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军的设计研究之路:从解决问题到创造意义

田君

2023-10-16 14:05:00

关注

蔡军教授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最早留校任教的毕业生、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计管理研究所所长和国际著名设计竞赛中屈指可数的中国评委之一。他数十年躬耕于工业设计教育的第一线,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对设计创新力和设计研究能力的培养。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一直致力于设计战略与管理的研究、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研究和设计创新与管理的知识转换与结构范式研究,并且在产学研结合的方向上不断开拓新的路径。他在设计驱动的商业创新与设计思维和设计价值体系的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就,在设计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01

方向:设计导向型创新


图片

蔡 军

蔡军与工业设计的不解之缘是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始的。1978年,因为对于现代工业产品的兴趣,他考入工业美术系(后改称工业设计系),接受了系统的专业教育。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他对新时代和新知识学习的渴望无比强烈。在学院众多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他开始形成对设计目的和方法的最初理解。特别是潘昌侯先生的哲学观和对现代主义设计的理解是蔡军形成设计系统思考的重要认知基础,庞薰琹、郑可、张仃、奚小彭、常沙娜等老先生和工业设计系的老前辈们对工艺美术、传统文化和产品设计的理解也使他受益良多。在那个年代,师生们对包豪斯、现代性、现代主义文化等话题的讨论在77、78级学生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1982年毕业以后,作为为数不多的留校教师之一,蔡军担负起工业设计教学的重任。得益于出色的英文能力,他较早地接触到工业设计史,并经常被学院安排接待欧美的工业设计专家,尤其是接待美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席阿瑟·普洛斯(Arthur Pulos)和1985—1986年作为挪威奥斯陆国立艺术设计学院访问学者的经历,使他对国际设计产业与教育的发展及其如何解决现实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


图片

蔡军在中央工艺美院求学时期

图片

1986 年蔡军与美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席阿瑟·普洛斯及夫人合照

1984年柳冠中老师从德国学成归国,担任工业设计系主任,带回了德国的工业设计理念。作为青年教师的蔡军跟随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叶振华先生、工业设计系柳冠中先生以及工业设计的前辈专家们,共同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诸多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接触海尔集团、孔雀电视机厂等国内推行工业设计的企业逐步加深了对工业设计的认识。 90年代后访问北欧、英国和美国的经历,使蔡军亲身感受到欧美国家工业设计发展的情况。凭借对设计和大工业生产制造以及商业的浓厚兴趣,他较早地接触到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这样的设计学府,并关注到Design Issues杂志和国际设计管理学会,通过了解产品语义学和设计管理等方向转而更加关注前沿设计理论。 图片

20 世纪80 年代,蔡军在课程总结上与学生合影

图片

1996 年与柳冠中、王明旨教授等应邀访问芬兰

图片

蔡军与潘昌侯先生、柳冠中老师、严扬老师在一起

在教学的同时,他受聘参与了北京设计促进中心委派的北京工业设计示范工程项目,在联想天琴电脑、北京手术器械厂牙科设备等设计项目实践中对设计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实践。2000年后,通过与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中外企业的合作,他开始关注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设计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与此同时,基于广泛的研究兴趣,通过大量涉猎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蔡军对设计教育发展与产业历史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思考。他敏锐地认识到:整个90年代在国际大企业和跨国设计机构中,市场发展战略、品牌研究和设计管理的成功案例成为推动设计成功的主流因素。[1]自1998年起,他先后撰文《设计、策略、教育——对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思考》《论企业设计战略的重构与整合》等,介绍了设计管理和企业创新的最新研究成果,把设计与管理学科结合起来,从内涵和外延上扩展了设计的研究领域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从1999年起,他连续组织了三次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将国际知名设计专家引入中国,第一次把设计管理的概念和内涵推介到国内设计界。清华国际设计管理论坛作为国内第一个有关设计管理的国际性论坛,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2]

