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马尔罕的民族服装和服饰艺术

库齐耶娃·马利卡

2023-12-05 16:34:00

已关注

撒马尔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数个世纪间被视为西方国家和中国之间重要的丝绸之路贸易点。它是东方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

通过阿夫拉西阿卜(Afrasiyab)城遗址,我们可以了解到撒马尔罕在公元6-7世纪兴盛时期的文明和历史文化,这里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城市。通过阿夫拉西阿卜宫的壁画插图,世界知名的考古遗址,我们可以了解这段时期拂呼缦(Varkhuma)和其他国家间高水平的外交关系,包括文化、艺术、习俗、仪式和着装规范的先进程度。

此外,在14世纪,撒马尔罕被选为埃米尔·帖木儿(Amir Temur)王国的首都,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城市的独特建筑杰作也随之建成。由于埃米尔·帖木儿对科学、艺术、文化、建筑、诗歌、科学、史实画作、风景画、纺织艺术、雕刻、玻璃制造、陶器和石匠工艺的关注,这些艺术形式得到了发展。

撒马尔罕的文化、服装文化和穿着习惯也因其独特的华丽服装和独具特色的刺绣装饰而与该国其他地区不同。撒马尔罕的服装文化形成和演变过程,对人口、文化、习俗以及总的历史进程都有影响。

萨马尔罕曾面临多次侵略和征服的破坏,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方便、气候宜人,是中亚最大的城市之一。萨马尔罕在成为帖木儿王朝的统治下繁荣起来,来自其他国家的各种工匠和知识分子都参与了城市的发展,外来人口与当地人融合促进城市的人口增长,使得文化和习俗的变化也得到更多的关注。

萨马尔罕是位于中亚的一个重要城市,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良好的生活条件和保持气候,人口比例增加,经济上的改善也得到了体现。与国内外其他地区保持贸易联系,除了本地面料之外,在其市场中有各种高质量和精致的面料。

萨马尔罕被认为是纺织工艺的中心,根据书面资料,在16世纪时,由手工工匠纺织而成的明亮的天鹅绒面料,在中亚和其他地方都很受欢迎,此外,制备原材料,加工丝绸纱线,纺织柔软、透明的丝质和半丝绣制面料,专门用于Futa和Salla(民族服装)等领域的发展。几百年来,手工车间的数量在城市和乡村的各个地方呈倍数增加。

高质量的半丝缎条纹贝卡桑、阿拉查布和花纹独特的阿布尔镶有丝绒面料的织造发展迅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面料的使用在19世纪末期已经减少,最后完全消失。在从丝绸纤维生产纱线、用天然颜料给它们染色的过程中,工匠们使用了特殊的技术,这种技术也被广泛用于当地的手工艺品和刺绣。男士、女士和儿童的帽子、鞋子、刺绣品、男士皮带、女士玻璃包都是用鲜艳的丝线缝制而成。

其他手工艺品包括皮革加工、缝制鞋子、皮带和其他皮革配件等。这些手工艺品在当地也非常流行。

撒马尔罕的男装文化


男装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肩背内衣、裤子、外套、帽子、鞋子和配饰。几个世纪以来,男士的肩背夹克的形状和款式几乎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内衣是直筒宽松的,领口水平剪裁,装饰有特殊编织的丝带,上身部分是直筒的,大多由白色棉纱和灰色织物缝制而成。内衬衫的形状简单,基于人的尺寸,面料分为前后两个相同大小的片段,宽度较大,袖子按照常规长度剪裁和缝制。为了加强内衬衫的牢固度,衬衫的肩部额外添加了由10厘米面料剪切而成的筛子。为了方便活动,腋下和侧缝处还缝制了额外的细节,并且面料的宽度较窄,因此衬衫的两侧被缝合在一起。男士内衬衫的长度与膝盖线相等。内衬衫的领口被水平剪裁,称之为“Kiftak”(在文学上称为“Kift-shoulder”)。领口通过缝制窄的手工编织的丝带进行保护和装饰。腰部内衣也是由白色棉布制成,从灰色织物缝制而成,具有宽松的形状,腰部附有带子以固定。

由于棉纤维面料的技术织造简单,而且面料未经染色处理,使得内衣对各个阶层人群来说都是价格实惠的。因此,白色棉布在中亚许多地区的男士内衣缝制中被广泛使用。后来,用于缝制内衬衫和裤子的细条纹面料开始使用,其织造工艺更加复杂。

外套是男士服装中的重要部分,按照规定,男性必须穿着外套。在某些情况下,富裕人士也会穿上几层外套。外套宽松而直,形状类似于衬衫,但前面是开放的,外套的边缘是缝制的或由刺绣来接缝。在外套的侧裙上有短的垂直裁口,袖子的形状宽松且长度适中。下层人士的外套总长度在膝盖线以下,官员、贵族和毛拉的外套和脚踝等长相缝。织布或纱线编织的丝带被缝在外套的两个前面,祈祷时将这些丝带系起来。新郎外套上缝制的丝带末端装饰有流苏和银饰物,被称为“腰带”。

