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下文化遗产类图书装帧设计的策略研究

刘江涛,刘宇刘江涛,刘宇刘江涛,刘宇刘江涛,刘宇刘江涛,刘宇刘江涛,刘宇刘江涛,刘宇刘江涛,刘宇刘江涛,刘宇刘江涛,刘宇刘江涛,刘宇刘江涛,刘宇刘江涛,刘宇

2023-10-25 15:43:00

已关注

文化遗产类图书成为2021年《出版物发行业十四五时期发展专项规划》中重要支持的主题图书,全媒体时代下对图书装帧设计提出新的要求。文章从融媒体推广、全媒体传播跨媒体出版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基于文化遗产类图书装帧设计中书籍形态设计的效应性、视觉信息设计主观和版面编排设计的简化性问题,试提出增加数字化书籍形态模型、本土化视觉信息组件和重视差异化版面功能形式的三项策略,可指导实施降本增效的适配设计、精确认读的标准应用、纸媒审美的复刻传承这三个关键路径,预期达到最优化推广、最佳化传播和最深化阅读的策略目标。创新策略与实施路径促进珍贵的出版资源转化成图书流量,助力讲好中国故事、引导文化传承,从而实现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遗产类图书;装帧设计;全媒体时代;书籍形态模型;视觉信息组件;版面功能形式


文化遗产是重要且珍贵的出版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更好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优势作用2021年年末,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出版物发行业“十四五”时期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了“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首次遴选的规划图书,该项目分九大类共计1753个文化遗产类图书获批382个,在总规划图书项目中占比22%。总体可以看出,文化遗产类图书在各大出版单位选送获批的书目中占有一定份额,国家高度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相关研究机构也不断加强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推广。全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使出版的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表示:“在‘十四五’期间,出版业要应用先进技术,对内容进行多元开发,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把文字蕴含的内容变成更为多样的展现形式。”从图书装帧设计的角度来看,试从书籍形态、视觉信息和版面编排三个方面探究文化遗产类图书装帧设计的现状与发展。


一、概念与价值


(一)文化遗产类图书装帧设计的概念


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遗留、流传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一切优秀文化及文化产物,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文化遗产类图书是以文化遗产类的文字内容或图片展示为主的图书,是典型的自带学术标签的图书。


回望图书装帧设计的发展过程,总体表现出对书籍形态设计的不断探索,且逐渐细化的过程,“形”是指形式,包括承印形式和图文形式,“态”是指状态,包括静态和动态,形态的变化随着技术的演变贯穿了整个发展阶段。公元9世纪雕版印刷技术固定了书籍形式呈方块形的范式。在近20年里,以印刷为输出技术的装帧设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历年“最美的书”。技术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数字技术促进新旧媒体的大融合,开启了全媒体时代。图书装帧开始探索以数字技术为先导,纸媒、数媒并存的概念研究与设计探索。基于此,在全媒体时代下图书装帧设计应重视媒体变革、视觉整合和内容重组所带来的变化,需多层面思考。综述,文化遗产类图书装帧设计的创新概念是:将文化遗产作为图书资源,依托全媒体时代互通共融的优势特质,推演书籍形态、视觉信息和版面编排的设计,以提升文化遗产类图书的整体价值。


(二)文化遗产类图书装帧设计的价值


全媒体时代下对文化遗产类图书装帧设计的研究意义深远。首先,助力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文化遗产类图书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佐证和记载,装帧设计要借助融媒体推广的优势让图书能全效传播、全息认知,将好的学术、研究、文化成果进行最优化推广,是讲出中国故事的第一步。其次,积极认知,落实文化自信。装帧设计可在全媒体传播中构建本土化的视觉信息体系,形成积极的文化视觉观和最佳普及,完成文化群体的认同感与自信力。再次,激活内驱力,引导文化传承。丰厚繁密的图书需要突出跨媒体出版的差异性特质,重点关注纸媒图书的版面美学研究,促进文化遗产的文化信息深化输入与自我转化,最终普惠民众。


(三)现状分析


文化遗产类图书是从学术的专业角度来展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成为学者们积极投身和交流的著作成果,优秀的图书装帧设计能将这些匠心之作最优化、最佳化、最深化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甚至走出国门积极传播。


中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8项,长城、大运河均在此列。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与奥林匹克文化相互融合的一个开创性成果,《北京的长城》的图书装帧设计做了中、英、法三个版本,成2022北京冬奥文化盛宴的一大亮点。以大运河为主题的图书装帧设计也颇为亮眼,姜师立教授的新作《传奇中国大运河》,在装帧设计中3张长达1.7米的版面拉页,成为典藏推广中最佳的关键词。长城、大运河主题的绘本童书用精美的视觉画面吸引着小读者们,潜移默化地撒下优秀的、美的文化种子1。但图书装帧设计在热门文化遗产和冷门文化遗产相关图书中应用并不平衡(2,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下高成本的推广、快速传播的把控以及纸媒数媒的性价比对,都会影响文化遗产类图书的装帧设计。


