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导向的AR书籍移情设计路径探索

刘杨,房欣茹

2023-11-07 13:20:00

已关注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5G时代的来临,传统的设计形式随之发生转变,AR技术依托于电子媒体的发展,开始被融入于书籍设计中。文章主要分析AR书籍设计中的移情因素,从形式、内容和交互体验三方面提出AR书籍移情设计策略,探索AR书籍设计的情感融入方式。AR技术通过书籍设计实现了技术视觉化,阅读方式、视觉形式和情感交流等综合融入到书籍中,使读者达成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二者的结合给当代的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AR技术书籍;情感设计交互体验


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设计的媒介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影像媒介,从时空媒介到数字化媒介,科技在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数字化时代后,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以纸媒为依托的传统书籍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阅读的需求,书籍的形式也由纸媒开始向电子媒介过渡。同时5G技术的兴起,为数字媒体阅读时代的来临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书籍的设计也同样需要顺应时代的需求,运用数字媒体手段,提高和丰富书籍设计的形式。


一、书籍设计形式的衍变


书籍作为人类信息记载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其装帧艺术形式被称为人类智慧所创造的第二个自然界。从古至今,书籍的载体不断发生变化,书籍的设计形式也经历了从原始到古代再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在原始时期,书籍的载体大多来源于自然材料,其设计形式也受到自然材料本身形状和材质的影响。比如甲骨文的记载,其主要载体为龟甲或兽骨,整体的形式也大多遵循龟甲或兽骨本身的形状,这时候的书籍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形式。而到了书籍形式发展的古代时期,由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书籍的载体不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设计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印制和装订方式,书籍形式开始逐渐有了统一的标准。纸书出现以后,书籍形式开始由卷轴向册页逐步过渡,奠定了现代书籍设计的基本形式。


在现代,由于数字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服务与体验已经成为了设计的关键要素,书籍设计也开始融入更多的科技手段和情感因素。自2013年以来,AR技术开始快速发展,设计师们准确捕捉这一动向,掀起了“AR设计潮。在书籍设计领域,设计师将AR技术应用于纸媒书籍中,改变了书籍展现的传统形式,书籍设计自此有了新兴技术加持。而单纯的技术镶嵌,使书籍设计变得冰冷和冷漠,如何满足读者阅读时的情感体验需求,成为了书籍设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唐纳德·诺曼的《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到,任何产品在设计和投入使用时,都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一件产品的成功与否,设计的情感要素也许要比使用要素更为关键。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理解用户的情感,站在用户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其设计需求和情感要素,而这些正是移情设计的关键内容。设计师通过移情设计方法,增加书籍的情感附加值,这时的书籍不单单是设计产品,同时也是设计师与读者的情感交流场所。移情理论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是书籍产生情感因素的关键,也是使书籍实现由人机交互到主体交互转变的关键。


二、AR书籍多维度的移情体验


AR全称“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技术。AR技术可对现实世界的信息进行补充,将抽象的信息转化为直观性的视觉符号,实现真实场景与虚拟信息的视觉融合。AR技术在书籍中的应用,能够打破书籍在二维空间的限制,增强书籍与阅读者的交互体验,使书籍信息能够实现双向传递,为读者创造情感互动空间。AR书籍设计与移情理论的结合,是移情理论在设计领域的又一全新尝试。二者结合,有利于设计师从情感角度探究读者的阅读体验,优化书籍设计,使读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科技与情感的双重关照。


(一)多重感官维度


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感官的触点能够最直接影响阅读体验,是读者与书籍产生互动和发生移情行为的第一存在点AR技术嵌入传统纸质书籍,在保留其原本纸本媒介的同时,将新型电子媒介介入,实现了媒介的转变,加强读者的感官感受,增强其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官愉悦感。