1999年蔡军开始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开设设计管理课程,主要内容是“设计战略与管理”,面向产品设计专业四年级学生,同时也招收以“设计战略与管理”为方向的研究生。2004 年开始,他针对研究生开设了“设计战略”课程。这些课程使学生在原有的以产品设计技能、设计程序与方法为主要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扩延到市场、企业和消费者的领域,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和企业更加迅速地融合。[3] 通过在学院和企业中推广设计管理教育,他深刻地体会到:设计管理教学对于学生融合多学科结构,运用所学设计思维和知识技能解决企业及市场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于企业设计师的进一步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扩展而言,设计管理教育无疑将是最重要的一条途径。[4]图片

2003 年“非典”时期,三星课程项目的任课老师们与学生合影

图片

2010 年与吉利沃尔沃合作的“设计战略与管理课程”受到同学的好评


从上世纪90年代 末开始,蔡 军将目光瞄准了设计战略研究。 从解决设计的具体问题上升到锚定宏观的系统目标,他看到了设计竞争力对提高国家发展力的重要促进作用,从而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这充分体现了他在设计目标与方向发生转变(从跟随市场到主动创造市场)的情况下,对企业竞争战略及时调整的必要性的认识。
自上世纪60年代起,设计管理的概念逐渐在西方建立起来。从80年代开始,设计战略与管理专业越来越多地被列入欧美院校的研究生课程中,蔡军则是最早将这门课引入中国的学者之一。2013年,他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的“设计战略与管理”研究生课程,被评为清华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吸引了全校交叉学科背景的学生。谈到设计战略和设计管理的关系,蔡军说:“设计战略与设计管理构成了一个主要的竞争系统,战略的核心紧紧地围绕着用户中心,由产品构成的开发轴和企业构成的品牌轴形成了这个发动机的两翼。设计管理则通过对企业设计组织、流程和资源的管理构成发动机系统的支持维护,从而使企业的开发竞争机制得以有效运行。”[5]在他看来,设计管理是实现企业设计战略的方法,通过设计管理可以实现企业设计战略的全面实施和高效运作。[6]在中国企业由生产型向市场开发型的转变过程中,设计战略的提出和在高校的传播无疑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图片

“设计战略与管理”课程框架

图片

与同学们在“设计战略与管理”课程中的讨论

图片

“设计战略与管理”被评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

图片

2012 年,作为博士生导师辅导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王小龙以优异成绩毕业


蔡军长期致力于设计与创新的关系研究。2012年,他在技术导向型创新、用户导向型创新的基础上,提出第三种创新:设计导向型创新,并撰文对其特征和定义进行了解读。罗伯托·维甘狄从产品角度形成了“设计导向型创新就是对‘意义’的创新”的观点。蔡军在此基础上,从企业角度提出:设计导向型创新,就是以设计战略为主导的从技术到用户的创新,即通过设计主导型战略思维引领企业在技术运用和用户体验上的开发创新,从而以独特的设计赢得市场。[7]他相信,上升到设计战略高度的设计导向型创新对企业提升竞争力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在面对高校师生的讲座中,蔡军多次阐述了设计研究驱动创新和设计创新力的重要意义。在近年发表的论文和讲座中,他特别强调设计导向型创新的重要性。转型经济下,他提出以设计研究驱动创新的设计范式的转变。这些思考,对于我们更深入地探究设计的本质和价值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02

路径:产学研的结合


1986年从挪威回国以后,蔡军深感设计与产业结合的紧迫性,更加重视推进与企业合作的设计实践。90年代,他利用到挪威参加中国设计展的机会,与挪威NOOR设计事务所合作,参与了其中的工业设计项目,并获得了1992年度挪威工业设计大奖。由此他对中国设计师自身的设计能力建立了更多的信心。 自1995年开始,在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推进工业设计示范工程项目期间,蔡军受聘作为设计总监带领设计团队。他与团队成员通过一系列产品设计真正践行了工业设计的理念。在半摸索半实践的过程中,他对设计管理、商业模式、设计战略产生了兴趣。依靠大量阅读并自学MBA教材,他把其中很多知识用到了教学与实践中。当时的他已经在自觉地运用交叉学科的思维方法进行工业设计的探索。 图片

