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养心、技艺蕴趣——记邓凯先生紫砂壶设计

艺术与设计

2018-01-23 11:14:53

摘 要:紫砂壶艺术融入了现代设计的理念和形式美,集文人的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现代设计手段于一身的邓凯先生能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开拓出新一代具有时代精神的紫砂壶设计,正是这个时代的需求,也是其继承中华传统制壶技艺能力的显现。

关键词:紫砂壶艺术;艺术与设计;中国文化

检 索:www.m.donnamail.com

中图分类号:J52;J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7)09-0144-03


科学和艺术是在社会发展中相互融合相互推进的过程,这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言:“艺术与科学在山脚分开,而在山顶会合。”画家吴冠中认为:“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科学与艺术将物质与心灵具体化,是对文明的传承,文化的传播,精神意趣的传递。
艺术与科学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中,相互融合相互推进。从古代的“六艺”、陶艺、青铜器具,沿袭而来的民间艺术、文人艺术乃至宫廷艺术,一直循着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规律在发展。再到今天我们在谈论艺术的科学与理性的同时也津津乐道于艺术的意味与神韵。邓凯先生在把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上,找到了心灵的契合处,找到了入手的切入点。正如毕达哥拉斯的观点,艺术产生于数及数的和谐。由于他早年就从事计算机的设计,再加之经年的修为,使其具有较深厚的数字设计功底,辅之宽博的文化修养,及至后来在艺术设计学院担任院长,深谙工艺美术的设计之道。他能在繁忙的管理工作之余,能身体力行把自己积淀下来的文化情趣与现代设计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出了既有文化内涵,又有生活乐趣的紫砂壶。

一、乐趣

每当我们看到邓凯先生在埋头设计紫砂壶的时候,他总是那样地专心,那样地陶醉,那样地痴迷,也使我们相信对他而言紫砂壶设计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陶醉,他沉浸在设计的乐趣中。
茶壶的使用与设计早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里就特别地提到了。茶具既要满足使用功能,又要符合审美情趣,外观造型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功能上又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对展现茶的气韵和品味都是有积极作用的。为此,历代紫砂艺人通过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制作出了陶器、瓷器、铜器、玉器、景泰蓝等多种材质和工艺相结合的茶具,及至今天以宜兴的紫砂茶具最受推崇。
紫砂壶起源于宋代,历经明清两代而成熟,历代文人、艺人凝心聚力的共同作业使紫砂壶艺既受上层文人雅士欣赏钟爱,也让普通百姓乐于使用。陈曼生是清代嘉庆年间的“西泠八家 ”之一,他设计的“十八式”壶,由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制作泥坯,至半干时,陈曼生用竹刀在壶上镌刻画与文字,所以叫“曼生壶”,这是手工艺人制作,文人参与并设计的艺术作品,为宜兴紫砂茶壶增添了文化气息。
而今集文人的雅趣和深厚文化底蕴与现代设计手段与一身的邓凯先生能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开拓出新一代具有时代精神的紫砂壶设计,正是这个时代的需求,也是其继承中华传统制壶技艺能力的显现。

二、技趣

艺术与设计的共融,使虽为生活的日用品的茶壶更具艺术性和情趣性。设计不仅仅重视产品的实用功能,也越来越注重其艺术的展现和主观美学的表达。邓凯先生认为茶壶的设计的是实用价值、经济价值以及审美价值的完美结合,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消费心理学。审美、闲趣、乐活等高情感化的时尚追求成为了人们关注焦点。从“自在”“自乐”等带有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出发,才能更好地阐发设计思想,给人以的美的感受,融入更多人文情感和传统文化,使其设计的思路得到强化。邓凯先生的作品摩挲掌中传递出的正是这样一种温情。
邓凯先生从多个方面去拓展研究紫砂壶的设计,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对比,处理紫砂壶的比例关系和变化形式,做到既注重统一,而又不拘泥于单一。在统一的风格中由丰富的小变化。这个过程就像是传统文化中的格律诗词,作者在字数、平仄、押韵的限制下必须要进行反复地琢磨一样,在设计制作出紫砂壶时也又必要在成型的限制下,竭力地想达到“方非一式,圆不一相”。通过壶身以及壶的嘴、把、盖、钮进行合理设计,形态呼应,巧妙过渡,才能与壶身组成一体,有时需要棱角分明,有时又需要刚柔相济;有时需要藏锋于润,有时又需要逸气外泄;有时需要古意禅境,有时又需要现代明快;有时需要拟物类状,有时又需要抽象简练。这些相伴相生、相生相克并存的设计都需要在壶身、壶盖和壶把上进行整合,再加上一些细部曲线的过渡变化,增强壶体的整体效果和韵律感,创新“曼生壶”的单纯、简朴的造型风格。设计时他首先会在纸上勾勒出一个草图,接着运用计算机设计软件进行概念化设计,然后在原型化的概念模型设计时,他会考虑全壶整体的统一,考虑把、嘴、盖的变化,再者也要考虑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考虑现代设计的创新表达,考虑设计的文化意蕴和韵律起伏。他常说:“为改变而改变的设计是站不住脚的,设计需要追求精致!”这是因为当代紫砂壶的艺术与此前相比,从创作理念到制作工艺、技术手段都要丰富得多,但大部分的作品却都耐不住细看,其关键在于缺少一份“精致”。而邓凯先生在设计时做的最为地道的就是“精致”。他能像僧人面壁那样沉得住气,超脱平庸,追求完美,苛求精美极致,做到尽善尽美。
邓凯的茶壶设计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创新性。我国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这样定义形式:“所谓形式,如数量的比例、形线的排列(建筑)、色彩的和谐(绘画)、音乐的节奏,都是抽象的点、线、面、体的交织结构。”他的“新”不仅仅体现在冲破传统思维的基础上创造与传统和而不同的造型、结构和艺术形象,还体现在表现手法上。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邓凯先生通过各种平面、立体的设计软件把自己所构思的艺术作品绘制出来,这样可以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从而可以展现出更加完美的艺术作品。这种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力。他在设计时,选择亲近自然、融入文化,把自然中的形态通过提炼取舍的手法进行模拟变形,运用电脑设计技术变化文化元素为造型的部件,或者在壶身加上电脑设计出的装饰。由此可以看出,在紫砂壶设计过程中,邓凯先生相当注重实用功能与艺术美学的统一。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艺术家们也需要不断的完善自己,邓凯先生认为必须从传统的经典之作中汲取艺术营养,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所以他在设计茶壶之余常常研究陶器、玉器、青铜器等承载中华传统文化器物的造型与器身的装饰纹饰,将其提炼概括,又融合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综合巧妙地运用各种元素来进行创作。对于佛教文化、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邓凯先生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从文化土壤中汲取精髓。

