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疫情防控背景下公共空间标志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王昊

2023-10-26 15:23:00

已关注

要:疫情时期,公共空间标志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对提高社会公共预防和公众防护意识,增强基层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具有突出意义和价值。文章从疫情防控视角探讨如何统筹协调、科学设置公共空间标志标准体系,加快公共空间标志标准空白领域的完善,提高其国际化、系统化、科技化、智能化水平;并对空间标志从静态平面化到动态交互性转变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有效提升我国公共卫生的防控能力、治理能力,有效促进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疫情防控;公共空间;标志;标准体系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贸易,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也改变了普通大众的生活。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城市或乡村都需要快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广大群众,才能控制住疫情。完善的公共空间标志标准体系,并配套相关法律法规,对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补齐公共空间标志设置不科学、使用不规范的短板,提高社会公共预防和公众防护意识,增强基层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具有突出意义和价值。


当下,新冠病毒的多变及其快速传染的特性,使得防控工作在管理和组织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新的问题和隐患。例如:多地区突发性出现本土患者,此时需要让广大群众能够立刻辨识出哪里是管控区域,哪里是高风险区域、中风险区域,以便更好地服从整体管控;此外,在一轮轮的核酸检测过程中,广大群众常常不能及时、快速地找到正确的检测地点和路径,尤其老人和孩子在检测过程中甚至有极大的人为二次感染风险;再有,户外公共空间里对检测和医疗垃圾的堆放、处置缺少醒目标识,不能引起广大群众危险的重视,在靠近和接触时存极大隐患。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各个城市或乡村都屡见不鲜、反复出现,为疫情的防控带来了更大难度和变数。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空间标志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应对突发事件的公共卫生、医疗救护等视觉标志系统的标准化实施更是迫在眉睫。


公共空间标志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对疫情防控起到巨大的辅助作用,其中突发性公共事件救助标志及导识系统作为公共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可以辅助政府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预案,指导人们进行正确的、具有实效的自我保护和救助。这时公共空间标志不仅仅是单纯地指引路线,引导大众有目的地进行识别,认知公共空间重要信息才是其核心目的。这个整体的视觉符号系统,包含了对公共形象识别的综合图示系统,空间识别系统,导向指示、指引系统,使用规范性标准等具体内容。国家制定的“道路交通标志标准”“风景园林标志标准”等多项内容共同构成公共空间标志标准体系。


一、统筹协调、科学设置标志标准体系


在公共空间标志标准体系建设中,应由政府牵头建立协调推进机制,统筹卫生防疫、城市建设、交通管理、文化旅游、风景园林等多部门协调规划,进行“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宣传监督”的流程推进,细化公共空间标志的使用范围,完善空间标志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空间标志在防疫、科研、运输等领域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组织预防、隔离,有效防止疫情的扩散,使公共信息服务的基本功能和社会效应得以最大化发挥。


需要重点加强公共空间标志图形设置的统一化和规范化建设,形成标准体系。公共空间中规范、统一、醒目的视觉标志,在关键时刻可以为解救人民群众、保护国家财产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使管理者、救助者、被救助者等众人在紧急且混乱的情境下行动有目标、有依据。在人员稠密、组成混杂、流动性大的空间中进行科学规划,提前预设景区隔离区域、景区消毒区域、景区警戒区、检查区、保持距离、注意防护、专用车等候区、专用车停放区,以及各类垃圾分类放置区等等相应的图形标志,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速度管控效率。


二、加快公共空间标志标准空白领域的完善


从中国公共卫生服务发展与改革历程来看,在2007年,卫生部医疗机构管理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制定医疗卫生机构标志基本标准项目计划,并于2009年12月1日起实施《医疗机构标志WS 307-2009》。而在公共空间领域,目前关于卫生防疫统一的标志标准化体系非常薄弱。尤其在疫情时期,如何加强卫生监管、防控并有效提升治理成效,在公共空间补充完善卫生防疫等多项内容,建立国家统一标准化标志图形显得尤为重要。现行的标志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全部需求,很多领域的公共空间视觉标志图形都出现了空白,急需补充和完善的有:


1.突发事件应急标志:景区隔离区域、景区消毒区域、伤员救治区、景区警戒区、检查区、专用车等候区、专用车停放区、垃圾分类放置区标志

2.特殊设备使用标志:无人机飞行区域、禁飞区、急救设备区;

3.共享设备使用标志: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存放区域,禁停区域;

4.物流服务标志:物流驿站、快递收取、存放区,危险品存放区;

5.能源服务标志:应急电源、电子设备充电区、汽车充电区;

6.信息服务标志:移动媒体、应急通讯设备、电子传呼设备;

7.警示信息标志:禁止接触、禁止停留、禁止饮水、紧急救助、保持距离、注意防护;

8.休闲活动标志:房车停放区、露营区、野炊区……


构成各个层面标志图形的每一个元素都有相应的规范、标准,对其应用的空间环境应有明确的限定。在公共空间中标志图形对重要信息形成统一化、规范化的视觉传达,增强信息传播的频率和强度,这是促进信息有效传达、快速传达的关键因素。疫情期间的公共空间,必须醒目设置疫情隔离场所、病情监控场所、病人特护场所、逃生避难路线、病人专用车辆等标准化的标志图形。设置了这些全国统一的标准化标志,形成规范性和社会认知度,相信能显著提升全国一盘棋共同抗击疫情的效率和效果。例如某一地区出现新冠感染者病例,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空间标志系统,尤其是醒目的公共空间卫生防疫标志识别可以大大节省时间成本,节省防疫资源,提高组织和管理工作效率,成为易于推广复制的全国性防控标准化流程。