1990 年参与北欧NOOR 设计事务所设计的Luxo灯具

图片 1995 年主持设计牙科综合治疗机并获得第九届文化部全国美展设计优秀奖(设计团队成员包括李卫、杨霖、黄平等)
从1996年蔡军发表的《从铁路客运系统看实施工业设计的紧迫性》一文中,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其系统性设计思维的形成。他先后编译了《芬兰当代设计》《设计创造价值——飞利浦设计》《世界著名设计公司》等图书,介绍和推广世界先进的设计方法和实践成果。还先后编著了两本高等学校现代艺术设计丛书——《工业设计》和《工业设计史》(与梁梅合著)。与市面上早已问世的几部设计史专著相比,蔡军的这两本书面向一般的大、中专院校学生群体,因此在内容上力求浅显易懂,对于传播工业设计概念起到了普及作用。从这个时期开始,蔡军对设计管理持续保持着关注和兴趣。2000年前后,他明显感到原有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足以应对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他通过积极搜寻国际设计研究资源,自费购买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newsletter,从中了解到查尔斯·欧文的战略设计规划,这一规划理论在当时是具有前瞻性的。他还在当年的《设计》杂志上撰文介绍了查尔斯·欧文教授带领学生获得的大阪国际设计大奖。这些理论和系统对蔡军构建起对设计战略的认知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图片

1997 年主持联想天琴电脑设计投产(设计团队成员包括姚映佳、李卫等)


1998年,香港蒋氏工业慈善基金会举办国际工业设计讲习班。在给这个班授课时,蔡军第一次讲解了他理解的设计管理。当时在北京工业设计中心的两个设计项目促进了他对设计管理的认知。第一个项目是1998年联想天琴电脑的整体外观设计。通过调查电脑市场情况、竞争品牌等,他进行了市场分析和消费者洞察,对联想产品提出了定义。同时还与联想团队一起到深圳的企业了解当地工厂的生产情况,并跟踪产品模具和试产。天琴系列是中国第一个系列家用电脑,成为当年的爆款,出货量一天达到8000台,给联想带来超过4亿的利润。蔡军教授带领的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团队主导设计的这一系列天琴电脑,也被产业界认为是中国家用电脑成功的开始。天琴的成功让蔡军进一步认识到设计的意义。

第二个项目是牙科综合治疗机。当时这家北京的老厂已经面临倒闭的危险,北京科委希望通过工业设计的导入,将该项目作为北京工业设计示范工程,蔡军被指定为团队负责人并组建了跨专业的研发团队。在与团队成员的积极合作中,他通过用户调研、医院考察、企业研发流程梳理等过程,深入了解了整个产品的应用场景、结构工程和生产制造工艺,由北京市科委邀请的芬兰设计师也毫无保留地提供了聚氨酯发泡技术。从1999年2月到9月,设计团队完成了牙科综合治疗机从立项、调研、开发和原型制作等全过程,并参加了当年的全国医疗博览会,引起广泛的关注。连日本产经新闻都报道“没想到中国能够做出这样的设计”。

图片

图片

2004 年设计作品《明@style》获第十届文化部全国美展设计银奖


2000年以后,蔡军越发意识到设计管理的重要性。他认为,设计战略关系到企业的中长期品牌与产品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设计管理则集中在如何实施保障战略规划的路径、规划、资源和管理规范方面。他的相关研究紧密结合企业案例与项目课题,其中部分已被企业接受并予以实施。

2002年,他主导发起了国内第一个国际设计管理大会。这次会议对启动国内设计管理学术研究产生了关键的推动作用。[8]至此,设计管理这个在上世纪60年代由迈克·法瑞提出的、适用于设计师工作的任何领域的定义,开始在中国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认识到:中国需要设计管理。欧洲国家开始积极地跟中国合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瑞典哥德堡大学、米兰理工大学等8个院校,获得了AsiaLink的项目资助,成立了设计管理联盟。2009年,蔡军跟英国索福特大学合作,在清华大学组织了设计管理联盟的第一届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2011年,由清华大学发起、香港生产力发展局与美国波士顿国际设计管理协会合作的第二届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在香港举办。2013年的第三届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在深圳举办。三次会议的成果以中、英文结集出版,成为研究设计管理的重要资源。图片

