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域文化活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地铁站为例

安从工,李曼玉

2023-11-01 13:09:00

已关注

要:十四五”规划中对文化强国、交通强国双建设目标的提出为地铁站域文化活力的提升带来契机。文章聚焦于通过环境营造提高地铁站域文化活力。文章引用相关题项成熟量表问卷及相关文献,筛选出文化活力与环境要素评价指标。采用ArcGIS软件对设施进行核密度分析选定4个典型地铁站点为研究样本。运用SPSS和AMOS软件对370份问卷量表进行因子分析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文化活动、风貌协调、服务设施是地铁站域文化活力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将3项主成分因子统筹发展可有效增强地铁站域文化活力。最后依据文化廊道理论提出地铁站域文化活力提升策略


关键词:地铁站域;文化活力;因子分析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将轨道交通确定为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并向差异化、区域融合化等方面着重发展。现如今地铁站域建设中多存在站域风貌雷同、城市文化缺失、站域空间与城市文化断带等多方面的问题。《中国文化地铁发展报告2021》提出强化地铁沿线文化脉络和景观设计,充分发挥地铁车站公共文化平台作用,建设城市文化艺术发展的展示窗口。综上,提升地铁站域文化活力的研究对于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研究样本概况


(一)样本站点的选择


文化古都西安城市文化丰富,城市规划建设中注重对地铁站域空间文化活力营造。研究采用核密度分析来研究设施空间聚集度以选定地铁站域文化活力高的站点。本研究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将文化设施与教育培训分类收集,后文统称科教文化设施类。通过ArcGIS软件对收集到的科教文化与旅游景观两类设施清洗后的POI数据进行核密度分析。结合西安市电子地图及西安市地铁网络、地铁站点矢量数据图通过单位网格内POI密度值来判定站点周围两类设施密度从而选定大差市、钟楼、北池头、大雁塔四个样本站点。(图1)


(二)研究空间范围


边经卫于2005年提出以地铁站为核心,半径400~500米范围为地铁站辐射影响区域,称为地铁站域研究空间范围以样本站点为核心地上空间周边500M为辐射半径所覆盖区域。该范围内参与地铁站环境建设内容包括街道及建筑风貌协调改造、景观配套设施改造、文化活动场所营建等。


二、研究设计


(一)指标提取与构建


地铁站域文化活力提升是环境感知与文化体验的集合,其提升受到环境物质要素的调控。物质要素是自变量,而文化活力提升结果是因变量。本研究引用相关题项成熟量表问卷结合知网等学术平台对相关题项文献进行回归与梳理,由此提取观察变量评价指标。地铁站域文化活力维度引用成熟量表中的历史底蕴、形象品位、地域特质、文化氛围4项观察变量,结合文化体验变量共提取5项评价指标进行解释。影响地铁站域文化活力营造的环境因素为未知维度。该部分引用成熟量表涉及辅助设施、景观小品、导视系统、地铁出入口建筑、入口标识、公共艺术、细节元素、景点接驳、样式风格、文化符号、主题氛围11个题项。结合站域文化活动、文化商业、活动场所、商业文化活动共提取15项评价指标进行解释。


二)问卷设计与发放


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学特征统计共包含4个题项。第二部分为地铁站域文化活力营造评价情况共包含5个题项。第三部分为地铁站域环境构成要素评价情况共包含15个题项。问卷二、三部采用李克特5级标度量表。采用网络问卷形式进行数据收集。考虑样本采集地的针对性仅设定陕西西安IP可进行填写。对收集后的数据清洗筛选后选定总问卷370份,其中大差市站88份、北池头站107份、大雁塔站82份、钟楼站93份。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目的在于明确地铁站域影响文化活力提升的环境影响因素,建立并验证地铁站域文化活力测度模型,结合影响因素提出提升地铁站域文化活力设计策略。空间文化活力作为抽象概念无法直接观测,选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观察变量对潜在变量的解释,结合潜在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做出描述。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前采用探索式因素分析及验证式因素分析对选择的15项观察变量通过因子降维进行归类。


三、结果分析


本次人口学特征统计中性别比例均衡、年龄分布广泛、职业覆盖率高且大部分人群接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各问卷数据具有较好代表性(图2)利用SPSS软件对370份问卷进行可靠度分析,问卷总体Cronbach’sα值为0.917。4个样本地铁站各Cronbach’sα值位于0.883~0.932之间。综上问卷各部信度检验结果均大于0.7由此判定370份问卷数据信度良好,可进行下一步分析。


