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对天津市蓟州区小王各庄村的实地调查走访,提出文化资本介入下的乡村振兴设计实践,实现小王各庄村的人居环境改善及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引入“文化资本”理论,依据文化资本属性,实现文化资本的转化与实现,并结合实地调研、ArcGIS10.7(地理信息系统),从完善空间格局、修复自然生态、延续历史文脉等方面实现乡村文化资本空间策略。以文化资本理论介入乡村振兴的设计实践为研究导向,提出具有地域性特点的乡村整体规划设计方案与监测反馈机制。文化资本介入下的小王各庄村乡村振兴,完善乡村人居环境、延续传统文化、提升经济效益,满足村民需求,为同类型经济薄弱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资本;乡村振兴;小王各庄村
引言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发展,改变了乡村的功能结构系统定位,乡村建设的形式与状态也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经济薄弱村所呈现的缺乏整体规划、乡村活力不足、人居环境较差、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以文化资本为切入点,探索乡村物理场域与文化活动运行,对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促进乡村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资本理论
(一)概念解读
澳大利亚学者戴维·思罗斯比认为以财富形式所表现出的文化资本,具体表现在文化价值的累积。这种累积可能会导致物品和服务的不断流动,这种物品与服务间的流动会在私人间形成最终的消费,或者也会产生具有新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产品。其财富的表现也许是以有形或无形的形式存在。有形的文化资本累积存在于被赋予了文化意义(通常称为“文化遗产”)的建筑、遗址、艺术品和诸如油画、雕塑及其他以私人物品形式而存在的人工品,无形的文化资本包括一系列与既定人群相符的想法、实践、信念、传统和价值。
(二)文化资源种类
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本产生的基础,是处于一个不断发展中的概念,具有潜在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文化资源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本文以文化资本内在性质的不同,将其划分为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人才文化资源三类。
二、乡村文化资源资本化
文化资源的资本化是通过外延性与内涵式的开发,将一切有形、无形的文化资源通过社会再生产,使得文化产品的进一步产出符合社会化需要,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乡村文化资源在其资本化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一)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
潜在的乡村文化资本需要从文化资源挖掘开始。依据本文中所划分的文化资本的三种类型,物质文化资源,即自然界中可供人们用于文化生产的各种物质、环境、条件;在乡村文化资本中指特色民居、山川河流、乡土景观等物化的存在形式,也包括了生产和建设中的文化生产手段。精神文化资源,它包括文化遗产、民间文学、宗教信仰及民俗活动等精神场所中所用于文化生产和活动的诸多重要内容和形式。文化人才资源,它包括经营和提供文化娱乐等方面服务的各级各类专门人员,是文化市场的一种重要甚至关键的战略储备。
(二)乡村文化资本的生成
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生成的有形文化资本,首先要以乡村日常生产、生活需求为导向,尊重村民、外来人员、职能部门等相关人员对乡村整体生态环境发展规划的意愿,确定空间功能、形制等具体内容;其次,将文化装置、设施等物态文化资源,运用营造技艺、民俗文化活动等方式,转化为空间文化要素,为后续文化活动开展奠定物质基础;最后,形成监测评估体系,政府、管理人员与村民共同实践,以保证乡村文化资本的长效发展。
(三)乡村文化资本的介入
文化资本在乡村中的传承与融合,是多元主体与客观因素共同交互、演变与发展的结果。继承具有“隐秘性”特点的乡村文化资本,其在介入乡村振兴中需要建立在多元文化、伦理道德与宗族观念基础之上。运用乡村这一特定主体,以乡村物质空间为直接媒介,不断进行现代化的设计实践与文化再生产,进而凝聚或浓缩成具有地方性特点的人文、历史、生产或生活方式,进行传承与保留,并实现与更广泛的人和地区的共享。
三、文化资本视角下的区域解读