参加2009 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的演讲嘉宾合影

2011年清华设计管理大会的主题定为“设计管理 领创未来”,体现了蔡军对设计管理未来发展的无限期待。蔡军在论文集的序言中写道:“设计管理可以作为一个知识平台的范畴来认识和理解。从广义的角度看,它具备了知识创新管理的特质并需要在更广泛的层面加以认识和发展。毫无疑问,设计管理在未来的发展必将大有可为!”[9]2016年,蔡军撰文提出了设计知识体系从设计1.0到设计3.0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概念,对20世纪以后设计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进行了分析。论文指出:“在设计3.0阶段,设计师和设计公司已经改变了他们的设计领域,从单一的、固化的和有形的范围,到复杂的、动态的和无形的范围。……设计项目的输出已经扩展到整体系统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设计战术和策略。”[10]

2006年到2009年,蔡军在担任工业设计系主任期间,同时承担了对国内外企业的咨询工作。2002年,他带领研究生翻译了前飞利浦设计总监斯丹法诺·马扎诺的《设计创造价值——飞利浦设计》一书。这本书展现了从1996年以来马扎诺对数字技术化未来与人性之间关系的思考,这让蔡军受到很大触动。2002年国际企业开始重视中国市场,蔡军受托进行摩托罗拉“中国消费者生活形态与审美趋势研究”,第一次真正开始意识到产品的概念已经进行了转换。他和团队设计师、研究生们一起,开始进行更加深入的用户研究,针对中国当时不同阶层社会的审美倾向展开了分析,并进行了趋势预测。摩托罗拉公司依据这份报告,确定了V80翻转式手机的产品定位,使其成为当年的畅销品。这件事真切地展现了设计研发中用户研究的价值。

2003年,三星公司首次在国内寻找合作伙伴,他们希望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对中国消费者手机使用趋势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师,蔡军带着2000级的学生,在光华路“非典”时期封控的校园内展开了多个研究方法的探索,他要求所有学生的汇报必须用英文,成为工业系第一次国际化教学尝试。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产生了明显的成果,学生们最后前往韩国三星总部汇报,取得很大的收获。这届学生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国内外很有建树的设计师。

从此,蔡军跟很多国际知名企业进行了设计合作,包括摩托罗拉、诺基亚、微软、联想、三星、LG、海信,以及后来的波音、飞利浦等。同时,结合对当时中国企业创新过程的观察,他对如何推进企业的设计管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撰文对中国企业的设计管理模式和显著特征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对中国企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构建层级进行了深入剖析[11],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中国设计的发展无疑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图片

图片

2012 年主持波音“中国空中乘客用户体验研究”项目,团队在西雅图波音总部汇报合影图片

主持LG、Coway、三星、飞亚达等国内外企业的设计研究项目

图片

飞利浦昕诺飞设计中心,光的研究


201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了设计管理研究所,蔡军任所长。研究所目前是一个以咨询为核心的产学研服务团队,主要针对企业的前瞻研发需求开展研究工作。研究所成立以来,举办多次学术会议并发表多篇论文,也积累了大量的案例。蔡军通过这些案例不断地在理论与应用实践上进行尝试和探索,对用户研究、设计研究方法、设计研究过程等都有比较清晰的呈现。在这个过程中间,大家常常反思:为什么外国企业那么重视研究,都来找高校合作,而且做的研究都是针对中国的用户?为什么他们非常关注中国用户未来的状态,但却没有中国企业有这个需求?一直到与波音公司合作之后,设计管理研究所这个团队才受到国内企业的重视。2015年以来,美的、OPPO、vivo、日产等企业开始与研究所合作。

