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产品中的情感化应用研究

艺术与设计

2018-01-17 14:19:03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人的本质属性与精神需求的探索重点越来越关注,关注情感化产品也得以广泛应用。设计来源于生活,生活源于自然,仿生设计应运而生。文章结合仿生设计、情感化设计,思考仿生产品中的情感化应用,分析实际应用案例,基本构建仿生产品情感化的新思路。

关键词:仿生产品;产品设计;情感化设计

检 索:www.m.donnamail.com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7)09-0112-02


生活源于自然,设计也是源于自然,对自然的探索赋予了设计以无限灵感,创造了仿生产品,从而使产品不仅仅是工具,更是美好的事物与体验,产生了多样化的效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人的本质属性与精神需求的探索重点越来越关注,人的地位被凸显出来。所以对于设计而言,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产品功能需求,而是注重情感化设计,从产品的功能到需求都能够满足用户,也就是人的需求。

一、源于自然的仿生学

生活源于自然,人们从自然中获得认知和经验,总结并形成知识。潺潺流动的溪水打磨成光洁的鹅卵石、翱翔于天际的展翅雄鹰、下雨时节雨滴打在荷叶上……无论从形态、功能、肌理材质、色彩、意向等,都能够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度物象而取其真”,不仅仅是绘画的美学范畴,也是仿生学的传神解释。仿生学作为一种古老并年轻的学科,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并得以发展,古老的是历经亿万年的自然界发展,生物植物的进化和繁衍,数不清的自然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究发现;年轻的是作为仿生学的来源,自然是具有无限活力的,正因它,无数灵感得以发现并应用到各个学科中,人们能够取得收获赢得新知。

二、设计之源与设计之本:仿生设计与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仿生设计也称作设计仿生学(Design Bionics),根植于设计学和仿生学的基本知识体系,汲取自然中的合理而又奇妙的形态结构等,融入到设计中。如同源源不断的泉眼,仿生给设计带来了取之不竭的知识与灵感。正如德国著名设计师路易吉·克拉尼所说:“设计的基础来自诞生于大自然的生命所呈现的真理之中。”
随着对于人类自我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受到广泛关注和发展。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以探索人与产品、技术关系,揭示人的情感与产品之间的微妙关系,并在设计上加以实践和体现。产品具有好的功能是重要的;产品让人易学会用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要能使人感到愉悦。人是复杂的,人创造出来的产品需要在满足产品功能和产品易用性的基础上,还要满足不同用户也就是不同人群的情感需求,真正做到愉悦的使用产品,这也是情感化设计和以人为中心设计的重点,也是未来设计的趋势。
从自然之物的现象特点,忖度自然之物的本质内涵,进一步思考取其精华真谛。仿生学就是如此,仿生设计亦是如此。“度物象而取其真”,真字有很多层含义。而“真”这一审美范畴从其理论渊源那里就呈现出三个向度:客观之真,主观之真,情感之真,三者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纵观这三个层次范畴,在仿生设计中,客观源于自然,参透自然规律和法则加以应用;主观便是根据客观所得,凭借设计者自身主观判断应用于设计中;情感则是要基于使用产品受众,考虑受众的一种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分析探讨仿生设计的三个层面,其中亦有情感化设计,可见它们的紧密联系。

三、仿生产品中的情感化效应

仿生设计是产品设计中的一种重要的设计方法,情感化设计是产品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设计方法。两种设计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得以互相补充发展。
仿生根据自然生物的形态功能和特点,掌握规律加以应用。然而在“仿生”一词后面加上设计,就是对这一“效仿生物”的过程增添设计学的思维和方法,建立一种思维方法,指导设计实践。所以,仿生设计根据生物多样的特性,产生了多种设计方法。
在仿生设计这一有限的研究范围下,情感化设计带来的因素影响着仿生设计,产生仿生产品中的情感化效应。仿生产品中的仿功能设计、仿结构设计、仿形态设计、仿肌理设计、仿色彩设计等等设计方法,在情感化设计的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反思层次的影响与吸收下,让仿生产品的意蕴变得更为深厚,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实际的运用更加人性化,更能够全面的满足用户的情感诉求,让用户对于产品的情感得到更好的满足。简言之,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就是要在产品和人之间建立一种情感层次上的深刻联系,实现“人与物”的高度统一。
在仿生的设计运用中,效仿生物优势特点加以思考与运用,注重情感给人们带来的体验和启发,这种体验和启发从设计师到用户、再反馈总结到设计师,也就是仿生产品中的情感化效应。
在两种设计方法的解构和融合中,我们来探讨仿生设计中产生的情感化效应。情感化效应,存在于仿生设计的第三个层次范畴:情感。情感在一方面受制于主观因素,在另一方面也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某些产品能够激发强烈的正面情感,如同宝马公司的迷你库珀汽车,它所带来的情感效应使用户多多少少的忽略了它的不足。所以,仿生设计需要系统的把握设计中的主观、客观因素和情感需求,协调好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并在注重用户的基础上,结合仿生设计语义探索产生积极良好的情感化效应,引导用户在满足功能需求等基本的设计需求后,产生良好的体验。