(一)小王各庄村概括
小王各庄村位于蓟州区最南部,州河湾流旋涡下游,与莫家庄村隔河相望,南临大王务庄村,距下窝头镇西南方向约2.8公里,西距侯家营镇14公里;村庄夹于津围公路、津蓟高速之间;地势起伏较缓,防洪河堤与村庄
有5米左右高差。(图1)
村庄产业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村西面有大片耕地(图3),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蜜薯等经济作物,是村庄的基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以农副产品初加工为主;第三产业依托村域外的“万亩荷塘”景区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具有观光、避暑、赏花等功能,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
(二)文化资源的解读
1.物质文化资源
小王各庄村整体空间格局完整,村内建筑为传统北方合院,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院落有“穷灶坑、富水缸”习俗。村庄拥有“万亩荷塘”景区,紧邻青甸洼湿地保护区。
2.精神文化资源
小王各庄村精神文化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生活性、生产性、文化性场所等民风民俗活动,如日常饮食中的老王家小磨芝麻香油、小磨芝麻酱、州河鲤鱼、压饸恪、凉格豆汤过水面、水饭等,农业生产中的逛庙会、吃犒劳等仪式活动,体现文化核心的评剧等传统文化活动。精神文化资源所内含的稀缺性、丰富性、活态性,充分体现出乡村的历史积淀,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表1)
3.文化人才资源
2021年天津理工大学派驻村工作队开展经济薄弱村扶持工作,深入挖掘青甸洼区优势资源,扶持小王各庄村特色产业项目,引领农产品升级转型,逐步推进“一村一策”产业项目发展。同时,开展系列兴农助农活动,开展“劳技兴农”“科普助农”“文化富民”等服务板块活动,为乡村产业、教育、消费、农村基础建设等众多方面提供智力支撑。
(三)现有问题梳理
现有的文化资源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增值和文化资本的再积累,然而经济薄弱村自身所存在的诸多劣势,使得文化资源在向文化资本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阻碍因素。
1.发展定位不清
村庄虽然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广袤的发展前景,但产业发展割裂严重,传统耕作方式效率和效益低下,村域内的种植业长期担负最底层农副产品原材料供应的角色,在产业融合发展中始终没有完成角色转化。(图4)
2.基础设施滞后
与众多普通村庄一样,小王各庄村内建筑相对破败,部分建筑出现遗弃、无人居住的情况,建筑墙体多为红砖裸露墙面,少量为水泥墙面;村内道路缺乏有效的修缮,实地调研中发现有部分道路破损、道路积水、积雪严重的情况;文体设施和空间匮乏。(图5、图6)
3.生态环境人为性破坏
小王各庄村生态环境出现人为性、无意识的破坏,村域内塘、水沟等出现倾倒生活污水等情况,导致水体浑浊不堪,造成周边水土污染;河堤靠村域一侧有大量玉米秸秆等农作物废料堆积,侵占河堤一侧绿化用地,同时由于雨水、风蚀等情况,产生腐烂、滋生霉菌等问题。(图7、图8)
四、文化资本视角下小王各庄村的探索与实践
(一)文化资本视角下的更新策略
文化资本在物质空间、精神文化、人才资源三重层次上,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在消费单个设施时,其文化价值被镶嵌在不同空间场域上,它是被作为整体性体验中的一部分去消费的,因此是不同的文化空间场域,共同滋生乡村的文化价值。建筑室内空间、公共文化空间、乡土景观空间构成了物理上的文化图景,在这样的文化图景中,精神文化资源得以再生产、再传承,人才文化资源得以回流,实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益。
1.建筑室内空间改造
建筑室内空间是感受文化历史积淀、体验浓厚生活气息的空间载体。本文依据该村前院式布局的特点,将庭院作为室内空间的延伸。改造乡村民宿空间,以村民为施工改造主体,运用所掌握的营造技艺与文化创新能力,在保留原生态乡村风格的前提下,进行有限的现代化改造,让游客既能感受到本地风土人情,也能获得舒适的居住体验。
2.公共空间营建
乡村公共空间是生产经营、生活服务、文化建设等文化活动的集合体。公共空间的改造需要优化外部形象,重塑建筑外立面;优化重要文化空间功能节点,建立文化展示、观赏、体验聚集地;完善河堤两侧景观空间,打造文化慢行道,营造村域内的文化氛围。
3.乡土景观塑造
乡村景观是乡土生活的实物见证,孕育了村民共同的人文记忆。通过设计可以将文化内涵植入到乡村景观中,将文化融入到生活、生产场景中,基于传统农耕文化的体验型农业生产性景观塑造和以普及农业知识的趣味型农耕景观营造,可以传承乡土文化,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方式,再现乡村的生活风貌与民风民俗。