当地手工艺人织造的条纹铅笔、alacha和bekasam面料开始广泛用于男装的缝制,并成为一种传统延续下来“卡拉克什”和“盖杜马克”版本的Olacha面料在男士外套的缝制中被广泛使用,并且这种面料的成为男士间的衣着时尚。用于庆典、节日、婚礼和穆斯林节祈祷的男士外套是由半丝绸和丝绸面料制成的。冬季外套guppi在主面料和衬里之间添加棉花,增加厚度,并在其上面穿着一件轻便的内衣。此外,在寒冷的日子里穿的外套,是由山羊和骆驼毛制成的,由厚实的棕色、浅黄色、黑色、棕色和白色布料制成,这个主要的消费群体是官员和贵族。

撒马尔罕的女装文化


女性服装的组成包括许多层次,包括肩膀内衣、腰间内衣裤、上装、帽子、鞋子和珠宝。

在女性穿着的文化中,帽子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女性必然会戴上小帽、披肩和头巾。手帕被交叉绑在一起,上下各放一块手帕。女性帽子上装饰着各种图案和鲜艳的花朵刺绣的手帕。为了使帽子更加优雅,年轻的女性在头上戴着如金叶、金箔等优雅的珠宝。

内衣宽松笔直,领口根据女性的年龄和婚姻状况来缝制。女孩子们的内衣上衣有一个水平领口和一个深的垂直形状。女孩子们的内衣上绣有款式宽大、优雅、手织的“扎” (zeh)带来美化领口。用于装饰领口的底部采用黑底、白条纹、单线编织花样“扎诺纳(janona”或两条边“双重扎诺纳”。19世纪时,袖口上绣有各种图案的袖口,用特制设备由工匠们织制的蓝色袖口上采用伊拉克刺绣,女孩子们的内衣上用穗线装饰肩膀边缘。虽然边缘的编织方式各不相同,底色是黑色,花纹是用白线刺绣的。女性内衣不使用剪刀剪裁,而是用人身亲自进行测量,前后面料被撕成相同大小的片段,并且在衣料肩膀处缝入一个10厘米长的布块以增加耐用性。内衣的顶部被剪到手腕线上,与乌兹别克斯坦其他汗国不同。年长女性的内衣上衣长度多达脚踝线,而年轻和中年女性的内衣上衣长度根据当时的传统而变化。

新娘的peshkusho”是以白色面料制成的,根据神话和习俗,表达新娘未来生活将会明亮和幸福的美好祝愿。

女性和女孩们的服装颜色可以根据其年龄和家庭状况来判断。年轻女孩选择红色和粉色的衣服,中年女孩穿着装饰有红色、粉色和浅蓝色的裙子。老年妇女则穿着淡蓝色和灰色的装饰面料,而穿白色衣服在她们中间是常见的。

在葬礼和哀悼期间,妇女会穿着蓝色和黑色的棉布,一种由素布制成的长裙,并且在头上会系着白色头巾。

在女性服装组合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外衣是由当地织造的具有明亮色彩的绸布、来自周边地区的adras、丝绸面料制成的,短裤也十分重要。外衣的设计在侧缝处缝有联接细节,以便扩大并提供方便,侧缝在底部修剪,修剪的顶部装饰有用纱线制作的扣环。

女性冬季外套在主面料和衬里之间织有棉花,外套类似于男性外套,但比男性外套略窄,外套的边缘用黑色面料制成。用白线刺绣了漂亮的花纹来装饰黑色面料的内衬。

另一种类型的外套munisak具有较长的形状,袖口收紧,轮廓扩大。Munisak这个名字的词源“munis”在阿拉伯语中是朋友的意思。Munisak是一种独特的外套,源自撒马尔罕市。它的下摆和侧缝在腰部处采用褶皱设计,给女性增添了优雅感。撒马尔罕女性的Munisaks根据年龄不同而制作。年轻女性的Munisaks采用昂贵、高品质、富有装饰性的丝绸、天鹅绒等亮丽面料制作而成。而年长女性则穿着装饰简单的蓝色、灰色、蓝色条纹棉布、羊毛和黑色布料的Munisaks。Munisaks的边缘装饰着独特编织的宽阔花边。而内衬则选用高品质的花卉纹棉布。对于新娘,会使用各种优雅面料制作Munisak。Munisak作为外套与习俗和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女孩达到青春期时,会在女性圈子中举行Munisak仪式。在Kaltachapushon仪式上,一位年长的女性会给12-13岁的女孩戴上Munisak,祝福她们拥有幸福的生活。

Munisak在许多世纪中都是一种古老的服装,经过一些形状和细节的变化而得以丰富,最初形式的前部形状稳定,而后来手工编织的面料则因其狭窄的形状而有较窄的前开。还有一种具有古老历史的外套是“额头”,没有内衬,有时女性会用它代替头巾或将头巾披在头上。“额头”通常是由朴素、柔和色调的面料制作而成,并且女性们在葬礼上也会戴着“额头”。新娘在婚礼上会用丝线绣花,边缘则用丝线编织而成,她们会用装饰有流苏和银饰的白色布料遮住脸部。

根据伊斯兰教的着装文化礼仪,著名的一部分女性服装是面纱burqa。每个女性都会戴上特定的面纱paranji(也称为faranji),在外出之前,她们会将它披在头上,用chachvan(撒马尔罕的chashmaband)遮住面部,以使自己不被人看到。面纱通常由朴素、简单和素色的面料制成,但也有由昂贵优雅的面料制成的面纱。遮住女性面部的头巾是黑色的,认为这可以保护她们免受目光的伤害。

在婚礼仪式上,新娘会用一块白色的布遮住她的脸,相信这块白色的面纱能带来幸福,代替黑纱,同时也是将其带到新郎家时的传统。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