优质的图书装帧设计具备推广文化遗产、传播优秀文化和引导认知的长效功能,其策略在全媒体时代中还需要不断创新和持续研究。针对全媒体时代下文化遗产类图书装帧设计的现状,从融媒体推广、全媒体传播和跨媒体出版这三个角度分析问题,以期提出新的策略。


二、提出问题


(一)融媒体推广中书籍形态设计的效应性问题


全媒体时代产生了“融媒体”的推广理念,打通了不同媒体之间的边界,为信息认知提供了视听双通道,在短时间控制中对信息的识记和理解,比视觉单通道的认知效应要高。从不同媒体的使用时长来看,手机和网络成为信息认知的主要方式。纸媒图书的推广也由线下销售转向线上直播,采用融媒体推广的纸媒图书,会在十几秒的短视频中组建视听信息,达到视听双通道的认知效应3)。纸媒图书的信息认知来源于图书装帧设计中的书籍形态设计,由内容图文、纸张配比和印刷工艺组成,通过这些视觉信息向读者解读“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大概是写哪方面的?都有什么亮点?”属于视觉单通道的认知效应。在高效的融媒体推广中,书籍形态设计必须加载解说音频形成视听双通道,即“纸媒图书+主播话术”,以短视频、直播形式在图书众筹、微信、微博、论坛等推广中被收藏、点赞、评论、分享与转发,成为当下时效性利好的数字化传播通路。吸睛的短视频或直播不仅能吸引平台用户的留存率,与用户有效交流,还能快速形成热点、爆点的信息流量。


从文化遗产类图书目前的书籍形态设计分析,策略仍集中在视觉单通道上深耕,却忽略了推广媒体的变化。在书籍形态设计的过程里,传统策略会不断提升内容、纸张和印刷的视觉效果来制定图书的吸睛优势,容易产生过度包装带来的高成本和印制周期长的设计弊端。但在实际印制中,策略又会权衡设计与成本、周期这二者的利弊关系,当二者关系受限时将削减书籍形态设计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图书的吸睛优势。2020年图书零售额线上占比79%,线下占比21%,融媒体推广已成常态,视听、高效的数字化传播通路促使设计转型,文化遗产类图书的书籍形态设计应转向对视听双通道的认知效应研究,从统筹设计的层面上理解,书籍形态设计必须要跟上融媒体推广的发展理念。


(二)全媒体传播视觉信息设计的主观性问题


认知过程中视觉信息影响认知结果,视觉信息设计需要准确反映客观对象的性质及对象间关系。文化遗产类图书的价值是认识我国优秀文化和文化产物的连缀,形成对中国文化遗产类文化信息的准确认知和明确归属。图书装帧设计的视觉信息设计是插图绘制和字体设计的统称,被应用在内容配图和书名字体上,也是书籍形态设计重要的视觉信息组件。文化遗产类图书是用视觉信息设计来客观界定文字表述和复原场域图像,呈现中国优秀文化、文化产物之间的隐形关系,消除在传播认知中不确定的随机信息。文化遗产类图书视觉信息设计的目标是文化信息的精准传播与认读。


通常只注意效果的视觉信息设计,对全媒体传播的影响认识浅显,易掺杂源于主观意识的随机信息,尤其是外来的设计语言和形象符号的渗透所形成的文化伪视觉信息。在全媒体传播中涉及主观性问题的视觉信息设计,特别容易激发强烈的文化情感,滋生隐秘的长效危害。在非本土的传播中一定还会带有变形或不符的内涵,甚至会剥离本体有意嫁接,来窃取本土文化遗产重要的文化版权。文化遗产类图书的视觉信息设计,应不以个体喜好或有受潮流影响,充分发挥主流媒体核心文化价值的影响力,不仅要真实描绘文化形象,还要引导国人的视觉审美,肩负着传播文化与审美引导的双重任务。从核心的视觉层面上分析,文化遗产类图书的视觉信息设计在全媒体传播中需要有新时代的高度认知。