人对于信息的认知,80%来自于视觉的传达。在视觉上,读者对于书籍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其色彩、形态等视觉符号的认知。由于传统书籍自身的局限性,其视觉传递的形式较为单一,读者只能感受到平面和静态的视觉冲击,但人们生活在动态的三维的空间中,人眼视觉对动态和三维的感知力更强。AR技术的介入,在书籍原本视觉符号的基础上,使其同时承载了二维和三维的视觉空间,既保留了书籍最初的二维信息传达形式,又契合了人在阅读时的三维视觉需要。书籍图像由平面向立体转化,丰富了书籍的视觉表现形式,满足阅读者多角度观察的需求。AR技术还可以实现将静态的文字和图像内容动态化、可视化、形象化,让读者更容易接收到书籍中的视觉符号信息,降低阅读难度。例如在《神奇的恐龙》一书中(图1,读者可以扫描具有AR展示功能的书页,此页面上的内容会通过电子设备呈现出三维动态的效果,读者可以更直观观察恐龙的形态,逼真的视觉场景,使读者获得轻松有趣的视觉感受。在阅读过程中,交互式的视觉体验,能够进一步促进移情行为的发生。


在听觉上,艺术家贝拉·巴拉兹曾经说过:“我们对视觉空间的真正感受是与我们对声音的体验紧密相连的一个完全无声的空间不会是具体的、很真实的只有当声音存在时我们才能把这种看得见的空间作为一个真实的空间。传统书籍与阅读者在听觉上的互动仅存在于书籍翻动时,其移情效果和交互体验较为微弱,无法调动读者的听觉感官使其沉浸到阅读的过程中。而AR技术与传统书籍的交融,恰好弥补了传统书籍这一不足。AR技术依托电子媒介将音频信息融入到书籍中,书中的声音信息不再仅限于文字的抽象表达,而且进一步被直观化。通过声音的表达,渲染出良好阅读氛围,使读者更加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充分调动读者的听觉感官,实现视听交互的沉浸式体验。


在触觉上,传统书籍在触觉感官上的调动以纸张的材质、纹理、厚度为主,但书中的文字和图像无法通过触觉感官来感知。将AR技术运用到书籍中,纸张对于触觉感官的调动依旧存在,在其基础上,AR技术的融入,让触觉感官实现了在纸媒和电子媒介之间的跳跃,书中的文字和图像等内容也变得具有可触性。阅读者可以通过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工具,扫描书中所对应的AR植入点,将原本只存在于纸张上的图像、模型等视觉符号赋予其三维的特征。通过点触、移动等操作,实现阅读者和书籍的进一步互动,打造了触控交互的互动性体验,其移情效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AR技术融入到书籍设计中,可以充分调动阅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官,让感官的体验更加立体化、真实化,实现多维度的感官叠加体验。AR书籍加强了阅读的情景性,增加了书籍的叙事性和读者的情感性,移情效果更胜于传统书籍。


(二)用户体验维度


读者阅读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交流的过程。对于书籍,我们关注的并非只是其视觉符号的传达,而是在整个书籍阅读过程中的用户体验。因此为了让读者有流畅的阅读体验,阅读的形式不应是单方面的信息接收,而是要形成人与书之间的互动。传统纸本书籍其内容静态单调与读者的交互薄弱,信息传递的形式较为单一,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因缺少交互体验而容易产生疲惫感。在书籍中融入AR技术,能够使其静态的内容向动态转变,让读者从阅读层面走向体验层面。AR技术所提供的虚拟信息,增加了阅读过程中的趣味性,使读者与书籍之间的互动可以长期维持,同时,通过AR实时交互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书籍与读者的互动体验,增强读者对于书籍的感知力,从而为其移情行为的发生奠定了基础。由索尼和J.K.罗琳共同推出的AR书籍《魔法书咒语之书》(Wonderbook:Book of Spells),借助Playstation Eye摄像头和魔法书技术,给读者带来AR体验,让书中的事件好像就发生在他们身边。读者可以通过练习各种咒语,与书籍产生互动,书中的龙和火焰等形象,可通过AR技术被激活(图2。读者也可以通过各种手势来操控书中的场景活动,进一步参与到书中的互动中。有了AR技术的加持,读者与书籍的交互实现了空间、媒介和形式的转变,让其更加沉浸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互动,读者的体验感和愉悦感增加,逐步达到移情的效果。


