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美术馆学” :推动艺术生态多元发展

李百灵

2023-09-04 11:49:00

已关注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的美术馆发展经历了多元化和高速发展的时期,美术馆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美术馆,展览内容也更加多元化,民营美术馆和画廊的兴起也为整个艺术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日前,由A4美术馆文献中心与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新美术馆学论坛:从六面体到克莱因壶——没有边界的美术馆”召开,论坛邀请了国内外学界在“新美术馆学”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就新美术馆学展开讨论,在“面向未来的美术馆机构及运营实践”“共构中的新美术馆学与理论发展”“公共视野下的美术馆与地方表达”“流动的生态:美术馆、社区与参与式行动”4个方面进行研讨。那么什么是新美术馆学?新时代语境下,美术馆尤其是民营美术馆要如何更好运营和发展?美术馆在促进地方美术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作为?


01


历史进程中的美术馆学


从1930年严智开在天津创建中国第一家公立美术馆算起,中国的美术馆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新中国美术馆事业的起步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江苏省美术馆的成立和中国美术馆的落成开馆。而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美术馆全面免费开放的政策实施,中国的美术馆也迎来新发展契机,美术馆时代已经到来。与此同时,美术馆学也经历了从砥砺前行到系统化、学科化的艰辛过程,当下面临着由成熟体系到自我反观与批判怀疑的转变,也呈现出由传统模式到新模式的探索趋势,面对实践中问题的思考也呈现出开放的思维、综合的方法与跨学科的视野。


在这一背景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璜生于2019年提出了“新美术馆学”这一概念。他介绍:“新美术馆学”需要考虑到当下“语言转变”之后对美术馆产生的影响。“新美术馆学”是基于机构研究的跨文化研究,它批判性地关注美术馆的实际操作问题,也必须关注美术馆运营过程中的制度问题,它不是稳固的,而是反观性的。


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看来,“新美术馆学”并不是一个结论性理念,而是一个始终在不断进化的开端。“新美术馆学”的研究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求真务实,通过实践探索提炼出符合社会发展现状的、为更广大人群服务的、可落地能实现的美术馆学理论成果。

美术馆是谈论文化产品和社会问题的空间,它催生了中国艺术生态多元化的发展以及更开放的对话与交流。“为此,我们希望从不同机构与个人的实践出发,展开以人、公共性、参与式为主的经验讨论。我们将从中探索美术馆的社会角色与定位,以及它促进知识生产的方式,并在其不断寻找当代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展现它自身思想与理论的持续更新。”王璜生说。


02


把观众作为美术馆的主体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我国众多的民营美术馆要靠自身的运营实现收支平衡,实现长期的发展,因此,在美术馆的具体实践方面,往往比公立美术馆更具有探索精神和先锋性,也因而成为“新美术馆学”的重要关注方向。而民营美术馆的众多探索性实践项目,也为我国美术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位于广东佛山顺德区的和美术馆是一家非营利的民营美术馆,该馆执行馆长邵舒介绍,因为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借鉴,该美术馆只能自己摸索经验,在组织架构、产品生产、品牌推广等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在我们看来,任何一场公共教育活动都是美术馆的品牌推广,任何一个展览的策展其实都是产品研发的过程,我们也针对这个方向把我们的导览分成了好几种,来适应和满足不同观众的需要。”邵舒介绍,“常规的艺术史的研究更多的是案例式的,但是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从社会史、人类史、经济学、地理大发现的角度切入到日常的展览策划当中,否则观众对于传统艺术史的理解不够,就难介入美术馆的现代语境里。”邵舒表示。此外,和美术馆在公共教育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开馆3年以来,我们发现观众不仅仅对作品和展览本身感兴趣,也对展览过程当中,修复、布展、打灯、运输、拆包装等环节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我们推出了探秘活动,限时限量,由美术馆的建设负责人、策展人、工匠负责人,或者安装公司的代表带着观众进到没有完成的展厅里面,观看未完成的状态,这一活动吸引了很多观众的参与。


位于四川成都的麓湖·A4美术馆创建于2008年,也是一家民营的非营利性美术馆。该馆团队在馆长孙莉的带领下,立足地方与现实,尝试以不同的方式来回应美术馆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问题,也由此聚焦于艺术前沿的国际艺术家、西南地区艺术家、青年策展人等带有开创性的特色展览项目。在专业性展览探索的同时,他们还开创了广受瞩目的istar儿童艺术节和国际主流中心项目。从各个维度打开了地方、社群、文化交流及社区参与的可能性。


A4美术馆馆长孙莉表示:“作为美术馆来说,展览一直都是我们的核心呈现方式,希望通过美术馆的工作来搭建一个平台,使美术馆和观众通过多角度的合作和参与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和方法,在这里,观众不再是一个单向度的观看者,而成为真正美术馆的参与者、合作者,甚至是未来的共建者。”


