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北方昆曲剧院新编昆剧《曹雪芹》的舞台呈现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在舞台视觉空间中要同时面对传统与现代、高科技手段与程式化表演、古典美学与当代审美需求等诸多问题。然而这部剧的创作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与实践,旨在探究传统与当代、技术与艺术最精准的契合点,进而思考舞台艺术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征。结合舞台表演如何在视觉空间呈现意象,又如何使之产生特定的意境,是舞美设计在整个创演过程当中不断思考与努力解决的难点。由于特定的戏曲表演形式,在舞台上无论造型、空间还是高技术的融入,均是一个度的把握和掌控,同时也是对于“美”在不同维度的诠释过程。作为舞台视觉设计者,要试着从固有的模式中走出来,从正常的时空逻辑中抽离出来,力求使舞台视觉空间有韵律地动起来,那么就一定有机会遇见独特和美丽。
【关键词】
古典、当代、科技、韵动、意象、意境
昆曲之美的核心是“有声必歌,无动不舞”。现代昆曲怎样歌?如何舞?这个问题始终浸透在昆剧《曹雪芹》的创作与演出过程中。该剧以曹雪芹后半生在北京西山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分为“隐西山”“忆红楼”“绘纸鸢”“逝香山”四幕,以身世为引、作品为线,塑造了一个博学多才、历经坎坷、济世爱民的文学巨匠形象。昆剧《曹雪芹》是昆曲与舞蹈、视听的跨界与融合,它打破了戏曲固有的程式身段,大胆借鉴了民族舞、古典舞的抒情元素,来丰富人物的肢体语言,塑造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时采用高科技手段,在符合古典与当代审美品质的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舞台语汇、营造出至尚至美的精神境界。
01
探寻韵的意象
选用“韵”字是强调其字形左边为“音”,本义是和谐悦耳的声音。本文借以表达在舞台空间中所形成的高雅气韵和无尽意味。所谓“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结构形式[1]。本剧中有非常多的场景环境,比如北京西山、寺庙、江宁织造府、山水间、红楼贾府、大观园葬花、漕运码头、香山宅院、山野郊外等虚实相间的情景限定。同时采用戏中戏的结构、现实与幻化跳进跳出,使整部剧风格鲜明且非常具有张力。昆曲曲词典雅、行腔婉转,同时在传统戏曲身韵的基础上糅合了当代中国古典舞元素,突出了其写意性语汇的表达,强化了全剧的表现性与抒情性,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如果仅以描绘环境为目进行视觉空间的设计,势必失去这种诗一般的意味,同时也会造成平铺直叙的杂乱感。经过对剧中人物曹雪芹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昆曲、对舞蹈身韵的研习,渐渐形成了设计理念,即以主观意象的表达涵盖具体环境的再现;以精神世界的笔墨渲染现实环境的基调。
▲图1
所有的意象均是从一本书——曹雪芹精神世界的一方天地当中萌发而出。而这本书是由两块3M x 6.5M的数控斜坡车台构成,并覆盖P6 LED地砖屏,通过编程控制其在舞台上的运动。(图1)“书”的意象确定后,那么所有环境的意象也随之而产生。
由于环境形象是意象化的,那么它们会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象是主观创造的,但绝对不同于臆造,它是客观世界在头脑和意识中沉淀发酵后的再生世界,因此它不必遵循客观存在的真实逻辑,而是带以极强的象征意味在空间中重新解构。比如“江宁织造府”一轮明月般江南华府的意象,不但暗示了环境,更加具备了主观情感和时空的虚拟感。(图2)
▲图2
(二)所有的意象都应在一种特定的精神格调限定下相互协调构成,也就是风格感一定要统一,是在同一语境下的统一语汇。这些非现实但却具象的视觉元素,一旦形式统一地不断聚集、更替出现,便会进入到预先设定的情境之中,传达出独特的精神质感。比如“寺庙”和“北京西山”均采用浮雕的方式,将沉淀后的单元元素进行有序叠加,创造出了似真似幻的特定“形象”。(图3、图4)
▲图3
▲图4
(三)所创造的种种意象最主要的目的是营造独特的意境。因此它们的指向性要极其准确和鲜明。它们不以生活逻辑而存在,却以人物情感为依托;不以造型规律为法则,而以剧中特定的精神外化为视觉构成要素。有关意境的营造将在下文中详细阐述。