蔡军坦言,在研究项目转换成学术论文方面,研究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需要继续夯实和提升理论研究的深度,才能将具体的实践研究上升到新的理论解读高度,这其中还存在很多现实的挑战。谈到校企产学研的工作,蔡军说:“最大的困难就是学生流动性太强了。学生两三年就毕业,很多项目最后无法按照企业要求提供更加专业的产出,不能坚持到底地研究,也会影响质量和深度。面向企业研究项目的高校研究所团队需要以外部招聘结合研究生参与的方式进行,才能形成专业化的执行能力,因此我们的研究所招聘了外部的专业研究人员,也结合了研究生的参与和实习,现在变成半专业化半有学校支持的研究机构。也许这和MIT的教授推动创新创业模式有些接近吧。”

蔡军强调,设计要跟产业结合,否则容易陷入空洞。他总结这些年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主要探索的是从产品设计慢慢向设计研究转移,设计研究中大量地涉及设计思维、用户研究、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工具、设计战略、企业战略、用户定位等,最终又过渡到对问题解决的思考。他意识到,自己一直在教授的设计战略与管理课其实更像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课。2018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五道口金融学院和IDEO合作,开设了中国第一个设计思维的课程,美术学院指定蔡军为美术学院该课程的负责人。在各方合作下,第一次“创领中国2030”课程班开课。这个班招收了30个国内头部民营企业的CEO,涉及的行业包括服装、家电、家政、儿童产品、游戏等领域。由三方组成的团队联合备课,邀请了国内外著名的业界专家和学者采取跨学科方式授课,同时进行了多个工作坊和用户研究与情景设计的模拟教学,学员们受到很大的启发。蔡军说:“我们当时就是用建构性的方法在做,实际上是完全在跟国际接轨。”


图片

清华美院、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美国IDEO团队合作组织“创领中国2030”课程三方合影

2018年在美国洛杉矶访问期间,通过与创领中国学员一起在IDEO的交流和参访,蔡军对设计思维有了更多的思考。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他慢慢地从实践型的对社会问题的跟踪、探索转向从整体的、宏观的角度介入设计研究,从对工具方法的认识和理解转换到对更多理论性的知识建构上。2010年到2015年,蔡军主持了关于西方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国家课题,是较早在国内院校开展此类课题申请的学者。这一研究集中在对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方设计艺术理论体系的发展变化上。以历史为主线对其理论体系及发展历程进行审视,并根据主要学术观念和流派学说予以总结,整理出主要的脉络和方向,使人们了解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的不同发展阶段,西方艺术设计理论的评价体系、批判体系和关注焦点,希望为比较和研究艺术设计在我国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蔡军把自己通过广泛阅读、实践和教学积累的知识串联起来,对产业、经济、管理、社会发展有了更全局的体会。


图片

2015 年发起高校设计研究博士论坛(本图为在清华举办的首届高校博士论坛参加者合影)

与此同时,通过更多地思考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他努力搭建各种产学研结合的平台,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双赢。蔡军强调沟通、交流、合作、共享对设计工作的重要作用。2015年他与其他院校的几位老师在高校率先发起了高校设计研究博士生论坛,至今已经连续举办14届,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设计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此之前,很多院校都各自组织论坛,但横向缺少交流互动的学术状态,这个论坛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全国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六校(清华大学、江南大学、同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发起的高校设计研究博士生论坛采取联席制度,每个学校主办方自己申请经费,师生自行承担交通费用,这种方式获得大家的认可,并得以继续保持。蔡军认为:“这个工作很有意义,要持续做下去,但也面临很多困难,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来推进。”

