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阈下身份标签的图形设计 ——以“族化现象”为例

陈为

2023-10-27 15:24:00

已关注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信息广泛传播,像“追星族”“剁手族”“晒黑族”等类网络热词应运而生,层出不穷,这些身份标签中“族化现象”多是人们针对某类人群的特征进行的总结性表达,反映的是信息传播的发展与社会现状的变迁。文章以符号学理论为切入视角,以身份标签中的“族化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图形设计为表现手段,探讨符号学视阈下文本与图形之间的转化模式,进而为解读身份标签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图形符号介入交叉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符号学;图形设计;身份标签;族化现象


正如传播学学者李普曼所言:我们当今生活在一个由信息加工而成的拟态环境中,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人都构筑着自己的人设品行。例如说到追星族,盲目崇拜、狂热模仿的粉丝形象瞬间浮现于人们的脑海,说到月光族,挥霍金钱、消费欲望强烈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些身份标签常以文字符号为主,缺乏在视觉层面的表达,而图形作为一种信息传达的手段,其所特有的观性、指代性、隐喻性和象征性,为身份标签的符号化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将基于身份标签的特征,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层面,对族化现象展开实践研究。


一、身份标签与“族化现象”


身份标签作为一个复合名词,由身份与标签二者组合而成是人们对社会事件或事件主体进行广泛的讨论后,通过洁易懂的锐词进行符号化加工,并赋予其特殊含义,以此展现人们对于事件本身的见解和看法其中身份标签主要是通过引申、比喻、类推、缩写、谐音、字母等构词方式形成,例如蚁族为比喻类标签,用于形容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低收入打工人群,他们与蚂蚁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住在狭窄的地区,尽管勤奋努力,但收获颇微不足道也


身份标签的内容体系主要分为三类:地域、事件人群划分,而族化现象正是属于第三类,是对人群划分的精准描述。族化现象一般指代某一类人的行为特性,这类人群通常不是单一构成,而是以群体的形式存在,每类群体在类型、数量、性质上都千差万别在中国,最早出现族化现象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风靡世界的小虎队引发了人们对明星的追捧与崇拜,追星族就是对这类群体的描述


二、从符号学看身份标签在图形设计中的呈现


关于身份标签在图形设计中的呈现主要可以概括为直接性表达和间接性表达,而这恰恰对应了符号学家弗迪南··索绪尔提出的能指所指图形呈现的设计过程中,作者的审美与意图会产生首要的影响,同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风格趋势都会产生潜在的约束。此,图形设计是作者与用户之间一种双向传播的行为,它产生于两个或两个机体之间,图形所蕴含的意义不在于具体的内容与关系的主体,而在于作者与用户心中彼此认同的公有意谓而确立。简而言之图形设计中的风格走向和符号表达取决于作者的个人趣味和社会的环境现状,信息的传播与用户的推问会使符号意义得到拓展与升华


能指代表事物的形式层面,即人们可以感官所触达的部分,例如以Labels are forClothes蓝字斜体为代表的作品,该作品描绘了三个裸露上背的人,其背后均贴有一张对应的服装标签。画面整体通过能指的形式,将文字身份标签直接具象为图形服装标签,传递了标签符号应该用于商品衣物的区分,而不是标榜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任何人不应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人。“所指代表所指事物的内容层面,即事物背后的深层含义,而多数图形作品均运用这种方式进行表达,例如凯尔·迈耶所创作的《交织》,该作品描绘了斯威士兰地区男性头部所包裹的独特头巾,而这种头巾面料通常是女性用品。画面通过所指的形式,将文字符号同性恋标签转化为女性头巾表达该男性为同性恋身份的象征,同时这也是他们文化压抑的隐喻,更是对斯威士兰地区反同性文化的挑战。


不难看出,符号作为隐形的纽带,建立起图形与社会的某种联系,而图形设计作为载体,承担着各式各样的社会主题从日常生活中的服装标签、个人标签,到发人深省的种族标签和少数群体标签给予人们以意蕴的同时,又在人们心里唤起新的意蕴。


、以符号学为指导的身份标签在图形设计中的应用


图必有形,形必有意,图形自原始社会不断演化,到现代已成为设计学旗下的重要学科,是一种以视觉语言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达方式,具有直观性、指代性、隐喻性和象征性等特点,能够帮助人们辨别事物、加深认知、引导行为随着当代设计日趋主题化与观念化,图形作品中的符号语义表达也越来越明晰,如传统的“万字形作为一个语义丰富的图形,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与精神象征,从造型上看,万字形犹如太阳所散发光芒,辐射到整个人间,因此被看作宇宙能量的象征。在希腊万字形早期代表太阳与火焰,之后被普遍认为是吉祥如意的图形;在古印度万字形在梵文中被称作svastika,意为好运的象征;在中国万字形代表吉祥万德之所集。这不仅反映了符号在图形设计中是架构起沟通世界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这是符号背后所传递的归属感与趋同性在图形语言中的体现。


符号作为连接图形与文字的契合点是实现相互转化的重要途径,符号能将信息从一方转译到另一方,实现双向的反馈信息,从而达到互动。根据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特征,1所示,笔者对族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选择十六个具有当下时代特点的“族化现象”,作为本次的切入点,不同维度的对比与实践介入,探索文字和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直接性表达