在舞台空间当中意象化的表达不同于典型形象的表达,它们也许形似但意义不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典型形象必须是鲜明的个体,用以指代或表现某个整体的性质特征。而创造出的舞台意象,实际上是具备象征性的一个实境,其作用与目的是直抵内心并产生波动和联想,从而萌生出精神世界中一个大大的虚境。
02
呈现韵的节律
大量舞蹈语汇的融入,使得昆剧《曹雪芹》的舞台质感发生了改变。该剧试图寻求一种现代昆腔歌舞诗画的艺术样态。就全剧的艺术呈现而言,显然与人们通常对昆曲的审美定式有别。该剧着眼于当代文化视域下的审美趋向,在力求营造写意、传神、诗化的舞台表演中,大量运用古典舞的群舞形态,造境、抒情、过桥、联结、衔接贯通,带给人们一种强劲的审美快感[2]。因此舞台时空的转换也必须符合这种诗化下的律动。
首先使舞台时空律动起来的就是那两块3M x 6.5M的数控斜坡车台。我们通常用到电动车台,无论是有线还是遥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都可以任意操控行进或停留在指定位置。可是,两块车台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它们能单独行走到位,同时还能精准对接为一块,随着节奏或快或慢、或分或离......其实并非易事。现今比较前沿的技术方式是红外雷达定位,但造价极高而且适用于驻场演出,对于剧场流动性演出极其不适合。经过技术人员的研发,最终使用了六组AGV舵轮伺服驱动万向轮(图5),同时通过编程无线操控。由于这两个斜坡车台上均覆盖LED地砖屏,加之防滑钢化玻璃,使得每块重达1吨,同时不同剧场的舞台平整度不尽完美,又使车台的定位总会出现误差。面对重重困难,技术人员反复尝试和优化,最终使这两部车台超静音行进、组合并精准定位,可谓行云流水。技术上的完美支撑才使艺术的表现成为了可能。
▲图5
(一)开场“隐西山”,双平台合并成45度逆时针方向呈现“书”的静帧影像,随着音乐及戏剧情节的转换,双平台慢慢顺时针回0度方向,同时多媒体动画影像开始一页页慢慢翻开这本巨著,结合后区“西山”或隐或现的意象,像呼吸般的进行了心理时空与物理时空的变换。(图6、图7)。
▲图6
▲图7
(二)剧中有两处重要的同时也是精彩的对唱环节,曹雪芹与幻化出的宝玉在非现实空间当中一次是合力推开山门;另一次是合力推开大观园沉重的大门。这两次戏剧行为均是在演唱的同时,虚拟地进行“推开”这一动作,要求舞台上要有明确的空间、气氛变化。两块斜坡车台分别以湖面水波纹和纯白色块的意象,水平缓慢对开,随着节奏、随着情绪匀速移至舞台后区两侧。极大地渲染了两种情绪氛围的纯度和浓度,更主要的是将角色的内心情感鲜明地外化了出来,着墨不多而蓄意无尽(图8、图9)。
▲图8
▲图9
(三)韵动,是整部戏舞美意象化表达的主题。除了具有科技因素构成的双平台在运动之外,充分利用剧场传统吊杆的编程,也达到了时空与情绪的流畅转换。从“叹山水诗境”的吟唱和女子曼妙如梦的舞蹈,过度到“石上松”的大段念白,一共利用四道吊杆以不同的速度上下升降、交替,使山、水中倒影、明月以及松柏的意象随着音乐节奏、唱念的抑扬顿挫、舞蹈调度和灯光色彩及质感的变化,有节律地“呼吸”流转。在这种动与静、变与恒、强与弱、行与止的迁换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意象性语言在物之外、情之内的自由组合,展现出精神世界在现实空间中的投影,加强了情感共鸣,营造出极强的艺术氛围(图10、图11)。
▲图10
▲图11
面对具有纯正中国古典美之基因的昆曲,尤其是这部融入舞蹈以及舞台综合语言的创新型、探索型昆剧,在舞台视觉空间中仅仅做到写意性的表达是不够的。无论是从单一层面的环境特征、时间更迭,还是立足多层面的情感表达、唯美展现,如果止于写意的维度,均显得附属和无生命力。笔者尝试以运动的方式,使舞台意象随着戏剧情节的推进、随着唱腔的抑扬顿挫、随着舞蹈身韵的婀娜曼妙,同呼吸共流转,通过韵的节律震颤内心、激发情感,力求在精神世界中共鸣、共美。
03
营造韵的意境
