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双创”升级背景下,文章通过对众创空间的背景、运营模式以及空间构成的研究分析,针对高校众创空间室内环境,得出了其存在空间利用率低、功能布局单一、视觉审美单调等问题的结论,并提出“再”改造的观点。基于绿色营造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探究出众创空间“再”改造的设计策略,即应用创新导引、构建创新氛围、勾勒“创新”边界、形成创新孵化的设计策略,以期为众创空间的环境改造升级提供一个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双创”升级;众创空间;空间改造;设计策略
2018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文件指出“众创空间的发展还存在创新创业生态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健全以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还不充分等问题”。为更好地强化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意识,完善众创空间的服务及相关配套设施,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活力,本文基于绿色营造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从高校众创空间的角度出发,结合高校众创空间现存状况及亟待解决的难题,提出“再”改造观点,并探究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以便进一步提升众创空间的活力,为创客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体验。
一、背景分析
(一)众创空间的含义
在国外,众创空间最早出现在《Make》杂志上,现在通常用“Maker space”表示。它是指拥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一群人聚集起来,可以分享资料和知识的开放性交流平台。在国内,众创空间这一概念于2015年首次被提出,是指一类“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时至今日,众创空间拥有了更加丰富与新颖,且符合社会发展背景的新内涵。它不仅为创客们提供办公、生活以及网络等设施,还是一个承载着创业孵化、资源对接、成果转化、政策解读等功能的场所。因此,众创空间应是一个集创意、办公、资讯、科技研发、产品体验以及商业网络于一体的交互性服务平台。
(二)众创空间的发展
在中国,众创空间的发展历时虽短,但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仅仅数年时间就成为世界上众创空间数量最多的国家,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文件,国内众创空间的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另外,众创空间作为国内一种新型的办公模式,根据组建方式、创业服务内容和运营模式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将我国目前涌现的众创空间分为专业服务型、培训辅导型、媒体延伸型、投资促进型、联合办公型和综合生态型六类。其中培训辅导型,主要指高校众创空间,是指以大学为依托,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同时提供创业资讯及资助等的实践教育基地,现已发展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创新创业力量。
二、高校众创空间“再”改造分析
(一)“再”改造的依据
高校众创空间一方面是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实践等活动的开展地,另一方面又是促进高校产、学、研、用四位一体协同发展的集中地,其不仅承担着培育大学生创新活力的重任,还是发扬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然而,现实却总是存在着落差的。目前,高校众创空间面临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包括运营模式落后、现有资源分散、创新主动性缺乏、创新气氛低沉,甚至“被迫式”创新等问题。从设计思维的角度来看,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由内而外的,这不仅仅是视觉层面上,还包括物理、心理等多方面。因此,将高校众创空间进行进一步改造升级设计,有助于优化空间运营模式,整合现有资源和拓展新资源,并且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等活动的开展,可以极大地激发大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从而提升高校整体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二)环境现状分析
结合现实依据,得出大多数高校众创空间室内设计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其一,空间利用率低。大多数的高校为了在短时间内组建一个创新创业基地,往往会安排一个面积较大,且使用率低的空间,这会导致空间设备老旧甚至缺乏,这也是众多高校为追求数量而无暇顾及质量的后遗症之一。另外,由于基地相关负责人缺乏一定的空间设计思维,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空间浪费,致使空间利用率低下。
其二,功能布局单一。高校众创空间设计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莫过于是功能布局单一,之所以这样,还是缘起于我们思维的固化,对众创空间这一定义的认识不够深入。目前,高校众创空间的室内布局一般是由大面积的传统办公区、固定的展示区和围合的会议室三大部分组成,模式固定且千篇一律,只满足了传统办公的一些需求,与以人为本的设计观相悖。
其三,视觉审美单调。视觉审美是多方面的,包括色彩、材质、图形、肌理与文字等元素。众创空间的视觉审美应区别于传统办公的单调、压抑、刻板的视觉感受,而应突出活跃、奇异、灵感的创造性元素。故而,这也是高校众创空间应改进的问题之一。
最后,文化氛围不突出。在空间氛围方面,高校众创空间设计应充分体现创意文化、地域文化及历史文化等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带给大学生创客们思维上的影响,增强其地域性意识,以便直接或间接地带动区域的发展。
三、空间分析
(一)运营模式分析