根据人们的视觉经验,随着文字的展现,大脑就会自然联系到对应的具象视觉形态。文字是象征符号,代表音和意,图形是直观的视觉形象,文学语言以文字符号为基本成分,并通过各种方法把符号组合起来表达特定的意义,但是其基本成分的性质是稳定的因此,根据符号表征的特点,图形设计最直观的方法便是依托于固有经验进行语义转化习惯的联合,以及对现有的符号意义常规的转换,即自然的联合”,在设计中,这种直接性的表达,一目了然,主题突出。以1蚁族为例通过自然的联合方式,以现实中蚂蚁的视觉形象呈现,由于“蚁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因此画面通过重复构成的排列,形成环形的蚂蚁队伍,展现了“蚁族”虽然作为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人群,但都为城市的建设而奋斗努力。不难看出,简洁、朴实的图形语言无需过多的修饰,就能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像图1中的“候鸟族”,整体通过习惯的联合对应文本语言,从而实现信息互动。


(二)间接性表达


间接性表达是利用联想人头脑中内容和想象进行联系,是由此事物抵达彼事物的心理过程。通过人的自身生理特点,在某些相同因素的联系下,把抽象的文字无形的思想朝着与之在形态相关联或不相关联,但意义上有联系的、有形的图形上进行转化,创造出独具视觉新意的图形。在图形的视觉表达中,间接性表达包括抽象联想、语义联想、意义联想。抽象联想运用抽象的符号语言建构体系传递观念,例如锐角三角形代表尖锐,钝角三角形代表笨拙,直角三角形代表稳定。语义联想,即通过画面中的符号语义引发人们对相关概念的联想,从而形成图形与现实之间的联动,像龟仓雄策所创作的“1964年东京奥运会海报”,作者运用浓厚的国旗红、庄重对称造型展现了日本庄重的民族形象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意义联想,即作品风格背后所传递的意义联想,像不同时代的风格均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趋势,作为风靡世界的酸性美学风格,强调视觉混乱与共存,承载了反叛传统美学、提倡极致享乐的社会主张


图2的“H为例,画面通过高举的正能量动作,自信乐观的神态表情,精致整洁的服饰配搭,放射状的太阳背景,传递“H所特有的积极乐观与达自信,暗示其精神价值的传递朋克族的设计上,大量运用尖锐的三角符号代表该族群放荡不羁、个性十足的特征。而色彩作为图形中的一部分共同构建了符号的内在意义,例如红色代表活力与炽热,蓝可以代表沉思与冰冷等等,因此,朋克族的色彩上,通过运用粉色提升感刺激,隐喻当下物欲横流的娱乐环境。


符号学视阈下身份标签的图形探索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性表达与间接性表达进行画面呈现,当然这种呈现不是单一的,需要我们从构图、主体、动态、细节、色彩等多方面进行考量,通过设计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符号与图形的关系逐渐从单一的维度转化为多向的维度,其核心仍然维系在符号的象征性表征上,象征性表征代表着事物之间背后的规律,而设计的意义就在于把这个规律提炼出来,并建构出一个新的视觉化形象,让受众能直观或通过联想了解到背后的逻辑。


、从社会意义看身份标签中的图形设计


身份标签作为一种可复制性的社会活动,可以不断生成演化,而图形符号的方法论为其提供了开阔的视觉生成方式基于符号学的图形设计,以相似和类比为基础,着重经验、感受和联想,将身份标签的内涵以视觉的形式展现,这种表达永远不会设想出最后所指的存在,因为任何文化的复合,使我们面临着无限的隐喻之链。在那里,能指往往在原型消失之后而延续或自身演变成所指纵观整个历史长河,经典图形和传统图形能够一直流传到现在,也是在于图形能有意和无意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并代表一种文化被后人认可,成为一种固定文化的表征这恰恰是其社会意义所在。符号学作为切入视角,拓宽了图形设计的边界范畴,提升了图形语言的广泛性,好的图形设计不仅能跨越文化的界限,而且能形成世界性的语言,传递图形的符号表达与意义象征。在对图形设计中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处理上,符号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要点,一方面需要设计师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并提炼出具有当代语言特色的传统符号,进行对外传播;另外一方面,则要求这个传统符号设计可以打破国界,并为人们所广泛认知,这也是对于美学的趋同与认可,而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的编码设计也是图形设计获得认同的有效办法之一。


一个优秀的图形作品不仅是对于事物的简单表达,其在本质上是基于图形语言进行符号系统构建,基于身份标签的族化现象人们对于某类群体的公共约定,代表一群人的意志与特征而设计师需要对族化现象进行解码、转译、编码,并最终获得图形的截面表达,以此实现符号之间的相互转换。图形具有个性化、创造性等特点一个文字符号可以用多种适合的图形来表征,一个设计师可以创造出多种图形来释义文字。因此,在图形的创作和表现中,从文字图形创造是一个观察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创作世界的过程。

注释

①〔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06.

②Biddle BJ,Bank BJ,Anderson DS,et al.Social Influence,Self‐Referent Identity Labels,and Behavior[J].Sociological Quarterly,2010,26(2):159-185.

③薛深.网络场域中的群体标签化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12):69-73.

④〔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02-103.

赵希岗.现代图形设计与传统图案[J].装饰,2003(04):71-72.

⑥〔美〕乔纳林·卡勒.索绪尔[M].宋珉,泽.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10.

徐恒醇.实用技术美学——产品审美设计[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09-110.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