(三)跨媒体出版中版面编排设计的简化性问题


信息的承载媒体发生变化时,信息的呈现形式随之变化,设计的关注点发生转移。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纸媒使图书装帧设计的版面编排稳固发展。版面编辑设计包括视觉信息的版式、承印材料的尺度、印制工艺的选择,三者合力产生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阅读体验。全媒体时代加速了媒体推陈出新的过程,出现“内容一次编辑加工,可选多种媒体形式”的跨媒体出版。学术型期刊是最早完成Online First Publishing(在线先行的出版方式)跨媒体出版的初探,进而也影响了相关图书。跨媒体出版改变了传统一书一版一媒体的固定模式,数字媒体的加入,也使版面编排设计更关注媒体与形式的匹配度,有内容管理系统里各类模板的加持,使数媒的页面编排达到高效的模板化标准。这种做减法的加持效应也带动了纸媒图书的印前处理系统优化升级,用于批量处理设计源文件的规范化服务,并要求纸媒图书简化设计并删除“非必要”的工艺,使图书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


受跨媒体出版中数媒页面模板化设计的启发,文化遗产类图书的版面编辑设计也出现简化的趋势,将版式和材料、工艺一视同仁,但过于笼统的简化性设计以致纸媒版面和数媒页面在阅读体验上无差异,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度降低,反而削弱了文化遗产类图书的整体价值。厘清简化的目标是成本和周期,对应的是纸张和工艺,而纸媒版面编辑设计的核心是视觉信息的版式设计,对文化遗产的图像、文本和形式的关系研究。因此,文化遗产类图书版面编排设计在跨媒体出版中对版式和纸张、工艺之间的权重关系要有深度认知。


三、指导策略


(一)增加数字化书籍形态模型


技术、媒体和传播是图书装帧设计发展阶段的重要变量,变量聚合出现了“融”趋势。书籍形态设计借“融”趋势开始破圈转型,向多元化、立体式、综合性提升。在数字技术的“融”赋能和文化传承并轨的当下,预设文化遗产类图书在融媒体推广中最优化传播,试提出增加数字化书籍形态模型的策略。


数字化书籍形态模型是以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体为先导,用于融媒体推广的装帧设计概念,借助设计软件立体渲染出构成客观阐述的、融合视听信息的数字图书模型,能建构具备视听双通道的图书信息认知。数字化书籍形态模型是纸媒书籍形态设计在融媒体推广中的适配版,将纸媒的书籍形态设计和解说音频进行数字化建模制作,渲染出具备视听展示、动效演示、信息明示的短视频或其他格式(4)。数字化书籍形态模型的构建要素包括形态结构组件、视觉信息组件和听觉信息组件,模型类别分基础模型和演示模型,构建要素与模型类别可按需匹配。基础模型解决了融媒体推广中形态结构的规范性,确保文化遗产类图书的数字化形态和纸媒形态在尺度、比例、结构上视觉信息认知的统一性。演示模型在基础模型上匹配视觉和听觉信息组件,使数字图书模型在融媒体推广中,保证文化遗产类图书信息认知在视听双通道上认知效应的唯一性,不受主播主观解读或信息不对等转发的影响。在应用中,数字图书模型替代纸媒图书的实物推广(5),快速的仿真渲染尤其适用于POD(按需印刷),还可以根据用户反馈进行形态设计上的机动微调,以数字化的呈现和音频可实时导出短视频或动图的格式,相比图片格式易修改的缺陷,动态画面和解说音频能避免有意或恶意篡改,对封面设计、结构创意和图书信息的版权能做到精准保护。


在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该策略以数字技术驱动,试成为文化遗产类图书装帧设计的数字化引擎。用数字化书籍形态模型解决视听双通道的多样化输出,控制直播成本,还能消除纸媒书籍形态在视觉单通道中“非必要过度设计”的弊端,聚焦主题内容的核心,使图书装帧回归设计的本质。在融媒体推广中,实现图书降本增效的形态适配设计,落实最优化的推广目标。数字化书籍形态模型还是纸媒图书在融媒体推广或元宇宙中的分身,在使文化遗产类图书保有稳定学术内核的同时,却不排斥融媒体的双通道吸睛与流量,助攻匠心之作化身热门爆款。


(二)设制本土化视觉信息组件


仔细研读“十四五”出版专项规划,其中文化遗产主题覆盖面达到总目录的22%。文化遗产属于文化资源,有不断复制与重构,进而产生新的内容和形象的特质,对新内容和形象的艺术呈现属于图书装帧设计中的视觉信息设计。文化遗产类图书在全媒体时代传播中,每个视觉信息都代表着一个文化遗产,为确保本土文化遗产的精准认读,视觉信息设计必须保持客观性的艺术呈现。客观性体现在设计的过程中和结果的应用上,基于此,试提出设置本土化视觉信息组件的策略。