(二)文化资本视角下的设计实践
综合小王各庄村的发展规划和现有产业优势,结合文化资本的组成要素,通过对建筑室内、公共空间、乡土景观进行系统性更新,构建小王各庄村振兴的更新路径。
1.重塑建筑风貌,唤醒乡土记忆
(1)乡村民宿改造
民居保护与利用需要遵循最大限度保护与最小干预性原则,当地民居建筑内部空间因结构原因,原有功能面积固定。在改造中,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功能置换,适应性地植入接待、活动混合功能空间与餐厅等新功能空间,满足使用需求;按照公共与私密以及动静原则进行整体布局,考虑小王各庄村多为一层建筑,则将接待等公共空间安排在入口,将客房安排在安静、私密的区域(图9)。在民宿氛围营造上,充分利用原有红砖墙体的自然肌理,并稍加涂饰进行舒适化处理,加上整体色调与灯光运用,使整个氛围较为和谐;在室内装饰构建上,将原有室内改造中废弃的材料或生产生活用具加以改造,作为室内乡土装饰物,强化空间的乡土氛围。
(2)庭院空间改造
庭院空间设计要结合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游客的感受需要。人们对于房子的需求更多是为了遮风挡雨,庭院则是对精神上很好的补充,可以适当运用本地的乡土文化,引进菜园,蔬菜廊架,休闲座椅,以不同的功能性,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受。搭配民宿空间的乡土气息,增强空间的人文体验感。(图10)
2.优化公共空间,丰富乡村肌理
(1)街道空间改造
街道空间界面以建筑立面、建筑屋顶、街道铺装为主要构成元素,以绿化花坛等为次要构成元素,因此,更新要从构成元素上逐个落实。村庄现有建筑屋顶制式统一,因此选用当地黄瓦,重点修补屋顶破损的建筑。对建筑立面,统一整改材质和风格,局部在阳台、围墙门窗处用金属、木材、玻璃点缀,组织当地手工艺人、绘画爱好者等,选取能反映当地生产、生活、生态的系列场景,在墙面上绘制农民画,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观赏廊道。更新场地铺装,在排水不畅的局部道路一侧形成<5°的倾斜排水渠,减少传统排水渠出现的废物残留问题;修复部分破损道路;在村道与农田衔接的局部道路采用软化铺装,铺制当地砂石。丰富绿化花坛等次要构成元素,增加景观乔木、景观石、木制围合等不同视线高度的景观小品。(图11)
(2)文化广场重塑
小王各庄村文化广场为村委会、村卫生室与村党群服务中心两栋建筑所围合成的“L”型开放式的空间,同时也是两条村道的交汇处。两栋建筑间的空余土地现在处于半荒废状态,同时两栋建筑风格迥异,广场空间功能长期无明确定位。首先,作为人流集散地,需要统一建筑材质和风格,做好对外窗口的展示;其次,利用建筑间的空余土地打造微型景观花园,增加灌草数量、种类,搭配高低错落的植物,将农田和文化广场做出视线上的阻隔。最后,明确广场空间的功能属性,将广场空间划分为闲时与展演时,闲时作为村民、访客的临时停车场所;展演时作为出会巡游、民间歌舞表演等活动的举办地,扩展空间的功能属性。(图12)
(3)河岸景观空间的完善
州河河堤与村庄所产生的高差,可以使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赏村庄、农田与河道两岸景观。改造中重点打造河岸慢行景观带,丰富步行路线,保留河道两岸的乔木并进行修剪,保证行人、游客在漫步时能感受到余晖穿过枝干映射在道路上的风景,同时也能穿过枝干观赏其背后的生态景观,从而营造出特色的休闲景观空间。
3.构建乡土景观,营造自然气息
(1)体验式生产景观
体验式生产景观集生活体验与农业知识传播于一体。依据小王各庄村生态敏感性特点(图2),开放村域内永久性基本农田,该区域将重点以满足外来游客的体验为主,开发青少年智慧解放其天性,扩展其对农业及种植的知识面。运用互联网思维,以“共建+共享”为模式,打造“小小的农场”为主题的田园工坊创意园,面向周边游的游客采取线下领养、种植,线上观察、打理的形式;面向全国用户实行农田网络分租认领的模式;以微信小程序搭建虚拟社区,按植物生长周期,定向推送植物生长情况及植物特性相关农业知识,开展种植体验、劳动成果分享、农业种植知识小竞赛等衍生活动,提升游客黏性。
(2)生态性人文景观
充分利用村庄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当代景观设计语言和现代建造技术,塑造具有现代感、人文感的稻田主题公园。以大地艺术为切入点,重塑稻田景观形态。每年以稻田为实景依托,定期举办农民丰收节、稻田剧院等特色民俗活动。以尊重传统、融合创新、多主体互动为整体思路,邀请当地戏剧队、艺术团等专业艺术表演团队,以及本地农民代表、游客、学生代表等,结合村中年长的老人们的祈祷、祈福等习俗,融合现代化的活动与舞蹈,展现既有观赏价值又具互动性的活动,达到体现生态景观人文性的目的。(图13)
五、建立监测体系,推动文化资产变现
