社2017

[6]唐然.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在当代的优劣势分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08):36-38.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