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论述情感化设计对于交互玩具设计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把情感化设计与“野兽派”创作手法相融合,探讨其在玩具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通过深入分析“野兽派”创作方法,结合心理学原理,挖掘“野兽派”创作方法可用于情感化交互玩具设计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要素,从而为现代玩具的创新设计提供设计思路。
关键词:野兽派;创作方法;交互玩具;情感化设计
检 索:www.m.donnamail.com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7)09-0122-03
一、引言
当前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让很多人感到压力重重,心理负担过重引发的疲倦、虚弱、情绪烦躁等亚健康状态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在现代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需要强化对人们心理需求的关注。心理需求包括人和物,即人与人之间交流慰藉的情感和寄托于产品的情感。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现代产品设计以功能设计为基础,从符合本能思维的外形设计发展到满足人心理需求的情感化设计。消费人群分布在每个年龄段的现代玩具作为现代快节奏生活中一种娱乐放松的产品,对缓解人的亚健康状态起到了一定作用。设计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交互玩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必须要关注情感化设计。交互玩具的情感化设计注重情感传递和交流,尤其是放松愉悦的情感,而“野兽派”创作理念是强调人的情感体现,其追求自由的理念和设计玩具的情感需求不谋而合,所以“野兽派”的创作思想可以应用到情感化交互玩具设计中。
二、情感化交互玩具设计
现代产品设计经历了注重功能的行为设计、注重外观的本能设计,发展到现在注重用户体验与心理需求的情感化设计。对于现代玩具而言,情感化设计的需求更为明显。当前玩具设计师设计玩具除了要兼顾外观和功能外,重点要放在情感化与交互性。“交互”和“互动”意思相近,指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是感官、情绪、理智等的互动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口头也可以是肢体感官上的交流。
交互玩具的情感化设计着重体现情感的交流与互动。情感交流与互动体现在:一是注入情感,二是情感的流露和宣泄。在使用产品时,情感交互的过程就是情感获得以及自身情感情绪的表达过程。交互玩具情感化设计对于玩具和游戏者而言都至关重要,其在当前功利性玩具设计方面尤为欠缺。在交互玩具设计中,对于愉悦放松等情绪的要求更为明显。设计玩具时,通过特殊设置注入某种情感,在游戏者使用玩具的过程中获得这种感情或情绪;或者通过设计,在游戏者玩的过程中宣泄某种情绪,以此达到情感交互的作用。
三、情感化交互玩具设计中情感来源
情感是关系到人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是否欢快娱乐的关键,因此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情绪的产生。关于情绪如何产生,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中这样说到“在生理与情绪的相互影响中,生理变化在先,情绪体验在后。生理变化所引起的内部冲动传到大脑皮层,所引起的感觉冲动就是情绪”,因此他推出了情绪是由动作引起的观点。比如说人通过微笑来给自己打气,通过深呼吸来缓和紧张情绪,由此可推测某种特定的动作可以给做这个动作的人一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在这种理论的支持下,在交互玩具设计中加入特定的动作,让游戏者使用玩具时,感受到这一动作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四、“野兽派”创作风格
在西方美术史中,“野兽派”描述为“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画风不再讲究透视和明暗、放弃传统的远近比例与明暗法,采用平面化构图、阴影面与物体面的强烈对比,脱离自然的摹仿”,带有一种纯粹的自由,没有过多的顾虑使得绘画的动作变的自由轻松。这种对于自身情感的自由表达方式在人与产品之间的交互设计中同样适用,因为“野兽派”的创作风格在情感表达上非常直接,注重人自身情感的表达,关注人的自身感受,在绘画过程中可以说人与画之间的情感互动是非常突出的,所以在交互玩具的情感化设计上“野兽派”创作风格对情感的处理方式值得借鉴。
五、“野兽派”创作过程中的情感来源
(一)“野兽派”创作的动作
“野兽派”的直率、粗放的笔法,对纯色颜料的直接运用,是客观事物给绘画者留下的印象再通过自己的人文情感等多种情绪的影响后的表达。因为摆脱形体、色彩等的束缚,自由的表达喜好和感受,就使得绘画的人不用考虑太多。随心的笔触,或绘画方式,为头脑腾出了很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人的大脑得到片刻的休息。这种绘画的态度与随着思维和情绪自由发挥的动作对于人情绪的释放和情感的表达是非常直接的,当人的动作被客观外界干扰的越少时,人自我的表达就会越多。也就是当某一个动作越接近人随意的动作时,人在做这个动作时的情绪就越放松,“野兽派”的自由绘画动作就是遵循的这个道理。