(一)环境设计评价要素探索性因子分析


使用SPSS对未知维度的环境设计评价要素的15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首先KMO值为0.937(>0.6);Bartlett’s球形检验中P值为0.000(<0.01),由此判定15个题项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其次采用主成分提取法结合最大方差旋转法进行公因子提取,设定因子负载值提取标准为大于0.6(引用成熟量表)。结果显示15个评价题项均达到负载值标准,其旋转后的成分矩阵显示为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2.220%(>60%)达到解释初始变量的理想状态。结合3个公因子所包含题项内容,分别命名为服务设施公因子、风貌协调公因子、文化活动公因子。(表1)


服务设施公因子解释总方差的32.423%,按照其所包含的变量题项内容指向地铁站域范围内人性化服务设施的设计及空间通勤辅助设施性能的提升。风貌协调公因子解释总方差的27.274%按照其所包含的变量题项内容指向站域对接城市文化空间风貌意象的协调性及文化表达的延续性。文化活动公因子解释总方差的22.522%按照其所包含的变量题项内容指向站域空间内举办文化活动的场所、类型及频次。


(二)环境设计评价要素验证性因子分析


利用AMOS软件对环境设计3个维度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在收敛效度分析中参数显著性估计显示非标准化估计值显著2)。15个观察变量因素负荷量值介于0.862~0.912之间,各值均大于0.6(引用成熟量表),处于理想指标范围内。SMC大于0.5以上题目具有足够题目信度。各维度CR值均大于0.8判定具有足够的内部一致性;AVE值均大于0.5判定构面间具有比较好的收敛效度。通过区别效度分析显示每个构面AVE根号值均大于其他相关构面的相关,由此判定构面存在区别效度。(表3)


(三)环境设计因子与文化活力营造的相关性分析


使用SPSS对环境设计维度三个主成分因子与文化活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值均大于0.01并呈现出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表4)其相关性程度排序为F3文化活动>F2风貌协调>F1服务设施。且环境设计维度内各公因子间同样具有显著性正向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可知地铁站域内各环境物质要素间具有相互影响及相互促进作用且提升地铁站域文化活力属于系统性策略工作。


(四)文化活力营造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通过AMOS构建环境设计因素影响地铁站域文化活力的结构方程模型。各模型拟合系数结果表明所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的适配度达标,由此保证研究结果具有信效度可作进一步分析。(表5)


模型结果显示环境设计维度所包含的服务设施、风貌协调、文化活动3个自变量对文化活力因变量各回归路径P值皆小于0.01(表6)由此判定三个自变量均对文化活力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综上由回归路径系数可知地铁站域文化活力可提升最大程度来源于对站域空间内文化活动的动态体验,其次是来源于站域空间内设计要素对站域周边城市文化风貌的延续。最后是空间内各项服务类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且环境空间中物质要素文化营造意图越高,站域空间范围内文化活力提升度越高,前者对后者具有直接促进作用。通过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发现环境设计维度3个潜在变量相关系数较于SPSS相关性分析中有所提高。由此判定应对各物质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实施一体化设计方向以提升地铁站域文化活力。(图3)


四、依据地铁站线构建城市文化廊道


中央美术学院王中老师曾表示:“我国地铁文化氛围不佳的原因之一即各专业缺乏统筹协调,很少在一开始就将整个站点的文化意象表达作为有机整体加以考虑,缺乏和谐的美感。”通过模型构建分析明确提升地铁站域整体文化活力,地铁站域物质环境设计营造应对各物质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实施一体化设计方向。“文化廊道”整合廊道空间内自然、文化资源,也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通过“文化廊道”的整体开发可以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上述文化廊道构建目标决定廊道内各要素协调发展,符合地铁站域物质要素一体化的设计方向。综上为实现地铁站域文化活力的提升,提出以文化廊道理念为依据进行地铁站域一体化设计。


陶犁将“文化廊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将沿线遗产相串联,促使廊道文化属性的形成。在空间结构上,文化廊道由以交通线路为主体的线通道元素、以文化景观集中区、文化遗产点等点元素形成的文化节点及其辐射的域面构成。以地铁交通线路为主体通道,结合地铁站线贯穿城市空间格局中所涵盖的城市文化要素形成以地铁为主轴,结合与城市文化要素相吻合的地铁站点及其地铁站域共同构成文化廊道。该文化廊道的实现以地铁站线交通功能为物质纽带,以跨时空的文化主题为精神纽带,连接起地铁站域内的城市空间。在空间营造过程中,结合站域范围内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资源内容进行宣传与展示。以站域空间内城市文化为主题在空间中进行服务设施、风貌协调、文化活动内容的一体化设计。