1999年以来,蔡军先后在韩国工业设计振兴院(KIDP)、国际工业设计大会教育研讨会、2001汉城国际工业设计大会、2001海峡两岸工业设计学术及实务研讨会、中日韩设计研讨会清华国际设计管理论坛、2003珠江国际工业设计论坛、联想电脑集团、TCL集团、摩托罗拉等专业学术会议和大型企业研讨会上发表了与研究内容有关的演讲和论文。自2000年以来,他负责和参与横向科研项目累计数十项,其中负责主持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的“中国消费者审美与生活形态研究”项目、清华诺基亚合作研究项目(2007—2009)、韩国三星公司资助的“新家务文化”教学研究项目、韩国LG公司中国城市居民新生活形态设计研究、青岛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海信先进造型遴选制度研究”项目、波音公司“中国空中乘客飞行体验研究”、飞利浦“基于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照明探索”等项目均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和社会影响。图片

2017 年蔡军被授予日本产业设计振兴会(JIDP)G-Mark Fellow 荣誉

图片

2017 年德国红点设计大奖的两位中国评委合照(蔡军、何人可)


随着这些设计实践和学术研究影响力的扩大,日本产业设计振兴会G-Mark设计奖和德国红点国际设计奖评审委员会先后邀请蔡军担任评委。他还担任了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国际评委(2011、2021)、Design Issue编委(2011—)、首尔设计之都国际评委(2011),还应邀作为芬兰阿尔托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国立新加坡大学的国际学术评委。2013年蔡军荣获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教育工作者”。2017年他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日本产业振兴会颁发的G-Mark Fellow荣誉称号的专家,体现了这项国际设计大奖对其专业度的认可。他还担任了中国红星设计奖、中国智造大奖、韩国KIDP设计奖和台湾地区金点设计奖评委,通过教学和评审活动持续为中国设计在国际舞台上发声和助力。通过多年的国际设计竞赛评审工作,蔡军切实感受到中国设计的崛起与进步,他经常通过讲座和报告会的方式,分享对设计竞赛评审标准和中外产品设计的比较分析,以及他对设计发展趋势的展望。


03

愿景:设计的未来趋势



今天设计学科的交叉性和跨学科属性愈加明确,设计的使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设计师既要解决当下的问题,也要将目光瞄准未来的设计需求。蔡军通过担任设计大赛的评审,总结出“呵护生命、人本生活、生态永续、精致科技”作为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在清华大学开设的设计课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更广阔视野下的基于未来发展的设计能力,吸引了众多交叉学科的人才,通过课程学习和小组互动,学生们开展了很多面向未来的设计项目研究。例如:食物设计、城市动力设计、能源设计、未来家庭医疗设计等,这些研究极大地拓展了设计的空间,引发我们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并且对可实现的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谈到自己的学术经历,蔡军总结说:“我亲历了改革开放,目睹中国企业从做电扇这样的初级轻工产品,怎样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局面,在这里找到了设计的相关性。我不但持续关注国内的设计,而且一直在接触国外的文献和信息,再对照国际的发展,通过与中外设计两边的交流,形成了一个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使我转变成一个混合型的学者,形成了对设计教育的全新理解。”早在2002年,蔡军就在韩国发表了第一篇关于中国设计教育的论文,他当时就产生了推动设计教育改革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设计研究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至今仍在关注前沿的设计理论研究动态和设计研究方法的变化,也面向研究生开设了“设计研究的历史与理论”这门课,进而一步步形成了对设计战略、商业模式以及企业设计价值转换的思考。就像蔡军自己评价的那样,他是一位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上融会贯通并有一定成就的“杂家”。

蔡军的学术历程可以从他在《装饰》上发表的论文中找到清晰的脉络。从1985年发表的《北欧家具设计》、1995年的《芬兰设计与设计教育掠影》、2002年的《设计战略研究》,到2007年的《设计教育发展与产业历史关系的思考》、2012年的《设计导向型创新的思考》,从设计导向型创新到设计价值,蔡军逐步建立了设计驱动的整体框架。鉴于设计管理的重要性,2014年、2022年《装饰》杂志两次策划“设计管理”专题对其进行深度分析,蔡军分别撰文《现状、特征与展望——对中国企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思考》《设计范式转变下的设计研究驱动价值创新》,从企业发展与设计研究的角度,阐述了他的设计管理观。特别是对设计范式转换的理解,是他在最近的讲座中探讨的主要论题。