策略设置“本土化”的限定,一是指真实反映优秀文化、文化遗产的视觉语境,二是不脱离和不改变文化与物质本体关系的视觉属性,三是符合国人对历史造物的视觉认知。解读“视觉信息”是文化遗产在图书装帧设计中存在方式或发展状态的可视化,用图像、图形、字形、形式、结构、配色等视觉元素来组成视觉信息。视觉信息是设计的结果,理解“设计”的重点为:设计不是对文化遗产新内容和形象的二次创造,而是在本土化限定的前提下复原图书内容的客观表述,是为图书内容做视觉补充说明的图例设计手法,体现出科学性、实用性、规范性和艺术性。策略的创新点在“组件”上,“组件”是对视觉信息在应用方式和衍生方案的预想设定,可形成一书+一套组件的设置,保持了视觉信息在传播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包括基础组件和复合组件。基础组件是指一个文化遗产的视觉信息单位,设定出在媒体上的应用方法和衍生形式,其版权是图书的溢价价值。复合组件是指与地缘属性相关的视觉信息单位复原文化场域的集合。基础组件和复合组件根据图书的配图具体需求进行使用,被应用于文化遗产类图书的融媒体推广和出版文创的衍生上(6),是最佳化的传播策略。视觉信息组件是文化遗产类图书独一无二的视觉资产,能在全媒体时代传播中留下本土化重要的文化数字记忆。


设置本土化视觉信息组件策略更新了传统的图文设计,精确认读的视觉标准应用让图书的传播和使用提质增效,加强了文化遗产类图书文化与审美的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还能通过出版业的主流媒体积极构建中国文化遗产的文化形象,是在新时代的传播中坚守文脉传承的数字基石,利于本土文化视觉观的建构和文化认同的塑造。


(三)重视差异化版面功能形式


跨媒体出版要注重媒体的特质和受众的阅读需求,根据特质和需求来制定版面的功能和形式。文化遗产类图书数字化阅读的页面形式是基于媒体自身的标准、规范、模板而产生的,电子页面适合快速浏览的数字化阅读且价格亲民,以期达到阅读受众的最大化功能,设计注重媒体与形式的匹配度。文化遗产类纸媒图书的深化阅读区别于数媒的快速浏览,在版面编辑上潜移默化的形式美学和纸墨书香的匠心收藏是纸媒的价值所在,设计更关注文化遗产主题内容与版面编排形式的融合点。对文化遗产类图书在跨媒体出版上的研究,试提出重视差异化版面功能形式的策略。


纸媒对版面编排美学的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材料和工艺远不如当下先进的宋刻古籍,其“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对等比喻是雕版印刷发展阶段的巅峰,但其活态的艺术价值则是集实用与审美于一身的宋刻本版面设计。从2004年获得“世界最美的书”首金到2021年银奖,文化遗产类图书几乎囊括了全部的奖项(7),宝藏般的艺术图像与学术文本使这些文化遗产类图书的版面编排在内容与形式上寻求美学的融合点,聚焦分析《说舞留痕:山东“非遗”舞蹈口述史》的编排形式8),版面中字体插图的选用、网格形式的设定、版式语义的借鉴,无不是在复刻宋刻本版式的美学基因。文化遗产类图书在版面编排形式上的聚焦研究,可使宋版美学基因活态传承,从视觉信息选用、网格体系设定和版式美学借鉴的细节上发掘融合规律,将这种可视化的融合规律转化成纸媒版面特有的审美模板,这才是文化遗产类纸媒图书在版面编排上意义深远的设计价值。复刻美学的因子,融入文化遗产类纸媒图书的书籍形态设计、视觉信息设计,从整体上实现匠心收藏的功能价值。


结语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规划》中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获批的文化遗产类规划图书未来还将纳入国家出版基金、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等出版资助的重点范围,相关出版单位也在积极研究文化遗产类图书要落实“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出版物目标。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未来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装帧设计的新策略将助力文化遗产类图书走近大众、走出国门,传播中国绵长丰厚的文化故事。

参考文献

[1]庞妃,史春林.习近平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重要论述研究[J/OL].(2022-03-08)湖南社会科学,2022(01):156-163.

[2]柳太江.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特色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3):227-228.

[3]黄楚新.把握传播新规律 推动媒体融合大发展[EB/OL].(2019-03-18)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318/c40606-30980021.html.

[4]李芹燕.“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下看出版的社会功能[J].编辑之友,2008(05):32-34.

[5]戴璐.国家图书馆藏《四库全书》绢面用色释疑[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06):57-59.

[6]韩萌萌.文化遗产“活”起来,相关图书“火”起来[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03-04(005).

[7]202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揭晓[EB/OL].(2021-08-21)国家文物局,http://www.ncha.gov.cn/art/2021/8/21/art_722_170468.html

[8]徐新建.当代中国的遗产问题——从“革命”到“守成”的世纪转变[J].贵州社会科学,2011(05):89-94.

[9]韩冬.从近代装帧美术字到现代品牌文化策略——论美术字的多元价值[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03):42-44..

[10]任燕.纸艺与现代书籍空间设计秩序的重构[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02):33-35.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