三、提高公共空间标志标准的国际化、系统化、科技化、智能化水平


公共空间标志图形集结符号学、心理学、信息学、设计学等多学科信息进而生成,标志标准的确立具有法规效用。标志标准体系构成的具有指引性的信息,需要通过社会职能部门在管理环节和环境信息方面共同作用,以便能够实施应用。提高公共空间标志标准的国际化、系统化、科技化、智能化水平,力求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减免由于调配识别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减少工作中的延误操作,避免管控、救助过程中的二次感染,确保防控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救援物资的及时配送。


提升防控类型公共空间标志标准国际化水平


在加强防控类型公共空间标志标准建设中,首先需要注重对发达国家的标志标准体系进行深入调研,吸收经验,进一步确定采用的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编号及名称。在我国公共空间标志标准体系建立过程中打破常规认知,提升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准和国际统一标准的公共空间标志标准体系,满足当下突发疫情的紧急需要。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和5G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互联互通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公共空间标志已成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同。从疫情防控视角来看,公共空间的标志标准体系是便于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搭建起一个共享的、健康快速的信息传递渠道,同时也为公共健康提供一份保障。


二)提高防控类公共空间标志标准的系统化建设


中国图形标志研究中心在我国率先提出建立国家标准统一通用图形符号城市导向标志和国家工程标准体系的理论,得到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这次新冠病毒疫情的防控过程中,对各国治理体系和能力进行了一次综合考验。总结经验的同时,应该看到在建立防控类公共空间标志方面还存在较多空白和漏洞,需要立足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着眼于社会发展趋势,构建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普适性的国家标志标准体系,为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更强的保障,为公共空间管理带来更高的效率,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


增强防控类公共空间标志标准的科技化水平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信息化社会当中对数字化、人工智能化发展趋势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越来越快,公共空间标志标准体系需要增强其科技化水平为信息交互、信息传播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务。防控类公共空间标志标准体系必须提高科技化水平,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要求,适合移动媒体、交互媒体的应用,为智慧城市的公共治理提供助力。比如,市场已经量产的柔性屏幕、可折叠屏幕可以对标志信息的传达产生全新的展示效果。同时,新技术也对标志图形产生新的要求,将原先在平面印刷物料上的静态图形,转变为多维呈现的动态图像;或通过移动媒体互动、扫描二维码传递更多的信息,形成交互式信息传达;或是采用投影、全息投影的方式,将标志图形投射到地面、墙面甚至于空气当中。为了应对公共空间临时性、突发性事件,需要不断提升科技化水平,更为简便、快捷地展示出空间指引标志。


实现防控类公共空间标志标准的智能化服务


受益于互联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发展,许多地方政府也开始将智能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的改进。如果将智能技术应用于防控类公共空间标志体系当中,它可以发挥出更加多元化的社会作用。不仅可以传递基本的标志信息,还可以提供全天候的人工智能服务,同时还可以集信息导航、智能搜索、智能咨询、信息上报等诸多应用功能为一体,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共享、数据统计、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工作,从而更加广泛地发挥出公共空间标志系统的作用,制定更加精准合理的疫情防控方案,提高职能部门的服务效能。


四、推广公共空间标志从静态平面化到动态交互性转变


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静态平面化的标志在当今新的媒介环境下越来越多地以动态化、交互性的方式应用于各个领域,进行传播与交流。作为公共空间标志,从静态平面化到动态交互性的转变,可以带来视觉信息认知的良性循环,拉近大众与标志之间的距离,从而真正发挥公共空间标志的作用。例如:地铁、公交车站台,需要动态显示车辆即将到达的时间,乘客要等候的时间;景区门口可以显示特定空间的人流量、游客密度、空气质量等等实时更新的数据。


从传统静态到数字化动态展示


动态标志是当今数字媒介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设计形态,相比于传统的静态标志传递给人的信息,全新的数字化动态标志图形更容易被大众感知。它的动态性不仅可以使大众进行“连续识别”,同时还可以包括色彩、形态、声音等多方面的综合呈现方式,这种更具趣味性、生动性的动态标志相比于静态的标志更容易被大众注意、理解和接受,从而提升标志传递信息的功效,标志系统的作用也由此得到更好的扩展和延伸。


传统平面化到立体交互式呈现


随着数字媒介及5G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互动装置被放置到公共空间当中,标志图形以全新的互动方式呈现出来。人们从中感受到更多的趣味性,也更乐于接受其传递的信息。公共空间中动态化、交互性的标志,以开放的形式使大众融入其中,拉近了相互间的距离。在互动过程中,调动大众的多种感官,使其更主动地参与到对标志的认知当中,从而接受信息、理解含义,有效地提高大众参与度以及信息传播度。


三)从传统固定展示到与智能穿戴设备联动


当下,智能穿戴设备发展逐渐成熟,公共空间的标志必然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主动性的标准体系。例如对待残障人士,在标志标准体系中可以单独制定相关实施规范,公共空间的标志通过与智能穿戴设备产生联动,为特殊人群提供更多的主动性服务与帮助。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借助统一的标志标准体系,增强公众对公共卫生防疫的认知效果,发挥宣传、警示、指导的作用,减少疫情对人民正常生产与生活秩序的冲击。同时,通过对公共空间标志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高政府对疫情的管控效力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职能,提升我国公共卫生的防控能力、治理能力,有效推动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研究项目:天津师范大学中国图形标志研究中心研究课题,《汉字艺术创作实践》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项目。

参考文献:

[1]牟跃,王昊.城市公共交通标志新版国家标准实施指导手册[J].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2]邱巧,.新冠肺炎疫情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人性化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J].公路,2021,66(1):269-272.

[3]臧勇钱珏.灾后有序救援的导识系统设计研究[J].包装世界20136):102-104.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