中国的高校众创空间从运营主体方面可以大致分为高校直辖型、校企合作型、企业自营型三大类别,各自的侧重点都有不同,故而会产生不同的运营模式。在高校的立场上,其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主要以创新教育为主,是公益性的。而企业与商业网络直接联系,以提高成果转化率、获取商业利益等为目标,是营利性的。但是,三者在基础设施、专业师资、管理团队、发展方向等四个方面皆有共通之处。另外,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应与所处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当地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凝练各自的建设特色。促使在高校、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四者中找到一种平衡、互益、易推广、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将会促进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高地”。
(二)空间设计分析
首先,在空间组织形式方面,高校众创空间属于交互型空间,即“网络式”布局。应当采用“去中心化”的灵活组织模式,为空间预留可变空间,同时做到基础设备的多样化。
其次,在空间功能分区方面,高校众创空间为大学生创客们提供会议、洽谈、分享、交流等服务,空间可依据创客们的办公习惯、团队构成、研究需要,以及人类心理学、行为学等因素,分为办公空间、社交空间、学习空间、实践空间、交通空间五个区域。
最后,在空间设计因素方面,应当既包括物理因素,又包括心理因素。其中,工作空间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空间、采光、视线、通风、温度、声学、家具、设备以及人体工学等。心理方面包括色彩、符号、文字、体验、服务、感觉等。
四、“再”改造设计策略
(一)设计思想
在设计的过程,我们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始终相信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人,而不是物,使设计为人服务,以人为中心。当今中国经历了由黑暗到光明,由生存到发展,由发展到高速发展,再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一步步,不断地为人民谋福祉。实际上,真正的以人为本的设计,也即是为大众而设计,为人民而设计。为大众计,也即是为社会计,坚持使社会的发展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是在为人类的未来创造辉煌与光明。因此,将绿色营造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融入到高校众创空间的设计当中,是具有创新性质的,同时也符合设计发展的未来趋势。
(二)设计策略
1.应用创新导引
高校众创空间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应当形成完善、系统,且具有创意、灵感、亮点的创新空间导引系统。不仅可以从导引指示的图案、材质、色彩、位置经营等方面利用设计的手法,进行创造性设计,还可以从呈现形式中的平面转向立体、固定转向移动、实体转向虚拟,形成视觉、网络、交互、个性化的导引模式,使其成为空间装饰形态的主体,同时降低装饰成本,真正实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图2)
2.构建创新氛围
众创空间的创意、活力、奇异、灵感的空间特质揭示了空间设计中创新气氛的重要性,高校众创空间设计应加强地域和网络意识,突出专业特色领域,共同构建“创意、创新、创业”氛围。其中,建立创新空间色彩体系是低成本、高效率及创新性的设计策略。在空间设计中,功能是保障,情感是关键,一个空间能否发挥出相匹配甚至超越性的价值,重点在于是否恰当地处理好功能与情感的关系。诺曼在《设计心理学3》一书中提到“虽然我的理智告诉我色彩并不重要,但是我的情感反应却另有所指”。有时,我们一味地追求功能所给我们带来的直接的或外在的价值,而往往忽略色彩给我们带来的心理价值,这一类的价值意义不常被我们直接感受到,但仍是不可忽视的。(图3)
3.勾勒创新“边界”
边界常常被我们理解为一个地域的界限,或者某个学术领域分割线,但是是否存在无限的边界,答案是有的,在脑海中。人类的思维是无限扩大的,创新则是要促进扩大的范围,如何将这种心理同空间设计结合是众创空间设计的重点话题。在中国古代的设计当中,“留白”艺术发展得非常深入,如“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等,似乎是对这种心理的恰当体现。在高校众创空间设计中,应深入了解对象的空间构成、团队特点和现存状况等,为创新提供一个无界限的“边界”,进行“不完全”设计,满足众创空间对网络式、交互性的需求。(图4)
4.形成创新孵化
众创空间是由创业孵化器发展而来,是科技孵化的重要场所,同样是商业、科技、经济、产品等方面的综合空间。可以通过“盒子”空间的建构,推进众创空间实现“专而精”的区域分工,满足空间私密性和延展性的需求,助力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其中,“盒子”空间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即可视性空间、围合空间、半围合空间,利用金属、玻璃、家具等进行合理划分,让空间更加多层次、精细化。(图5)
五、结语
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具有“周期短,数量大”的特点,在“双创”升级视野下,为更好地营造校园创新气氛、激发学生创新动力,同时也为了给大学生创客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创新教育,建立起与高校实际相匹配的空间构成,可通过“再”改造设计,升级基础配置,整合分散资源,凝聚各界力量。另外,希望本文提出的改造策略能给正在建设和未来建设的高校众创空间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EB/OL].(2015-9-1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9/26/content_5325472.htm,
[2]王圣丹,王水莲.我国高校众创空间运营模式及支持系统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01):227-229.
[3]曾秀芬.“双创”升级视角下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策略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18):181-183.
[4]郝君超,张瑜.国内外众创空间现状及模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18):21-24.
[5]张育广.高校众创空间的运行机制及建设策略——以广东工业大学国家级创客空间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7(13):101-106.
[6]姜宇君.国内Coworking工作模式及其空间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7]〔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1-4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221.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