从文化廊道规划及场景空间进行分析,其主要有4个构成要素:明确文化要素、确定文化廊道空间范围及影响区域、文化廊道节点选择、构建文化廊道空间环境。构建其空间环境包括游憩方式、解说系统、设施布局3个基础方向。


(一)明确地铁站线文化廊道文化元素


首先文化元素根据历史文物相关资料文献,结合文物保护单位遗产统计出文化遗产要素,结合POI筛选出科教文化设施两者结合初步选定文化要素。其次通过ArcGIS对初步收集到的文化元素数据结合城市电子地图及地铁网络、地铁站点矢量数据图,选出地铁站线周边文化元素。最终依据文化元素评价标准采用专家打分法按照文化元素评价标准进行打分,以得分高低确定文化元素与选定地铁站线廊道关联程度,由此最终选定文化元素。


(二)确定地铁站线文化廊道空间范围及影响区域


以地铁站线起止站点作为文化廊道纵向空间范围。以地铁站点为核心步行空间500米辐射范围内划定为文化廊道横向影响区域。


(三)结合地铁站点选定文化廊道节点空间


将确定后的文化廊道影响区域结合城市地铁网络、站点矢量空间数据。通过单位网格内地铁站点与影响区域重合数据选定文化廊道节点空间。通过站点空间内文化元素密度及历史文化价值、地铁站点文化主题与站线核心主题关联程度确定节点空间的重要程度。


(四)构建文化廊道空间环境


1.游憩方式构建


1)地铁站域公共空间营造


通过结构模型可知文化活动是影响地铁站域文化活力的第一影响因素,风貌协调是第二影响因素,在公共空间一体化营造中将两者进行结合。在地铁站域休闲公共空间中引入动态文化活动比静态的文化展示更具有文化体验性。地铁站域开展文化活动具有最高荷载系数,因此善于利用地铁站线周边各类城市文化设施与其联合举办文化活动由此实现双方互利互馈。如非遗艺术家表演、城市文化遗产主题性表演、高校文化活动、博物馆新品宣展等。在站域周边增设文化广场空间,其一为地铁通勤行人提供聚集留置空间,其二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基础,其三为站点周边居民提供日常休闲活动空间。借用地铁自带对人流活力的吸引力建设文化商业步行街、文化商业广场,使行人在空间中进行二次文化活动体验的同时实现文化消费,由此形成文化与经济的互馈关系,在增加区域文化活力的同时增加经济活力。


在地铁站域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应当延续周边城市文化。将挖掘、提取、转译后的文化信息合理地运用到站域环境设计中去,以营造城市意象的角度提升站域文化活力。以所在站域城市文化氛围为参考,在环境设计中注重对文化符号、同系色彩与材质、文化标志性符号等文化内容细部元素的运用,由此保证站域公共空间中建筑样式、景观细节设计(包括围栏、地面铺装、树池等)、公共艺术装置、空间艺术地形设计与城市文化保持协调风貌。以北池头站为例,该地铁站出入口建筑沿用西安古城墙文化元素,引用城墙与城门洞的建筑形态,视觉上为消减出入口建筑体量更好融入城市空间风貌采用红砖混玻璃材质。(图4)


2)完善地铁站域游步道空间系统


游步道空间设计中考虑与城市文化风貌协同构建及完善地铁站域文化廊道网络结构。在站域步行空间环境营造中增加步行廊道景观,并在空间中置入步行导视系统以此增加地铁站点对其周边文化景点的接驳能力。廊道空间景观环境设计中沿用站域公共空间营造法则。步行空间街道建筑样式风格需转译站域对接文化所属特征进行凝练表达。以大雁塔站域街道建筑风貌为例,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是以大雁塔为中心所形成的传统古建筑群,该地铁站域范围内街道建筑样式集中表现为对古建屋顶造型的凝练使用(图5)。在景区中针对后置入商业建筑体在整体的造型中采用古建筑传统造型语言,在建筑立面的设计中选择对古建柱式结构的表达,立面多采用新式材料,但在整体建筑立面门窗分割形式及建筑颜色中注重对传统语义的延续使用。(图6)


地铁站域步行空间网络通达性是营造站域文化活力的基础。采用空间句法轴线分析法中的选择度、整合度分析对所选站域空间步行路网进行局域集成段分析。通过选择度分析结果中轴线颜色判断数值高低。颜色越暖步行空间网络中各路线人群穿行次数及穿越可能性越高。结合分析结果保证高选择度轴线道路安全通畅、优化人行道路,并适当增加廊道空间风貌协同程度。选择度低的轴线存在行人空间探索困难现状,应当进行道路规划完善轴线路径。通过整合度分析值明确站域路网空间中可达性较强、对人群行为活动吸引力较强的轴线。有意图对高整合度轴线空间设计进行文化内容营造对站域空间文化活力提升有正面作用,并注意整合度较高轴线存在的交通拥挤问题。