、基于情感导向的AR书籍移情设计


情感化设计是基于功能性和易用性后,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设计中创造更好的情绪感知,是受众在设计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的关键。将情感化的理念转化为设计语言,给受众带来心理上的愉悦感,满足其情感需求。


(一)形式多元整合创设多维度的空间形态


书籍的展现形式是吸引读者的第一要素。AR书籍拥有虚实结合的阅读场景和图像的三维立体展示,打破了传统书籍单一的纸媒表现形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愉悦感,减轻阅读焦虑。AR技术融入传统书籍,将传统书籍的媒介从单一的纸本媒介转化为电子媒介和纸媒介相交融的形式,将传统书籍的二维展示转化为二维和三维共存的形式。在AR书籍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该将自己想象成为阅读者,站在读者的角度,利用第三视角来感受书籍的设计信息,寻找书籍形式的创新点和书籍情感传达的着力点。例如在《艾布克的立体笔记》系列书籍中(图3,设计者利用AR技术,将航天科技、地球结构等科普知识简易化,书中呈现的3D模型将火箭发射、航天器的工作过程和原理以及地球复杂的运转结构直观表现出来,在很大的程度上减轻了读者阅读的障碍,消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负担。AR书籍形式层面的移情设计,应该抓住AR技术可呈现的三维立体效果和AR书籍阅读过程中虚实结合的独特体验,利用二维和三维共存的空间,将书籍中的复杂信息转化为可视化、易理解的视觉符号,减轻读者对于阅读复杂信息的抵触心理和阅读过程中的焦虑感。AR书籍给予读者新颖的阅读形式,激发读者与书籍进行进一步的情感交互活动。


(二)内容拓展融合实现由被动接收到主动认知


内容是书籍的核心所在,书籍的内容直接决定了其价值。传统书籍可承载的信息量有限,版式较为单一,且一旦出版书籍内容难以修改。AR的应用则使纸质图书变为一半的信息空间另一半虚拟空间既可展现平面图文内容又可搭乘音视频、超链接、3D图像等聚合媒体资源且能够随时进行内容更新。书籍借助AR技术将虚拟信息带到真实的书籍中,扩展了书籍内容的信息量,让读者在阅读书籍时得到知识和情感的双向满足。在《艾布克的立体笔记——探索航天科技》一书中,其内容在图文信息的基础上加入了视频、音频和3D模型作为补充,将程序转弯、助推器分离、抛整流罩等专业词语在整个可视化的火箭发射过程中进行讲解,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抽象知识内容转化为直观易接受的信息,在兼具科普性的同时,又增加了书籍内容整体的趣味性,让读者在整个信息的接受过程中由被动转为主动。AR书籍在内容层面的移情设计应注重AR技术和传统书籍间的优势互补,协调好书籍和AR之间的内容衔接,将书籍打造成具有内容拓展性的百科全书。例如在看文章时,通过AR技术帮助读者拓展注释;看物理实验时,借助AR技术拓展数据;看食谱时,通过AR技术拓展食物健康内容等。在AR书籍内容的设计过程中,AR技术的主要承载物依然是纸本书籍,因此不能因为有AR技术作为补充,而忽略了书籍本身的内容设计,书中的图文信息也应保持其专业性、丰富性和设计性。在此基础上,AR技术将传统书籍不具备的音效、视频播放和3D展示的功能融入其中,使书籍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AR内容的融入,应该与书籍本身相呼应,保持两者内容的契合性,形成统一的内容整体。丰富的书籍内容,给读者心理上带来极大的满足感,使读者与书籍间的情感进一步加深。