从效率管理到体验设计,再到创造意义、道义设计,通过搜集文献,研究和发现全球基于道义的大企业在全球的价值影响,他想通过这个方向对全球知名的品牌进行归类。从成本驱动到体验驱动,再到意义驱动,最后开展对道义驱动的企业归类研究,并思考如何建立相应的价值评价标准,构建出问题研究的方法和框架,蔡军希望借助设计范式从成本驱动到道义驱动的转换,对未来的设计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引。

目前,蔡军关注的另外一个方向是系统思维。他说:“对我自己来说,越走到后面,就越容易抽象地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是什么,即如何去把问题的核心提炼出来,去抓住问题的本质。”他多次强调,必须从一个系统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单一的线性思维很可能脱离社会的发展,只有系统思维结构才能够解决现在的不确定性、模糊化和多样化、变动化的世界问题。

蔡军认为,要从单点思维发展到多点思维,最终形成系统思维,也要考虑未来的分布式方向,其中系统思维是核心。他提出,不能仅讲设计思维,而要用系统思维叠加设计思维,这是一个认知创新路径。如何把这两种思维连接起来,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他在讲座中说:“解决问题之前要用系统思维去认识,但是当我们聚焦到解决一个更具体的问题时,要学会收敛,再用设计思维去聚焦,核心要以人为本。”这是他当下在教学和研究中思考的主要方向。

最近他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对未来趋势的探查,蔡军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通过教学过程,他和研究团队正在发展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模型,比如,课程中由交叉学科背景的学生组成的设计小组,用设计思维设计了一个针对未来自动储能产品的系统,这已经形成了对创新思维的新探索。再如,一个学生团队构想出解决贫困地区的食物结构问题的方案,也很有现实意义。从具体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设计,拓展到从道义层面构想面向未来的社会意义的思考,这几年他在这方面的探索越来越多。这既体现了他作为设计师对设计本质不断更新的认识和思考,也包含了他作为设计教育家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谋划。

四十多年的设计经验让蔡军深刻体会到设计发展路径的变化。谈到他对设计趋势的兴趣,蔡军回忆:“我们在2015年之前大部分都在做国外的项目,我就想为什么国外的企业来找我们,而国内企业不找我们?后来发现国外让我们研究的都是趋势,而且都要求研究探查5年之后、10年之后中国会怎么样,相反中国企业当时却完全在跟着国外企业的脚步走。2016年为什么上百万人跑去买日本的马桶盖?我觉得这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就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必须研究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因此从2017年起,蔡军发起和组织了洞见生活方式论坛。2018年、2019年又继续举办了两年,规模不断扩大,影响日渐增强。同时,他开始主持编辑公众号TrendTouch,定期发布关于生活方式研究的最新趋势,并组织年会和发布年度研究报告。同时,他非常关注战略性的研究方法,积极探讨思维结构的模型,以及这些思维模型如何形成一种创新结构,包括如何用企业的价值链去认识系统思维,如何去改变思维范式,如何形成生态的系统构造。在和企业合作时,他更多的是在引导企业去理解系统思维,启发他们思考自己的领域在哪里,哪些是对未来发展有挑战的……渐渐地,他的研究重点已经不再是具体的设计项目,而是拓展到思维体系和思维结构上。

图片

主持洞见2019——生活方式与设计研究论坛

蔡军还把自己感兴趣的设计成果和信息在公众号“DMR设计客”上进行分享,内容包括国际上最新的设计研究资讯和学术观点。他说自己“是一个设计信息的传播者”。有意义的内容他都会热心地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加深对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过去几年来,他通过TrendTouch平台邀请了很多国内外专家开展线上讲座,使很多缺乏外部信息资源的院校学生因此受益,这也是最令蔡军欣慰的事。