2.地铁站域服务设施布局


结构模型显示地铁站域人性化服务设施的置入对站域文化活力营造提供基础性保障工作。服务设施的置入为人群在空间中提供休憩设施及交通引导作用。通过完善空间内座椅照明等辅助设施、地铁站域内导视系统及入口标识,增设公共艺术设施、文化景观小品为通勤人群构建优质且人性化的滞留及转站空间。保证地铁站出口建筑的人性化遮阳挡雨防风等功能。在服务设施满足站域空间人性化基本功能后,通过对服务设施造型、颜色、材质、文化符号的设计使其融入站域城市文化内涵。北池头地铁站标识以汉代林苑为主要表现内容,抽象凝练后的图案语义展现汉代皇家园林曲水流觞的生态观念。钟楼地铁标识将明楼与钟楼的建筑造型语言进行凝练表达。


3.解说系统构建


1)解说主题及解说线路构建


解说主题的构建结合各地铁站线初步选定文化元素后依据历史时期城市空间位置文化内涵及所选文化元素内涵确定地铁站线核心文化主题,结合选定站点处文化元素内涵确定以站域为核心的二级解说主题。以地铁站域步行网络为主要解说线路,通过道路与文化设施接驳道路空间实现对文化主题的解说。


2)解说设施的置入


解说系统的置入是对文化内容进行信息化传达的手段,使城市居民了解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利于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地铁站域范围内公共空间作为集散地为文化传递提供人流基础。廊道空间作为进入文化节点空间的通道,进行文化解说可实现对节点文化信息的延续。可通过在空间内置入文化信息景墙,信息宣展栏,地面文化铺装,地下接驳地上甬道空间语音播报系统。结合站域空间中现存博物馆空间、展览空间进行文化解说,通过游览行为实现文化活动体验。在解说设施外观设计中依旧延续文化风貌意象,在信息传达设计中以深圳市龙岗区甘李路文化街道口袋公园为例,将文字信息与凝练后的文化图案信息结合置入景墙中,通过新型材料及新型设计手法增强互动性,提高公众的参与度。(7)


五、结语


作为城市文化宣传的特殊名片以及城市形象集中展示平台,地铁站域的文化属性建设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文化地铁发展报告2021》指出目前我国文化地铁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地铁站域文化活力的提升仍旧需要顶层设计的大力支持以及文化地铁建设运用新业态的营造。通过文化属性营造实现由地铁站域文化活力提升,转变为城市文化活力的全面提升,为实现文化强国、交通强国建设目标注入新能量。

参考文献

[1]边经卫.大城市空间发展交通规划研究[J].规划师,2005(08):5-9.

[2]张茜,严建伟,蔡朝阳.地铁站空间文化意象感知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老城历史街区内地铁站为例[J].南方建筑,2021(06):85-93.

[3]高森孟,周睿,李娟.我国地铁标志视觉认知及其文化体验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1,24(08):26-30.

[4]陈诗涵,朱显达.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体验设计研究——以福州地铁为例[J].工业设计,2020(01):130-131.

[5]王梦蝶.“体验”视阈的西安地铁文化内容传播探析[J].今传媒,2018,26(11):47-50.

[6]广州地铁.互动体验传播广州地铁博物馆文化新模式[J].城市轨道交通,2018(05):12-15.

[7]周烨.地铁站出入口场地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8]天津地铁一号线[J].天津建设科技,2002(04):2.

[9]李重锐.地铁站域公共空间与文化资源的互馈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8.

[10]朱云祥,彭军.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保护与文化传承——以大连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活化设计研究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2(01):115-117.

[11]陶犁,王海英,李杰,张丽娟.文化廊道空间界定之CCSPM模型构建——以滇西南跨境文化廊道为例[J].地理科学,2022,42(04):602-610.

[12]陶犁.“文化廊道”及旅游开发一种新的线性遗产区域旅游开发思路[J].思想战线,2012,38(02):99-103.

[13]王立国,陶犁,张丽娟,李杰.文化廊道范围计算及旅游空间构建研究——以西南丝绸之路(云南段)为例[J].人文地理,2012,27(06):36-42.

[14]段春娥,李留通.基于文化廊道构建秦直道整体保护利用路径——以延安段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36(11):192-199.

[15]金焱,苏思媛.西安地铁公共艺术一体化设计探索与实践[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10):112-114.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