(三)交互体验创新营造沉浸式的情景互动


读者与书籍的交互体验,是最终能否实现移情行为发生的关键。AR技术介入传统书籍,给读者打造了身临其境的虚拟空间,带来全新的数字化体验,使读者与书籍发生直接自然的交互行为。相较于传统书籍,AR书籍更容易给读者提供沉浸感和真实性的阅读环境,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全方位沉浸到阅读过程中。在《魔法书咒语之书》中,读者借助AR技术,将魔法情景再现(图4,书中不仅会介绍生火咒、缴械咒、漂浮咒等咒语的背景信息,还允许玩家练习这些咒语,通过咒语和特定的肢体动作控制场景的变化。同时,该书在每章的最后都会出现一首诗,讲述一个霍格沃茨学生施咒失败的故事,以起到教育作用。逼真的AR场景和互动使读者沉浸其中。AR书籍在设计交互程序时,应遵循简单性和直接性的原则,复杂的交互程序会使读者在操作过程中产生负面情绪,给读者阅读造成障碍。在设计AR交互流程时,也应适当对读者的交互行为进行引导和干预,例如可以采用指示音提示和画面引导的方法,避免因操作场景混乱而造成的视觉美感和交互体验的缺失。


AR技术可以帮助书籍打造其自身的交互生态。举个例子来说,我们使用的手机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生态系统,手机的生态系统是指各家手机厂商都对与其手机硬件相匹配的程序进行优化,使程序更好与硬件结合。将这一原理融入到AR书籍的设计当中,书籍本身相当于手机的硬件,AR技术则充当手机程序的角色,设计者可以对书籍中的AR交互程序设置用户反馈,根据反馈信息对书籍中AR交互程序进行定期更新和不断的优化,使得AR所呈现的交互操作和读者的交互行为更加符合。通过AR交互程序的更新换代,给读者带来全新的交互体验,使交互程序更加贴合书籍本身和读者的操作习惯,增加书籍的价值,延长书籍的使用期限。AR书籍交互体验层面的移情设计策略应以读者为中心,设计出操作流畅的AR界面、高品质的3D图像和直观的知识信息。同时,要考虑读者处理信息的能力,使能够流畅转化为体验,让读者能够通过简单容易的操作沉浸到整个过程中。书籍借助AR技术,给读者提供参与式、沉浸式的阅读,最终达到移情效果。


结语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和碎片化信息的时代中,人们对于书籍中大量信息的接收会产生负面的心理情绪,将AR技术与书籍结合,能够使书籍这一重要的信息载体更适应于当代的阅读形式变化和人们的心理需求,也给书籍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AR书籍可以实现信息展示的多元化、智能阅读的互动体验以及读者和书籍的情感互动,给予传统书籍无缝补充。AR技术打造的虚实结合的空间和沉浸式的超真实体验,给传统书籍增加了一层注解,使读者的角色从单一的阅读者转变为阅读者、观看者和体验者共存的身份。AR技术和书籍设计融合,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获取丰富的知识资源,同时可以体会到科技的价值和魅力,获得知识和情感的双向满足。AR书籍的移情设计应从形式、内容和交互体验三方面入手,牢牢抓住读者的心理诉求,步步深入,将书籍的情感内涵传达给读者,实现AR书籍的最大移情价值。

参考文献:

[1][1]薛莲.数字阅读时代书籍设计观的价值转向[J].编辑之友,2021(10):101-104.

[2][2]盛卓立.书籍设计的情感表现研究[J].包装工程,20214202):239-242.

[3][3]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4][4]卢雅然.基于情感化视角的书籍设计[J].包装工程,2020,41(20):255-258.

[5][5]张帆.基于行为发展的纸质儿童绘本多感官体验设计[J].包装工程,20224302):179-185.

[6][6]杨鹏广.基于新阅读体验的书籍形态设计走向探析[J].出版广角,202104):88-90.

[7][7]薛璇,朴美善.虚拟阅读创新形态分析——基于AR技术的书籍阅读方式研究[J].出版广角,201902):47-49.

[8][8]刘子建,李欣.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儿童数字化阅读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194008):197-203.

[9][9]梁新春.网络电子书籍设计中的情感化语言解析[J].中国出版201210):49-50.

[10][10]张静雯.浅析AR技术在图书出版领域的应用——价值、现状与困境[J].传播与版权201812):70-72.

[11][11]张彰,张婷婷.文化创新视角下的互动体验类书籍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14220):267-275+282.

[12][12]战怡凯.数字出版时代AR图书的应用与优化[J].出版广角,202109):58-60.

[13][13]李戈,张瑞静.浸媒体时代数字阅读的特点与交互设计模式分析[J].中国出版201709):21-24.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