04

结 语


蔡军教授是一位难得的将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融于一体的研究型学者。从学生时代对设计史的关注开始,他对西方设计理论的发展就有精深的研究。他注重设计研究的现代性和科学性,提出“设计是解决问题和创造意义的过程”。他认为:“现代性就是要承认设计研究的方法、系统和逻辑。设计本身很复杂,除了要解决问题,设计的另一面就是创造意义,而且越到未来,创造意义可能越重要。”在他看来,设计研究是设计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也是推动中国企业实现创新型发展的重要路径。设计研究驱动创新,本质上是对设计价值体系的重新定义,通过改变价值体系可以推动设计方式的更迭。在2020年发表在《装饰》的文章《设计范式转变下的设计研究驱动价值创新》中,他以清华大学设计管理研究所的产学研咨询案例为切入点,对设计研究驱动价值创新的三个角度,即设计方法的更新、设计组织的进化以及设计知识网络的形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进一步解释道:“设计研究的出现,正是对应企业在面对复杂社会变革和不断提升用户价值的情况下,通过设计思维的视野和以系统为基础构建的设计研究方法,形成从问题解决到意义构建的过程,最终为企业实现全链路的解决方案和为产品道义服务的系统创新。……以设计思维、用户研究、趋势研究和设计创新方法等为核心的设计研究成为企业改变传统设计思路的重要转换器。”[12]

从解决问题到创造意义,设计的价值从满足具体的日常生活需要指向更广阔的对社会意义的探索。他总结说:“在目前的设计范式之下,主要的价值实现路径包括问题解决与意义建构。”通过具体的产品设计逐渐构筑起系统性的研究思路,进而通过创造更丰沛美好的体验,实现设计社会价值的升华,这就是设计创造意义的内涵。蔡军多次在讲座中强调设计研究范式转变的巨大意义,为我们在当前的语境下更明确地体察设计师的使命带来了重要的启发。

“低调”和“务实”是蔡军教授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他参与的许多工作、获得的诸多荣誉都很少被宣传和报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他总是以一种成长性和开拓性的思维不断地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深化,这种知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着他的设计研究不断向前精进。他对设计研究的兴趣之广、用情之深令人心生敬佩。

“前瞻性”和“使命感”是蔡军教授身上最明显的两个特质。他对中国设计的现实怀有深刻的体察,对中国设计的未来充满期待。一方面,从设计管理、设计战略、设计思维、价值体系这些属于蔡军的关键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是如何以一位战略家的眼光和魄力睿智地洞见和把握了中国设计发展的各种机会与可能。另一方面,“合作”与“共享”是蔡军教授一直践行的理念。要把中国设计做大做强的使命感推动着他数十年执着坚守着对设计研究的满腔热爱。作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亲历者和亲为者,他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必定会指引更多青年才俊在探索中国设计发展之路上砥砺前行!

注释

[1] 蔡军:《设计教育发展与产业历史关系的思考》[J],《装饰》,2007 年第12 期,第28 页。

[2] 蔡军:《研究生设计管理课程的探索与实践》[M],《创新+ 设计+ 管理——2009 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论文集》,2009,第138 页。

[3] 同[2],第139 页。

[4] 同[2],第142 页。

[5] 蔡军:《设计战略中的定位因素》,参见何珂、蔡军:《工业设计创新趋势的三层次思考》[J],《艺术与设计》,2018年第4 期,第93 页。

[6] 蔡军:《设计战略研究》[J],《装饰》,2002 年第4 期,第9 页。

[7] 蔡军:《设计导向型创新的思考》[J],《装饰》,2012 年第4 期,第26 页。

[8] 蔡军:《现状、特征与展望——对中国企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思考》 [J],《装饰》,2014 年第4 期,第22 页。

[9] 刘吉昆、蔡军编:《设计管理 领创未来》[C],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序言。

[10] 蔡军、李洪海:《设计3.0 的视角——设计管理中的设计知识结构》[J],《装饰》,2016 年第12 期,第92 页。

[11] 同[8]。

[12] 蔡军、李洪海、饶永刚:《设计范式转变下的设计研究驱动价值创新》[J],《装饰》,2020 年第5 期,第11 页


文章来源: 装饰杂志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