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艺术家,以生活为笔,以思维做线,写出了对宇宙、对生命的理解。个体是整体组成的重要部分,个体的灿烂也会感染整体的辉煌。我国拥有五千年丰厚的历史底蕴与庞大的创作者储备,但纷繁多样的艺术符号充斥着当今的中国,忽视了潜意识中对随见所闻的记载,也就缺乏了对艺术文化的传承挖掘与发展。文章透过草间弥生的生活,浅析其艺术符号的形成,或许会对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带来启发。
关键词:草间弥生;创作符号;潜意识
检 索:www.m.donnamail.com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7)09-0135-03
一、来自大脑深处的抽象“点”
假设将所有的艺术元素与符号看作一个“点”,看似独立的“点”因艺术家个人阅历的不同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如此繁复的“点”构成了有着丰富语言的“线”,这些线形成了肉眼可见“面”的作品,“面”织成受众欣赏思考时的“空间”,“空间”的组合便是肉眼不可见的创作者的“思想”。
潜意识可以是事反映真实的自我,“我们是无法觉察潜意识的,但它影响意识体验的方式却是最基本的——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生活中日常活动的意义,我们所作出的关乎生死的快速判断和决定能力,以及我们本能体验中所采取的行动。潜意识所完成的工作是人类生存和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弗洛伊德曾说:“在意识层,我们往往欺骗自己。人有了语言、思维,比其他动物聪明多了,但也正是因为人有了这些,人也能够自欺欺人。”在网络信息发达时代,了解一段生命的始末容易,但被修饰的词藻,可能被控制作为,会受引导和操控的评价都会失去判断的准确性,尤其是人的行为被意识所控制。作品因为减少了传播媒介,即使作品本身是被修饰的谎言,也是作者与受众之间直接的沟通行为。作品由无到有的累加,最终达到巅峰的过程就如同人生命的经过——作品也因这个过程有了特殊气质。气质是天生的,且会被外界影响而改变。随着思考活动产生的变化可能会创作出与个人气质迥异的作品,虽不足表达创造者的一生但作品的细节亦或是某一阶段生活的浓缩——可以传达创作时生活状态,思想状况以及心理活动,因此作品不仅是绘画和文字,更是人的心性,是探索对象的信息切入点。艺术家把作品呈现予受众,产生沟通的时候就已经袒露了自我,所以透过草间弥生的作品,也会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图1)。从草间弥生到早期绘画,直至现今所有创作风格的演变,20世纪70年代后,其努力消灭现实和具象的形态并使之符号化;90年代后,自幼年时期记录恐惧到以此作为素材,把自我形象与怪诞的扭曲的幻想场景进行组合,直到那些曾经凭借某一物象得到伸张的符号们可以生长在任何物质上,比如南瓜。让那些圆点、眼睛、触角,如同水流涌动、气流变化一般,看似错乱无章地交织着,实则贴合了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在时间的冶炼下,草间弥生的艺术作品中思考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个人的恐惧逐渐成熟,延伸到了对生命乃至宇宙空间的思考。人的大脑是一个复杂的机器。而潜意识——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与可以被察觉到的意识不同的是,潜意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潜意识是被我们隐藏起来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一个隐藏的楔子,一个“点”。草间弥生的具象艺术符号“点”所承载的信息和演变过程,恰恰来自其抽象的“点”。
二、萌芽的草间弥生特殊生活抽象“点”
“某日我观看着红色桌布上的花纹,并开始在周围寻找是不是有同样的花纹,从天花板、窗户、墙壁到屋子里的各个角落,最后是我的身体、宇宙。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被磨灭、被无限大的时间与绝对的空间感不停旋转着,我变的渺小而且微不足道。”——《花(D.S.P.S)》
精神疾病患者往往拥有异于常人的天赋。疯癫又或极平静外表下,某一“点”被有意或无意的无限放大且观察视角独特。同时,7岁是抽象思维开始发展的一年,而8岁则开始热衷于思考,在这一大致过程中,任何因素都有可能改变轨迹。草间弥生10岁便患有在医学上被称为“人格解体神经症”精神类疾病,为表达、记录、抵抗经常出现的幻视与幻听从而选择绘画作为载体。