四、仿生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应用

产品是人所制造,也是为人所用。现代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的产品生产越来越普遍,人们既作为生产者,又是和产品朝夕相处的生活者,人和机械、科技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也更加向往自然本质,与产品的关系也不仅仅局限于人—工具,而是人—产品—人,像是能够情感交流的朋友。探寻仿生产品设计的情感化应用,分析不同层次下的情感化应用以及用户不同层面的情感体验的映射。

(一)本能层次下的情感化仿生设计

本能层次是我们人体本身先天所具有的,就像欣赏怡人的风景、听到动人的旋律、闻到沁人心脾的芬芳、触摸到倾心的纹理、品尝到诱人的美味,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能够与事物产生交流,可以激发出本能的的情感反应。这些情感变化都是接触后第一时间产生的,是潜意识的映射,优秀的产品仿生设计犹如人在自然界中产生的本能反应,自然而然,美好难忘。仿生设计的仿形态设计、仿肌理设计、仿色彩设计等,就需要抓住人的直观感受,给予功能上的满足的理也要给于美的感受。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设计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在仿生设计上运用自然灵感,带来产品的美的第一感受,变得尤为关键。如图1,家居中的洗手台的造型设计经过仿生设计的抽象处理,像是一个漏斗,又不似漏斗,更像是一株卷曲的荷叶,防水木质的材质真切的再现了自然气息,在视觉上走进了自然,在洗手的使用中又如同伸手接准备滴落在荷叶上的雨滴,实用又增添视觉美感和美的感受。

(二)行为层次下的情感化仿生设计

仿生设计的形态、肌理、色彩等方法带来了直观的情感反应,是基于美的思考感悟。优良的产品设计应是满足功能下能够可以使用、轻松使用,能在一连串或长期操作使用后产生有乐趣的操作体验,延续产品良好的第一印象。图2是一个婴儿提篮和婴儿车的系列设计。婴儿的自主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需要被保护和呵护,这样的需求就决定了婴儿产品对于安全性和安全感的重视。花瓣包裹着花蕊,仿照花瓣的围绕感设计,将婴儿产品的安全感体现出来,使婴儿家长使用起来更加安心。行为层次是人类控制自身身体日常行为的运作部分,人们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直觉和习惯、经验和体验都不尽相同,对于产品的需求就很难把握。但是在自然环境中发现人的行为需求是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观察自然环境中人的需求和产生的行为的情景,分析可用性、易用性。


(三)反思层次下的情感化仿生设计

人能够利用大脑来思考,拥有对于事物的记忆并能够思考和反思。产品的发展,已不仅仅是能够带来感官上的美感、功能体验上的满足,更深层次的是人与产品的情感交互。这个层面上的仿生不仅仅是欣赏美景、感受美景了,而是触景生情,人们能够在恰到好处的仿生设计中获得新的认识,产生认可,还能够得到总结和反思。图3是一个Natural Balance花盆,从骆驼的储水耐旱特点中得出仿生灵感,运用在花盆上,供给植物水分。在水分缺少后花盆重力不均会使花盆慢慢倾斜。人们看到此景,会“触景生情”,从倾斜的花盆知道植物的缺水这一认知,并能够思考判断植物缺水了,需要往储水孔里浇水啦。这就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使用一个仿生产品,而是通过仿生产品的设计这个途径,收获新知和体验。

五、结语

仿生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在借鉴吸收仿生学的思维方法,以自然为灵感和源泉,受到启发来造物;而在其中思考情感因素,产生仿生产品中的情感效应,也是产品与人的联系交流:一方面它与仿生产品本身相联系,赋予产品以生命力和活力,传达出仿生产品丰富的意蕴;另一方面搭起仿生产品与人的桥梁,使其之间建立一种情感的交流互通和反馈。仿生产品的情感化设计,以自然为灵感,运用恰当的设计方法和思维,挖掘情感化因素并在仿生产品中将其展现和传递,丰富和发展了仿生产品的设计和以人为本的设计。■(龚倩玉 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米宝山.仿生思维与新产品开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2] 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6.

[3] 曹新刚.度物象而取其真[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2.

[4] 陈静.论仿生设计中的情感因素[J].现代装饰(理论),2012(3):52.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