三、文趣

由于紫砂壶在今人来看已成为一种中国文化的具体表征,它属于设计文化和陶瓷文化结合生成的独立艺术美。所以在观看鉴赏紫砂壶时,浅层次是看紫砂的器形、器身的纹饰;深层次则是品紫砂的气质、文化内涵。紫砂壶有着深厚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内涵。邓凯先生“道”“器”并重,能很好地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和探求,以厚积的文化底蕴在茶壶设计中薄发心养,进而以心养壶。一方面,他作为陶艺设计者能在现代语境中,表达现代人对于生活的体验和文化的思考;另一方面,他以多年以来积淀的文化底蕴,能始终保持民族自豪感,创造出本源性的文化艺术作品。他希望通过对中国紫砂壶造型进行由表及里的探讨,发掘出紫砂壶造型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中华文化内涵驱动相融合的脉络,有益于现代紫砂壶设计的发展。

四、形趣

邓凯先生的紫砂壶除了精致的外在设计以外,还内聚有艺术的情趣,注重艺术形象和内涵的把握。通过艺术审美的具体化表现来体现艺术的情趣。从邓凯先生已经出炉的作品来看,他的设计崇尚永恒理想的传统古典美,以传统图案造型和端庄静穆的线条来表现紫砂壶的体量、质感、明暗、起伏、材质,借助水平线的延展体现开阔、平衡:垂直线伫立显示端庄、升腾:曲线、弧线的有序转接展示舒缓圆润;表现出厚重雄健,端庄匀停,质地纯正。这与其融汇古今、纵贯文脉、含蕴内敛、寓雅致与雄浑为一体的回归中国文化的本质儒雅意趣气质十分相近。
他在设计中不拘一格的器型再造,具有跨越诸多时代、民族,融汇精英、文人乃至大众文化精神的重组和再创造,皆是以民族文化、中国精神为基本取向,体现了现时代陶瓷艺术的美学风格。
精致的紫砂壶一定是设计精湛、引人入胜、雅俗共赏、形神相辅相成,使人爱不释手的宝器,在欣赏邓凯先生的紫砂壶时就会油然而生这样的感觉,他塑造的紫砂壶形神兼备,并能得到众多行家与藏家的认同,这与其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扎实的艺术功力、敏锐的创新能力是分不开的。

五、意趣

邓凯先生在紫砂壶艺术的不懈寻求中,还看重全方位的对美的思考。法国狄德罗在《论美》说主张“关系”要在“情境”中实现,主张艺术之美在于情境,在于“真善美的紧密结合”。邓凯先生不仅着眼于紫砂壶的设计,他还同时兼顾着如何把紫砂壶放在一个环境中来考量它的美,考量与壶相配的茶杯、茶托、茶盘、茶台及其周围的家具、房间的装修风格,乃至屋外的环境是否与其相匹配。这种全息式的艺术思考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对美好中国的祈愿。

六、生趣

我们祈愿文化得以传承,技艺得到传授,邓凯先生把自己设计的紫砂壶带入这个时代,传播给大众,让大家分享他设计的心得,感受他设计的体验,品评他设计的作品。

小结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当代紫砂壶艺术与设计已呈现出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其文化内涵得到了丰富,其外延拓展获得了延伸,其可循的规律是沿着科学与艺术携手共进的发展之路。作为现今在这天路上行走的邓凯先生能优雅地转换于学校领导、教师、紫砂壶设计师等角色之间,创造出成功的艺术品,用来触动人们的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灵、愉悦人们的身心,不能不令人叹服。■

(李薇 南京财经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宋权峰.文茶雅集文人茶器[J].食品与健康,2015(10):15-16.

[2] 沙伟.传世经典巅峰之作—中国十大经典紫砂壶鉴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6):4-5.

[3] 蒋爱英,邓凯.谈紫砂壶的艺术化特征[J].美与时代(中旬),2012(6):10-12.

[4] 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丹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74.

[5] 王莹莹.壶之方圆——中国古代茶壶的造型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08:2.

[6] 周俊文.绘画图与底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1.

[7] 黄旭曦.我国茶文化与茶具设计的关联性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8:2.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