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产品升级、模式创新、重构加速,都给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对展览行业而言,不仅展览模式发生了改变,公共教育也在不断开拓创新。浙江美术馆公共教育因时而变、顺势而为,不断拓展新方向、开辟新空间,以创新的审美教育方式激发公众的创造力,以线上线下的互动融合迎接行业的变革时代,在服务方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美育以蒲公英的形式随风借力,轻盈地落地生根发芽,开出创造力之花。
展览现场
在线下展览中,人们要身处美术馆的展场中才能获得切实的艺术体验。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美术馆所能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远距离社交”给美术馆开展艺术展览和公众互动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但美术馆人并没有裹足不前,而是在逆境中迸发出了创新的力量。新的拓展方向要打破单一化、模式化的套路式服务,从新时期足不出户的“云上”生活出发,在为公众提供基础资料的基础上,从“公教”转换至“自学”,促推观众在家“自助”开展审美实践,专注于自身的感知和创作,进而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达到“足不出户,艺术到家”的公教效果。
因时而变,变革势在必行。美术馆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美育场域革命”——基于互联网的“交互型”线上美育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各地美术馆顺势而为,都将重点转移到了线上,积极推出了不同主题的公共教育项目。
浙江美术馆儿童实验室
“盒子里的美术馆”:激发公众创造活力
教育是美术馆的灵魂。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在普及推广艺术通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公众的美学欣赏力。作为开放的教育机构,美术馆的教育方式是引发公众的学习欲望,因势利导培养公众自发性学习的兴趣,“开发”公众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公众在与艺术品进行心灵交流的同时,获得属于自己的审美体验。
多年来,浙江美术馆一直在尝试多种方法让艺术贴近公众。为了促成观众享受艺术的习惯,浙江美术馆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设置了除对展品视觉感知之外的活动项目,如体验、导引、互动和交流等,将静态的艺术品转变成动态的体验,吸引公众参与其中,让他们切身体会艺术的魅力。
美术馆工作坊的观众作品
一、“盒子里的美术馆”是什么?
“盒子里的美术馆”英文名为“ARTS TAKEOUT”。这个诞生于特殊时期的全新公共教育项目由浙江美术馆和多位艺术家联名发起,是馆方“因时而变,顺势而为”推动线上线下互动一体化、不同艺术类型跨界联动的公教项目。项目得名于公共教育团队在疫情期间产生的“如果美术馆能提供‘外卖’服务就好了,可以为观众‘打包’快递艺术”的最初想法。在活动期间,多位艺术家做客“盒子里的美术馆”,敞开心扉,与公众展开空间“对话”,分享创作的心境、作品的故事和人生感悟。同时,美术馆会员可用积分下单“艺术外卖”(兑换艺术家联名教育盒),将美术馆带回家,与朋友、家人共同创作完成自己那份“艺术大餐”。
“教育不是往桶里灌水,而是点燃火焰。”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加入“盒子里的美术馆”计划。“大盒子”里包含了六个系列的小“盒子计划”:“艺术家联名计划”“生活:美妆记”“驻地艺术计划”“植物与画:伢儿花语”“儿童实验室‘24’计划”“公益计划”,内容从中国传统书画和当代艺术作品中衍生,覆盖广泛的生活美学,在“儿童的视角”和“成人的视角”间达成了通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浙江美术馆走进了许多艺术家的工作室,和艺术家们一起研发“盒子计划”。
“盒子里的美术馆”订制箱
二、在快乐中收获创造力
创造力的发挥需要在一个自由自主的环境中实现,观众在家时有充分的自由去感知、体会和理解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并赋予其创新性的解读。不同的艺术家联名教育盒中装载的创作材料五花八门,每换一种创作材料,就会有一种创新的可能。白色的盒子任观众创作,小小的空间可以装下对话、音乐和艺术。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发挥想象,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见解。宽松的氛围、丰富的材料和有趣的创作形式可以激发公众的创作兴致,使其在获得快乐的同时也提升了创造力。
“盒子里的美术馆”调动起不同背景公众的知识经验,艺术家、项目策划团队和公众之间的动态交互循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审美对话过程。“盒子”作为连接三者的媒介,促成艺术家和参与项目的公众达成沟通和理解,并不断赋予作品新的意义。参与和互动程度越深,公众的代入感越强,对艺术作品的认知也会更透彻。“盒子计划”为观众创造了一个拓宽想象的平台,使观众能在其中自主发现问题并创造新的思维,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也在观众的不断解读中得以无限延伸。
美育要浸润到生活中去。对于儿童来说,生活就是游戏,游戏就是生活。在“盒子里的美术馆”项目中,美术馆公教人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画像、一起刺绣、一起观察场馆周围的植物、一起等荷花开花。这种直观的教育方式使儿童的直觉思维得到了锻炼——直觉可以激发儿童更多的好奇心和创意,对创造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盒子里的美术馆”合作艺术家应歆珣的作品现场
三、“盒子计划”对审美教育和创造力培养的意义
“盒子里的美术馆”收到了非常多的观众留言,留言中饱含了观众的肯定与建议。“博物馆改变生活”成为现实,项目使浙江美术馆公教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的成功转型,在与“美术馆之友”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还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出了新的观众群体。
从美术馆快递出的“小盒子”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随风飞扬与传播,扎根观众的家中,汇聚起一股股柔和而强大的美育力量。“盒子”承载起美术馆综合性、开放式文艺教育平台的重任,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感触艺术之美与体验生活魅力的场域,为美术馆进一步与公众交流创造契机。
通过“盒子里的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摆脱了“单向输送式”美育,开启“供给者”与“参与者”的互动模式,实现公众由“观看”到“参与”的“共建者”身份转变,建立了共享、联动、协同的知识体系,提供了具有延续性、广博性、动态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多种多样的教育互动空间
“盒子里的美术馆”作为浙江美术馆公教团队特殊时期策划的代表性作品,做到了“自助式公教”与“互动式公教”相结合,既有传统现场活动的“咫尺”交流,又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天涯若比邻”,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最佳美育体验。它成为浙江美术馆与公众沟通的重要桥梁,也为美术馆在传播和教育上的探索提供了方向。
未来,我们要建造一座“无墙美术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优势突破“墙”的限制,把美的艺术传送至馆外,以各种方式向公众开展公共教育,让百姓不出家门、学生不出校园就能受到艺术熏陶,让“美”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创新的动力。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