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工程师的培养对于促进我国创新方法的普及有重要作用,文章旨在解决目前创新工程师培训流程缺少交互环境支撑,无法保障培训效果的问题。通过用户调研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指导设计了创新工程师培训平台,分为首页、学习中心、学术交流区、新闻资讯和个人中心五个模块,最后对平台进行了可用性测试及优化,基本验证了平台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工程师培训;用户调研;平台设计
一、创新工程师培训现状研究
《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须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及创新方法专项,为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工程师、创新咨询师和创新培训师。为实现我国政府对创新方法工作的要求,批量“创新工程师—发明”技术转移模式(图1)在研究技术转移方法的基础上推广应用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为企业培养创新工程师。该模式持续时间长,一般需要8—12个月,工程师需独立发现并解决工程难题,形成创新成果,为企业提供创新机遇。该模式已运用于大量企业,为企业提供上千名创新工程师。
研究表明,影响工程师到创新工程师转化最大的因素是在工程难题研究与解决阶段的学习状况,该阶段持续6—10个月,培训与本职工作同时进行,因工作忙碌等原因导致工程师无法按时完成课题。为在不影响工程师本职工作的同时推进课题进度,文章将设计一个创新工程师培训平台辅助工程师完成整个培训,保障培训效果。
二、创新工程师培训平台用户需求分析
为了调研工程师对培训平台的需求,在网络上向100位完成整个培训过程的工程师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为97%。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可知,工程师对创新工程师培训平台的需求可以分为辅助培训、学习TRIZ和交流进步三个层次。辅助培训是最基本的需求,从功能上来说,平台只需要实现查阅相关知识点、线上会议和提交作业等基本需求。从操作上来说,平台需要设计简洁易操作的界面。学习TRIZ是在顺利完成培训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例如自觉演练案例或者复习上课内容等。在一定程度上掌握TRIZ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学术方面的交流,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表1)
三、创新工程师培训平台设计
(一)平台功能分析
创新工程师培训平台是PC端产品,适合保存大量信息,设计更多的功能和层级关系。为了能够确保最终设计研发的这个系统运行的稳定与可靠,平台将根据用户需求来进行设计,其主要功能是辅助完成培训流程,具体实现方式是:
1.在培训前向参与培训的工程师提前进行TRIZ相关知识的科普,如工程师不想了解可选择跳过,自行浏览感兴趣的页面。
2.遴选企业工程师阶段,由班长及组长在平台建立群聊,方便日后讨论交流。
3.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工程师将每天的心得上传至平台的规定位置,学员之间可以互相浏览,另外,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平台资源复习课程,巩固所学内容。
4.在发现工程难题阶段,将课题及相关资料上传至平台进行确认及留存。
5.在理论提升学习阶段,工程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平台资源复习所学内容,完成自身课题。
6.在工程难题研究与解决阶段,工程师可以利用平台的线上会议功能消除时间空间障碍,随时随地与组员讨论交流;工程师可以在闲暇时间进入案例库按照不同分类进行演练;在学术交流区与其他工程师交流互动;平台会根据规定的时间为工程师推荐科研规划并提醒工程师完成。
7.在总结答辩阶段,如果通过答辩获得创新工程师等级证书,会在平台上进行相应的认定。
8.在培训结束后,工程师依旧可以在平台上查阅资料或者寻求帮助,另外,也可以在新闻资讯板块了解TRIZ最前沿的研究及创新方法的最新课程。
(二)平台信息架构设计
根据上述功能需求分析,创新工程师培训平台包括首页、学习中心、学术交流区、新闻资讯和个人中心五个部分。首页主要展示精选内容、登录界面和学术交流区的精华内容。学习中心包括学习巩固、案例库两个部分。学术交流区分为社区、线上会议和我的团队三个部分。新闻资讯包括新闻前线、学术新闻和培训新闻三部分内容。个人中心包括我的信息、我的课题、我的任务、我的收藏、我的证书和设置六个部分。(图2)
(三)平台界面的原型设计
1.首页
工程师在培训前进入平台后,首页会弹出TRIZ科普视频窗口,如果不想看可以选择跳过动画自行浏览页面并在线上平台注册账号登录。(图3)
2.学习中心
学习中心分为学习巩固和案例库两个部分,学习巩固部分按照集中授课阶段的章节安排进行分类,每一个章节都分为知识点详解和案例演练两个模块。案例库又分为综合练习、章节练习和专业练习三个部分,将案例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满足工程师的演练需求。(图4)
3.学术交流区