舞台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意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意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境界。“象”来自主观,由“意”生成,它与那种取自客观、摹仿客观物象的艺术形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意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一个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的“境”[3]。前文已提到追求特征性的典型形象创造,在昆剧《曹雪芹》中显然是不适用的。因此以意象的表达最终营造出至尚至美的意境,是该剧创作的目的也是审美的追求。其间需要牢牢把握的是意境的审美重点,即主观情志的抒发。
(一)留白空灵之境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留白的要义,虚实是辩证的,互为依赖的。虚境是从实境中生发出来的,而实境也必通过虚境得以延展。在实体意象之外的空白处,其实一点也不苍白无物,而是蕴含着丰富、多变和灵动的想象空间与内心情感。“梦回江宁”一场,舞台上高悬月与乡府的意象,以及一片碧波外空无一物,既是梦境,又似乎在无尽的空白之处寄托着主人公于现实中的真切情感。它包含了一个“灵”的空间,这个空间似乎有无穷的景、无穷的意。它是曹雪芹心灵的归所,是为他而独辟的心理场域。这一场景同第四幕与幼子生死离别时的“冷月凄凄照碧空”遥相呼应,所不同的是在空灵之处增添了一笔悲凉与凄苦(图12、图13)。
▲图12
▲图13
(二)情景交融之境
情既生于景,景也寄于情,艺术氛围的感染力来自于物象与想象共同的构筑。塑造意象的基本原则是象征,然而这种塑造并不是目的,它的意义在于意象产生后能够创造出一个什么样的境,还要考虑情感因素在其中的占比和表达的准确度。实际上,情景交融是一种充满抒情性特征的理想表现形式,不是意象本体的属性,但在本剧的舞台呈现来看,有控制的意象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场,而这种场又强烈地散发出统一的气息,这些气息完成了一件重大的任务,那就是情景交融。这种气场也许只有在舞台上才能充满灵性地出现吧。二幕戏中戏“葬花吟”一场,枯萎的干花象征着凋零与死亡;线装书的骨架象征着大观园冷酷的大门,投下长长的残影于花瓣之上。徐徐展开了一幅“已怜落花无觅处,更惜群芳凋姿容。花魂鸟魂总难留,风流空掩净土中!”浓浓的感伤画卷,情与景在这一刻神融气泰(图14)。
▲图14
(三)唯美含蓄之境
中国传统美学当中崇尚极简、淡雅,这其实是对产生虚境的更高要求。这种以点带面正如古典园林造法中“江山无限量,都聚一亭中”的美学追求一样。而简淡精神气质的体现则是唯美。作为温婉雅柔之美的昆曲,其外在唯美化表现特征与内在写意性有着紧密联系,这就是其特有的韵味,是通过写意来达到唯美的过程。在我们的古典美学当中,从简淡到唯美一定是含蓄的,所追求的意境同时也是含蓄的。而意境的含蓄又是一种空灵的含蓄、透明的含蓄。要使舞台演出呈现出这些美学特征,同时更要关照创作观念与表达手法的当代性,使绝大多数人产生情感共鸣,并准确地感受到美、意会到境,其实是非常有难度的。纵然境的产生受文化、地域、时代的制约较大,那么姑且就先呈现美吧。“香山秋叶”一场,所有的秋思与伤感一定是透过这一片残叶感受到的,所形成的美与境,真所谓初发芙蓉,自然诚致!(图15)
▲图15
04
韵的结语
首先呈上所有的主创人员,正是我们一起进行了一次大胆的舞台尝试。我们在舞台视觉空间中要同时面对传统与现代、高科技手段与程式化表演、古典美学与当代审美需求等诸多问题。之所以具备这样一次全新挑战的勇气,在于对唯美昆曲的极大崇敬和对舞台艺术深深的爱。
昆剧《曹雪芹》
主创名单
编剧:吴蓓 王焱
总导演:吴蓓
导演:罗静文
唱腔设计:王大元
音乐作曲:谢鑫
舞美设计:周立新
服装设计:阿宽
编舞:宋昭蓉 黄龙标 赵紫恒
灯光设计:唐铭
道具设计:刘树祥
造型设计:龚元
多媒体设计:田博
平面设计:刘仙临
指挥:邢骁
打击乐设计、司鼓:孙凯
司笛:关墨轩
其次,作为舞美设计在整个创演过程当中,不断思考与探究如何使舞台表演在视觉空间中意象化的呈现,又如何使之发酵并产生特定的意境等问题,其主旨是在不断寻找某种最精准的精神契合点,同时还能彰显舞台艺术的时代特征。也许一切永远在过程中均还没有标准答案,但这也许就是舞台创作的魅力所在,一切努力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昆曲之美是一种虚拟之美、写意之美,是人的幻化之美在想象中共同完成的延伸,而艺术的使命恰恰就在于替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适合的艺术表现。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