对小王各庄村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重要保证。应建立专业化、数据化的监测体系,并从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两个层面展开。生态环境监测,着重于小王各庄村自然生态质量、景观环境资源、农业生产用地等方面的保护,利用智慧园林系统,可实时监测当地的空气、植被和土壤状况,从而确保生态环境的质量。人文资源的监测主要集中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历史的研究方面,对后续文化保护工作进行反馈协助。最终实现生态、生活、生产的均衡发展。
六、结语
从文化资本视角进行乡村振兴的探索,通过乡村文化资源资本化,从文化资本属性出发,挖掘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人才文化资源中潜在的资本,唤醒乡土记忆,延续传统文化,建构产业融合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发展产业体系,不仅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还使文化资源变成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推动了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资本与乡村振兴战略都旨在解决当前乡村的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将人居环境与文化产业高度结合,使得处在发展边缘位置的经济薄弱村变为乡村文化再生的主体。文化资本赋予了乡村文化发展与革新的含义,有助于乡村文化自主性,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此外,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众多经济薄弱村并不具有良好的文化积淀和旅游开发的现实条件,乡村发展基础较差的问题仍很显著。同时,文化资本介入到乡村振兴中所滋生的迎合游客的刻板印象,破坏乡土文化以及与民争利、损害农户权益的负面效应也需要警惕。如何避免乡村过度资本化,使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并行,未来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1.天津理工大学2022年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项目: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小王各庄村村貌文旅性设计研究(项目编号:YJ2277)
2.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面向第二课堂的生物多样性主题科普数字资源产品开发及应用(项目编号:22KPXMRC00010)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3-02-14(001).
[2]吕宙,戚人杰.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村庄规划设计策略探索——以龙山县尖岩村规划设计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2,29(05):130-134.
[3]戴维·思罗斯比,潘飞.什么是文化资本?[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01):50-55.
[4]李沛新.文化资本论[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5]宗喀·漾正冈布,王振杰.民族杂居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与社会治理的耦合逻辑——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5):20-29.
[6]范国建,王艳婷.乡村振兴和村貌文旅建设的整体性设计[J].丝网印刷,2022(04):17-20.
[7]孟晓惠,王天赋.触媒理论下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策略研究[J].园林,2020(10):88-94.
[8]孙继琼.欠发达地区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2005(04):57-58.
[9]傅才武,侯雪言.当代中国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解释维度与场景设计[J].艺术百家,2016,32(06):38-43.
[10]王轶楠.基于村落传统民居保护利用的民宿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