除了疾病,面对来自母亲的恐惧把孩提时期草间弥生置入以某种矛盾维系着的残缺扭曲的家庭环境里。亲历了父亲对婚姻的不忠与母亲的暴躁,在性格特征形成与价值观念培养的重要年龄,草间弥生承担着不合乎年龄的巨大精神压力,与其说幼小的她对此很畏惧不如说是愤怒,这样的愤怒在孤僻与奇怪的小草间弥生外表下显得有些无声无息。对于一个日后思想如此前卫的艺术家而言,这样的反差是否存在着某种特定关系,这对草间弥生具象“点”产生的意义就在于充满矛盾的生活给她的艺术符号繁殖提供了环境。
童年为母亲画肖像就出现的“圆点”(图2)在其日后创作中不断繁衍,如同细胞般逝而复替,执着地重复、延伸,并在日后的创作中不断符号化,以此为始不断改变,成为了草间弥生和其艺术时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精神病患者”成为重要标签般的成为了个人象征。草间弥生的创作开始于记录恐惧,而“圆点”符号一则是其抽象的幻视中的具象体现;另一支则是其母亲。画面出现的圆点是幻视得体现,眼前母亲因为丈夫的背叛而歇斯底里令年幼的草间弥生感觉害怕,就像幻觉中的网,蒙在母亲跟前,阻挡了真实的安静温柔的母亲。
孩子对待父母有与生俱来的特殊情感。即便母亲不可理喻仍会抱有希望跟幻想,草间弥生依旧渴望画面中可怕圆点背后静谧恬美的母亲,这是十分矛盾的体现,个体往往是整体的缩影,草间弥生及其家庭也是如此。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用“菊”与“刀”形象刻画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特质。“但是……又……”是世界各地评价日本人最反复的句式。在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批又一批承受着巨大压力导致扭曲的小个体与个体组合被淹没在看似文质彬彬的日本大环境里。
而骨子里的叛逆帮助她离开了保守又矛盾的日本,使得其所有的激情与美丽被推向极点。比如与嬉皮士的相处里,其热情不断被刺激,也显得疯狂,使之精神疲惫不堪,也为其日后精神疾病的爆发奠基。草间弥生想要冲破的保守,逃避的家庭、母亲、疾病等充满矛盾的生活,对具象艺术符号“圆点”的繁殖提供了动力,并不断繁衍,如同细胞般逝而复替,执着地重复、延伸,在日后的创作中不断符号化,成为了草间弥生和其艺术时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推移,1972年,草间弥生的爱人康奈尔去世时,她打包回到东京并在自己父亲也逝世后,三种疾病并发需要手术,之后又住进了精神病院。
草间弥生“十年无性”的爱人,著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约瑟夫·康奈尔是一个恋母同时占有欲很强的男人。其母亲在二者之间扮演了十分畸形的角色,对女性充满敌意,侮辱了草间弥生。使“女权主义者”草间弥生心存芥蒂。包含年龄差异,一系列“差同”所产生的矛盾以某种特殊的连接让充满矛盾的二者保持相处,使得二者会在情感燃烧时以常人无法理解,脱光衣服互相写生的方式进行宣泄。
人的“本能”,在弗洛伊德著作《精神分析引论》中将婴幼儿的性欲与心理关系结合人类本能划分了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则可以大体分为“性(性的欲望)”与“自我保存(吃的欲望)”,而死的本能即“自我破坏”。
其中“性”贯穿了人类生活的始末,狭义看,可以说是生殖器官的快感;从广义看,则是超乎实际器官的精神上的“性”。通常提及婴儿耻以用“性”,但吮吸乳头这一求生行为正是同时满足性与生存欲望的表现。大部分人也并未发现婴幼儿有实际的“性行为”。吮吸乳头的婴儿虽有两性,但其吮吸乳头的性别却只有一个,即来自女性的,在性别上具有了特例性,因为能够同时满足求生欲望的乳头只有来自女性的,这是保持生存的前提。在情感宣泄的形式上,草间弥生跟康奈尔脱离了大部分人的认知,所以“十年无性”成了二者情感的前缀。这实质是精神上“性”的满足。以异乎寻常的“点”使二者的感情达到了圣洁的高度。就像人们虽然难以接受婴幼儿有“性的欲望”却会注意规范他们的行为一样,实则是压抑。而康奈尔是十分虔诚的基督教徒,这正是信仰对其欲望的压抑,也有来自母亲的压力。而这种连接更多的也许是两个异乎常人艺术家间的“惺惺惜惺”。
草间弥生的生活为其艺术带来了质的飞跃与升华,提供了符号繁衍的温床。
三、草间弥生作品中创作符号的衍生变化
疾病和纷繁多样的生活经历给草间弥生带来了“圆点”。“圆点”衍生出触角、眼睛等符号。而除了圆点之外,草间弥生的作品,色彩非常有个性,多是利用主观意愿色彩,营造独特的空间,绝不仅仅是对大自然某一色彩的写实,更是内心想法写意的表达。