(二)“野兽派”创作对待描绘对象的态度
“野兽派”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描绘的对象不论是什么,都是用一种自由放松的方式来对待,可以绘画任何的东西。这种对待描绘对象的自由态度,一方面是可以描绘任何东西,另一方面是描绘这些事物时都可以用任何方式来画,也决定了“野兽派”风格可以用在其他领域内。如在交互玩具设计中,玩具的玩法往往决定了消费者的使用动作,这种动作方式就可以沿用“野兽派”风格对待绘画对象的态度。消费者也可以用一种随意的方式来对待玩具,也就是说设计师在设计游戏方式时,对于游戏动作可以采用更自由的动作,开放性的玩法,限制和要求越少,使用者越是自由发挥,那么使用者所感受到的自由就越多,对情绪的表达就越多。
(三)“野兽派”创作对待绘画者的态度
“野兽派”因为摆脱客观束缚,形体、色彩等的解放,不用在乎比例,绘画技巧等,没有美术天赋,或没有学习美术绘画技巧的人都可以参与,也就是说它将绘画变得大众化,诠释了人人艺术的定义。在运用到情绪传导时,不用考虑对象是否懂得绘画技巧等,区别于其他风格的绘画,“野兽派”创作方法在运用到情绪传导时,就有很大的可行性。这种态度不仅是对传统绘画的颠覆,也是对人们传统观念的颠覆。就是做一件事不以完美结局为最终的追求,而是享受过程,尤其是精神情感上的享受。这种态度就是在强调创作过程,过程对人情感表达和情感感受的重要性。在玩具设计中游戏过程中的精神感受同样非常重要。
(四)“野兽派”创作对待创作道具上的态度
因为“野兽派”创作释放内心世界,注重情绪精神的表达,使得创作方式也脱离了固定模式,随心所欲的态度使得创作方式无限化。由此绘画的工具、方式等也变的随心所欲,也就是说可以颠覆传统的工具、环境等。同样的这种态度表现在其他领域也可以带来创新发展。在玩具设计领域游戏道具、环境、输赢方式等等遵循“野兽派”在创作道具上的态度就会有更多创新玩具的出现,尤其是这些道具、环境是由使用者自己选择,而非传统固定的游戏道具,让过程更开放,那么玩具所带给使用者的情感体验会更加丰富。
六、“野兽派”创作理念运用于情感交互玩具设计的方法
(一)用“野兽派”风格的创作方法来释放情感
因为“野兽派”风格绘画本身的自由形式,在日常绘画创作中用来发泄情绪。偶尔的进行一次“野兽派”的创作,在自由的运用颜料、笔触的情况下,随心所欲的描绘自己喜爱的事物。同样在玩具的使用过程中也可以采用“野兽派”的这种风格,通过随意奔放的使用动作来达到释放情绪的作用,比如市面已有的减压玩具,这类玩具在使用过程所采用的动作,都是有利于人释放压力的动作,和“野兽派”创作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野兽派”的创作动作所表达的情绪很直接和丰富,这种动作可以作为情绪表达和释放的动作选择,把“野兽派”的创作风格里的动作进行提炼,运用到玩具设计中,就可以使得玩具更具释放情感,缓解压力的作用。
(二)用“野兽派”创作方法注入特定情感
一个无意识的动作,在记忆中会留下多种对于这个动作的印象,当人们再做与此印象相关的动作时,就会感受到当时的部分情绪。这无非是说人们记得曾经触动心灵的情感宣泄,而对当时那种心灵的体验是没有任何记忆了,因为情绪状态无法再现,但可通过动作勾起回忆。
“野兽派”将绘画方式自由化,绘画的动作可以根据心理辅导师或是玩具设计师进行具体设定。比如激动情绪下做的动作,缓解情绪的温柔动作等。用这些动作要求参与者进行绘画或使用玩具,以此来找到某种特定的情绪。
七、结语
一个带有强大影响力的艺术流派诞生,足以证明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野兽派”作为典型的代表,其创作方法所传达出的理念,不但对绘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还在其他艺术设计领域产生了一定作用。而将这种追求精神表达的自由理念运用到现在这个急需精神关怀的时代证明了其理念的重大意义,同时也说明了理念跨领域运用的重要性。将“野兽派”创作方法与融入情感化设计的交互玩具相结合,扩宽了玩具创新设计的思路,使现代玩具更具有生命力。■(姜语锐,靳桂芳,仓诗建 天津科技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是天津科技大学2016-2017学年大学生实验室创新基金项目(批准号:1607A101)、2016-2017学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批准号:20161005716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陆远强,鲍德国. 亚健康状态[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6,4(5):365-367.
[2] 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 王飞.浅谈野兽派[J].美术教育研究,2012(12):30+37.
[4] 李四达.交互设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 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6] 王慧.野兽派绘画色彩形式美感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9-12+61.
[7] 刘世声.野兽派绘画的色彩与形式[J].装饰,2004(04):84.
[8] 陈佳丽.论野兽派艺术特征及其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6):118.
[9] 蒋莹.野兽派绘画色彩语言形式美感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5(0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