03


美术馆与社区建立紧密连接


中华艺术宫副馆长、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马琳表示,“新美术馆学”非常强调美术馆要与社区产生关系。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他和策展人王南溟成立一个社区枢纽站,联动博物馆、美术馆、高校、居委会等,并在新美术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艺术进社区和艺术社群两个概念。美术馆与社区,该如何联动?马琳介绍,上海地区美术馆与社区建立连接主要是通过3个方面的途径:一是美术馆把相关的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延伸到社区,二是美术馆采取一种融合的方式与社区进行合作,比如刘海栗美术馆就在上海的一些街镇做不同特色的社区美术馆,到现在为止,已经建成5个社区美术馆。三是举办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美术馆进入社区,并不是单纯地把活动放到社区就完了,而是更多地跟社区微更新发生关系,并且和社区治理紧密连接。”马琳说。


今年,上海市推出了《上海市美术馆管理办法》,其中强调,美术馆要提供更好的服务,要融入社区和乡村。5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了15个美术新空间,对于美术馆与社区的互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美术馆与社区应该是一种共享的关系,对于美术馆来说,可以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效能,对于社区来说,可以提升居民对艺术进一步的亲近和了解,从而把社会大美育给落到实地,相信接下来全国会有更多的美术馆,能够建立和社区的紧密连接。”马琳认为。


值得关注的是,正在成都美术馆举办的成都双年展第一次引入了社区艺术。8月19日和20日,一场名为“重返生活:重返公共生活”的夏日思想市集、论坛,在成都市倪家桥社区院子文化创意园开张。该市集邀请了独立书店、当代艺术、音乐戏剧、社区营造、可持续生活等相关领域的机构共同构成独特的气场。作为2023成都双年展平行展社区专题“重返生活:玉林的空间、记忆与社区行动”项目的一部分,此次市集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公众关注度。


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教授张意看来,社区艺术能够进入双年展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社区中和普通民众进行非常丰富的连接,并进入到双年展系统,从对社区艺术模式的进一步探索与对成都艺术生态的持续塑造上来看,此次市集打开了公共艺术更多的可能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共美育’成都模式的形成。”张意说。

04


面向地域的美术馆


以“地方”为基点,探索美术馆在不同情境和有限资源的现实状况下的思考起点,是“新美术馆学”又一个研究方向。在这里,“地方”不止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包括了国家、城市、社区、人群、个体等因素。美术馆发展到今天,早已超越为公众提供视觉愉悦和新鲜感的功能,来到美术馆的不同观众,还希望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启示和对创造性工作的理解,并参与其中。还包括对地方的认知和自身不同处境的反思和认同。


中国美术馆虽然是国家级美术馆,依然为本地美术事业的在地性发展做出了努力。例如,中国美术馆和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开展一系列因地制宜的馆地合作;与东城区的小学展开合作,开展开发国家美术美育课程、展示优秀学生作品、组织特色的社团活动等各种美育的公共活动;和一些社区、高校等机构展开合作等等。在中国美术馆展览部馆员吴彧弓看来,地方表达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是引进国际化展览后,美术馆如何把它诠释给该地的观众。另外一方面,做展览时,如何把地方性的思考带到展览的表达里面。当然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到地方性的表达不是单向的,是双向的,要关注到与观众交流带来的更多可能性。”吴彧弓说。


吴彧弓建议,作为美术馆,可以对本地的文化资源进行优化利用和整合,可以让本地知名的艺术家和民间艺人展开驻地艺术项目和工作坊,推动地方文化艺术的创作。另外,各个美术馆可以采用“美术馆+”的模式展开多领域的合作,不仅可以结合各个学校、社区、机构,更能拓宽公共教育的服务群体。


作为文化地标的美术馆,怎么样能让观众有比较好的体验,同时又作为城市发展象征的地标,它的思想性、公共性、艺术性怎么样进行结合?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副馆长高敬认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美术馆的发展也处于不断的迭代更新的状态,无论是打造地标式的一站式体验地的美术馆,还是地方区域的美术馆,都离不开谋特色定位、高质量发展、建人文高地这3个方面。“推进一站式体验美术馆,有3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达到多元的文化体验的效果。二是契合文旅融合发展。三是对美术馆场域的拓展。”高敬说。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美术馆建设也成为我国地域文化发展的普遍现象。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刘希言近几年十分关注乡村美术馆的发展。她观察到,国内乡村美术馆发展十分迅速,且具有数量多、多样化、地域化等特点。“比如大地艺术节根据不同村落的特点修建的美术馆、唐诗美术馆、长城脚下的瓦美术馆、针对现当代艺术的乡村美术馆、能够提供沉浸式住宿餐饮服务的乡村美术馆,以及由当地居民组织的个人美术馆、经典的美术遗产的美术馆等。”刘希言说,对于乡村美术馆而言,如何更好地规划和建设、如何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人群服务,如何维护和持续性地开展有特色的美术馆工作都是乡村美术馆要面对的问题。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