由点及线再到构成面,形成了草间弥生的艺术空间。在草间弥生的作品所营造的空间,宛如梦境却是幻觉,如无限镜屋(图3),利用了镜面反射,仿佛置身于无限的空间内,让人产生深深的孤独感。把人直接拉进无穷浩瀚的空间,丰富的色彩里看不出快乐,草间弥生端坐其中,她的孤独直白地写在艺术作品里,随着人生经历的累积,其作品既有对生命的思考,也有对茫茫未知宇宙的思考。
1959年《无限的网》(图4)中颜料随着时间沉淀织成了黑白的巨幅交错。画面给人营造了茫然的感觉,坠入“无”的空间,这些圆点就构成了一切,似乎要繁衍到吞噬宇宙,执着地让时间说明着一切。
而创作于1989年作品图5,给象征男性力量的蜥蜴戴上女性的蝴蝶结,这看似稚气未脱的画面,被女性安静的笑容洗去童稚,似乎是凌驾于男性之上如同圣母般的存在。而男性则显得主动跟谄媚,甚至有一些稚嫩。在康奈尔逝世的十年后,草间弥生的作品增添了人情味,变得稍有静意。草间弥生的女权主义观念也在作品中得到体现。
爱人与父亲逝世后几十年的疗养生活,让草间弥生的艺术作品的“点”愈发时尚而渐渐脱离了原本的歇斯底里,表达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富哲理。在具象的形上,具象的点不断繁衍变异,而抽象“点”的寓意随之改变。早期的草间弥生执着地展现“疯狂”,“圆点”携带着象征世界跟生活的力量,以蕈类聚生的方式承载丰富形状,让不可捉摸的运动伴随某些规律阐述着生命轮回不止的意义,诠释着她思考的宇宙空间。由一“点”而发,生生不息,随着时间推移,也在思考着生命的一切广至宇宙。
四、“点”对于创作符号积累的意义
草间弥生说:“我的生命结束之前,在那逝去了的漫长的岁月中,如果我的心曾经有过闪耀,则是我莫大的欣慰!我的努力还非常非常地不够,我将更加心忧人生、更加敬畏人间大爱,我将广播我的问候,继续我的艺术家的道路。”
就个人而言,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哪怕惊鸿一瞥都有可能储存在潜意识中。这就是“元素”的积累。这些元素平日里安然无恙,被意识所压制。当夜深人静时或是受到了某些刺激,元素与元素如同细胞分裂组合一般繁衍生息,织成了纷繁多样的情境。有些熟悉有些则陌生。这些日常见闻的“元素”如同草间弥生的“点”一般积累在思维中,当获得的“点”被激发或者被挖掘,就会产生形成个人符号的契机。而这恰就是独属于个人的创作符号。
对56个民族和谐共处的中国,在民族交流的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地方物质文化的差异又有某些共同之处,因而充斥着纷繁多样的艺术符号,静候挖掘。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交流跨越了国家与民族的界限,在这一趋势下,中国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他国的文化,但中国艺术与设计等越来越缺乏对于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发展,模仿成风。个体影响整体,中国也就显得单调。在艺术领域,从不缺乏也不避讳模仿,但模仿的最高境界是始于彼而高于彼,这一过程漫长而艰难。地域之间千篇一律,只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而不注重地方文化建设会导致文化与艺术思想的匮乏。文化是民族之魂,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衣、食、住、行等各种风俗习惯,即“民俗”。中国传统民俗符号储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事项信息,蕴含丰富民俗文化内涵,体现着鲜明的艺术个性,是历史、文化和民俗事项相融合的产物。民俗等就如同中华文化的“点”,在潜意识中受到意识的压抑,成为时代大潮下未被多加重视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符号之一。“符号向我们传递的是一种可以瞬间直觉检索的简单信息,象征……是一种视觉的图像,或是表现某一思想的符号。”但若是没有传承并使之成为文化创新的一部分,就会面临消亡。■(王旋 安徽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叶凡,编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3] 草间弥生.无限的网[M].郑衍伟,译.中国台北新店:木马文化出版,2010.
[4] 布鲁斯-米特福德,威尔金森.符号与象征[M]周继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