学术交流区分为社区、线上会议和我的团队三个部分。社区主要是提供线上交流求助的平台,用户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帖子收藏或下载学习。线上会议主要是针对工程难题研究与解决阶段小组成员因时间空间障碍无法方便地沟通交流而设计的,分为加入会议、快速会议和预约会议三个模块。我的团队则是由我的好友、我的群聊和消息组成,方便班级或小组成员交流,也可以在对应的群聊中设置群待办收作业,将作业留存在对应的文件夹中方便查阅。(图5)
4.新闻资讯
新闻部分主要分为新闻前线、学术新闻和培训新闻三个部分,工程师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页面进行浏览,了解创新方法的相关新闻。(图6)
5.个人中心
个人中心分为我的信息、我的课题、我的任务、我的收藏、我的证书和设置六部分。我的信息是指工程师的一些基本信息,我的课题是指工程师在培训阶段中要完成的课题。我的任务中又分为会议安排、课题安排和自主安排三部分,在该模块中会议安排与课题安排均为平台自动生成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弹窗提醒,工程师也可以在自主安排模块自定义任务,对自己的课题进展进行规划。我的收藏模块中可以收藏各类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并将其分类汇总。我的证书中包含工程师所获得的创新工程师等级证书。设置则是一些平台通用的功能。
(图7)
四、平台可用性测试及优化
(一)可用性测试分析
可用性测试能通过实验测试的量化研究方式,评估用户在具体使用场景下,根据具体目标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有效性、效率和满意度。六名有创新方法培训背景的工程师通过浏览器对创新工程师平台demo进行测试,最终通过对任务完成时间、任务完成程度和满意度等方面的分析,得到以下两点问题:
1.提交作业的入口隐蔽,且退出后就没有作业提示的横幅,导致更难找到提交作业的入口;其所在的上一层级——我的团队在功能性定义上与最高层级——学术交流区关联性不高,建议重新规划各个功能的使用,调整入口位置。
2.新建任务的层级不明确,用户不能快速明确任务安排,在寻找设置任务状态的入口过程中存在着较多反复和困惑的动作,建议重新规划新建任务的功能页面及任务状态入口。
(二)平台优化设计
1.我的团队因在功能性定义上与上一级标题学术交流区关联性不强而难以找到,现在首页个人信息模块新增我的团队入口,方便用户之间的交流。(图8)
2.提交作业的公告横幅在浏览一次后就会消失,用户如果在第一次进入群聊没有提交作业,想要提交作业时可能找不到提交作业的入口,所以在作业提交之前,所有的聊天界面都会显示未完成的群待办提示,直至作业成功提交后再消失。(图9)
3.新建任务中无法将任务层级分类,所有任务都在同一级别,可视化程度不高,任务显示页面设置自定义分类,明确任务层级(图10)。设置任务状态也调整至自主安排主页面,方便用户及时调整任务状态。(图11)
五、结论
文章通过调研用户对其需求进行分析,指导设计了创新工程师培训平台,打破了影响工程师顺利完成培训的空间和时间障碍,促进了创新工程师培训中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的结合,从而提升培训效果。
项目来源:国家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端端驱动、融合赋能”创新方法新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编号:2019IM020200;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河北省制造业创新方法技术创新中心绩效后补助经费”项目编号:21567657H。
参考文献:
[1][1]《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国科发资〔2018〕19 号)[EB/OL].(2018-4-19)http://www.gov. 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27472.htm.
[2][2]《关于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科发资〔2018〕45 号)[EB/OL].(2018-5-18)http://www.gov. 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38239.htm.
[3][3]檀润华.批量“创新工程师-发明”模式下的C-TRIZ新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 2021,40(09):3-11.
[4][4]张俊磊,檀润华,李辉,杨雯丹.面向创新工程师培养的交互式认知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2):81-87+141.
[5][5]王广文,范佳悦,韩剑武.Web端数据管理平台的可视化界面设计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02):104-106.
[6][6]曾曦,周毓.基于系统设计的校园资源共享平台设计与实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01):113-115.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